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速行進1秒 那兒有地球的「幽靈衛星」

2020-12-03 中國日報網

1961年,波蘭天文學家柯迪萊夫斯基在深空中發現了兩團時隱時現的物質,將其命名為柯迪萊夫斯基雲。近日,匈牙利科學家賈博爾·霍瓦特(Gábor Horváth)等人再次捕捉到實質為塵埃雲的柯迪萊夫斯基雲,終於揭開了多年謎團。該研究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報》上。

柯迪萊夫斯基雲也被稱作地球的「塵埃雲衛星」或者「幽靈衛星」。該塵埃雲距離地球僅40萬公裡,卻是讓天文學家57年來爭論不休的「罪魁禍首」。該塵埃雲的存在為何爭議不斷?匈牙利科學家又是怎樣發現它的?其形成機理又是什麼?

近70年前的一個預言

「塵埃是尺寸在納米到毫米量級的空間顆粒,普遍存在於太陽系甚至宇宙中。事實上,宇宙中除了大大小小的天體之外,並不是完全真空。」芬蘭奧盧大學太陽系塵埃動力學方向的研究人員劉曉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早在1951年,波蘭天文學家維特科瓦斯基就曾預測引力平衡點上的塵埃濃度會增加,並經光度測量得到確認。

引力平衡點,即拉格朗日點,在天體力學中是限制性三體問題的五個特解,分別表示為L1、L2……L5。簡而言之,兩個較大天體和一個質量可忽略不計的小天體組成的三體系統中,由於引力作用,空間中存在引力平衡點。若小天體處於這些點,則相對於兩大天體基本保持靜止。例如,1906年首次發現在木星軌道上運動的小行星就在日木系統L4點附近。通常在限制性三體問題中,L4、L5是穩定的平衡點。位於穩定點的小天體即使受外界引力的擾動,仍然有保持在原來位置處的傾向。

1961年3月,柯迪萊夫斯基觀測地月系統中靠近L5平衡點的位置,相繼拍攝到了兩片光斑,並用自己的名字為其命名,「柯迪萊夫斯基雲」這一說法就此誕生。從維特科瓦斯基的相關預測到柯迪萊夫斯基真正拍攝到實證已經過去整整10年。

偏振觀測令「衛星」現身

前文提到,柯迪萊夫斯基雲距地球40萬公裡,以光速30萬公裡/秒計算,一束光從地球出發,只需1.33秒就能觸及雲團神秘的面紗。眾所周知,浩瀚宇宙的大小至少為137億光年,40萬公裡相比之下堪稱「近在咫尺」。然而,就是在地球的「眼皮底下」,這個謎團卻一直延續至今。

由於兩個塵埃雲極其微弱,柯迪萊夫斯基當時拍攝的兩片雲團極度模糊。太陽引力攝動、太陽風和其他大行星的引力作用會降低此處塵埃的穩定性,因此,這兩片塵埃雲的存在一直飽受天文學家的質疑,之前只有少量的計算機仿真研究模擬了該塵埃雲的形成和特性。當然,後續也有一些科學家根據柯迪萊夫斯基的相關研究進行探測,卻並沒有捕捉到柯迪萊夫斯基雲。

20世紀90年代,日本發射的太空探測器「飛天」號曾經試圖探測地月系統的拉格朗日點附近的塵埃粒子,結果顯示,此處塵埃的密度相比周圍環境並沒有顯著變化。

時隔半個世紀, 賈博爾·霍瓦特等人再次捕捉到柯迪萊夫斯基雲,使其「沉冤」終於「昭雪」。

賈博爾·霍瓦特在近期發表的文章中考慮了太陽、地球和月球三個大天體對塵埃粒子的作用,對186萬個粒子進行了仿真計算。在時間維度上,對L5平衡點附近的塵埃粒子3650天的運動進行仿真模擬,發現3650天後L5點附近剩餘的塵埃可以聚集。文章表示,即便存在太陽引力等多重外力擾動,地月系統L5點附近仍有形成塵埃雲的可能性。

