人類歷史上第二例愛滋病治癒者出現:愛滋病其實早已不那麼可怕!

2020-12-05 騰訊網

點擊播放 GIF 0.1M

2020年3月10日,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的子刊 The Lancet HIV 上,發表了一篇論文——確認了世界上第2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倫敦病人)。

圖自The Lancet HIV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愛滋病」有著極深的恐懼。因為這種病「潛伏期長」「病症極度嚴重」「死亡率高」「傳染性強」......甚至有人覺得愛滋病是「不治之症」。

這個消息的出現意味著,人類屢戰屢敗的艱辛抗艾之路,終於迎來遠方星光微現。

點擊播放 GIF 0.5M

當然,看到這個消息,相信大家也有不少疑問,他是怎麼被治癒的?我們是否攻克了愛滋病?

別著急,聽局長慢慢給你講。

愛滋病到底是怎麼回事?

眾所周知,我們體內有一套完整的免疫機制來應對病毒入侵,在這套免疫機制中,CD4+T細胞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相當於是人體的哨兵,只要發現有病毒入侵,就會立馬喊人幹架。

而愛滋病病毒(HIV病毒)的狡猾之處在於,它先解決的就是CD4+T細胞。

HIV病毒進入人體後,會先找到CD4+T細胞,並通過細胞表面的CCR5受體(可以看作是崗哨的大門)侵入細胞內,慢慢導致細胞死亡和破壞。

圖自pixabay

哨兵沒了,沒有人報信,免疫系統就崩潰了,其他病菌就順勢乘虛而入,引發各種疾病。

所以說,HIV病毒本身不致命,但它搞垮了免疫系統,讓患者完全暴露在了病毒的世界裡,沒有任何保護,你所能想像到的疾病,都有可能發生在他們身上。

這個病人是怎麼被治癒的?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從第一位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柏林病人說起。

「柏林病人」名叫Timothy Brown,他被男友感染換上了愛滋病。

在接受了常規的治療且堅持服藥後,Brown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不幸的是,沒過幾年他又被查出患了白血病,需要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

然後他的主治醫生靈光一現,為他找了一位具有愛滋病免疫力的人進行移植。

結果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Brown不僅白血病被治癒了,而且體內也檢測不到HIV病毒。

等等,愛滋病免疫?這是什麼種族天賦?

剛才我們提到,HIV病毒入侵CD4+T細胞,必須要通過CCR5受體。

那如果沒有CCR5受體,HIV病毒不就無法入侵CD4+T細胞嗎?

有科學家發現,大概不到1%的高加索人(主要是歐洲人)天生攜帶 CCR5-Δ32的基因突變,導致CCR5缺失。因此,他們可以說對HIV病毒天然免疫。

而第二例治癒的「倫敦病人」跟Brown的經歷相似,也是在確診了愛滋病後,又患上了霍奇金淋巴瘤,也進行了骨髓幹細胞移植,捐贈者同樣是一名對愛滋病具有抵抗力的人。

圖自紐約時報

是否人類已經攻克了愛滋病?

既然如此,我們以後是不是就可以利用幹細胞移植治療愛滋病呢?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

首先,想用幹細胞移植來治療愛滋病,就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找到能夠配型的骨髓造血幹細胞捐獻者,第二這個捐獻者的CCR5受體基因需要發生突變。

非血緣關係人群配型成功的機率僅十萬分之一,CCR5受體基因突變的概率為1%,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的概率,可能跟「被閃電擊中好幾次」差不多。

其次,幹細胞移植治療費用很高,對於普通人來說是個極大的負擔。

最後,就算你人品爆棚找到了合適的捐獻者,而且你家也有錢,但移植是有很大風險的,移植後很可能發生排異反應及其他嚴重副作用。

因此骨髓幹細胞移植不太可能成為現實的治療選擇。現階段,它的使用僅限於那些因其他原因需要幹細胞移植的人,而不是所有HIV患者。

最好的治療方法還是預防

目前來看,全球針對愛滋病最主要且有效的幹預方式仍舊是預防為主。

潔身自愛、遵守性道德是預防經性接觸感染愛滋病的根本措施。

正確使用質量合格的安全套,及早治療並治癒性病可大大減少愛滋病感染和傳播的危險。

共用注射器靜脈吸毒是感染和傳播愛滋病的高危險行為,珍愛生命,遠離毒品。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輸血和使用血液製品。

