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共享單車的「最後一公裡」概念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虎嗅網

2020-12-07 虎嗅APP


本文要點:


小黃車要黃了?


這是近段時間輿論裡頻繁出現的問句,關於ofo的負面消息集中爆發,除裁員降薪、高管離職以及資金鍊斷裂傳聞之外,還被媒體爆出其欠款達15億元,且挪用了用戶押金。


而摩拜也沒有好到哪兒去,今年4月被美團收購的摩拜也處於負面漩渦中。有媒體報導,儘管採取了取消免費月卡、提升每單實際收入等增收動作,摩拜每月運營支出還是超過4億元,遲遲無法獲得正向現金流。


共享單車,一直作為網際網路改變生活、提供便利、循環利用、節能環保的典型正面案例。伴隨著堆積如山的廢鐵垃圾以及越來越高比例的壞車,其正能量形象正在坍塌。




看上去,共享單車是個非常賺錢的好模式,但現實情況卻遠沒有這麼理想。不管是摩拜、ofo,還是哈羅、永安行,共享單車的收入構成都非常一致。


用戶租金:ofo投資人朱嘯虎算過一筆帳,截至今年1月份,摩拜和ofo兩家共享單車每天騎行數據加在一起是5000萬次。三年後,共享單車每天至少是1億-2億次的騎行。如按照1元錢一單來算,每天的收入是1億-2億元,一年就是300億-600億元的收入。


用戶押金:共享單車業內,使用用戶押金作為周轉資金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押金有可能會被用於擴大規模,有可能被用於P2P放貸,也有可能被拿去購買理財產品。在資金鍊正常時,這是很好的收入渠道;但當資金開始出問題,特別趕上用戶因為某種原因集中退押金的時候,挪用押金造成的資金窟窿,就會讓單車企業快速死亡。


廣告收入:廣告收入主要是兩個地方:一是 APP裡的頁面廣告 ,其APP的裝載量足以產生相應的廣告效應,啟動界面、內置廣告都是可以創造收入的方式,APP中還可以植入積分商城,和其他廠商合作兌換禮品;二是單車車身的廣告。


平臺開放及大數據:等用戶的出行數據累積到一定量後,就可以將數據給商家導流,作為商家做廣告的決策。通過數據規模化分析,可以幫助廣告主過濾得出比較精準的群體受眾,並進行有目的性地廣告投放,從而幫助廣告主提升目標用戶的轉化率,節約廣告成本,提升廣告效率。


這些收入在開支面前顯得杯水車薪。


一切還是那個致簡的道理:當成本持續大比例高於收入,且融資供應不上的時候,就會出現資金鍊斷裂的悲劇。



共享單車所遭遇的困境和當年滴滴、Uber這類網約車的經歷非常相似。都是燒錢獲客,大規模補貼,都是為了解決出行剛需。但為何網約車經過一番大戰之後能形成如今相對穩定的格局,單車卻負面頻出?


核心問題是兩者都有消費場景,但單車卻沒有盈利場景。


回顧網約車的誕生環境,當時大城市打車難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打不到車,打到車被拒載都是痛點,於是滴滴、快的、易到、Uber等產品有了歷史機遇。共享單車的機遇是公共運輸總是不能到達目的地門口,尤其是在特大城市,從地鐵、公交站出站之後,常需要再「打車」或是走很遠才能到達。


乍看之下,兩者都是基於出行的痛點進行「共享」,利用LBS技術,通過燒錢補貼獲取種子用戶。但實際上,網約車和單車的使用場景、消費場景很不一樣。


共享單車模式的本質其實是租賃。而且租賃的物品,也就是單車的成本很高,租金卻很低。這和過去人們在小區裡租DVD其實是一個模式。店主買了DVD,租給大家,有的收押金,有的關係不錯,是鄰居有信任基礎就把押金免了。


道理很簡單,如果一盤DVD成本200塊錢,每次出租收1塊錢,租給20個人,收入20元,然後DVD壞了,需要再投入50塊錢維修,修好了之後繼續租,即使租金漲到2塊錢,再租給50個人,收入100元,整體上,還是虧的。


