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所等開發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疲勞壽命預測軟體系統

2021-01-10 中國科學院
金屬所等開發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疲勞壽命預測軟體系統

2020-11-30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服役可靠性是制約高速列車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材料疲勞壽命預測與性能優化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然而,材料疲勞性能優化多停留在依靠「試錯」階段,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難以確保優化效果。儘管已有多種疲勞壽命預測軟體,但是國內仍缺少同類商用軟體。同時,我國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服役安全評價缺少材料疲勞性能預測與優化理論支撐,相關國際標準複雜,評價方法難以在企業快速普及,性能數據及相關參數源於國外材料及工藝條件下獲得,在我國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哲峰帶領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努力,發展出系列原創疲勞理論模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關鍵理論支撐。近日,該團隊研究員張鵬、副研究員白鑫與中車長春軌道客車有限公司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合作,針對高速列車轉向架等關鍵構件材料,將這些原創理論模型與傳統理論相結合,聯合開發出「軌道客車常用材料和焊接結構疲勞分析平臺」,並已完成所有軟體調試與驗收工作。該平臺功能與國產高速列車材料及焊接結構開發需求契合,得到中車長客的支持和認可。

  該團隊博士劉睿、王斌,副研究員張振軍、龐建超,與研究員張鵬,針對低周疲勞壽命、疲勞強度與疲勞裂紋擴展速率,提出系列疲勞性能預測與優化理論模型,作為解決材料疲勞性能大都依靠「試錯」問題的關鍵理論,被首次集成於疲勞分析軟體中。低周疲勞壽命方面,提出基於滯回能參數的低周疲勞壽命預測模型,建立起金屬材料低周疲勞壽命與微觀損傷機制之間的聯繫,並根據拉伸靜力韌度與加工硬化速率等重要參數,實現了低周疲勞壽命定量預測;疲勞強度方面,基於大量疲勞強度實驗結果和前人數據,提出高周疲勞強度預測模型,通過引入合金成分、微觀組織及宏觀缺陷等參量,實現了金屬材料高周疲勞強度定量預測與優化;疲勞裂紋擴展速率方面,通過大量疲勞裂紋擴展實驗與斷裂力學理論分析,在經典Paris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強度因子和韌性因子,提出了疲勞裂紋擴展速率預測模型,通過等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線圖解法快速預測和提高疲勞裂紋擴展壽命。此外,該平臺還集成了團隊成員提出的強度與硬度關係、斷裂韌性-強度關係、斷裂韌性尺寸效應模型、等效疲勞壽命方法(EQ)及蒙特卡洛概率疲勞強度方法(MS),為簡化相關性能測試與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論與方法。這些原創研究成果在Acta Materialia、Physical Review B、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申請授權專利10餘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汽車聯合基金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在疲勞理論創新的基礎上,該團隊副研究員白鑫集成了商用疲勞壽命分析軟體方法,建立基於國產材料與焊接接頭的組織與性能資料庫,解決了商業疲勞分析軟體與國產材料/焊接接頭疲勞分析方法在平均應力修正、結構應力修正、疲勞強度修正的方法及參數差異問題,集成了相應的經典修正理論,建立了該軟體平臺的構件壽命預測模塊。針對我國高速列車設計使用的焊接接頭及母材評價標準涉及較多、使用複雜、學習成本高等問題,在算法上集成了ISO 12107、Eurocode 3、Eurocode 9、BS 7608、BS 7910、DVS 1608、DVS 1612、IIW、prEN 17149、FKM等高速列車焊接接頭及母材常用標準,使設計人員可以直接調用相關標準的程序模塊進行計算,簡化了高速列車焊接接頭及母材評價流程,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可靠性設計提供了便利。

