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將利用「波浪能」發電
據新華社北京5月21日電海浪總是周而復始、晝夜不停地拍擊著海岸,其中所蘊藏的波浪能是一種取之不盡的可再生能源。為了簡便有效地利用這一能源,俄羅斯科研人員不久前研製出了一種原理簡單、成本較低的實驗型波浪能發電系統。 據俄《消息報》近日報導,上述系統由位於聖彼得堡的研發機構「可再生能源中心」設計製作。
-
中國海洋大學研製出新型海洋波浪能發電裝置
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市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並進入試運行,這標誌著我國在波浪能陣列化開發與工程應用領域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據介紹,這套裝置的研製得到了國家海洋局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資金資助,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
-
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演示裝置研製成功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與傳世宇機械有限責任公司通力合作,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近日研製成功了液態金屬磁流體波浪能直接發電的原理性演示裝置,驗證了該技術的原理可行性。 有效利用巨大的海洋波浪能資源是人類幾百年來的夢想。
-
波浪能穩定發電?波浪能發電在中國前景分析
該裝置成功突破了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何謂「波浪能發電」?
-
應用改進的算法,優化波浪能轉換裝置陣列,提升系統發電效率
早在百年之前,人類就開始探索利用波浪能進行發電的方法。法國是波浪能轉換裝置研究最早的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起,英國、挪威、瑞典以及日本等沿海國家均開始把目標投向蘊藏豐富的波浪能,使得波浪能發電裝置迎來首次大規模的研究,開發出了衰減式和點吸收式等多種類型的波浪能發電裝置。
-
波浪也能發電 我國成功突破關鍵技術
日前,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 業內專家認為,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波浪穩定發電乃至海洋能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波浪發電有望在商業化道路上邁進一大步。
-
波浪能穩定發電?這已不是科學構想
為利用好這一天然能源「發動機」,中國電科38所在海南島進行海浪發電試驗,歷經3年技術攻堅,項目組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裝置模型,採用智能偵調綜合控制技術,提升了波能裝置的轉換效率,增強了吸能效果;首創的寬幅逆變穩定技術,實現了海洋能千伏級逆變系統的高效轉換。近三個月的海上試驗表明,該發電裝置浮體擺動正常、吸波穩定,飛輪蓄能均勻而連續,發電性能穩定。
-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
中國海洋大學主持研製的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成功下水「10kW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市黃島區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
-
中國科學家研製世界上首座波浪能獨立發電站
新華網北京1月24日電(俞錚常璐)中國科學家正在開發世界上首座集發電、充電和海水淡化功能於一體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該系統足以提供200戶人家左右的沿海小鎮的居民用電。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海洋能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遊亞戈研究員24日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說,他們研製的波浪能獨立發電系統最近進行的一次實海況試驗取得成功,這表明,中國科學家在波浪能穩定發電這一全球至今沒有解決的難題上已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研發的儲能穩壓系統為專利技術,領先於國際同行。本次試驗後,他們將在現有系統上安裝蓄電、發電、波浪能製備淡水以及各種自動保護和控制系統。
-
海大教授制出波浪發電裝置 海浪起伏就發電(圖)
大海裡波浪一刻不停地在起伏,在黃島區的齋堂島海域,這種波浪的起伏將會轉化為電能。昨天,記者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史宏達教授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這是繼去年潮流能發電裝置投放後,又一種利用海洋能源發電的裝置投入使用。
-
海洋論壇▏淺析波浪能發電前景與國內外發電裝置
1940年,振蕩水柱裝置創始人Yoshio Masuda設計的世界上首臺漂浮式振蕩水柱裝置Kaimei在日本海域進行實驗。1987年,日本開始研發另一個漂浮式振蕩水柱裝置「巨鯨號」MightyWhale波浪能發電船,見下圖。
-
三沙波浪能發電項目預計年底投運
為有效解決三沙分散式深海島嶼供電問題,海南電網公司於2018年開始開展「含波浪能發電系統的海島智能微網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應用」項目研究。為確保項目順利開展,三沙供電局通過與三沙市政府、有關軍事單位充分溝通,已順利完成用海的申請、項目環評報告等前期工作,現已進入技術研究與示範應用實施階段,預計今年年底可投運發電。
-
廣州能源所海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突破
最近在海洋波浪能發電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使研製的波能裝置能將海洋的隨機波浪能轉換為用戶可以直接使用的、穩定的電力。從而為大規模地利用海洋能開闢了新的途徑。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陸地上資源的日漸枯竭使人類的眼光轉向了大海。然而,開發海洋,需要適當的條件和環境,其中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要擁有能源和淡水,這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
-
我國一項新型波浪能發電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新華網廣州1月21日電(記者梁鋼華)記者從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獲悉,由該所研製的「鷹式一號」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近日在位於珠江口的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正式投放,並成功發電。這標誌著我國海洋能發電技術取得了新突破。
-
玉山一農民發明波浪能發電裝置
玉山訊 利用波浪能發電是許多科研人員一直都無法破解的科學難題。如今,玉山縣36歲的農民魏羽松研製出利用水波浪能量發電的設備。9月26日,魏羽松收到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波浪能發電裝置」發明專利證書和實用新型專利證書。
-
新型波浪能發電裝置在青島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
2014年1月2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工程學院史宏達教授主持研製的10千瓦級組合型振蕩浮子波能發電裝置在青島齋堂島海域成功投放,這是繼去年潮流能發電裝置投放後,又一種利用海洋能源發電的裝置投入使用
-
波浪發電裝置突破關鍵技術
據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 記者1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獲悉,中國電科38所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裝置正式通過國家海洋局驗收。該裝置成功突破波浪能液壓轉換與控制裝置模塊及千伏級動力逆變器關鍵技術,實現波浪穩定發電,且在小於0.5米浪高的波況下仍能頻繁蓄能。這一關鍵技術的突破,為我國波浪發電工程化應用奠定了基礎。
-
中科院漂浮式波浪能發電裝置通過驗收 可為南海島嶼提供清潔能源
此時,空中雨點飄灑,十餘分鐘的顛簸後,在萬頃碧波中看到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製的100kW漂浮式波浪能裝置。承擔波浪能電站項目的團隊負責人遊亞戈告訴記者。引路的其他海洋能科學家介紹,眼前這個「龐然大物」總重量大概350噸,長34.5米,寬12米,工作時高17.1米,放在半潛駁上高度為10米,其主要由鋼結構件、液壓轉換系統和發配電系統組成。除此裝置外,岸上還要有配電海底電纜與之相連接的電房。據專家介紹,今年4月,該裝置已進行發電,目前運行情況良好。
-
雙創播報|最新研製的波浪發電通過驗收!高新區這家企業「牛的沒發形容」!
據了解,波浪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我國擁有綿長的海岸線,洶湧起伏的海浪蘊藏著無盡的能量。數據顯示,我國波浪能的理論存儲量為7000萬千瓦左右。「波浪運動每秒鐘就能產生20萬千瓦的能量。」
-
潮起潮落 波浪能--中國數字科技館
波浪能發電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液壓能),然後再轉換成電能。這一技術興起於上世紀80年代初,西方海洋大國利用新技術優勢紛紛展開實驗。小功率的波浪能發電,已在導航浮標、燈塔等獲得推廣應用。 海洋中的波浪能量巨大,波浪能發電技術是通過波浪能裝置,將波浪能首先轉換為機械能,再最終轉換成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