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科學家都猜測太陽系內還有個沒有發現的行星。冥王星被除名後,科學家便開始推算它的位置在哪裡。為了驗證這一猜想,NASA發射了多個星際探測器,2006年的時候,新視野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它的任務是探索冥王星和冥衛一。如果任務順利,還會進入柯伊伯帶。
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其實不是我們發射的速度最快的探測器,新視野號探測器才是。它發射升空的速度,接近第三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鐘16700米。按照這一速度,飛出太陽系是沒有問題的。
2015年,新視野號成功抵達冥王星,最近距離為13695公裡,並拍攝了一千多張照片。隨後,新視野號進入柯伊伯帶,NASA對它寄予厚望。我們對柯伊伯帶的認識太少了,只知道裡面有眾多彗星,是彗星發源地之一。柯伊伯帶裡面是什麼情況,我們一無所知,所以科學家格外重視新視野號的發現。
當新視野號距離地球66億公裡的時候,它拍攝了一張照片並發回地球,圖片上是個非常奇怪的天體。科學家取名為Ultima Thule,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天涯海角」。它奇怪的地方在於它的形狀,酷似一個雪人,腦袋小,身體大,科學家從未見過如此形狀的天體。
太陽系內的天體,不管是行星還是小行星,形狀基本都是不規則的球形。新視野號傳回了多個角度的照片,幫助科學家認識這個奇怪的天體,它似乎是兩個小型天體連接起來的。當然,這還是表面上的情況,實際情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
研究人員仔細比對了Ultima Thule的形狀,發現這兩個球體擁有軸線,而且彼此之間還對齊了,誤差範圍極小。說明該天體不是簡單的合成,不是隨機碰撞,然後組合到一起的。應該是兩者在運行的時候,受到了對方的引力的影響,迫使它們對齊,最後形成了Ultima Thule。
兩者組合起來的速度也不快,高速撞擊的話,它們的表面就會留下明顯的痕跡,從新視野號傳回來的照片看,並沒有碰撞的痕跡。科學家稱之為「溫和的動態環境」,現在的柯伊伯帶是沒有溫和的動態環境了,只有太陽系誕生初期才有。
所以說Ultima Thule的年齡,和八大行星一樣古老。科學家還想到了一個可能,它的形成會不會和八大行星的形成有異曲同工之妙?科學家對行星的形成還有許多不了解的地方,萬有引力組合塵埃等顆粒物,形成行星,這只是個粗糙的理論模型,我們還不清楚中間的細節,會不會行星也是在「溫和的動態環境」下形成的?
新視野號探測器目前處於柯伊伯帶的深處,探索更多的秘密。太陽系的主體部分是太陽和八大行星,它們佔據的區域是太陽系的內部,太陽系的外部的結構更加複雜。先是一個圓盤狀區域,它在海王星的軌道之外,存在大量的小型天體,這就是柯伊伯帶的真面目。
在它之外,還有個離散盤,裡面有大量的由冰塊構成的小行星。離散盤之外,就是奧爾特星雲,直徑超過了10萬億公裡,它們一起組成了太陽系的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