  該平臺目前已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有限公司安裝運行,雙方將繼續進行深入和全面合作,針對傳統理論的不足,進一步完善該軟體平臺,使之更好地服務於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的服役性能評價。通過發展,該軟體平臺未來有望進一步向航空、船舶、機械製造等重要領域關鍵構件推廣應用。

軌道客車常用材料和焊接結構疲勞分析平臺主要模塊與特色


  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服役可靠性是制約高速列車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材料疲勞壽命預測與性能優化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然而,材料疲勞性能優化多停留在依靠「試錯」階段,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難以確保優化效果。儘管已有多種疲勞壽命預測軟體,但是國內仍缺少同類商用軟體。同時,我國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服役安全評價缺少材料疲勞性能預測與優化理論支撐,相關國際標準複雜,評價方法難以在企業快速普及,性能數據及相關參數源於國外材料及工藝條件下獲得,在我國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張哲峰帶領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努力,發展出系列原創疲勞理論模型,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了關鍵理論支撐。近日,該團隊研究員張鵬、副研究員白鑫與中車長春軌道客車有限公司高速列車系統集成國家工程實驗室合作,針對高速列車轉向架等關鍵構件材料,將這些原創理論模型與傳統理論相結合,聯合開發出「軌道客車常用材料和焊接結構疲勞分析平臺」,並已完成所有軟體調試與驗收工作。該平臺功能與國產高速列車材料及焊接結構開發需求契合,得到中車長客的支持和認可。
  該團隊博士劉睿、王斌,副研究員張振軍、龐建超,與研究員張鵬,針對低周疲勞壽命、疲勞強度與疲勞裂紋擴展速率,提出系列疲勞性能預測與優化理論模型,作為解決材料疲勞性能大都依靠「試錯」問題的關鍵理論,被首次集成於疲勞分析軟體中。低周疲勞壽命方面,提出基於滯回能參數的低周疲勞壽命預測模型,建立起金屬材料低周疲勞壽命與微觀損傷機制之間的聯繫,並根據拉伸靜力韌度與加工硬化速率等重要參數,實現了低周疲勞壽命定量預測;疲勞強度方面,基於大量疲勞強度實驗結果和前人數據,提出高周疲勞強度預測模型,通過引入合金成分、微觀組織及宏觀缺陷等參量,實現了金屬材料高周疲勞強度定量預測與優化;疲勞裂紋擴展速率方面,通過大量疲勞裂紋擴展實驗與斷裂力學理論分析,在經典Paris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引入強度因子和韌性因子,提出了疲勞裂紋擴展速率預測模型,通過等疲勞裂紋擴展速率線圖解法快速預測和提高疲勞裂紋擴展壽命。此外,該平臺還集成了團隊成員提出的強度與硬度關係、斷裂韌性-強度關係、斷裂韌性尺寸效應模型、等效疲勞壽命方法(EQ)及蒙特卡洛概率疲勞強度方法(MS),為簡化相關性能測試與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論與方法。這些原創研究成果在Acta Materialia、Physical Review B、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0餘篇,申請授權專利10餘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汽車聯合基金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及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的支持。
  在疲勞理論創新的基礎上,該團隊副研究員白鑫集成了商用疲勞壽命分析軟體方法,建立基於國產材料與焊接接頭的組織與性能資料庫,解決了商業疲勞分析軟體與國產材料/焊接接頭疲勞分析方法在平均應力修正、結構應力修正、疲勞強度修正的方法及參數差異問題,集成了相應的經典修正理論,建立了該軟體平臺的構件壽命預測模塊。針對我國高速列車設計使用的焊接接頭及母材評價標準涉及較多、使用複雜、學習成本高等問題,在算法上集成了ISO 12107、Eurocode 3、Eurocode 9、BS 7608、BS 7910、DVS 1608、DVS 1612、IIW、prEN 17149、FKM等高速列車焊接接頭及母材常用標準,使設計人員可以直接調用相關標準的程序模塊進行計算,簡化了高速列車焊接接頭及母材評價流程,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可靠性設計提供了便利。