共享單車同理,成本太高,自行車資產實在是太重了,而且都壓在了平臺一家公司身上。


別看單車單價雖然不高,但是要鋪量以及密集度,所以共享單車的總資產真的很重。而且由於單車被使用的場景無法控制,所以導致壞損率奇高,單車所有投入的維修費用是持續的,且無法降低的。即使現在不再持續增加投放,僅持續維修,這也是一大筆無法忽視的開支。向用戶收取的騎行費用,根本無法支撐高額的維修費用。


加之部分企業為了搶佔市場而過度投放單車,交通出行潮汐效應明顯,客觀上形成了單車局地淤積,除了維修車的費用,「清理」車也需要有投入。


據公開信息,每十萬輛單車,摩拜配備的運維人員不到50人,根本無法承擔車輛的運維任務,導致大量故障車佔據公共空間,影響到城市的管理。


更加可怕的是,這些巨大的開支都壓在單車平臺身上。反觀網約車平臺,壓力就小很多。


一般來說,網約車平臺可以獲取銀行貸款。他們向汽車製造商買車都是批量定製,然後以汽車為抵押物向銀行貸款,之後分期付款。這樣就讓打車平臺的初始投入沒有那麼高,他們可以分期支付銀行的貸款。


但這條路對於單車來說就走不通。因為單車實在是太容易損壞了。




而在收入端,單車也是問題重重。


雖然都是「平臺」,但共享單車的使用方只有用戶,因此只能從用戶一端收費。滴滴卻可以雙向收費,一邊是使用者用戶,另一邊是服務的提供方司機。而尷尬的是單車的用戶相比於滴滴的用戶對價格更加敏感,即使是同一撥用戶,在單車使用場景下也會變得對價格敏感。每提價0.5-1元,單車的用戶就會有「不適感」。


或許有人會說大數據現在很值錢。的確,數據很重要,據報告顯示,摩拜單車每天產生超過40TB的出行數據。但相比於網約車,單車的數據卻沒那麼重要。因為它能得到的數據,僅限於用戶最後一公裡的數據,並不能夠獲得用戶的完整畫像。但滴滴卻是可以的,一個用戶通常以何種規律出行,乘坐專車、快車還是計程車,是否經常出差,出差去哪兒等等畫像都是打車軟體可以獲取的。所以共享單車從數據角度來說,價值也不高。


或許,「最後一公裡」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共享單車更像是公共運輸,需要市政層面的統一規劃、管理。而但凡是公共運輸,如地鐵、公交等,很多都是需要政府補貼才能走向盈利的。這角度來看,完全依靠民間資本運營的共享單車,常常會陷入盈利困局。


