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資助「冷凍休眠」研究 星際旅行或成真

2020-11-26 央視網

NASA資助「冷凍休眠」研究 星際旅行或成真

原標題: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這是現代火箭之父齊奧爾科夫斯基說過的豪言壯語。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登上月球,從另一個視角遙望自己的家園。但是,人類的一大步跨得還不夠遠。交通工具無法支撐、攜帶的乾糧補給不夠等都限制著人類離開「搖籃」,實現星際旅行航行,去尋找去地球「親戚」。

  當然,這一切都已經在科幻電影中實現了——在一系列如《阿凡達》《星際穿越》的科幻電影中,太空人通過「冷凍休眠」技術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利用更少的補給實現更長距離的星際旅遊。近日,美國宇航局(NASA)正式宣布,將資助亞特蘭大航空工程公司(SpaceWorks)研發類似「假死」技術,在漫長的星際旅行中讓太空人進入短期冷凍休眠狀態。

  在真實太空任務中,人類太空人所需補給將對任務執行產生直接影響。很明顯,讓太空人進入短期冷凍休眠狀態,將令太空旅行走得更遠效率更高。 ●南方日報駐京記者 王騰騰 策劃統籌 張志超

  1.冷凍休眠提高太空旅行效率

  根據報導,在星際航行期間,SpaceWorks設計的冷凍休眠艙將使太空人進入惰性麻木狀態,即短期的冷凍休眠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太空人的生理活動降低,通常表現在體溫降低,新陳代謝速度下降等。這將大大減少太空人對外界物質的需求,進而大幅減少所攜帶的補給品。

  SpaceWorks執行長約翰·布拉德福特說,人類太空人處於「假死」狀態始終被視為長期太空飛行的最佳解決方案。根據設計方案,SpaceWorks的睡眠艙非常小,位於飛船的中心節點或船員艙附近,可允許太空人直接進出。布拉德福特說:「我們認為,4—6名太空人的補給需求可降至5—7噸,而非當前的20—50噸。太空人棲息艙所需空間大約為20平方米,而當前大多數設計需要200平方米。」

  當太空人處於冷凍休眠狀態時,身上將掛滿各種傳感器,以便於讓其他清醒的太空人隨時監控他們的狀態。太空人將通過全胃腸外營養靜脈注射,獲得維持人體功能所需的營養,並可隨尿液排出。太空人將在這種藥物誘發的低溫狀態下休眠14天,然後清醒2—3天換班,以滿足其他太空人休眠需求。

  2.降溫過程或對細胞造成損傷

  可以看到,太空人冷凍休眠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飛船的空間、載重利用率。其中的關鍵就是降低太空人飛行期間的消耗,也就是最大限度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速度。

  低溫能夠降低生物的新陳代謝速度是毫無疑問的。比如青蛙、蛇等動物均會採取冬眠的方式來降低自身的新陳代謝速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太空人的冷凍休眠與此前中國重慶女作家杜虹冷凍遺體的「人體冷凍」技術並不是一類。太空人的冷凍休眠技術,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低溫對太空人生命機體造成的傷害。

  技術上的人類冷凍休眠,是指在極短的時間內,將人類冷凍到-196℃,讓細胞停止活動,無限延長人類的生命周期。從理論上來講,冷凍休眠可以做到。但是目前從技術上來看,人類還不能做到冷凍休眠並將其喚醒。主要問題是當人體溫度降到-5℃時,細胞內的水分就會凍結並形成冰晶。這些冰晶會穿透細胞膜,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也就說,通過冷凍休眠睡去的人們將無法再次醒來。

  細胞在低溫下可以長期保存的機制在於低溫下細胞的新陳代謝急速減慢。保存溫度越低,新陳代謝越慢,保存時間也就越長。比如,血液中心的血液常常在-5℃下保存,保存時間一般為1個月。當然,如果不考慮低溫對於細胞造成的損傷,如果在-196℃下保存,血液的保存時間應該能更長。

