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谷孫:《中華漢英大詞典》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四周無牆

2020-12-06 澎湃新聞
【編者按】

       由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陸谷孫領銜編纂的《中華漢英大詞典》(上),歷時15年,近日終於完成。我們獲得授權刊登陸谷孫教授為《中華漢英大詞典》所寫的前言。

       大約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前,好像也是這個季節,曾為自己參與編纂的《英漢大詞典》寫過一篇前言。那時年未及艾,矜愎不知自斂,聲勢過大,逸辭過壯,特別是第一段,什麼要把詞典獻給中華祖國,獻給世紀交替的新時代等等。時至今日,開卷重讀這等文字,只剩下條風時麗之感。第二版的前言,雖是用英文寫的,依然有藻繪的毛病。那麼這部《中華漢英大詞典》的獻辭該怎麼寫?平實點說,就我個人而言——不代表積極參與編纂並做出巨大貢獻的兄弟院校同仁——權作獻給母校復旦大學吧。我1957年入校,迄今五十年有奇。優劣不論,可以說我這個人主要是在這兒養成的,理當為母校留下一點物理形式的東西作為紀念,儘管可能只是雪泥鴻爪,甚至恍若蚊虻一過。回歸常識。當然,更重要的是供讀者使用,不但是國人,還有老外。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美、英、加等國的華埠書店就發現,有意購買漢英詞典的華洋顧客遠多於購買英漢者,只是因為漢英的種類偏少或不甚合用,常失望而去。國人中凡對漢語字詞(尤其是今人已不那麼常用或熟悉的)感興趣但苦於知之不多,或時被大陸以外漢語社區常用字詞困惑者,以及在全球化大背景前有志於不同民族語言交流,特別是漢英和英漢翻譯的,也許會發現這部《中華漢英大詞典》尚有用處,釋文大致易解可讀,例證包含不少新鮮信息,也還有趣;外國讀者把這樣一本除了音訓和義訓還有部分形訓內容的漢英詞典買回去使用,可能也還差強人意吧。

       設計《中華漢英大詞典》的幾條大原則,亦即編者的著力重點,在於:

       在英語世界描寫主義和規範主義之爭的大背景前,採用一種不妨稱之為「有保留的描寫主義」(descriptivism with a grain of salt)的編纂方針(其實所有的描寫主義都不認同anything goes),亦即在描寫語言實際用法為主的同時,絕不純客觀地「有聞必錄」,而是奉行取捨必經汰選的原則。例如撇除渣穢,不納腐朽,不但是為了表明社會的品行公約底線,也是編者尊重讀者的一種價值取向,更何況我們這兒的編者大多是學英語的過來人,身為家長和教師,對於後來者和自己的子弟以接觸何種語料為宜,自有一種天然的關注。倘若因為我們的取捨,被責「已經淪為規範主義的描寫主義」,我們也一無憾恚。再就語言表達而論,所謂「有保留」,我們也非隨你怎麼使用英語,一律照錄不誤的一群,不是人稱whateverists的一群。

       毋庸諱言,在英語世界,自十七世紀中葉開始,規範主義曾大行其道,誰造個生鮮新詞就像「鑄假幣」 一樣可惡(笛福[Daniel Defoe]語),「王者英語」(包含Royal、King's和Queen's等名目)之類的社團踵趾相接,層出不窮,直到2010年尚未絕跡。上世紀,自英國亨利·W.福勒(Henry W. Fowler)的《現代英語慣用法詞典》和美國的小威廉·斯特倫克及其弟子E.B.懷特(William Strunk,Jr.and E.B.White)的《風格的要素》(亦譯《英文寫作指南》) 以降,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金斯利·埃米斯(Kingsley Amis)、歐內斯特·高沃斯(Earnest Gowers)、威廉·賽法亥(William Safire)等作家名士一直強調規則的作用,提倡清麗、優雅,特別是所謂「得體」的英語。描寫主義者基本上是被邊緣化的,充其量只有如埃裡克·帕特裡奇(Eric Partridge)這樣一些專注研究俚俗英語並把不登大雅之堂的語料編入詞典的有數幾人。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韋氏三版問世,原先大量的語用標籤被斧削,不但收了「ain't」、「irregardless」和「like」(用作連接詞),還有「drownded」、「hisself」等內容,打出了描寫主義的高牙大纛,一時曾引得輿論大譁,貶評如潮,仿佛英語從此將受盡溷亂。記得當時曾寫過一篇小文抱不平:「韋氏三版未必就是『韋帶布衣』。」(取「韋」字字頭諧趣,與錦黻相對)事理窮盡,止於兩端。果然,規範主義很快捲土重來,《美國傳統詞典》可算一個對付韋氏三版的顯例。他們的一個做法就是特邀專家,組成評判委員會,判別有爭議詞語用法的正謬、清濁、高下、妍媸。時至今日,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現「政治正確」之後,新保守主義可以在政壇一時回潮,但語言層面上描寫主義似已佔定上風。讀者對此如猶有疑問,可讀英國1970年代後作家亨利·希金斯(Henry Hitchings)的諸種近著。更有意思的是《美國傳統詞典》的轉舵,編者始而改組評判委員會,把描寫主義學者聘入,與規範主義分庭抗禮,以求公正互補,而到了最新的第五版出書時,前言竟有兩篇,分別出自斯坦福和哈佛兩位教授之手,前者繼續強調規則,後者則把規則看作老得沒牙的「bubbe meises」(old wives' tales)。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中國讀者不屬印裔美國學者布拉·卡奇魯(Braj Kachru)首創的所謂「世界英語」(World English)——World English一書書名古已有之,那是十九世紀有人為倡導英文拼寫改革所著,宏旨自不同於今人所謂——三個同心圓中的內圈,即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群,而是處在最外圈,因此在中國教英語似更不能完全撇開規範,一味描寫,放任語言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畢竟我們讀/聽到的「內圈」英語,並不完全等同自己寫/說的「外圈」英語。要是我們的學生張口閉口都是英語的「四字母詞」,澆風易漸,待到形成習慣,怕是淳化難歸,「當如後患何」了。