而且,共享單車並非不可替代,大不了回到從前,因為有一個交通工具讓單車「可有可無」——那就是人們的雙腿。


相關焦點

  • 最後一公裡「共享單車」暴紅!共享單車概念股一覽
    至誠網(www.zhicheng.com)12月17日訊  「共享單車」概念最近迅速在大城市暴紅,已經被業界視為網約專車之後的下一個共享經濟熱點,爭奪這個叫「最後一公裡」的市場。  消息面上,摩拜單車10月15日完成新一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騰訊、高瓴、紅杉等多家機構。優拜單車未上線就於9月獲千萬級別的天使輪融資。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進入共享單車市場的機構已超過20家,資金超10億。資本的態度,代表對未來的認可。
  • 從共享單車,看創新成敗規律-虎嗅網
    在移動網際網路紅火了6、7年後的今天,分析成敗,總結陳詞,或許顯得事後諸葛,但事後諸葛也不是那麼好做的,死的不明白,下次還得死。 蒸汽機何電汽如何改變社會生產和生活的方式?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就脫離了這種規律嗎?即使人工智慧確定是下一個創新的大門,我們也千萬不能聽風就是雨。
  • 解決最後一公裡,卡在最後一釐米!共享單車,還車不太順
    共享單車一直是上班族們輾轉地鐵口和單位之間「最後一公裡」常用的出行工具,最近不少人發現,共享單車不能再隨便停放了。針對共享單車亂停亂放的問題,金融街、國貿、大望路等人流密集區以及亦莊的11個商圈、寫字樓等地都陸續劃出了固定停放區,督促用戶規範還車。
  • 十張圖了解2020年中國及全球「最後一公裡」出行現狀分析 共享滑板...
    原標題:十張圖了解2020年中國及全球「最後一公裡」出行現狀分析 共享滑板車在國外興起   共享單車/電單車出行可以滿足1~10km出行需求,具有省力、便捷、費用低的優勢
  • 共享單車困局:共享單車為何成了無人認領的「殭屍車」?
    在一些街道拐角處、地鐵附近或者公交車站周邊的空地上也時不時可以看到橫七豎八、堆放在一起的數量驚人的ofo或摩拜或其他品牌的共享單車,以致於被大家戲稱為共享單車「墳場」。實際上,這些單車並非都是損毀的。在大興舊宮一個停車場內,堆放著大量的、至少三個品牌的共享單車,記者從中挑選了幾輛摩拜和ofo單車,嘗試了一下,均能開鎖並正常行駛。
  • 一個APP能開所有共享單車?竟然薅了9000萬羊……
    拿出手機掃一掃 就能解決最後一公裡的煩惱 不同的單車之間 需要不同的App來打開 想想有些麻煩 於是有人就「發明」了一種號稱
  • 10年前就出現的共享單車,為啥在中國火了?共享單車的前世今生
    中國2016年共享出行市場規模達到700億元,資本追捧的共享單車,誰會最後勝出?如何理解「最後一公裡」儘管已有的實證分析顯示,共享單車企業具有規模經濟效應,但如果漫無目的地大量投放,不但會為企業帶來沉重的運營成本,還會為城市帶來新的交通擁堵、佔道、違規停放等問題。
  • 共享單車的連接方式探討
    共享單車是IoT(物聯網)應用的一個範例,其形態很好地詮釋了低功耗、廣覆蓋、大連接情況下的IoT的使用。  共享單車的由來是共享經濟。IoT顧名思義,就是把萬物都連接在一起。當把共享經濟、IoT概念和自行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就出現了新的形態,解決了短距離、便捷交通出行需求。  共享單車的整個商業鏈條是怎樣?
  • 我被這詞環繞:共享單車
    不僅解決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的問題,又起到了低碳環保和改善環境的效果。隨後,一系列問題開始顯現,押金難退,車輛被偷和損壞,亂停亂放等現象愈加頻繁。對此,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紛紛出臺相關規定來規範共享單車的投放和使用。然而,在共享單車這塊蛋糕幾乎被分割完畢的情況下,共享單車企業有人歡喜有人憂。
  • 共享單車興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下載APP,支付押金後,只需用手機掃一下單車上的二維碼,便可打開車鎖,騎走單車。長期以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變得容易解決了。  之前,對於公眾提升「最後一公裡」出行效率的需求,有關方面一直在探索,也推出了一些解決方式,但接受度並不是很高。
  • 共享單車席捲,廣州街頭單車店倒下一大片