  但是低溫保存過程本身也會殺傷細胞及損害組織。此次NASA所資助的SpaceWorks並沒有公布如何應對這些風險,但我們不妨先看一下這些風險以及當前針對如何應對這些風險的研究是怎麼樣的。這些風險既包括化學損傷,也包括物理損傷。

  造成化學損傷的主要元兇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氧氣。氧氣的重要無需贅言,但是它的另一面卻是通過氧化分解摧毀生命分子的本質。尤其在細胞主動利用氧的情況下,會生成大量比分子氧更加活潑的自由基。在正常情況下,細胞利用一系列的酶,直接或間接地對抗氧及其自由基所帶來的損傷。但隨著溫度的下降,雖然破壞的速度也隨之下降,但因酶的催化才加速的對抗能力,隨著酶的活性劇烈下降,也會急劇降低,本來平衡的化學反應最終倒向了破壞的一方。這一點不容忽視。

  其次就是物理損傷,主要是指液體在極低溫度下結冰後對細胞造成的損傷。據中國科技大學低溫生物研究所教授何立群等人的研究,要實現冷凍休眠繞不過的就是要對每一個細胞進行低溫處理。實際應用中,細胞的低溫保存,第一步就是要對細胞添加低溫保護劑(CPA),然後進行安全降溫。值得注意的是,不足夠低的溫度無法達到冷凍休眠的需求,但是-15℃—-60℃的低溫過程對於細胞來講是致命的。

  3.降溫過程操作難度大

  向水中加入溶質會降低水的冰點。一般來說,溶質濃度越高,冰點就越低,因此成功進行低溫保存的第一步就是添加恰當的CPA,而且高濃度溶質對細胞有滲透性損傷,因此要適量。自50年以前,英國一個研究小組偶然發現甘油是精子和紅細胞的有效低溫保護劑以來,雖然不斷出現新的CPA,比如乙二醇、甲醇、丙二醇及二甲亞碸,有的也更加有效,但甘油至今仍然是有效的CPA之一。

  據何立群等介紹,實驗表明,添加CPA後,細胞先脫水,體積開始收縮,隨後CPA滲入,體積隨之擴張。如果CPA的濃度過高,其體積會過度收縮以至超過細胞的忍受極限而導致損傷。

  在降溫過程中,當溫度降至-5℃左右時,細胞及其周圍遞質還未凍結,都處於過冷狀態,在-5℃—-15℃之間,細胞外溶液開始結冰,如果假定細胞膜阻止了冰晶生長進入細胞,則細胞內沒有結冰,仍處於過冷狀態。此時細胞內部水的化學勢增大,水開始滲出細胞,然後在細胞外結冰,隨後細胞的反應則取決於降溫速率。何立群表示,如果冷卻過快,細胞就沒有充足的時間通過滲出水來維持內外溶液的滲透壓平衡,使細胞內溶液過冷,最終細胞內開始結冰。

  總的來講,降溫過快或過慢,都能殺死細胞。在慢的降溫速率下,低溫損傷源於「溶液效應」,導致細胞嚴重脫水。快速降溫下,低溫損傷源於致命的胞內冰。對於特定細胞,必然存在一個具有最高細胞回收率的最佳降溫速率。該降溫速率慢得足以防止胞內冰,同時也快得足以使「溶液效應」最小。

  據介紹,除去上面的這種方法,目前低溫生物學界討論的還有一種使得細胞質玻璃態的降溫方法。採用超快速降溫(>106℃/min)或使用高濃度CPA,細胞質將形成玻璃態而不是胞內冰。然而,超快速降溫在技術上有一定難度。在慢速降溫中有效改善降溫損傷的幾種CPA也可以用來促進玻璃化,但所需的濃度太高,對細胞、組織來講毒性太大。

  要說明的是,降溫速率過高或過低是相對於細胞膜的滲水性而言的,與細胞的類型有關。不同細胞,細胞膜對水的滲透率有很大的差異,這導致了不同細胞對應的最佳降溫速率有所不同。細想一下,人體由不計其數的細胞組成,腦細胞、肝臟細胞等之間千差萬別,能對這些細胞定靶用藥就已經是非常之難了,而且還需要精準控制,稍不注意便可對細胞造成不可逆的損傷。這與當前冷凍卵子、精子或者血液的難度相比,給不同細胞進行精準降溫簡直難於上青天。