       具體說來,《中華漢英大詞典》在收詞方面,古今兼顧和中華本土(大陸以及港澳臺)和海外社區兼顧,多少可算是這部詞典的特色之一。即以兩岸三地乃至海外的詞語為例,試設想,同樣一個專名,如Sierra Leone,一處取音譯「獅子山」,另一處取意譯「獅子山」,如何認同;即便同取音譯,因用詞習慣加地域方言的影響,寫成漢字讀出來也會鴂舌不通,如Trinidad and Tobago,我們這邊譯的「千里達及托巴哥」(近見媒體嫌長而縮作「特多」,倒也有趣),到了大陸以外成了「千裡達」,何以對應? 說到非專有名詞,近年來,大陸以外漢譯——有的意譯,如「賣點」(selling point)、「願景」(vision)等;有的音譯,如「貼士」(tips)、「車釐子」(cherries)等; 有的音意兼譯,如「幽浮」(UFO)、「迷你」(mini-)等——被大陸採用的不在少數,但歧異仍多;如科技術語,雖然也有互相襲用的例子,差異仍比比皆是。除了已為大眾熟知的「軟體」和「軟體」(software)、「滑鼠」和「滑鼠」(mouse)、「雷射」和「鐳射」或「雷射」(laser)之外,最近被稱為現代物理學「聖杯」的「上帝粒子」boson被發現,大陸譯為「玻色子」,而臺灣某些行業則有通譯作「玻子」的,雖非迥別,亦無傷互解,畢竟相類而非。商業經管,不論你喜歡不喜歡,似乎已成百工之首,但就是對這個領域中最常用的縮略語之一的CEO,不同華人社區就有不同譯法,諸如「執行長」、「行政總裁」、「執行長」等等。另一方面,大陸用語同樣也有向大陸以外華人社區擴散的趨向。當我看到港澳臺報刊上屢屢出現「話題性」(topicality?)、「認問性」(accountability?)之類前所未見的詞語時,不由得想到大陸用詞中相當於英語-ness的後綴「性」字,頻用之極(此間人交談,往往不用清楚直白的「一般」,非說「一般性」不可),難免不習染其他華人社區?於是,編者們設想:要是把這些熔於一爐,收詞涵蓋中華本土乃至海外華人社區,以簡繁體字並列參照的形式,如實收錄各社區特有的高頻詞語,使之通過同一種譯入語(英語)的媒介,漸趨互相認同而凝聚,兼收擴大漢語詞彙共核域之效,有何不美?