  該平臺目前已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有限公司安裝運行,雙方將繼續進行深入和全面合作,針對傳統理論的不足,進一步完善該軟體平臺,使之更好地服務於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的服役性能評價。通過發展,該軟體平臺未來有望進一步向航空、船舶、機械製造等重要領域關鍵構件推廣應用。
  軌道客車常用材料和焊接結構疲勞分析平臺主要模塊與特色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研究人員開發出高速列車關鍵構件疲勞壽命預測軟體系統
    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服役可靠性是制約高速列車發展的核心因素之一,高速列車關鍵構件材料疲勞壽命預測與性能優化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然而,材料疲勞性能優化多停留在依靠「試錯」階段,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難以確保優化效果。儘管已有多種疲勞壽命預測軟體,但是國內仍缺少同類商用軟體。
  • 中科院金屬所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英國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磊與美國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合作發表的論文
  • 【中國科學報】研究發現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約90%金屬構件的失效均由疲勞斷裂引起,其原因是材料在循環加載過程中微觀結構不斷變化、遭受嚴重且不可逆轉的累積損傷,從而導致材料循環硬化或軟化直至最終失效。  金屬材料的非穩定循環響應及疲勞壽命強烈依賴於其疲勞歷史,實際複雜循環載荷服役條件下金屬構件的疲勞失效和壽命預測更加困難。
  • 軌道交通列車牽引變流器功率器件壽命評估
    鐵路牽引領域的變流器屬於非平穩工況變流器,而IGBT的處理功率經常大範圍波動,並且工作時所承受的交變熱應力衝擊極易導致疲勞,甚至老化失效,這些特點使得其應用條件更加嚴酷。因此,獲取有效的監測參數評估功率器件的工作狀態,並建立有效的功率器件退化模型預測剩餘壽命,對牽引傳動系統建立更好維護時間表和確定合理的檢修周期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鑑意義,這也是保證列車牽引傳動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關鍵。
  • 金屬所材料低周疲勞損傷與壽命預測研究獲進展
    對於材料的疲勞損傷與壽命預測,經典的Basquin公式(1910年)與Coffin-Manson公式(1954年)分別選擇應力幅與塑性應變幅為參量進行評價
  • Nature子刊:準確預測鈦合金駐留疲勞壽命!助力航空發動機
    疲勞是一個複雜的多尺度建模問題,其核心是位錯尺度上的局部塑性和微觀結構,具有重大的工程安全意義。冷駐留疲勞是鈦金屬中的一種現象,應力保持在中等溫度下,導致循環壽命大幅降低。近日,來自帝國理工學院的Yilun Xu & Fionn P. E.
  • Nature子刊:準確預測鈦合金駐留疲勞壽命!助力航空發動機
    疲勞是一個複雜的多尺度建模問題,其核心是位錯尺度上的局部塑性和微觀結構,具有重大的工程安全意義。冷駐留疲勞是鈦金屬中的一種現象,應力保持在中等溫度下,導致循環壽命大幅降低。Dunne等研究者,利用透射電子顯微鏡和離散位錯塑性模型,成功準確地預測了代表噴射發動機旋轉試驗的「最壞情況」的微結構的壽命,該研究為航空發動機壽命的定量分析奠定基礎,對航空發動機的壽命、可靠性和性能改善有著重要意義。
  • 常用的機械疲勞分析方法,都在這裡了
    用場強法預測結構的疲勞裂紋的形成壽命時,需要循環應力一應變曲線和S-Nf曲線(或£-Nf曲線),分析計算較複雜。 由上述四種疲勞壽命預測方法各自的特點可知,不同的已知條件需採用不同的預測方法:如對於具有大量的疲勞性能數據的材料製成的連接件或結構件可採用名義應力法;對於具有複雜的幾何外形且承受複雜載荷作用下的一些結構件可採用局部應力一應變法,尤其是瞬態的循環;一曲線和£-Nf曲線相結合的方法;應力場強法可以用於與局部應力一應變法相同的材料疲勞性能數據,即循環a一曲線和S-N或
  • 基於疲勞破壞的吊梁壽命評估分析
    止動銷圖1 吊具結構組成示意圖焊縫在使用環境下疲勞問題的分析方法,一般包括按疲勞強度進行安全性校核和按焊縫疲勞特性曲線進行壽命預測兩大類。前者分析方法較粗糙,但易於操作和實施,它通過將不同形式的焊接接頭進行分類,根據經驗方法及修正技術給出各種焊接結構的疲勞強度,並據此評估焊接結構的安全性,該方法無法分析得到焊縫的疲勞壽命,只能定性地判別是否存在疲勞斷裂問題。