  4.能否甦醒才是關鍵

  不過,比給不同細胞進行精準降溫更難的是給細胞復溫。倘若太空人不能從休眠中醒來,那冷凍休眠的意義何在?如何安全地給細胞復溫,是冷凍休眠技術的「最後一公裡」,最為關鍵之處。

  上面提到,在給細胞注入CPA降溫的過程中,極易使得細胞受到損傷。同樣,在復溫過程中,就要把CPA抽離出細胞,這一過程也充滿危險。在取出CPA時如過度稀釋,細胞會過度吸水以至膨脹超過其允許上限,也會造成細胞損傷。

  何立群表示,復溫過程對細胞的存活是否構成威脅,其結果首先取決於前面降溫過程是否誘發產生了胞內冰或者細胞脫水。如果有胞內冰產生,快速復溫能防止冰晶長大,防止破壞細胞。但是即便慢速降溫過程中無胞內冰形成,細胞對復溫速率的響應也取決於冷凍條件和細胞類型。

  而且,甦醒過後的太空人的機體是否會受到負面影響也是一個大的問題,當人體肌肉長期處在靜止狀態時,其功能勢必會出現某種程度的退化,雖然SpaceWorks研發的類似「假死」技術,只是讓太空人休眠14天,但是相信有過體驗的人都知道,躺在床上半個月動也不動的感受是如何的。