       近年來提倡文化傳統繼承,第一步自然要讀懂古文獻,識得其中的字和詞。而坊間的漢英詞典多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母本,收詞對古籍的覆蓋面自然甚有局限。為古今兼顧計,將《漢語大詞典》作為必要參考書之一,從中收詞,很有必要。同時,在精力可及範圍內,重溫古漢語的若干種筆記、尺牘等,搜輯第一手語料(如古人說西湖、蛾眉之「妙」在景色或名字之柔美,而「病」在寓諷不夠陽剛的高論),譯成英語,俾使內容也有超出《漢語大詞典》窠臼之處。事實上,即使如筆者這種年齡和文化程度的人,說來慚愧,對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認知只及非常有限的局部,以管窺天,以蠡測海,未知遠大於已知,已知又常非確知或真知。就拿本詞典所收的「宥坐(之)器」這麼個實物為例,不查《漢語大詞典》並寫出「tilted container forholding water placed on the right hand side of an emperor's throne [serving as a reminder that the last drop makes the vessel runover,a reminder of always doing things with moderation]」這樣的英語釋文,筆者依然懵懂不知為何物。逾「而傳」之年,尚且如此無知,遑論今日讀者中的幼稚少年。古人云: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也從一個側面說到文字的重要性。收錄「宥坐(之)器」等詞的啟示是: 讀者說不定還能從詞典的英語釋文,識得一些古色古香的漢語文字呢。而要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豈可坐視古籍覆蓋面的缺失?古文典籍不少已有訓手名家譯成英文,原本擷來錄入即是,但典籍皆是語篇迻譯,詩詞類的翻譯還有韻律方面的技術要求,與出現在詞典裡的單句孤例不完全相同,所以有時我們會自行另譯,非為鬥膽偏離桃蹊李徑,只為提供梔子紅椒之類的另一種選擇而已。譬如李白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我們把賓語「眉」和「腰」都避開了,譯時只用上英語慣用法的「bow and scrape to」,不知讀者是否可以接受?

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了更多新的詞彙。

       說到現當代漢語,自然不能不提計算機、手機等科技手段擴散之後對語言文字的影響。我們對所謂的「網際網路漢語」,在堅決排除汙人耳目的用法的同時,總體上採取較為包容的收詞策略——亦即上述「有保留的描寫主義」。誠然,我們知道文字與人一樣,豐悴有時,一來一去而不可常。一個時期的高頻字或詞,進銳退速的例子多的是,特別是在詞彙平均壽命較短的網絡語言中。然為詞典的查得率計,復從共時和歷時互為依存又不無相互包容的角度,對待所謂「階段有效詞」(period terms),適當放寬尺度收錄,我們並不以為就是降低品味譁眾取寵,畢竟詞典的主要使用者若不已經是也必將是越來越依賴「兩機」(計算機和手機)——日後或許還有眼鏡、手套、手錶、義齒等可穿戴高科技物件,甚至使用尋常燈泡(LiFi)並隨身隨地連網(MiFi)——來獲取並傳送信息的新人。附帶說一句,正是基於此種考慮,我們在選詞時,還特別注意加重科技用詞的分量,部分國外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理論的名稱,即使國內尚無標準化譯名,我們也先試譯作漢語,然後以漢英形式呈現給讀者,亦即由譯入語(英語)出發,到譯出語(漢語),進入詞典,再從譯出語(漢語) 重回譯入語(英語)的倒序。衣不經新,何由而古?相信這樣做,符合國人對科技新時代的要求,有一定的前瞻效應。有人說詞典的本質特徵之一就是保守,因為描記永遠落在語言實際之後,但不同類型的詞典,根據各自承擔的使命,在某一方面嘗試突進,如對讀者有用,對譯出語(漢語)詞彙的補遺、納新、擴充有益,又何樂不為?更何況即使倒序,描記其實仍然落後,只不過語言實際暫時還未發生在漢語領域而已。拿個非科技的極限運動用詞skydiving為例,躍出飛行器,延緩開傘那種「碧雲深處共翱翔」的空中動作,大家在電視上見得多了,可是如用漢語描述,大多數人仍會用上英語「夾心」,或是解釋性(paraphrase)的「花式跳傘」。為翻譯而非說明這個詞,想在網上找到一個與漢語相應的譯法,至今不得。「鳧空」二字,姑且收入,以試試上述逆序作業是否可行。

       釋義方面,強調「等值」不僅僅是扣準語義(字面的和比喻的),也要針對語用,在做到「等值」的同時還力求超越。編者們常在追求等值的同時以「超越等值(beyond equivalence)」自勉,也就是儘量在譯入語釋文中擴大語詞的文化適用閾,使詞條的對譯,除去猶如穿上緊身衣的嚴格技術作業之外,只要有可能,還有一點涵化(acculturation)或本人稱之為文化漾溢的作用。

