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恆大、寶能造車進展;華為智能汽車歸消費者業務 - 第一電動網

2020-11-29 第一電動網

1、市場監管總局:加強對汽車OTA技術召回監管

11月25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召回監管的通知》。通知表示,生產者採用OTA方式消除汽車產品缺陷、實施召回的,應按照《條例》及《實施辦法》要求,制定召回計劃,向市場監管總局質量發展局備案,依法履行召回主體責任。如OTA方式未能有效消除缺陷或造成新的缺陷,生產者應當再次採取召回措施。

來源:第一電動網

3、華為智能汽車歸消費者業務: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調離崗位

11月25日,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正式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IAS 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同時任命汪濤為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成員。華為再次重申,華為不造整車,而是聚焦ICT技術,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的增量部件提供商。「以後誰再建言造車,幹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

來源:澎湃

4、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發布 新能源汽車企業排名耀眼

11月25日下午發布的《2020世茂海峽·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顯示,新能源汽車是今年漲幅最大的三個行業之一,行業內上榜企業的平均估值漲幅都超過一倍。按照10月15日的收盤價計算,比亞迪(002594)和蔚來的市值均突破了4000億元,進入榜單前20名;理想汽車成為今年500強中市值漲幅最大的企業,比去年上漲1227%,以1990億元從去年的第468名進入前50名;小鵬汽車也位列前三大漲幅,市值上漲了659%,以2125億元從去年的第263名進入前50名。

來源:中國證券網

5、特斯拉計劃研發續航1000公裡電動車,或在歐洲推小尺寸掀背車

11月24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在歐洲電池會議上表示,特斯拉正在研髮長距離版電動汽車,續航裡程可達到1000公裡。「就續航而言,我認為目前的續航已經足夠長,但我們的最長續航裡程的車輛僅超過600公裡,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我們的某些改進型車輛的續航裡程開始接近700公裡。」馬斯克補充道,「我們甚至有一些長期開發中的產品可以行駛1000公裡。」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6、歐拉好貓正式上市 補貼後售價10.39萬元起

11月24日,長城歐拉旗下全新車型歐拉好貓正式上市,新車共有5款車型可選,補貼後售價區間為10.39萬--14.39萬元。該車型定位於純電小型車,NEDC續航根據不同配置分為401km和501km兩種。此前歐拉好貓曾在9月27日開啟預售,預售價為10.5萬-14.5萬元。

來源:第一電動網

7、預售55-75萬元 紅旗E-HS9將12月4日上市

日前我們從相關渠道獲悉,紅旗E-HS9將於12月4日正式上市。在今年9月的北京車展上,紅旗E-HS9已經正式公布了預售價,預售區間為55-75萬元。新車搭載最大功率160kW(218馬力)和245kW(333馬力)兩種電機,提供460km和510km兩種續航裡程。0-100km/h加速時間4.9s。此外,新車還配有智能四驅系統,並擁有七種駕駛模式。

來源:愛卡汽車

8、歐盟計劃提高鋰電池產量,鼓勵成員國補貼電池項目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馬羅斯 · 塞夫科維奇(Maros Sefcovic)在周二網上舉行的「歐洲電池會議」上表示:到 2025 年,歐盟可以生產足夠的電池,為其快速增長的電動汽車提供動力,而不需要再依賴進口電池。塞夫科維奇稱,到 2025 年,計劃中的歐洲工廠將生產足夠的電池,為至少 600 萬輛電動汽車提供動力。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9、杜拜電動汽車充電系統獲專利,可用同一電纜和插頭為不同車輛充電

據外媒報導,杜拜電力和水務局(DEWA)為電動汽車創新充電系統註冊新專利。該機構研發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可用於電動汽車充電站的通用智能充電系統,只需一根電纜和插頭即可為各種電動汽車(無論使用交流電還是直流電)充電。其設計旨在簡化流程,便於充電站提供服務。為電動汽車充電時,駕駛員無需自帶電纜。

來源:蓋世汽車

10、保時捷Taycan今年產量有望超過2萬輛

據外媒報導,保時捷宣布,有望在2020年生產並交付超過2萬輛Taycan電動汽車。對於Taycan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開端。2020上半年,保時捷只交付了大約4500輛Taycan。而10月底時,該公司將這個數字翻了一倍多。這意味著,如果要達成2萬輛的交付目標,保時捷需要在剩下的兩個月中交付接近1萬輛Taycan電動汽車。

來源:蓋世汽車

來源:第一電動網

作者:李豔嬌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32926

返回第一電動網首頁 >

文中圖片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admin#d1ev.com(#替換成@)刪除。

