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爆炸性新聞:中山大學人類基因組編輯引發科學界大動作

2020-11-23 生物谷

5月18日,《自然》(Nature)網站發布了一條爆炸性新聞(breaking news)稱,美國國家科學院(NAS)和國家醫學院(NAM)宣布,將推出重大的舉措為人類基因組編輯制定指導準則。此前,在今年的4月來自中山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利用稱作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系統除去了人類胚胎中的一個突變基因。這項研究工作採用了少量的胚胎,且只取得了部分成功,但卻引發了人們對於以可能遺傳給後代的方式來編輯人類基因組——相關倫理道德的廣泛爭論。

儘管研究人員和倫理學家對於是否應該繼續這樣的研究意見不一,但大多數人都贊同在將改造胚胎植入到人體之前,應該進一步地討論它的倫理和法律後果。許多國家完全禁止人類生殖細胞編輯。美國就禁止利用聯邦資金來開展此類研究,儘管它在美國的大多數州都是合法的。

兩大科學院倡議在今年秋天召開一次國際峰會,與會的科學家、倫理學家、患者團體及其他人士仍有待確定。此外,它們還將建立一個工作組,來研究與生殖細胞編輯相關的倫理、法律、社會及科學問題,制定出有關實踐操作的共識聲明。並且還將成立一個獨立的諮詢委員會為未來的決策制定提供指導。美國國家科學院的一位發言人表示,預計將在未來的數月內公布這些委員會成員的名單。

CRISPR技術的發明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化學家Jennifer Doudna一直在呼籲對編輯人類基因組的倫理展開更多的討論。Doudna說:「我很高興NAS和NAM主導討論這些重要的問題。這確實是我們希望觸動的響應。是否需要舉辦更大型或更多的公共論壇取決於這一舉措的進展狀況。」

NAS認為這一舉措與1975年召開的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阿西洛馬(Asilomar)會議類似。在那次會議上,科學家和倫理學家們都同意了暫停涉及混合多個物種DNA的相關研究,直至草擬出了新的指導準則來確保這類實踐操作的安全性。

但NAS主席Ralph Cicerone說,現在與阿西洛馬時代有一些重要的差別。在1975年,只有少數的研究人員在從事重組DNA研究,而現代基因組編輯技術易於使用,因此可以廣泛獲取。Cicerone說:「相比於阿西洛馬時代,這種形勢要求要對其進行真正更加國際化的審查。」

另外一些人則拒絕接受應該以阿西洛馬會議作為所有這類生物倫理辯論的模式。加州伯克利遺傳與社會中心主任Marcy Darnovsky說:「那不是一次包容性的會議。它只是在盡力支持自律而避開了所有具約束性的政策。」

她認為,針對人類生殖細胞編輯的討論需要讓科學團體之外的人參與進來,其中包括政治家、宗教團體和人權組織等。NAS和NAM的專家小組應該是針對這一問題展開公眾討論的眾多討論會形式之一。

Cicerone認為,NAS和NAM應該與其他國家的科學機構取得聯繫,並與一些醫生進行接觸——他們有可能可以聽到擔心將遺傳病傳遞給孩子的患者對於基因編輯技術的需求。(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2015(第二屆)基因編輯研討會 6.25 - 6.26 上海