       試以一些成語、諺語、熟語為例。譬如在「一地雞毛」條,在「(a floor littered with chicken feathers) a confusion of trivialities/trivia; bothersome day-to-day life」之後,再漾溢引渡到所指都還接近的「a can of worms;an omni-shambles of a situation」;在「木已成舟」條,對應之後,涵化如下:「one cannot unring a bell」或「one cannot unscramble eggs」(unscrambled eggs在西方已用作書名);在「屋漏偏逢連夜雨」條,對應之後,漾溢如下:「it's a perfect storm」(perfect storm雖古已有之,經1997年用作書名和2000年用作影片名渲染推廣,幾乎盡人皆知);在「功敗垂成」條,對應之後,漾溢如下:「there is yet a possible slip twixt the cup and the lip」;在「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條,對應之後,採用十九世紀英國詩人兼文評家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的原文句「truth sits upon the lips of dying men」;在「水漲船高」條引用美國前總統甘迺迪(J.F.Kennedy)的「a risingtide lifts all boats」;在「貓哭老鼠」條,直譯之後,加上西諺「carrion crows bewail the dead sheep and then eat them」;在「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後,配上意象明顯發生「基因突變」的「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條、在「削足適履」條等不少詞目的釋文中,也是在直譯之後,分別加上西諺「every Caesar has his Brutus」和習用語「to put a quart into a pint pot」等,其中意象的變換可能有損「等值」這一金科玉律,但一部雙語詞典要起到在兩種文化間穿梭擺渡的作用,這兒提到的涵化和漾溢,只要不是鑽奇鑿詭,筆者以為只會有助於保持語言的元氣。

       古語今用的跨文化翻譯是個棘手問題,如漢語成語「醉生夢死」或熟語「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譯入西方語境,對應之餘,立刻就會碰到那兒的頹廢派常用語「YOLO(you only live once)」——有廟堂中人稱之為2013年「最醜陋的詞」——且不管其生命是否須臾奄忽,暫且收入又何妨?這種漾溢已屬語用變化範疇,實際上已損及「對應」(至少是形式對應),我們也不以為忤。當然,在字和詞的層面,這樣的穿度和呼應自當更加普遍,譬如以英語套語「at the end of the day」對應漢語「總之」二字(縱然又有規範派不以為然,認作「濫用」);在用直譯達到「等值」之後,再以西方超感官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正著力研究的「clairvoyance」和「clairaudience」分別對應漢語神話裡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可能更給人一種語言玩家的樂趣。誠然,不同語言間的翻譯活動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彼岸性」,涵化也好,漾溢和穿度也罷,詞典中未臻脫化境界之處尚多,只能怪編者能力有限了。

       給漢語中大量的新生「文化局限詞」用英文釋義,可能是最耗費心力的工作。對於這類字和詞,能夠用來參考的雖也有數種英文報刊和幾家翻譯網站,但往往收錄有限,譯文時而生澀甚至失真,如把「黑車」譯作「black taxi」;「搗漿糊」譯作「to give a(該用a或the恕筆者存疑)runaround,to run wild,to act restlessly」;「調酒師」譯作所指的寬狹並不完全對等的「bartender」;「包二奶」等同於舊時「納妾」而譯作「to have a concubine」等等,就是信手拈來的數例。

       近年來我國公示英語譯文中時常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大錯,已引得眾口嘵嘵,識者嘔噦,甚至有人說已影響到國家的「軟實力」。想來,糾正明顯的錯誤,改進翻譯,編出一部釋義比較精準,譯入語比較符合異族語言習慣的漢英詞典,應當也可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為響應「拯救方言」的呼籲,我們比較注意收錄粵、閩、吳等方言詞語,而因為在上海編這部詞典,近水樓臺先得月,滬語中的語言現象出現得可能更多一些。

       近年來國人學英語的興趣大增,其中多有不甘蹈襲、熱衷於利用英語構詞法則自造新詞來翻譯漢語的高手。一些網友自造的時髦詞,由於不無創意,眼下相當風行,有人希望我們能率先收入(其實收不收中國人新造的英文詞,主要是英漢而非漢英詞典編者的抉擇)。這類漢語用詞,如「給力」譯作gelivable,雖說如美國《市井俚語詞典》這樣的洋人辭書網頁也已收入,《紐約時報》做過專門介紹,但畢竟到目前為止,仍限於我們自娛自樂的層面,要像「關係」這樣被英語作為成熟的借詞吸收,也許尚待時日。這樣,對於「給力」,我們還是寧可注釋成「 <colloq> 1 boosting,stimulating:前冠軍咋這麼不給力the ex-champion is but a pathetic let-down | 這番話真給力啊these remarks are a real pick-me-up 2 cool;awesome;nifty;bravo:這首歌太給力了!this song rocks!」之類,似更能達到言語乃至文化轉移的目的。至於「gelivable」這類英文形式的詞能否存活並登堂入室,拭目以待吧.。