相關焦點

  • 房企造車PK:恆大法拉第遇到寶能觀致,3秒之內誰更強?
    寶能早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布局,所以收購觀致後推出一款頂級純電車型順理成章,首款車型就是Model K-EV概念車。這款車引入了來自科尼賽克的電驅系統,最大功率960kW,峰值扭矩1400牛·米,再加上大量使用碳纖維材料實現輕量化,百公裡加速可以達到2.6秒,續航裡程超500公裡。
  • 卡門簡報 | 特斯拉市值首超5000億美元;長城汽車泰州智慧工廠正式...
    11月25日,據第一財經報導,國家發改委要求各地提供本地區純電動汽車項目規劃和招商引資情況,其中要求各地詳細報告恆大、寶能等企業2017年以來在當地投資以及擬投資建設的新能源整車和零部件項目。(未來汽車日報) 華為智能汽車劃歸消費者業務:誰再建言造車可調離崗位 11月25日,華為相關人士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證實,華為內部網站心聲社區刊出華為經營管理團隊(EMT)文件(華為EMT決議【2020】007號),正式將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的業務管轄關係從ICT業務管理委員會調整到消費者業務管理委員會。
  • 華為智能汽車部件已明確採用三元鋰電池
    原標題:華為智能汽車部件已明確採用三元鋰電池   華為智能汽車部件業務重組及其
  • 華為不造車,為什麼「有效期」是三年?
    五個月後,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再重申,華為要幫助車企「造好」車、造「好車」。 到了今年10月,在Mate 40系列華為中國區新品發布會上,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HI」宣告同時上市。但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又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
  • 致敬2020:智能與電動勢不可擋 中國汽車大有作為
    在智能汽車時代,終端的消費者品牌,無論是特斯拉還是蔚來、理想、小鵬都做得不錯,在這個層面中國汽車和美國汽車終有一戰,這種競爭將是智能電動汽車全產業鏈的競爭。「在這個時代,地平線關心的是,在底層的作業系統與晶片方面,中國企業要不要有所作為?在這個時代,無論是消費者終端的規模還是晶片半導體的規模,都會有大規模的爆發。」
  • 奇點汽車:20億人民幣 造智能電動汽車的"小米"
    同樣是專注智能電動汽車造車,奇點汽車CEO沈海寅認為,如果選擇合作生產,造車並非有人「吹的需要那麼多錢,20億人民幣足夠了」。在沈海寅看來,行業亂象的本質是,看上去這麼多造車企業,真正在造智能電動汽車的企業,一隻手就數得過來。「只需要切兩刀。第一刀區分正經造車的和不正經造車的,第二刀從產品層面去切,看造的是傳統的功能型電動汽車,還是智能電動汽車,不正經造車的和造功能汽車的企業都不會留到最後。」沈海寅說。
  • 戴森放棄造車後打算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
    這與此前瘋狂進攻造車領域的現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此前,戴森電動汽車項目歷經三年的研發、耗資200億元後付之東流。戴森在終止汽車項目時曾表示,戴森汽車項目終止,主要是由於造車成本過大。高科技的背後是高昂的成本代價,短時間內無法從中獲利,甚至還有可能收支失衡。 確實。汽車製造是一項持續性投入行業,且需要大量試驗。而科技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遠遠無法與老牌汽車製造商競爭。
  • 華為整合汽車業務與消費者業務;英國計劃2030年禁售燃油車
    華為汽車業務將與消費者業務整合多位接近華為高層的知情人士透露,華為消費者BG正在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進行整合,總負責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據了解,在華為的組織架構中,有三大BG和兩大BU。BG業務分別是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BU業務包括Cloud&AI BU和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 蘋果造車,特斯拉瑟瑟發抖,大眾表示壓力山大,華為跟不跟?
    1953年成立的中國一汽,造了近70年的汽車,並且與德國大眾、奧迪、日本豐田、馬自達等國際知名企業合資合作,然而到現在依然在虧損。賈躍亭為了造車從樂視網套現170多億,質押樂視網5億股,獲得幾十億資金,總共200多億開始了造車夢,然而到現在FF依然在虧損。恆大投入額度已超3000億元。曾在短短五天,花出2800億元。相當於集團7年淨利潤。然而車在哪裡呢?
  • 華為智能汽車部件採用三元鋰電池