    在網上搜了下,發現家附近有兩家單車店,跑到現場才知道,那些店都倒閉了,有一家已經變成快遞站了。」何先生告訴記者,他先去海珠區廣州大道南的一家單車店,發現店面關閉並貼有業主招租的告示。接著,何先生從網上得知,海珠區藝景路有一大型單車銷售店,「網上介紹這店經營單車多年,品種多,我跑過去就只看到(這家店)是快遞站,原來單車店的影子一點都沒有了。」
  • 【共享單車面面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好嘗試
    下載APP,支付押金後,只需用手機掃一下單車上的二維碼,便可打開車鎖,騎走單車。長期以來城市出行「最後一公裡」問題,隨著共享單車的興起變得容易解決了。  之前,對於公眾提升「最後一公裡」出行效率的需求,有關方面一直在探索,也推出了一些解決方式,但接受度並不是很高。
  • 共享單車的「升級版」是什麼樣子?
    當一款產品能夠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之後,大家都會對他有更高的期待。哪怕不是高科技,最起碼也應該讓大家嘗嘗鮮、見識一下吧!今天,極客公園和大家聊聊共享單車的升級版會是什麼?尚且遙遠的未來極客公園在《文章中,從「越來越主流的實心胎」、「導航提示+夜間車燈需要完美結合」、「地下車庫」幾個方面,介紹了一些對共享單車的期待。
  • 共享單車併購背後有何玄機
    他的一番話不僅道出了共享單車兩大巨頭的發展現狀,更透露了美團等接盤者的目的。在朱嘯虎退出後,ofo和摩拜各自艱難發展,融資也從一個月兩次降到了8個月一次。如今,摩拜被美團收購,ofo將車輛抵押給阿里借款17億元,共享單車企業的日子似乎不再好過。  關注  摩拜賣身因為每個月要虧掉上億元?
  • 「共享單車」入選全國高考作文題 國民生活方式獲關注
    據測算,每天早尖峰時段,北京國貿地區平均每10秒就有一輛共享單車被騎走。人們笑言:「我們又成為了自行車王國。」實際上,當下越來越多城市的居民,將小黃車等共享單車變為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完美地解決「最後一公裡」,也促成了共享單車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蓬勃發展的重要因素。
  • 共享單車給企業、打工者、城市帶來怎樣的改變?
    前些天,摩拜單車宣布停止服務,相關的帳號、金額可全面轉移到美團單車,至此,第一代共享單車的最後一抹紅色徹底消失。其實,這並不是什麼爆炸性新聞,因為自2018年摩拜被美團斥資27億美元收購之後,這就是註定的結局。
  • ofo回應還清欠款是謠言 曾經共享單車現在怎麼樣了?
    ,它是解決老百姓最後一公裡的代步工具,但它也是影響市容、隨意堆放的城市「垃圾」。ofo和摩拜就是站在共享經濟的風口上,迅速崛起的共享單車品牌,當然也帶動了很多小眾共享單車品牌的出爐,鼎盛時期可謂是百花齊放。但經營不善、成本過高、資金鍊斷裂,以及美團、滴滴、阿里等行業巨頭的強勢入場,使得共享單車進入清場階段,悟空單車、3Vbike、酷奇單車、町町單車相繼倒下,美團收購摩拜,青桔單車依附滴滴,阿里扶植哈羅單車,ofo頂著債務堅持單幹,共享單車的格局變得簡單又清晰。
  • 共享經濟案例—摩拜單車模式及SWOT分析
    一、什麼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基於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勞動力、教育醫療資源。有的也說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獲得經濟紅利。
  • 智能共享單車的科技密碼
    上班趕時間,那叫一個難!公交、地鐵快,但總不能把您送到辦公室。下了公交,出了地鐵,路不太遠,單靠雙腿走,累點倒是無所謂,關鍵是有上班遲到的風險,心裡除了鬱悶,還有一個字——煩!共享單車的出現,解決了出行最後一公裡的痛點!看到低碳、環保、綠色這些關鍵詞,政府、市民都發自內心地支持,堅決支持!小物件大智慧,簡約但不簡單!一切來得太突然!
  • 繼共享單車後,Lime滑板車會成為下一個獨角獸?
    現在進入共享時代,各式各樣的東西都可以共享。從共享單車,到共享電寶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現在又有共享滑板車,可以說,人類的腦洞真的是大開啊!Lime滑板車是創立於美國舊金山的短途出行共享平臺,剛開始的時候,提供共享單車服務,後來的業務拓展,有開啟了其他的業務,比如共享滑板車、電動單車以及共享汽車。但是Lime最出名的還是共享滑板車。其實Lime滑板車的發展歷程還是比較艱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