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解熱島效應滬上立體綠化各顯神通 攀緣植物是最大"增量"

2021-01-20 東方網

原標題:轉角遇見綠色,得享一份夏日清涼

  連日高溫令人叫苦不迭。走在路上,皮膚被曬得發燙,如能遇到一片綠蔭,真是幸運。烈日當頭的室外,當空調這一現今人們最為依賴的降溫設施無法施展,人們發現,利用地面、屋頂乃至建築物牆壁上的綠色,可以尋找一份高溫下的清涼。

  專業科研人員的試驗表明,綠量越高,降溫效應越強,林蔭道下的溫度可降低5℃至7℃;而一幢被植物包裹住的建築,室內溫度將下降5℃至10℃。在上海,立體綠化已開始各顯神通。

  炎炎夏日,綠蔭道成市民消暑「聖地」

  都說大樹底下好乘涼,炎炎夏日,綠蔭道成了許多市民的消暑「聖地」。比如在延中綠地,就有許多人前來納涼。晚飯後來這裡散步的市民王先生說:「在這裡就覺得比其他地方涼快。」

  林蔭道中究竟有多涼快?上海市綠化管理指導站教授級高工傅徽楠做過評估,夏季時,林蔭道下的溫度可降低5℃至7℃,降溫程度與樹冠大小、樹蔭面積和植株距離有關。

  上海林蔭道種植樹木以香樟木和懸鈴木為主,香樟木四季常青,適合用於城市主幹道,延中綠地就以24棵香樟木開啟了城市中心綠地的建設。人們熟悉的法國梧桐屬於懸鈴木科,冬天會掉葉子,所以適合種植在夏天需要遮蔭、冬天需要陽光的居民小區。

  不管如何,有無樹木遮擋的區域,溫度相差非常大,市民也非常希望市區能出現更多林蔭大道。傅徽楠表示,「十二五」時期上海新增100多條林蔭道,總林蔭道數量已接近200條,為夏日城市帶來更多涼爽。

  把高大喬木搬上屋頂是上海綠化的創新

  人們習慣於在地面的林蔭道納涼,但你可知道,屋頂上也有林蔭道? 北外灘白玉蘭廣場樓頂栽種著80多棵大樹,最大幾棵是樸樹,胸徑約20至30釐米,樹冠直徑約8米。

  這是由上海園林科學規劃研究院領銜的市科委《立體綠化技術集成研究及應用示範》項目。項目相關負責人張浪表示,向屋頂要綠化增量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通用做法。上海以往屋頂上大多種植草坪或低矮灌木,把高大喬木搬上屋頂是上海綠化的一次創新。

  為讓高大喬木牢牢固定在屋頂上,課題組做了三道「保險」。首先是與建築領域科研人員合作,在建築設計時把「樹木在哪裡種」「怎樣受力最合理」等問題考慮進去;第二,為每棵大樹加裝一個方框形固根樁,方框隱藏在種植層中,從外面看不出名堂,卻在泥土中牢牢固定樹木;第三,利用拉鎖固定大樹。

  喬木搬上屋頂,為綠化提供了多種選擇。現在,白玉蘭廣場頂樓形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的屋頂花園,喬木有樸樹、銀杏、白玉蘭、香樟等86棵,灌木有海桐、石楠等300多株,共計8860平方米。「我們做過試驗,綠量越高,降溫效應和消減空氣汙染能力越強。」張浪說。

  為城市添綠,攀緣植物是最大「增量」

  不久前,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人工氣候室主任完成了市科委關於攀緣植物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研究,得出結論:如果一幢建築被植物完全包裹住,室內溫度將降低5℃至10℃,如果城市70%建築都種植攀緣植物,至少可為整座城市節電2.5%。

  為何垂直綠化也能降溫?陳金星表示,這是由於植物的蒸騰效應,就如人體的正常體溫是37℃,植物的正常體溫是27℃至28℃,水分從活的植物表面以水蒸氣形式散失到大氣中從而帶走大量熱量,把它周邊溫度維持在植物「體溫」附近。

  上海年均降水量約1100毫米,這使得攀緣植物幾乎不用管理就可生長。陳金星認為,為城市增添綠色,攀緣植物是最大的「增量」,不妨從高架道路下開始種植。試想一下,當車輛駛過,看到高架下一派盎然綠意,不僅有效降低城市溫度,緩解熱島效應,而且令人身心舒暢,心靜自然涼。