  本版圖片: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NASA資助研發冷凍休眠:大幅減少太空人補給需求
    現在,美國宇航局(NASA)正資助亞特蘭大航空工程公司SpaceWorks研發類似「假死」技術,在漫長的星際旅行中讓人類太空人進入深度睡眠狀態。美國宇航局已經向SpaceWorks提供50萬美元資助,幫助其繼續研發技術。像電影中那樣使用「冷凍休眠(Cryosleep)」方法,幫助人類完成漫長太空旅行可能還需要多年才能成為現實。
  • 靠「冷凍休眠」將可能送你去火星旅遊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也不過是一顆沙塵,而人類連微塵都算不上,在人類有限的百年時間中,如何穿越無以計數的光年,進行星際旅行呢?一個理論是冷凍休眠,就是出發時將人體冷凍至休眠狀態,降低人體的代謝,從而延緩衰老,在到達目的地後,在解凍人體。
  • NASA 研究太空城市,人類星際旅行能否實現?
    星際旅行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對未來的憧憬和永恆的話題,很多科幻電影也描述了人類實現星際旅行後的種種壯麗畫面和離奇的故事。但如果真的想要實現星際旅行,還需要面臨很多技術上的難題以及人力和物力。根據有關研究,核脈衝推進能達到3.3%光速,雖然比不上核聚變,也可以用與恆星際之間的旅行。
  • 冷凍休眠的真相,未來航天的必備技術,現實中也曾發生過一次
    在去另一個星球進行長途旅行時,躺下睡覺是一件夢幻般的事情,船上的電腦會照顧你身體的所有需求,然後在幾個月或幾年之後叫醒你,你一天都不會變老,你的心智也完好無損。這些房間對我們來說就像是永生的港灣。我們可以用它們來加速我們的旅程,將我們的壽命延長到80歲左右。當我們開始考慮載人火星和其他星球的任務時,冷凍休眠是將人類從這個星球運送到另一個星球的最重要的技術之一。
  • 低溫休眠將不再科幻 星際旅行冷凍治療必備要素之一_遊俠網 Ali213...
    據國外媒體報導,美國宇航局與亞特蘭大的SpaceWork公司一起公布了他們的新計劃:利用低溫休眠改變傳統的太空旅行方式事實上,人類船員和任務所需所有物品的重量對任務帶來了直接的影響,除此之外旅行過程還需要多次複雜的火箭點火。
  • 美國宇航局擬建體溫休眠艙實現遠程太空旅行
    目前美國宇航局與一家商業公司建立合作關係,研製一種太空休眠艙,太空人太空旅行中可以沉浸在深度睡眠之中。
  • 24顆比地球更宜居星球公布,什麼人會活到星際「搬家」的那天?
    在不少美國大片中,人們會經常看到星際旅行中船員會進入休眠艙來躲避時間侵襲。即便是星際航行技術突破,還是要考慮第二個問題,就是生命的延續。星際旅行長達幾十年甚至數百年,而人類的生命周期不過是短短的100年左右,可能還沒飛出太陽系就老死了。因此低溫休眠艙的使用是必要的,不同於曲率技術的縹緲,2014年底,美國宇航局和太空事務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希望通過使用低溫休眠有效地實現太空旅行。但到今天為止,還未傳出投入使用的消息。
  • 科幻片成真!4 萬年前冰封線蟲被復活
    IT之家7月27日消息 復活遠古時期的生物是科幻片中經常出現的情節,現在這一情節竟然成真了。俄羅斯科學家已經成功讓兩隻沉睡了42000年的線蟲復活,不僅能動,甚至可以進食。這個研究報告刊登在《Doklady》生物科學期刊上,研究團隊表示,這個最新的突破顯示,多細胞生物在自然冷凍保存的狀態下,擁有長期存活的能力,甚至可以存活數萬年。或許在不久的將來,人類也可以冷凍起來,從而進行長時間的星際旅行。
  • 電影《太空旅客》像青蛙一樣冬眠,人類可以實現星際旅行嗎
    看過星際類電影的朋友應該也幻想過自己可以去別的星球生活,地球的資源總有一天會被消耗完,所以我們得儘快找到下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不過現在面臨的問題,就算找到了這樣的星球,我們應該怎麼過去?
  • NASA研究可扭曲空間的曲速引擎 10倍光速星際旅行
    雖然還存在許多不同的推進系統,比如離子推動器(ion drives),不過沒有一個能夠真正接近光速,並將星際旅行的時間縮短。去年下半年,NASA組建了一支致力於曲速引擎(warp drive,也有譯作翹曲引擎)技術研究的小型團隊(沒錯,這不是科幻片,NASA真的打算玩扭曲時空)。這種曲速引擎如果可以實現,就能夠真正令星際旅行的速度達到和超過光速,讓人們完成許多過去無法完成的太空探索。
  • 關於「人體冷凍技術」的一點個人想法,並非天方夜譚
    」的一點個人想法作者:卡爾赫林近些天,一直在看新聞,關於「人體低溫冷凍」的新聞在近期倍受關注。而「人體低溫冷凍」,也是一個飽受爭議的話題。在新聞中得知:冷凍人體之前,要先用防凍液置換掉人體的體液,再將人體保存在液氮罐之中。但這樣的冷凍方式,似乎復甦無望。在看過新聞之中,結合以前看過的美國科幻電影,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在我看來:人體低溫冷凍,並不應該將人體置於「液氮」中,而是置於類似子宮的「母艙」之中。