       配例方面,與其他詞典一樣,《中華漢英大詞典》配例的一大目的在於佐證釋義,補足釋文「言猶未盡」的部分,因此力爭例證譯文措辭與詞目釋文措辭既略有別,又有呼應,能夠成為釋文的延續或擴展。

       有些詞目的內涵和外延絕非一個譯名可以窮盡,對於其中某些我國讀者一時還比較生疏的內容,通過適當例證予以揭示,筆者以為很有必要。例如美國囂囂一時的「另類醫學」,漢英詞典做到=alternative medicine之後大可就此擱筆,讀者盡可二次查閱百科全書或作網上搜索。鑑於另類醫學包含的內容繁多,涉及多項術語或專名,如果我們的詞典能把「chiropractic,naturopathy,homeopathy,herbal medicine,holistic medicine,acupuncture,Ayurveda,spiritual devotions,etc.」這些難詞收入條內作為例證,譯出「脊柱推拿、自然療法、順勢療法、草藥、整體醫療、針刺、印度草藥療法、精神祈禱,等等」,是否可為一般讀者提供足夠的關聯信息,又為專業讀者勾勒一張繼續搜索的粗略的路線圖?至少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讀者下一步的勞動量。

       當然,語詞詞典與專業詞典更與百科全書不同。例證作為釋文的延續做到什麼程度,提供何種以及多少額外的信息,其中分寸需要妥然把握。而若不是詞典編纂數位化的終極願景始終縈繞心頭,實現有望,詞典編者的紙張篇幅意識也會極度掣肘此類擴寫式的例證。不過,「再生醫學」=regenerative medicine,「大數據」=big data,想來只是一牖之開,一般英語水平的讀者不查詞典也知道。若求大致照通(不是至察!),前者如輔以「雖說有些簡單化,再生醫學無非就是幹細胞研究和組織工程學兩大塊though a bit simplistic,regenerative medicine consists of stem cell research and tissue engineering」,後者輔以「大數據是信息技術業界的一個新詞,可與現在已為人熟知的『雲』字相提並論。巨量數據之大有三個方面:總量達到萬兆字節,速度劇提,多樣性激增big data is a new term in IT industry comparable to the now familiar term cloud.it is threefold big:in volume in termsof PB(petabytes),in velocity,and in variety」,是否可收相對洞明之效?

       配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常識和知識。如在「血壓」條下把收縮壓(systolic)和舒張壓(diastolic)120至80的讀數錄以備忘(我本人的查閱習慣就是權把漢英當英漢,去「血壓」試查有無表示上下血壓讀數的兩詞,得則幸甚;同理,讀者也可能去「地震」條查尋「芮氏規模」(Richter scale)英文怎麼說,去「手機」條查各種制式的對應英文)。在個別情況下,例證包含的信息,在編者眼裡可能比之語言表達更有價值。拿個單字條「不」為例,按說有一個no和not,或至多配上to be not和/或to do not的例證,理當足矣。編者們恰好找到一個「真實英語」的用例,其中有三個don't,又惟妙惟肖寫出今人的某種消費陋習,雖略嫌長,仍決定取作例證收入:「他們不惜透支購買奢侈品,只為在陌生人面前顯擺they buy things they don't want with the money they don't have to impress the people they don't know」。筆者個人的認識是,這樣的例句,有心的讀者可能會過目成誦,用作詞典例證,也無不可。當然,配例的詞彙學價值(如詞源、語義、語用、同義——包括辨異——反義、上位、下位等)始終是編者選擇的著眼點,譬如利用復現和對比效應,努力詮釋perfect一詞的內涵和外延:「十全十美的完人沒找到,我卻學會了看透不完美的常人(或於不完美處看完美)instead of finding a perfect person,i learned to look through an imperfect person perfectly」一句,有助讀者吃透何謂「perfect」;而「我們從存在化為烏有實在是太容易了how easily we slip from is to isn't」(Thomas Lynch語),使人由「verb to be」及其口語變異形式的自由發揮,聯想到哈姆雷特的「To be,or not to be」。當然,與丹麥王子的獨白相比,殯葬師/詩人語錄可能蓑不如裘,但尋常口語中還是可以用上的,甚至還帶一點現代存在主義的意味。