相關焦點

  • 攀緣植物在綠化造景應用:房屋立體綠化不可或缺角色
    中國園林網7月28日消息: 攀緣植物因莖幹細軟,自身不能直立生長,需要依靠他物向上攀緣,用於垂直綠化,不僅能彌補地面綠化之不足,豐富綠化層次,有助於恢復生態平衡,而且極利於增加綠化景觀的藝術效果,是綠化植物中特殊的類群。
  • 專家呼籲:立體綠化應重視傳統攀緣植物形式
    對此,清醒的有識人士認為,在當前立體綠化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及民眾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要把「立體綠化」這部真經念好,使其在城市中得到全面推廣,需重視攀緣植物這一傳統形式,而不是去鑽研和推廣華而不實的組合式綠牆。高科技綠牆遭遇尷尬剛結束的臺北花博會圓山公園展區有兩處大面積立體植栽牆。
  • 全球變暖讓植物無所適從 城市熱島急需綠化來緩解
    在現代城市,熱島效應由於城市規模不斷擴大、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等諸多原因而持續增強,感受四季分明、冷暖更替可能會越來越成為一種奢望。「城市會最終成為一個與自然生態完全絕緣的『孤島』嗎?」誰知道呢?但不時見諸報端的一些相關新聞報導,足以令人相信,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城市綠化亟待強化。
  • 香港:增加綠化緩解城市熱島效應
    香港市區植被面積不足一成,增加綠化有助於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中國園林網8月11日消息:城市熱島效應帶來一連串環境和社會問題,例如加劇空氣汙染問題、增加散播傳染病、增加能源需求等,但城市已建成,發展不能隨意喊停,如何才為城市降溫?
  • 立體綠化植物篇---常春藤
    形態特徵為多年生常綠木質藤本植物。攀緣生長,莖可達20多米,其上具有附生根,嫩枝上具有鱗片。葉片有兩種形態:一種是不育枝上的三角形或戟形葉片,全緣或具三淺裂;另一種是可育枝上披針形的葉片,全緣,葉柄細長。傘形花序著生於枝條的頂端,花色為淡綠白色,具香味,花期9~11月份。果實球形,翌年4~5月份成熟,成熟時紅色或黃色。
  • 利用一切空間發展立體綠化 寧波要讓綠色"立"起來
    記者劉波攝  浙江在線05月02日訊昨天,路過鼓樓公園路市園林局門口的朱智峰突然愣了一下:園林局大樓上怎麼出現了綠色植物?走近一看,才發現原來是一盆盆綠植懸掛在牆壁上,「看上去非常美觀,能讓經過的市民眼前一亮。」  不過,朱智峰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會想到在牆壁上懸掛綠色植物,這樣做會不會招來蚊蟲呢?
  • 城市熱島效應形成原因 因如何用綠化防治
    氣象規劃大氣汙染在城市熱島效應中起著相當複雜特殊的作用。來自工業生產、交通運輸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氣汙染物在城區濃度特別大,它像一張厚厚的毯子覆蓋在城市上宛,白天它大大地削弱了太陽直接輻射,城區升溫減緩,有時可在城市產生「冷島」效應。
  • 濟南城市熱島效應明顯緩解
    記者從濟南市氣象局獲悉,濟南城市熱島效應監測評估報告近日出爐,根據報告,2017年濟南的熱島效應明顯緩解。報告提出了在舊城改造的基礎上增加水體和綠地面積等對策建議。   魯網8月31日訊(山東商報記者 王新超)記者從濟南市氣象局獲悉,濟南城市熱島效應監測評估報告近日出爐,根據報告,2017年濟南的熱島效應明顯緩解。報告提出了在舊城改造的基礎上增加水體和綠地面積等對策建議。
  • 立體綠化植物牆的目的
    2.改善心理、生理環境高度的現代化的城市風格帶給人們各種各樣的生理、心理上的負擔,在城市空間上創造綠色植物牆,會起到減壓的作用。3.防火、放熱利用具有耐火性的植物進行壁畫綠化營造植物牆,可以得到抑制火災發生和火災發生時大幅度降低熱輻射的效果。
  • 熱島效應:「發燒」的城市
    熱島效應不僅影響城市的生態環境,還對居民的健康產生威脅。屋頂綠化是降解城市熱島效應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辦法,可是由於觀念和經費方面的問題,北京屋頂綠化總面積還不到應綠化面積的1%  文/ 李微  入夏以來,頻繁的雷暴導致北京首都機場的航班大面積延誤,讓那些「空中飛人」們只能眼看著錯過的會議乾瞪眼。
  • 【科普】城市熱島效應
    城市熱島效應使城市年平均氣溫比郊區高出1°C,甚至更多。夏季,城市局部地區的氣溫有時甚至比郊區高出6°C以上。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高速發展,城市熱島效應也變得越來越明顯。    城市熱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受城市下墊面特性的影響。