愛滋病很可怕

但更可怕的是誤解和歧視

從1981年愛滋病第一次出現開始,世人對愛滋病和愛滋病病毒攜帶者的誤解和恐懼就從未停止。一些誤解,讓愛滋病病毒攜帶者受到來自社會的歧視和孤立。

誤解一:愛滋病一旦感染很快就會死掉

事實上,很少有疾病像愛滋病一樣,在短短三十多年間治療方法取得了如此重大的發展。

如果在1996年,一名20歲HIV病毒感染者的預期壽命為39歲。但隨著各種治療方法的出現,如今HIV病毒感染者的預期壽命已延長至約70歲。

也就是說,只要堅持合理治療,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壽命已經和正常人沒有太大的區別了。

目前已有約30種抗逆轉錄藥物可用於愛滋病抗病毒治療。其中「雞尾酒療法」,在愛滋病的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方面已經有一定的效果。

所謂雞尾酒療法,就是採用3—4種藥物進行組合治療,每一種藥物針對愛滋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環節,從而達到抑制或殺滅愛滋病毒的目的。

圖自pixabay

誤解二:日常接觸會感染愛滋病

日常接觸不會傳染愛滋病病毒,只要基本保護措施得當,不用過於擔心。

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統計了一次接觸行為的HIV傳播概率:

輸血92%

異性性行為0.04-0.08%

男同性行為0.11-1.4%

注意,HIV不會通過口水、眼淚、汗液、蚊子等傳播。擁抱、握手、用同一個馬桶、一起吃飯、接吻都不會傳染病毒。HIV病毒其實很脆弱,離開人體後幾小時就會失去傳染性,也不能在人體外自我繁殖。

誤解三:愛滋病人不能生寶寶?

母嬰傳播作為愛滋病的三大傳播途徑之一(性傳播、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是說感染了HIV的母親,在懷孕期間、分娩過程、以及孕後哺乳期間可能將HIV傳染給胎兒 / 嬰兒。

有研究表明,在不做任何幹預措施情況相愛,母嬰傳播的概率在15%~45%之間。而通過母嬰阻斷技術對生育過程進行幹預後,感染風險可以控制在5%以下,有些情況甚至可以低於1% 。