       本質上,詞典當然是為釋疑解惑的目的供人查閱的工具書,而不是適合從頭至尾閱讀的作品。不過,從古到今,閱讀詞典,從中學習語言的中外奇人還真偶有所聞。我的老師葛傳槼先生就曾通讀過英國福勒兄弟的詞典,還找出錯誤若干,寫信指謬,得到編者回復,稱英國之外有如此深諳英語習慣用法者,實屬難得云云。我國鴻儒錢鍾書先生據說暇時也喜閒讀詞典,吸取語言營養。(至於外國通讀詞典的字迷,讀者可參閱筆者2008年9月28日載於上海《東方早報》「書評」版的舊文《真有這等「痴人」?》)

       今天,生活節奏加快,學英語的途徑和手段大增,但問道學生中還是有人想知道:「背詞典,記生詞,是不是一個好辦法?」竊以為(用時髦話翻譯:IMHO)單靠詞典當然不是個好辦法,甚至不是辦法。不過在發生查閱需要時,在使用詞典解決手頭某一特定問題的同時,發現前後左右有精彩的例證,順便背下,我看仍不失為輔助學習的良策。基於這樣的認識,《中華漢英大詞典》收入相當數量比較短小的例證,其中有警句、箴言、妙語一類(如反襯實幹精神的「喋喋不休而不肯動手long tongue but short hands」、「落後就要挨打laggards are beaten」、「知識越多,方始明白自己其實缺乏知識the more I know,the more I know I don't know」 等),也有名人名言( 如「爐火純青的極致就是簡單simplicity is the ultimate sophistication[Leonardo da Vinci]」、「我們從歷史學到的就是我們從不接受歷史教訓we learn from history that we learn nothing from history[George Bernard Shaw]」等),偶爾還有詩句入例(如「焉知我見人,人見我/皆非夢中夢?is all that we see or seem/but a dream within a dream? [Edgar Allan Poe]」或「死亡是癲狂的暗夜,未知的新路dying is a wild night/and a new road[Emily Dickenson]」等)。

       筆者是興趣學習的鼓吹者,故而特別注意例證的趣味性,如「為什麼都把酣睡說成『睡得像個嬰兒』,而實際上嬰兒一小時要醒十次?why is it that people say they 『sleep like a baby』, while a baby wakes ten times an hour?」、「別為今天是世界末日煩心了,在澳洲此刻已經是明天了stop worrying about the world ending today.it's already tomorrow in Australia」、「你難道不知死亡是遺傳的嗎?you don't know death is hereditary?」或「諾亞怎不把方舟上那對蚊子拍死?why didn't Noah swat those two mosquitoes?」等等。雖說大俗未必即雅,涉及生理功能的內容,在嚴格控制的同時,也不能一律排斥,如男士便池警語:「我們要為您提供方便,請您也要瞄準了再方便we aim to please;you aim too please」,雖有類似文字謎語之弊,但不能否認是極簡主義的實用例子,是「瞄準」條的合適例證。興趣常常是學習的推動力和滑潤劑。編者們從自己的經驗出發,相信經典例證和趣味例證,往往過目不忘,積累多了,何患求業不精?

       這麼大一部詞典,必然問題成堆。其中,筆者絓結最甚的,一是漢語字、詞、語的劃分處理必有失當之處。也許是因為我們考慮實用尤其是查得率居先,怯於介入尚無權威定論的漢語詞彙學的學術討論,條目的取捨——尤其是像「說他胖,他還喘」之類熟語的收錄——必定留下許多可供質疑、挑剔、批判的疏漏;而由於簡體和繁體、異體和變體以及因聲調不同致字義變異的單字和詞組大量存在,詞目數量急劇膨脹,查閱難度大為增加(如同一寫法的「假日」會復現在不同聲調的「假」字頭之下),讀者難免對詞典有「龐雜」、「蕪累」 之責。其實,任何一部大詞典——除去共時的學生詞典——既是「備而需查」又是「備而待查」的工具,其中大部分內容是無窮大人次尋常查閱的,也有若干內容不太為人所需,甚至可能是零人次查閱的。有鑑於此,筆者對於「龐雜」、「蕪累」就少了一點顧慮。在詞典即將編成之際,實有「信當喜極翻愁誤,物到難求得尚疑」之嘆,並懇請讀者諸君賢能容愚,博能容淺,粹能容雜。二是在這數位化時代,筆者受了維基百科等的啟發,非常屬意於互動式辭書。即這兒採錄的內容,「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四周無牆」,使用這些內容的讀者同時又是編者,可刪,可增,可改,可置換——當然最好不要輕浮衍言,把詞典網頁當作塗鴉場。要做成這樣一部開放式的辭書,目前我們的人力和技術資源尚嫌不足,那就只好留待下一版去設法解決了。

