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絨猴大腦中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的表達差異調查

2021-03-01 悟空科學

戳上面的藍字關注我們哦!

Hello        大家好

歡迎來到悟空科學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中樞神經細胞不表達MHC-I類分子

然而,最近的研究清楚地表明嚙齒類動物大腦中有功能的MHC-I類表達

 

德國靈長類動物中心的Ulrike Rolleke團隊對普通絨猴(Callithrix Jacchus)的大腦中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分子的表達差異進行了調查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代表脊椎動物基因組中的基因密集區域,本質上控制免疫反應

 

這種控制主要由I類和II類基因介導,它們是脊椎動物基因組中多態性最強的基因

 

除了這種顯著的多態性,MHCⅠ類和II類基因的另一個特徵是基因家族的形成(多基因)

 

I類基因家族廣泛存在(例如在齧齒動物中),並且其成員被區分為經典(或Ia類)和非經典(Ib類)I類基因多態性、表達模式和功能的差異

 

Ia類和Ib類分子作為自然殺傷(NK)細胞受體的配體發揮重要作用,從而控制這些淋巴細胞的功能狀態

 

利用原位雜交技術、以及細胞免疫學方法對狨猴大腦中的MHCⅠ分子表達差異進行研究

 

結果顯示MHCⅠ類轉錄本在新皮質、海馬體、黑質和紅核中有強表達

 

乳劑放射自顯影原位雜交顯示MHCⅠ類mRNA在大腦皮層和海馬不同的錐體神經元、齒狀回顆粒神經元、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和紅核運動神經元中均有表達

 

免疫細胞化學證實MHCⅠ類蛋白在這些神經元中表達

 

兩種單克隆抗體MRC-OX18和HB115分別與神經元和非神經元細胞上的MHCⅠ類蛋白發生不同的反應

 

有趣的是,在用FK506(他克莫司)免疫抑制的獼猴中,可以用MRC-OX18檢測到的神經元MHC I類蛋白的表達要麼非常低(新皮質,紅核,黑質),要麼缺失(海馬)

 

相比之下,HB115檢測到的內皮細胞I類表達不受免疫抑制的影響

 

根據以上數據顯示,非人靈長類動物大腦中的選定神經元表達MHC I類分子,並且這種表達可以通過免疫抑制進行調節

 

 

點擊文章底部閱讀原文可下載文獻《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molecules in the brain of a New World monkey,the common marmoset (Callithrix jacchus)》