  • 飛機發動機疲勞及抗疲勞方法
    民機和軍機的失效模式比例或有不同,不同階段比例也有變化,但足以說明疲勞在航空發動機零部件失效中所佔比重。比如,葉片在承受起落循環造成的疲勞損傷的同時,也承受著振動引起的疲勞損傷,其失效往往是高周低周複合失效,複合疲勞壽命將比單獨的低周疲勞、高周疲勞壽命降低很多。航空發動機疲勞壽命預測常用方法零部件從投入使用到最後疲勞斷裂的壽命,由裂紋萌生壽命和裂紋擴展壽命兩部分組成。
  • 原來金屬還會「打盹」,工作時間長了還會疲勞,長知識了
    人在過度勞動後會感到疲勞,但是大家知道嗎金屬也是會疲勞的,而且因為金屬疲勞還發生過不少事故,比如2002年從我國臺灣飛往香港的波音747因為金屬疲勞開裂而在澎湖附近海域解體,墜毀造成225人遇難,還有1998年德國的一列高速動車突然出軌,造成了100多人死亡。
  • 滬應物所起草的國家標準《金屬材料蠕變-疲勞試驗方法》年底實施
    許多機械零件和工程構件,是承受交變載荷工作的。在交變載荷的作用下,雖然應力水平低於材料的屈服極限,但經過長時間的應力反覆循環作用以後,也會發生突然脆性斷裂,這種現象叫做金屬材料的疲勞。金屬疲勞試驗是指通過金屬材料實驗測定金屬材料的σ-1,繪製材料的S-N曲線,進而觀察疲勞破壞現象和斷口特徵,進而學會對稱循環下測定金屬材料疲勞極限的方法。實驗設備一般有疲勞試驗機等設備。
  • 《Science》:金屬疲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導讀:金屬的疲勞損傷表現為不可逆的位錯運動,隨後是裂紋的萌生和擴展。在循環加載過程中,金屬中會形成持久滑移帶,是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轉變的最重要方面之一。金屬是許多結構應用的首選材料,因其最佳折衷了強度和延展性之間的關係。對於施加循環載荷的應用,疲勞失效困擾所有金屬,因而減輕疲勞失效非常重要。在延性金屬中,疲勞裂紋是從小的、微觀結構的疲勞裂紋開始,隨著加載循環次數的增加而增加。儘管許多研究致力於裂紋生長,但表徵從無裂紋到有裂紋金屬的轉變仍然是金屬疲勞研究中最具挑戰性的問題。
  • 基於聲發射技術的金屬高頻疲勞監測
    基於聲發射技術的金屬高頻疲勞監測本文採用聲發射技術監測高頻疲勞條件下,金屬材料裂紋的擴展。詳細介紹了如何運用軟、硬體處理的方法,從採集到的信號中分離出裂紋擴展的聲發射信號。
  • 引擎金屬疲勞:難以發現的事故禍根
    據悉,事故發生時,一個彈片劃破了窗戶,一名女乘客半個身體都被吸出窗外。據機上乘客透露,機上一名乘客因心臟病突發去世,另外有12人被送院檢查,其中7人有輕傷。目前尚不清楚,去世的乘客是否是險些被吸出窗外的這位女乘客。目前,事故發生的原因還在調查中。據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表示,在發動機中有「金屬疲勞的證據」。
  • 高周和超高周疲勞試驗的現狀
    13號風扇葉片根部榫頭區域存在疲勞斷裂鎂(Mg)、鋁(Al)和鈦(Ti)等輕金屬合金由於其重量輕、強度和剛度相對較高,在此類結構構件的設計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HCF和VHCF機制的長壽命周期是這些行業的關鍵設計標準。由於HCF和VHCF失效會影響由這些合金製成的機器系統的安全性,可靠性,準備就緒性和支持成本,因此對耐疲勞性的基本了解,以及針對高周疲勞狀態的潛在預防策略至關重要。
  • 「第五期全國疲勞學術專題研討會—材料與結構疲勞壽命預測」召開
    10月9—11日,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疲勞分會主辦,東北大學、瀋陽航空航天大學、瀋陽建築大學和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聯合承辦的「第五期全國疲勞學術專題研討會(2020)—材料與結構疲勞壽命預測」 在遼寧省瀋陽市友誼賓館召開。
  • 使用LabVIEW實現KTX高速列車的噪聲源的可視化
    由於列車最高運行時速高達300km/h(186mph),對環境噪聲的影響相當顯著,這些噪聲包含滾動噪聲(例如推進系統或機械噪聲),車輪與鐵軌接觸的機械噪聲,以及列車運行時車體周圍空氣流動形成的氣流噪聲等。為了全面減小這些噪聲,我們已經採取了相關的措施來定位所有明顯的噪聲源。
  • 中科院瀋陽金屬所發現 納米孿晶金屬不怕疲勞
    人民網瀋陽11月3日電(蔣山)當地時間10月30日,國際著名的科技期刊《自然》在線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盧磊研究員與美國布朗大學高華健教授合作發表的論文「不受歷史循環變形影響的納米孿晶金屬」。他們發現具有晶體學對稱結構的納米孿晶金屬與傳統金屬材料不同,不但具有循環穩定響應而且疲勞累計損傷非常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