2013年8月初稿

2014年10月定稿

於上海復旦大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紀念陸谷孫先生 | 七旬老翁告白
    今天是陸谷孫先生逝世四周年,值此之際,我們借《中華漢英大詞典》責任編輯於文雍為陸先生所寫的歌《詞海編舟》來表達對陸先生深深的懷念 。倘不用於世,必寄物以自遣。阮籍以酒,嵇康以琴。阮無酒,嵇無琴,即令其食草木,友麋鹿,仍有不安者矣,躁動也!獨顏回飲水啜菽,居陋巷,無假於外而不改其樂,此孔子所以嘆其不可及也。又有東坡病亟時,索沐浴,還清白,後談笑而化。生死兩淡,後來者豈能不瞻望此中堂堂!七十老物謹以此與諸君共勉。
  • "英漢大詞典"第三版依託網際網路 與讀者一起編詞典
    這無疑代表著一種姿態:第三版的《英漢大詞典》編纂,將不再囿於詞典編纂專家的紙邊案頭,而將成為一場依託網際網路開放平臺下,詞典使用群體中的全民大行動。   緊迫:網際網路改變著工具書的形態和編纂思維   35歲的復旦大學英文系教師朱績崧是陸谷孫教授的學生,接棒陸谷孫主持《英漢大詞典》第三版編纂。
  • 陸谷孫手稿展:「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陸谷孫手稿展:「學好外國語,做好中國人」 11月18日,陸谷孫手稿展在復旦大學開幕,以紀念陸谷孫先生誕辰80周年。
  • 線上線下英文詞典工具、在線翻譯全搜羅
    首頁 > 空間 > 關鍵詞 > 翻譯最新資訊 > 正文 線上線下英文詞典工具、在線翻譯全搜羅
  • 兩本「新冠詞典」出版|英漢新冠詞典|詞條|詞表|翻譯_網易訂閱
    》(An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erms Related to COVID-19)和《漢英新冠詞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erms Related to COVID-19)便是在應對新冠肺炎的背景下編纂而成。
  • 封頂!「中華白海豚」矗立外砂河口
    近日,中砂大橋9#、10#主墩鋼塔柱相繼完成封頂,兩隻「中華白海豚」鋼塔矗立外砂河入海口。 中砂大橋是中陽大道重點控制性工程,跨外砂河,連接龍湖、澄海兩區,全長1325米,主橋為80+180+80米跨徑布置的雙塔中央雙索麵鋼箱梁斜拉橋,主塔分上、下塔柱,下塔柱高約20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上塔柱高65.2米,為鋼結構,重約3767噸,設計造型為躍然水面的中華白海豚。
  • 中國英語學習頂級品牌《牛津高階雙解詞典》第8版問世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首發式上嘉賓合影 人民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黃維)牛津大學出版社亞洲教育部總裁阿德裡安-梅勒 (Adrian Mellor)說:「牛津大學出版社和商務印書館有長久而良好的合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8版)的出版表明雙方的合作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據悉,《牛津高階英語詞典》作為英語學習詞典的鼻祖,是全球英語學習詞典的領導品牌,是一部廣受歡迎,全球銷量最大的英語學習詞典。
  • 詞典著作權糾紛引熱議 專家:抄襲和借鑑是可以區分的
    這兩部詞典分別是大連交通大學外語系教授、該校辭書研究所所長吳光華教授編撰的《漢英大詞典》(第3版)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漢英詞典》。尹邦彥稱,吳光華的《漢英大詞典》抄襲了外研社出版的《漢英詞典》,侵犯了後者的著作權。此事一時引起熱議。
  • 兩本「新冠詞典」出版,呈現全球民眾的抗疫歷程和生活狀況
    《英漢新冠詞典》和《漢英新冠詞典》封面 參與兩本詞典編纂的除了復旦大學外文學院的高永偉教授、丁駿副教授兩位主編,還包括美國友人Thomas Creamer、外文學院修讀《詞典與翻譯》的碩士生和《詞典史研究》的博士生。 ,詞典的主編高永偉教授有意編寫一本既收錄專業術語又記載常用詞語用法的詞典,並通過設置大量的一手例證,多方面呈現全球民眾的抗疫歷程和生活狀況。
  • 從溫州走出的「英語權威」 他主編的英語詞典你一定用過
    吳景榮是溫州平陽人,他不僅為國家培養大批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的外交官,還主編各類影響極大的英語詞典,如《新時代漢英大詞典》等。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和王佐良、許國璋被譽為新中國「三大英語權威」。此外,他還是如今平陽中學的創始人之一。  吳景榮  吳景榮(1915~1994),平陽人,在當地讀完小學後求學省立溫州十中(今溫州中學)。