    IT之家 12 月 2 日消息 華為智能汽車部件業務重組及其投資決策管理權調整已於 11 月下旬完成,《科創板日報》獲悉,華為智能汽車部件已明確採用三元鋰電池作為智能汽車的新能源技術方向,但目前尚不清楚其正極材料中鎳鈷鋁或鎳鈷錳的配比比例數據。
  • 全資收購英國Protean 恆大又添利器!揭秘許家印造車的「高端裝備」
    多番重金收購,顯示了許家印「要做就做最好」的造車決心,也證明了恆大汽車帝國的超強實力。下面就來捋一捋,恆大的造車「王牌」都有何亮點。恆大與Protean合作協議籤字儀式現場王牌一: 攜手瑞典NEVS + 科尼賽克 擁有最強整車製造能力今年1月,恆大先後入主瑞典NEVS、聯手世界頂級豪車製造商科尼賽克,獲得了強大的整車研發製造能力。
  • 奇點汽車沈海寅:20億人民幣,造智能電動汽車的「小米」 | 聯想之星...
    過去幾年,造車行業頗有「天下熙熙皆為利來」之感。國外有特斯拉,國內更有各家爭奇鬥豔,與炫酷的概念車相對的,是頻發的事故、高昂的價格以及尷尬的量產難題,而賈躍亭造車的一地雞毛,更是讓造車屢屢招致非議。同樣是專注智能電動汽車造車,奇點汽車CEO沈海寅認為,如果選擇合作生產,造車並非有人「吹的需要那麼多錢,20億人民幣足夠了」。
  • 華為造車得要領,不服也得服
    如今跨界造車已經都不再是什麼新鮮事兒了,阿里巴巴的全智能新新能源SUV榮威 ;樂視的純電動超跑遊俠X1也預計2018年正式亮相;格力的銀隆新能源汽車;百度聯合江淮汽車的自動駕駛車輛;京東無人貨車EV8。如今華為也來湊這個熱鬧了。有媒體消息曝出,稱華為目前的首款電動汽車已經處於研製的最後階段,只差攻克無人駕駛技術了。
  • 百度造車?率先耕耘智能駕駛,這是百度重塑BAT輝煌的唯一機會
    尤其是在5G時代,AI 催生出電動汽車智能化的新變革進程。在未來最有潛力的消費市場:智能汽車領域,百度的Apollo車路協同開放平臺有極大可能把百度拉回BAT之巔。 尤其是最近,直接傳出這位搜索巨頭,將創建一家電動汽車公司。 智能汽車,那是未來大過消費類電子市場的蛋糕
  • 洞察者1°| 「磨刀」三年,華為是否會曲線造車?
    上周,任正非籤發三年有效期《關於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華為官宣重組消費者BG IRB為智能終端與智能汽車部件IRB(投資評審委員會),將智能汽車部件業務劃到新成立的IRB,同時任命餘承東為主任。《決議》意味著華為汽車業務的一次戰略升級和聚焦,從搖擺不定進入到全力以赴的狀態。
  • 建廠速度超越特斯拉,恆大「造車天團」官宣上線
    事實上,作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後浪,恆大從跨界入局造車以來,便朝著既定的目標,採取特立獨行的造車思路,在汽車這一具有技術密集、長周期等特點的高壁壘行業中 據悉,兩大汽車基地均按照工業4.0標準建設,由機械臂和智慧機器人完成對應生產工序,「造車天團」的機器人配置高達2545名。 通過世界最先進的智能製造,可在確保世界一流品質的同時,實現恆大汽車生產效率、產品合格率的大幅提升,讓恆馳一上市便擁有巨大的品質和成本優勢。
  • 華為再次發現新大陸!5G手機業務受阻後:全力進軍智能汽車領域
    華為手機業務面臨「核困難國」,但華為方面已經開始進行重大調整。首先,華為消費者業務CEO餘承東將正式推出榮耀手機管理團隊,華為消費者BG也將整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華為餘承東也將成為總經理。可見華為也想大力發展汽車業務,以彌補華為手機銷售下滑帶來的損失。
  • 華為、中興聯袂出手,東北將成為國家級智能造車中心
    長春也相應提出建設兩個萬億級產業鏈,一個是汽車產業鏈,一個則是電子信息產業鏈,並在長春西南位置規劃建設國際汽車城,長春已準備好成為國家智能造車中心,步入經濟發展的快車道。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將詳細解讀華為、中興設置科研機構的基本情況,和智能造車中心的重要意義。
  • 寶能造車 捏軟柿子的野蠻人
    寶能官網公司核心業務中「綜合物業開發」一項,被「高端製造」替代,三大核心戰略變成了「製造寶能、科技寶能、民生寶能」,手裡的兩張王牌也變成了觀致與長安PSA深圳基地,汽車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10年內,汽車業務的收入要佔到寶能集團總收入的一半。」按照這樣的規劃,姚老闆的人生下半場會有更多的可能性。但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有多少人敢預言10年呢?10年後,汽車會更好賣嗎?
  • 寶能汽車打造未來智能座艙,滿滿黑科技刷新體驗
    近期消息顯示,明年寶能汽車將上市一款豪華的BEV(純電動汽車),和一款REV(增程式電動汽車)新車。低調布局三年之後,如今的寶能汽車開始陸續產出成果,開始與市場展開更親密的互動。寶能汽車如今已落地汽車全產業鏈布局,除了整車、零部件的研發製造之外,對於汽車智能化的追求也一直在繼續。那麼,寶能汽車又將帶來什麼樣的智能體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