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鼠婦(Armadillidium vulgare)隨處可見、人畜無害,一碰就會變成一個滾來滾去的圓球,在有些地方被稱作西瓜蟲。相信除了我以外,有不少人小時候也把它們當做玩伴。球鼠婦原本分布在歐洲尤其是地中海一帶,但如今已經廣泛擴散到亞洲、美洲和世界其他角落。它們結構相當簡單,身體呈長卵圓形,頭部有一對觸角,頭後前七個體節每節各有一對足。
球鼠婦。圖片來自arkive
球鼠婦遇到危險會團成一個球,堅硬的背部甲克朝外保護住柔軟的腹部;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雖然有這樣精巧的防禦機制,球鼠婦依然經常淪為蜘蛛等捕食者的美餐。
防禦姿態的球鼠婦。圖片來自arkive
球鼠婦屬於等足目(Isopoda)球鼠婦科(Armadillidiidae)球鼠婦屬(Armadillidium),是一類陸生的甲殼動物;除了球鼠婦科以外,其他鼠婦並不能捲成球。甲殼動物是個以海洋動物為主的類群,在它們的大本營海裡,等足類可以長到非常霸氣的規格,例如著名的大王具足蟲(Bathynomus giganteus)。球鼠婦雖然微小,但一張和巨型海生等足類差不多的臉告訴我們,人家祖上也曾經闊過。
大王具足蟲。圖片來自wiki
球鼠婦近照,頗具大王具足蟲遺風。圖片來自arkive
儘管登上了陸地,鼠婦依然依賴潮溼的環境,因此也被稱作潮蟲。林下的落葉層、朽木、磚頭下等地方都是很容易找到球鼠婦的地方。不過鼠婦家族裡也有個另類——沙漠鼠婦(Hemilepistus reaumuri),它們生活在北非和中東的沙漠裡,是徵服了最乾旱環境的甲殼動物。雖然不為大部分人所熟悉,但等足目是一個用簡單的外形完成了從深海走到沙漠的壯舉、充滿魅力的動物類群。
身披厚重藍灰色鎧甲、徵服極端乾旱環境的沙漠鼠婦。圖片來自wiki
和之前介紹過的浙山蛩和環毛蚓一樣,球鼠婦是典型的落葉層分解者。它們取食各種死亡腐爛的植物和其他有機質,把這些生物遺骸分解成更加細小的顆粒。球鼠婦和其他節肢動物一樣,通過蛻皮生長。不過它們有特殊的蛻皮技巧:球鼠婦會先把身體後半部的老殼褪去,然後過幾天再把前半部的褪掉。雌性會把卵攜帶在腹部直到孵化。
蛻皮的球鼠婦。圖片來自arkive
一群球鼠婦在享用被敲開果殼的堅果,可以看到它們多變的體色。圖片來自arkive
球鼠婦是很適合飼養的動物;和馬陸一樣,它們可以簡單地飼養在鋪有潮溼腐葉土的飼養盒內,落葉、樹皮、朽木甚至紙板都是很好的躲避物。在布置潮溼落葉層環境(比如馬陸、蜚蠊、兩棲類飼養箱)時,鼠婦是很常用的清潔生物,可以幫助降解死亡的植物、動物糞便和食物殘渣。鼠婦本身也有很多各具特點的種類和品系,在歐美有專門介紹鼠婦收集與飼養的書籍。
人工繁殖的斑馬球鼠婦(Armadillidium maculatum)。圖片來自本人
「物種日曆」(微信號guokrpac)每天一個物種,帶你重新發現你的城市。
點擊「閱讀原文」與自然控們一起來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