  • 哲學的時代擔當|從陸谷孫的翻譯智慧看機器翻譯的未來
    按此進路,在機器翻譯中我們可以先做一個巨型雙語語料庫,並憑藉現有的雙語翻譯詞典(如陸先生自己主編的《英漢大詞典》)搭架現成的源語言表達式與目標語言表達式之間的橋梁。更精細的相關建模工作甚至還要求對個別詞彙進行語義框架構建。譬如,「排骨」這詞的框架,就自帶有與諸如「豬皮」、「膏湯」、「蹄髈」之類詞彙相關的推理關係表徵。
  • 搜狗搜索發布搜狗詞典APP 助你原汁原味學英語
    繼搜狗英文搜索和搜狗翻譯APP之後,日前,搜狗搜索再度將人工智慧和AR實景技術落地英文領域,重磅推出集詞典與翻譯兩大功能於一體的搜狗詞典APP。這款產品通過與權威詞典合作,不僅能為用戶提供權威、全面的詞彙釋義,還整合四六級真題、國外新聞資訊等豐富實用、更符合場景化的延展內容,幫助國人從多維度了解英文詞句的含義和用法,原汁原味學英語。
  • 有道詞典下載安裝_有道詞典app下載「官方版」-太平洋下載中心
    有道詞典手機版目前已經有超過5億用戶。有道詞典下載本地增強版是可隨身攜帶的多語種互譯詞典,離線時也可輕鬆查詢,內置超過65萬條英漢詞彙以及超過59萬條的漢英詞彙。有道詞典通過獨創的網絡釋義功能,輕鬆囊括網際網路上的流行詞彙與海量例句。本站提供有道詞典下載安裝。有道詞典手機版支持中文、英語、日語、韓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等108種語言翻譯。
  • 首款掃描式電子詞典 漢王e典筆A10T評測
    在現實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卻非常需要一種專門的電子詞典產品,可以提供諸多功能,並且一定要更加便於攜帶。漢王科技近期推出一款掃描式電子詞典,徹底顛覆了以往電子詞典的輸入式查詞方法,生詞一掃就能翻譯。A10T是漢王之前產品的升級版發現,這款e典筆比它的前身A10增加了手寫和錄音功能,內存空間也從4GB擴展到8GB。那麼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下它如何來幫助大家學習英語的吧。
  • 有道詞典來幫你 !
    相信很多人在學習英語過程中 , 總會有多種苦惱 , 比如單詞發音不標準、詞句釋義理解不全等 , 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學習英語的效率。在這種情況下 , 功能豐富的有道詞典 , 將會成為你英語學習道路上的好助手。
  • 手機查單詞關不掉廣告?小愛老師查單詞巨快, 還你乾淨英語學習環境
    「小愛老師」內置五大權威字詞典,包括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牛津詞典,柯林斯詞典,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其中包含25萬英文單詞、120萬中文詞條。小愛老師以AI語音的輸入方式,讓用戶在任何界面或息屏狀態下,按住機身右側藍色按鍵(英文鍵),即可啟動語音查詢單詞,且人性化地提供了讀音查單詞、順序讀字母查單詞兩種方式。
  • 手機查單詞關不掉廣告?小愛老師查單詞巨快,還你乾淨英語學習環境
    手機查單詞關不掉廣告?「小愛老師」內置五大權威字詞典,包括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牛津詞典,柯林斯詞典,新時代漢英大詞典,其中包含25萬英文單詞、120萬中文詞條。在發布會上,王川演示了查詢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最長單詞——honorificabilitudinitatibus,」小愛老師」無壓力輕鬆搞定。
  • 網易有道詞典筆,AI賦能助你學習
    「遇到不懂的單詞就會去手機上查,可是一拿起手機,就會不自覺的分心點開其它軟體,單詞也忘記查了。」相信這是許多同學在學習語言時都會遇到的問題。網絡世界的紛紛擾擾令我們在學習時總會心猿意馬,不自覺地受到幹擾。而一支網易有道詞典筆便能把這些問題輕鬆搞定。
  • 拼多多剁手記:網易有道詞典筆3小筆一揮,孩子不必再請外教!
    支持離線使用,沒網也不影響翻譯,有些資源可以提前(批量)向詞典筆存儲中下載好,就能離線使用了。此外,可以連接藍牙耳機是很棒的,這樣在某些工作環境可以避免打擾別人,或者在某些場合神不知鬼不覺完成「實時聽譯」。深度應用剛拿到手我在生活、工作時段用了下,後來給家裡的小學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