圖自pixaby

總之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

能更加了解愛滋病

同時也對愛滋病患者

多一些關愛,少一些歧視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恐懼

點擊播放 GIF 0.1M

無知和歧視

是我們真正恐懼

並且能夠輕易摧毀一個人的東西

點擊播放 GIF 0.2M

點下「在看」

讓更多人不再「談艾色變」

相關焦點

  • 全球第二例愛滋病治癒者或將出現 中國愛滋病發病率增幅在降低
    也就是說,這位倫敦男子繼續保持檢測不到HIV病毒的狀態,他就會成為第二位治癒了愛滋病的患者。而在一年多以來,這位倫敦男子沒有服用控制HIV病毒數量的藥物。如果這位倫敦患有愛滋病的男子,能被成功治癒者,這對於全球的愛滋病領域來說,無疑是一個重磅的利好消息。
  • 第二例愛滋病被治癒,愛滋病要被攻克了?其實還為時尚早
    有人說,已經有兩例愛滋病患者得到了根治,我們是不是馬上要攻克愛滋病了,其實,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樂觀,且聽我慢慢分析 已經有兩例愛滋病患者獲得痊癒 算上這位倫敦病人,已經有兩位愛滋病患者獲得了治癒,第一位病人被稱為柏林病人。
  • 愛滋病治癒,全球第二例!
    和所有的病毒感染一樣,愛滋病病毒的RNA會通過逆轉錄的方式整合進人體的基因當中,現有的抗病毒治療可以清除人體內活躍的病毒,但是無法剪除已經被病毒感染的基因。 就在2020 年 3 月 10 日,醫學雜誌《柳葉刀》報導稱,已經確認第二例愛滋病徹底治癒的案例。
  • 第二例治癒者出現,人類距離攻克愛滋病還有多遠?
    這是繼「柏林病人」之後,全球第二例被相同療法治癒的愛滋病患者。 圖源:Lancet HIV 30個月檢測不到愛滋病毒,是否能夠判斷患者已經治癒?兩例治癒者的出現,是否意味著這種治療方案能夠在其他愛滋病患者身上推廣?是否意味著人類距離攻克愛滋病已經不遠了?
  • 世界上第2例愛滋病治癒被確認,我們真的離攻克愛滋病不遠了嗎?
    當地時間3月10日發表在《柳葉刀》的論文指出,「倫敦病人」血液內無法檢測出愛滋病病毒,成為全球第二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是治癒還是巧合,我們真的離攻克愛滋病不遠了嗎? 首先來看下HIV是什麼?
  • 第二例愛滋病被治癒或將誕生 患者已停藥一年多
    也就是說,既「柏林病人」之後,第二位成功治癒愛滋病的患者可能已經出現。領導這項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的病毒學家Ravindra Gupta將會於3月4日-7日華盛頓州西雅圖舉行的逆轉錄病毒和機會性感染會議(CROI)上及Nature官網中介紹倫敦病人的病例。論文將在當地時間周二在線發表在Nature上。
  • 第二縷曙光:回顧人類再次治癒愛滋病始末
    2020年3月10日,《柳葉刀》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確認,40歲的「倫敦病人」亞當·卡斯蒂列霍(Adam Castillejo)為世界上第二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
  • 全球第二例愛滋病或被治癒:絕症真有救了?
    也就是說,全世界第二位成功治癒愛滋病的患者可能已經出現。那麼這麼具有「歷史性時刻的事件」真的發生了嗎?愛滋病真的可以被治癒嗎?今天我們就來好好一探究竟。愛滋病就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種逆轉錄病毒)導致的疾病,HIV進入人體後就會找到CD4+T細胞,並通過一扇大門——位於細胞表面的CCR5受體侵入細胞內,慢慢導致細胞死亡和破壞。細胞消亡殆盡後HIV就會出來,再次通過其他細胞上的CCR5受體繼續入侵和破壞,周而復始,使得體內CD4+T細胞越來越少,機體的免疫力逐漸下降,最終導致HIV感染者發展成為愛滋病。
  • 全球第2例愛滋病治癒者出現,細胞治療臨床應用的突破性進展!
    自從1981年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美國首次被發現後,39年來世界上僅有2例HIV治癒案例,而第一位被成功治癒愛滋病的患者,就是在10年前轟動世界的「柏林病人」(Berlin
  • 又一愛滋病患者將被治癒?人類將要攻克愛滋病了嗎?
    表示其或將成為愛滋病被治癒的第二人。圖片來源:網絡公開資料顯示,第一位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被稱為"柏林病人",2007年,他被"男友"感染愛滋病病毒,後來,又患上了白血病,並且做了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幹細胞移植後,他在停止抗逆轉錄病毒治療幾年後,體內也沒有檢測到過愛滋病病毒。那是不是說明愛滋病可以被治癒?人類就要攻克愛滋病了呢?