相關焦點

  •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記者黃堃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安全、有效應用的標準,將來可能的應用也必須被限定在非常狹窄的範圍。這引發了全球生命科學界熱議。那麼,支持方和反對方各有什麼看法?
  • 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 新聞分析:一條極窄路——從最新報告看可遺傳人類基因組編輯技術應用前景新華社記者黃堃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委員會近日發布報告說,人類基因組編輯相關技術還沒有達到能安全
  • 基因編輯嬰兒,引發軒然大波……
    11月26日,一篇名為《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的報導,引發軒然大波。
  • 第二屆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開幕,「科學狂人」賀建奎現身:首先...
    賀建奎演講大屏現場圖片,攝影:調查欄目記者張皙明、柴欣現場圖片,攝影:調查欄目記者張皙明、柴欣新聞背景近日,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這一消息引發各界廣泛質疑。
  • 《自然》:人類胚胎基因改造不能全禁,但需要一場倫理大討論
    :澎湃新聞        5月6日,《自然》雜誌發表社論,稱「當下正是對『編輯人類生殖細胞』這一議題展開公開辯論的大好時機」,鼓勵包括科學界、生物倫理學界、
  • Nature Methods: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團隊發表三代測序計算方法
    以 PacBio 和 Oxford Nanopore 公司為代表的三代測序技術能夠產生遠遠長於二代測序技術的基因組序列讀長,並且實現在單分子水平進行基因測序,在動植物的基因組組裝、基因組結構變異,DNA 修飾檢測、全長轉錄本測序中廣泛應用。
  • 基因編輯技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
    國家首批「千人計劃」特聘專家、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松陽洲教授團隊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並認為基因編輯技術將讓人類獲得「改寫生命劇本的神筆」,為戰勝疾病提供全新的有效工具。  2015年4月,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及其同事完成了全球首次對人類胚胎進行的遺傳性致病基因的修復實驗,引發全球科學界和社會的關注。
  • 我在美攻讀分子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博士,人類會走向「設計嬰兒」深淵...
    ,人類會走向「設計嬰兒」深淵嗎,問吧! 2015年,世界上第一例對人類胚胎基因的編輯修改由中國科學家完成。彼時,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就發表論文,宣布利用CRISPR-Cas9技術試圖修改人類胚胎中的一個致病基因。這一突變的致病基因會導致嚴重遺傳病β-地中海貧血症,但這項研究止步於胚胎。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突飛猛進」,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從過去對於基因的一知半解,發展到可以簡單地對於物種基因組進行編輯。這項技術的優勢是什麼呢?當人類可以完全掌握這項技術後,這意味著,人類會成為地球上真正的「主宰」,可以通過基因組編輯,來幹預物種的進化,同時,也可以讓未來的人類變得更加優秀。
  • 「基因組編輯」將讓人類更強大,卻遭到科學家反對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編輯?進入到21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突飛猛進」,在生物學研究領域,科學家們已經從過去對於基因的一知半解,發展到可以簡單地對於物種基因組進行編輯。這項技術的優勢是什麼呢?當人類可以完全掌握這項技術後,這意味著,人類會成為地球上真正的「主宰」,可以通過基因組編輯,來幹預物種的進化,同時,也可以讓未來的人類變得更加優秀。
  • 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委員會:遺傳基因編輯須遵循十條原則
    人類基因組編輯國際峰會委員會:遺傳基因編輯須遵循十條原則 阮曉/@中國新聞網 2018-11-27 13:11
  • 基因編輯可能導致人類胚胎染色體嚴重混亂—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家進行了一系列使用CRISPR-Cas9編輯人胚胎基因組的實驗。結果揭示,該過程可能對靶位點或其附近的基因組造成不必要的巨大變化。 這三項獨立研究均已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並揭示了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新風險。既往研究表明,CRISPR–Cas9引起的脫靶突變常常發生在距離靶點很遠的位置。
  • 一對基因編輯雙胞胎引發軒然大波
    浙江在線11月27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偉斌)11月26日,據人民網報導,我國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在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宣布,一對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能天然抵抗愛滋病。
  • 改造的I型CRISPR-Cas系統可用於人類基因組編輯
    改造的I型CRISPR-Cas系統可用於人類基因組編輯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1/19 15:55:10 美國馴鹿生物科學公司Samuel H.
  • 多國科學家警告 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 多國科學家警告基因組編輯技術還未能安全用於人類
    新華社倫敦9月3日電(記者張家偉)一個由多國科研機構組成的國際委員會3日發表報告說,可遺傳基因組編輯技術當前還達不到安全、有效地應用於人類的相關標準。各國在決定是否批准這類技術開展臨床應用前,應就這一問題展開廣泛社會討論。
  • Nature: 章魚基因組
    8月13日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由諾貝爾獎得主、日本衝繩科學技術大學院大學(OIST)教授Sydney Brenner發起的章魚(octopus)的基因組測序成果。這一基因組還可以幫助揭示章魚其他一些獨特特徵的遺傳基礎,例如它們精細的抓捕手臂,它們再生肢體的能力,有著更像人類的照相機樣的眼睛,以及它們具有3顆心臟等。頭足類動物不僅包括章魚,還包括烏賊、墨魚和鸚鵡螺,4億多年前在遠古的海洋中作為食肉動物而出現。其中最成功的是鸚鵡螺,其在泥盆紀時期稱霸海洋,是現在的常見化石。它們在6600萬年前與恐龍一起在大滅絕中絕種。
  • Nature:第三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完成
    「國際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聯合項目組」是為繪製一個人類基因組單體型圖、以描述DNA序列變化的共同模式而成立的。現在,該機構已繪製出了其第三個單體型圖。第一個單體型圖(HapMap1)是2005年發表的,含有超過100萬個SNP(單核苷酸多態性)基因型,是由來自4個不同地域的人群的269個個體產生的。
  • Nature綜述:鹼基編輯的前世今生
    傳統的CRISPR/Cas9技術通過在靶點處產生DNA雙鏈斷裂(DSB),從而誘發細胞內的同源重組(HD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修復途徑,進而實現對基因組DNA的定點敲除、替換、插入等修飾。然而,DSB引發的DNA修復很難實現高效穩定的單鹼基突變。
  • CRISPR編輯人類胚胎有高風險—導致染色體大段甚至整體缺失
    就可行性而言,早在2015年,中山大學黃軍就團隊便已成功將CRISPR-Cas9技術用於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詳見BioArt介紹:熱門成果引爭議丨人類胚胎基因編輯引發的擔憂與回應)【3-4】。結果顯示,孤雄胚胎經基因編輯後也存在EYS拷貝無法檢測的現象。隨後,為驗證母源基因組作為修復模板的可能性,研究者對ICSI策略獲得的胚胎進行全方位分析,結果發現,胚胎中父源突變型EYS拷貝的缺失不是技術原因導致的無法檢測,也並非源自同源染色體間的重組修復,而很可能是DSBs未能及時修復導致的染色體大段缺失甚至整體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