關注一下再走唄



相關焦點

  • 第六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第一節 MHC基因圖及其遺傳特徵
    第六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免疫遺傳學是基礎免疫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枝,它是研究機體免疫應答遺傳控制或基因控制的一門學科。1900年Landsteiner發現ABO血型系統開創了免疫遺傳學,以後從輸血發展到器官移植。
  • 科學家將人類基因導入絨猴體內,絨猴大腦體積明顯增加
    而人類與黑猩猩在600萬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別進化後,其蛋白質體系只經歷過一次主要變化。兩者之間的差異只相當於任意兩個不同人之間基因組差異的10倍。由此可以說明,人類的祖先在與黑猩猩分道揚鑣之後,必有產生基因變異,而刺激了大腦的生長。
  • MHC I 和 MHC II 類分子的差異在哪?
    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是存在於哺乳動物中的具有高度多態性的基因簇。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MHA)由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HC)控制表達。MHC在人類中稱為HLA複合物,在小鼠中稱為H-2複合物。
  • 薛天等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人體視網膜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組織,可以檢測光線並將視覺信息發送到大腦。但是,尚不清楚靈長類動物視網膜衰老過程中的分子和細胞過程。,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
  • 最小猴類侏儒絨猴產下雙胞胎 體重僅15克
    兩隻世界上最小的猴類——侏儒絨猴榮升為父母,生下了一對只有15克重的小侏儒狨猴。     新生的一對雙胞胎小猴被媽媽背在背上,就像是母親的迷你版。但對於走到哪裡都帶著它們的猴媽媽來講,它們實際上非常沉重。     「雖然15克聽起來很輕,但這其實相當於人類的母親生下了一個10歲大的孩子。」 西姆比歐野生動物園在一段視頻中寫道。
  • /吳倩/王曉群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人體視網膜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組織,可以檢測光線並將視覺信息發送到大腦。
  •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二、B細胞的膜表面分子   B細胞表面有多種膜表面分子,籍以識別抗原、與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離和鑑別B細胞的重要依據。B細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細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種膜表面受體(圖7-2)。
  • 首次發現視紫質在體內是兩分子的複合體
    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者們聯合發表論文,首次確認視紫質在生物體中的存在形態是兩分子複合體。這一發現有助於開發視色素病變的治療藥物,一種沒有治癒方法的眼病。這篇論文25日發表在權威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視紫質由視蛋白和輔因子視黃醛構成。在光照下,視黃醛發生異構化,激活視紫質,產生一系列的反應,最後在大腦中產生黑白影像。
  • 中國科大首次解析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該工作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類及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進行單細胞轉錄組測序,解析了人類與恆河猴視網膜在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異同,並建立了人類及恆河猴視網膜衰老的分子圖譜,發現了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該研究為治療和幹預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礎。文章於2020年8月25日在線發表於《National Science Review》。
  • 人類特有的基因能夠觸發猴子長出更強的大腦
    人類大腦在進化過程中的擴張,特別是新大腦皮層的擴張,與諸如推理和語言等認知能力有關。有一種叫做ARHGAP11B的基因,只在人類身上表達,它能觸發大腦幹細胞形成更多的幹細胞,這是大腦更大的先決條件。
  • 將人類基因植入後,科學家發現猴子的大腦更像人類了
    近日,在一項實驗室實驗中,科學家將一種人類基因植入了猴子的大腦。專家們發現,這種被稱為ARHGAP11B的基因的插入,導致了普通絨猴胎兒的新大腦皮層變大。新大腦皮層是大腦深處的溝槽外層,參與推理、語言、意識思維和其他重要功能。ARHGAP11B在人類中發現,但在非人類靈長類或其他哺乳動物中沒有發現,它觸發了猴子的腦幹細胞形成更多的幹細胞,擴大了大腦體積。
  •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科學家揭示性別差異對不同人體組織基因表達的影響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2 15:23:00 美國芝加哥大學Barbara E.
  • 科學家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薛天課題組與北京師範大學、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科學家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畫出」人類與非人靈長類恆河猴視網膜衰老分子圖譜,發現人視網膜在衰老過程中的細胞組成改變及關鍵分子特徵。光線作用於視網膜中的感光細胞,這些細胞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經過多級神經元傳遞,最後視覺信號通過視神經傳輸到大腦中,使得人和動物能夠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然而,隨著年齡增長,視網膜功能會逐漸退化。因此,了解視網膜衰老進程中細胞組成及其內在基因調控網絡變化,對治療和預防年齡性相關視網膜疾病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
  • 腦科學日報:性別對大腦的影響;疼痛定義40年來首次修訂
    1,在人類中的首次試驗!利用超小型治療性納米顆粒靶向腦轉移!究竟我們的大腦是靠什麼生理機制來實現這樣的功能呢?秘密就藏在丘腦網狀核(Thalamicreticular nucleus, TRN)中。該研究發現ARID1A的缺失導致BAF和PBAF複合體在增強子上的分布改變,進而調控增強子活性並改變基因表達水平,更進一步導致了神經母細胞瘤細胞從腎上腺素能(ADRN)細胞向間充質(MES)細胞的轉變,從而獲得了更強的遷移能力和耐藥性。
  • 卡羅林斯卡學院:大腦決策區域的分子圖
    紋狀體是大腦的內部,它調節獎勵,動力,衝動和運動功能。它被認為是決策和各種成癮發展的關鍵。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創建了阿片類藥物(例如嗎啡和海洛因)靶向的神經細胞的分子3D圖,並展示了它們在紋狀體中的組織方式。
  •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第一節 TCR/CD3...
    第八章 淋巴細胞活化過程中信號轉導的分子基礎   淋巴細胞是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免疫活性細胞,其活化過程的信號轉導(signal transduction)及其分子基礎極為複雜,是目前分子免疫學及免疫生物學中研究的熱點。
  • 新研究發現大腦中的性別差異:這意味著什麼?
    研究人員將他們的結果與另一組大數據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大腦區域與性染色體上基因異常表達的區域相關。在拉茲納漢看來,染色體與大腦結構之間的潛在聯繫尤其令人興奮。他說:「如果我們能更好地理解性的生物學,也許這些通路將幫助我們理解,是什麼因素使一個人處於表現出自閉症譜系障礙症狀的危險之中。」
  • 國產「綠猴」:當獼猴遇上綠色螢光蛋白
    而猴子與人類在生物學、遺傳學、行為學等方面高度相似,能很好表達人類疾病的致病基因。 轉基因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培育方法並不複雜,與轉基因老鼠、轉基因兔子等基本一樣。如昆明的兩隻轉基因獼猴,研究人員先從雌猴體內取出卵子,使其體外受精,獲得81個胚胎。在胚胎不同發育階段,將綠色螢光蛋白注入。經過3-5天培養,有70個表達出綠色螢光蛋白。
  • 科學家成功繪製出人類大腦細胞類型的「百科全書」!
    通過比較人類和小鼠神經元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模式,研究人員揭示了在進化過程中分子定義細胞類型的顯著保守特性,同時也強調了保守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多種關鍵物種特異性差異。此前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大腦不同區域中基因表達情況的測定,並利用生物信息學分析來識別主要細胞群的分子特徵,從而深入闡釋了大腦的分子結構,目前這些方法已經能被測定單個細胞中基因表達的技術所擴展,但從人類大腦組織中分離完整的細胞在技術上仍然面臨一定的挑戰,許多細胞在這個過程中都丟失了。
  • 生物樣本庫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
    而在移植過程中,有的人排斥反應高,有的人排斥反應低,HLA是決定移植排斥反應高低的重要因素。在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時,供者和受者之間HLA相容程度越高,排斥反應的發生率就越低,移植成功率和長期存活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容易發生排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