  • 第一例被藥物治癒的愛滋病患者或許出現了!
    這可能是第一例通過藥物治療而得到治癒的愛滋病患者。他被稱為「聖保羅病人」,是一名來自巴西的 36 歲男子。這意味著,他可能是繼「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之後,第三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同時可能是第一例通過藥物治療而被治癒的患者。
  • 全球第二例愛滋病治癒患者身份公開,接受幹細胞移植後體內HIV被清除
    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近三年並停用藥物18個月後,經檢測仍沒有發現他以前有感染愛滋病毒的痕跡,這意味著其病情已經持續出現了長達18個月的緩解。這也使他成為全球第二例治癒愛滋病的患者。實際上,Castillejo的病例與已知的全球第一例例功能性治癒愛滋病的病例「柏林病人(the Berlin patient)」極其相似。
  • 全球第二例!又一愛滋病患者確認被治癒,3700萬愛滋患者有救了?
    Gupta團隊在《柳葉刀·····愛滋病病毒》發題的研究有了新進展,就去年發布在《自然》的研究報告中,一位愛滋病患者狀況由「長期緩解」更新為「治癒」,這標誌著全球第二例愛滋病治癒患者出現。也就是說,愛滋病被發現的40年時間裡,僅有 2 例稀世奇蹟,而第一例就是1995年的「柏林病人」。
  • 第2例愛滋病患者被治癒,都用了一個方法,HIV就這樣被攻克了嗎?
    第1例病人和他的醫生3月10日,世界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了一篇文章,公布了第2例被治癒的HIV感染者。其實第1例的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我們稱之為」柏林病人「,是1995年確診的愛滋病,2006年又被診斷出急性髓性細胞性白血病(也是一種血癌),2007年醫生給這位患者用了造血幹細胞移植手術,之後他成了第一位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什麼?
  • 愛滋病可治癒?世界第2例HIV感染者治癒
    在以前,得了愛滋病就相當於被判了死刑,現在,愛滋病也已經可以通過 藥物來控制病情,而最新的消息顯示,又有愛滋病患者被治癒,這是全世界第2例,這是不是意味著人類離攻克愛滋病不遠了呢?
  • 第二例HIV被治癒或將誕生:我們離終結愛滋病還有多遠?
    3月5日,據CNN報導,一名成為「倫敦病人」的愛滋病患者在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3年後,病情有所得到控制,這也是全世界愛滋病治癒第二人。研究人員稱,這名患者患有愛滋病和霍奇金淋巴瘤,在2016年就接受過骨髓移植。在16個月後,通過治療發現其體內檢測不到HIV病毒。
  • 全球首例口服藥物治癒的愛滋病患者出現?
    醫谷微信號:yigoonet近日,《Science》發表的一篇名為 「An intriguing—but far from proven—HIV cure in the 『Sao Paulo Patient』」的研究文章稱,一位被稱為「聖保羅病人」的HIV感染者似乎通過藥物治療的手段清除了體內所有的愛滋病毒,其有望成為繼「柏林病人」和「倫敦病人」之後世界上第三例被治癒的愛滋病患者
  • 首位愛滋病治癒者因癌症去世,這些知識你要知道 | 世界愛滋病
    昨天是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Global Solidarity,Shared Responsibility)。談「艾」色變,是人們對愛滋病的第一反應。愛滋病被認為是比癌症更可怕的「絕症」,但其實愛滋病已經實現了治癒。但愛滋病相關性癌症需要引起重視。
  • 第一位愛滋病治癒者因癌症去世,這些知識你需要知道 | 世界愛滋病日
    昨天是12月1日,是第33個世界愛滋病日。今年的主題是:攜手防疫抗艾,共擔健康責任(Global Solidarity,Shared Responsibility)。談「艾」色變,是人們對愛滋病的第一反應。愛滋病被認為是比癌症更可怕的「絕症」,但其實愛滋病已經實現了治癒。但愛滋病相關性癌症需要引起重視。
  • 愛滋病能被「治癒」了?這個人的治療經歷難以複製!
    「世界上第二例愛滋病患者被證明治癒」的病例報告發表在了醫學雜誌《柳葉刀》子刊《柳葉刀·愛滋病病毒》(Lancet HIV)上[1]。在 2019 年 3 月,這位病人被「治癒」的消息一度刷屏。但當時研究團隊指出,仍然會繼續監測他的情況,說「愛滋病治癒」還為時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