  • 美國富豪53年前被冰凍休眠,預計2017年解凍復活,結果如何?
    人體冷凍休眠技術,是一項存在於科幻小說、電影中的科學技術,通過這項技術,人類可以休眠很久,不僅容顏不老,而且對身體也沒有什麼危害。在科幻小說《三體》中,主人公羅輯、程心、章北海等人都進行過冷凍休眠,直接從過去一覺睡到了未來。這種技術相當於給主角開掛,幫他們一路度過許多難關。
  • 關於「絕對零度」與「時間停止」的關係及「人體冷凍難點與休眠」
    圖片來源於網絡下一個關於冷凍的話題是「人體冷凍」其實目前地球上的人體冷凍技術根本就是「三無產品」哪怕就算是冷凍幾十年之後被新技術成功解凍並存活下來了那也只不過是一個接近「白痴」一樣的人…………原因在於磁力場並沒有被一起凍結,所以在人被冷凍的時間內其記憶和其它的一些東西是在不斷流失的,這非常可能使他不再是他,完美人體冷凍/解凍技術需要的前提條件是掌控時間。
  • 低溫休眠將不再科幻 未來太空旅行首選
    據國外媒體報導,去年年底美國宇航局與亞特蘭大的SpaceWork公司一起公布了他們的新計劃:利用低溫休眠改變傳統的太空旅行方式。事實上,人類船員和任務所需所有物品的重量對任務帶來了直接的影響,除此之外旅行過程還需要多次複雜的火箭點火。  前美國宇航局首席技術專家Bobby Braun博士稱:「無論何時你將人類送上火星,都牽扯到1到2個跨階梯式的挑戰。」科學家們認為,他們能夠通過蟄伏或者短期冬眠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可以創造一個休眠倉,供執行火星任務的太空人在大部分旅程中進行「低溫休眠」,讓旅程變得更加可行。
  • 新思考:從自然冬眠到人類「休眠」
    在科幻小說與電影中,太空人往往會進入一個「休眠」狀態來完成長距離飛行。這並不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幻想。早在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就提出了通過抑制代謝來實現人類「休眠」的構想。進入21世紀,美國國家航天局(NASA)與歐洲航天局(ESA)陸續提出誘導人類「休眠」設想,並著手進行設計研究【1-2】。
  • 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
    星際太空旅行將對太空人語言要求特別高因此,除非取得重大突破(例如,開發物質反物質引擎,或者精通蟲洞旅行或懸浮動畫技術),任何載人的星際任務都將是多代人的事務。(對於星際機器人的努力前景有些樂觀,如果這項耗資1億美元的突破攝星項目獲得成功,那麼第一個這樣的任務可能會在幾十年後啟動。)最近的研究指出,不便的星際航行的長度可能最終會影響到交流,這表明語言的可塑性。堪薩斯大學和伊利諾州南部大學的語言學家安德魯·麥肯齊和傑弗裡·普恩斯克分別在研究報告中寫道:「對於現代英語使用者來說,印刷字體是非常困難的。」
  • 星際旅行能成真嗎?除了提升速度,有其它捷徑嗎?看科學家怎麼說
    目前無法實現星際旅行其實就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人類想要實現行星際旅行是不可能的,在我們心目中各種宇宙探測器的速度是非常快的,甚至幾十分鐘就可以跨越一個大洋。但其實,他們面對浩瀚宇宙空間的時候,也會顯得力不從心。
  • 第二銀河:如何進行星際旅行?這三種方法一定要記住!
    科幻類電影一直以來都廣受影迷歡迎,尤其是太空星際類型的電影,像《星際迷航》、《重返地球》、《星球大戰》、《星河戰隊》等科幻電影,對於宇宙空間和星際旅行的描述十分生動,讓人對真正的星際旅行十分嚮往。雖然以目前的科技發展,實現星際旅行並不現實,但是在遊戲中,這些想法都可以成真!
  • 時間旅行或將實現?可能有3種途徑,為何霍金不建議實施?
    時間旅行或將實現?可能有3種途徑,為何霍金不建議實施?早在多年之前,在探討如何建造時間機器的時候,霍金先生就詳細向大眾分析了,應該如何利用目前的科技實現時間旅行,儘管這個觀點看起來十分荒誕,但他卻非常有信心的表示,人類類終將有一天會把這種想法變成現實。在相對論中,愛因斯坦曾就描述出連接時空的隧道,其實是蟲洞,它可以將兩個宇宙連接在一塊,只不過蟲洞到目前為止只是一種假設,並沒有人親身見過。
  • 科學家最新發現:太陽系中有條高速公路,星際旅行或成真
    近日,一個天文學家研究團隊在《科學進步》雜誌上發表論文,刊發了他們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發現了一條通往太陽系外部的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將極大的縮短了從地球前往外太空的航行路程,將為地球各種空間探測器,衝出太陽系開闢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