  • 「熱島效應」讓合肥越來越熱
    「熱島效應」愈發明顯  氣象專家這樣分析城市所面臨的高溫天氣:除了自然原因之外,人為造成的「熱島效應」也起了越來越明顯的作用。  城市「熱島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因為城市綠地、水體減少,大氣汙染、人工熱源排放增多,加上人多、廢氣多、高層建築多,從而導致市中心溫度升高的現象。
  • 緩解中心城區熱島效應 武漢將啟用風道規劃
    之所以開展城市風道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將郊外的風引入中心城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另一個是利用城市風道將霧霾吹走,改善城市大氣環境。據武漢市規劃研究院國際交流與合作所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已從法國引進了一款名為「ariacity」的風環境測試軟體,今後在給城市做規劃時,這個系統可以模擬出規劃中的建築物、道路、社區周邊的風環境。
  • 熱島效應加劇高溫熱浪
    在分析了2010年7月2日至6日北京一次極端高溫過程中城市熱島效應對城區地面氣溫時空分布的影響後,任國玉發現,在這5天中,城區和郊區午後的最高氣溫平均相差1.5℃,最高時相差2.5℃;這一差值在凌晨更大,局地超過5℃。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氣候與環境研究》雜誌上。
  • 「城市熱島效應」的救星
    城市高溫化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綠地減少等因素,城市出現了「高溫化」的現象,導致「城市熱島效應為解決上述一系列問題,有效途徑之一是綠化。綠化種植改變了下墊面熱力性質,地面反射減少,還可以把積水迅速成為地表徑流隨管網排走,減少路面積水;還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築能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同時可增加城市綠地面積、美化城市、改善城市氣候小環境。
  • 立體綠化為何越來越受到國際知名建築設計院的青睞?
    立體綠化是在不增加地面綠化空間的基礎上,實現空間增綠的重要途徑。其主要表現形式包括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架空層綠化等重慶雲谷是由B.I.G設計的一座由高精尖科技支撐的未來之城。項目整體以人、植物、動物等多元生命形態為核心,這將是一座人、科技、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所謂的「谷」,呼應的是方案中呈現的國內最大的步入式公共綠色屋頂,其保留了天然景觀的美好體驗。
  • 關於城市熱島效應,你知道多少?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的氣溫比郊外的氣溫高。這種現象通常是由於城市建設發展迅猛,生態環境失調,出現了裸地多,水面少;水泥、瀝青地多,草地少;高層樓房多,樹林少的現象,再加上車輛擁擠,人群稠密,大量二氧化碳排入空中,加強了溫室效應。城市熱島效應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諸多影響。
  • Google樹冠實驗室 AI智能分析市區綠化覆蓋率 改善城市熱島效應
    Google 成立樹冠實驗室 AI 人工智慧分析市區綠化覆蓋率改善城市熱島效應問題Google樹冠實驗室藉由航空照片、近紅外線影像資料,配合人工智慧分析,確認城市各地區實際產生熱能,並且比對當前城市實際綠化情況,藉此釐清哪些地區必須增加綠化比例
  • 園林立體綠化工程的施工技術
    [吉山花瑤自媒體網絡首發]1 園林立體綠化概念分析基於生態城市發展理念下,園林綠化建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形象、發展程度。2.3 綠化施工費用低,整體經濟性好在進行垂直綠化時,攀援植物種植往往只需要半米深的土壤,同時合理設繩索、鐵絲、柵欄等即可,整體施工費用相對較低,且後期基本無需在管理上花費過多,整體經濟性十分好。
  • 「建築界」建築環保論文優秀範文:屋頂綠化研究
    屋頂綠化是一種極為有效並且使用的方式。一、發展歷史屋頂綠化的歷史能夠追溯到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儘管並不是現在嚴格意義上的屋頂綠化,但已展現了人類對美好自然的嚮往和追求。歐洲文藝復興興起的造園熱為植物的分類和使用開創了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