理論計算結果如同黑暗中的一抹曙光,給予了研究者莫大的信心。緊接著,研究團隊利用匈牙利私人天文臺,對L5點附近的塵埃雲可能存在的位置進行了連續觀測和拍攝。「利用地面成像偏振測量,我們提供了新的觀測證據,證明地月系統L5點附近存在柯迪萊夫斯基雲。」賈博爾·霍瓦特等在論文中寫到。在得出結論之前,研究者也提到偏振測量這一方法在天體探測中應用廣泛,裝有偏振器的望遠鏡可以研究地球大氣中性點、日冕、太陽系行星/衛星表面、遙遠的恆星、星系和星雲。這些例子很好地說明了偏振測量是一種收集天文信息的有用技術。因此,研究者認為通過成像偏振測量技術研究柯迪萊夫斯基雲是可行且有效的。

不太可能「蛻變」為真實衛星

賈博爾·霍瓦特等的新研究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爭論,這是否意味著地球從此多了兩顆「衛星」?答案是否定的。「太陽系中的塵埃普遍存在,有些地方的塵埃密度高於其他空間的塵埃密度,往往被人們稱為『塵埃雲』,但與真正的衛星相比,塵埃雲的密度幾乎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周禮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實體衛星不同,塵埃雲的自引力幾乎可以忽略。就現有的理論模型,宇宙中塵埃凝結、積聚成更大的天體需要非常嚴苛的環境和條件,所以這些塵埃雲也不可能演變成地球的衛星。

雖「蛻變」成衛星無望,但也不能否認賈博爾·霍瓦特等的新研究對未來相關領域的影響。「理論上,平衡點附近有可能存在相對高密度的塵埃物質,如今賈博爾·霍瓦特等通過技術手段真實觀測到了塵埃雲,證實了天文學家的預期。」周禮勇表示,由於太陽系中的塵埃粒子除了會受到太陽、地球、月球的引力之外,還可能受到其他天體的引力攝動以及太陽輻射壓等非引力攝動的影響,因此可利用該項研究的觀測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推該平衡點附近的複雜空間環境,也為人們進一步探知塵埃粒子的運動方式或軌跡演化提供了真實有效的數據。

該項研究也將一個個尚未揭開的謎題重新拋到了天文學家的眼前——塵埃的起源是什麼?塵埃雲的形成機制又是什麼?

劉曉東表示,大行星的衛星或者小行星的表面受行星際物質撞擊即可產生塵埃。大行星的衛星或小行星可看成為「母體」,當母體沒有大氣或者大氣非常稀薄時,在高速行星際物質撞擊下,母體將彈射出塵埃粒子,這些塵埃粒子很有可能獲得超過母體星球逃逸速度的初速度,從而脫離母體。此外,塵埃也可能伴隨衛星的地下噴泉噴射產生,例如土衛二和木衛二的羽流噴泉塵埃。當然,還有更多未知的可能等待研究人員進一步探索。

關於塵埃雲的形成機制,學界認為其「可能由星際塵埃聚集而成」。在劉曉東看來,也可能以前或現階段在塵埃雲的附近存在尺寸很小的小行星或者碎石塊大小的母體,這些母體在行星際物質的撞擊下產生了塵埃,形成了塵埃雲,只是目前這些母體尚未被人類發現。

不僅塵埃雲的形成機制尚待探索,塵埃雲的運動特點、分布規律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更何況,塵埃雲只是茫茫宇宙中的滄海一粟,無數的謎團正等待人類一步步靠近。一個謎團的揭示意味著下一個謎團的開始,而我們一直在路上,從未停歇過腳步。(記者 於紫月)

相關焦點

  • 光速到底有多快?從地球到火星要3分2秒
    如果不談曹操、哆啦A夢的任意門、科幻電影的曲速的話,光在真空行進的速度應該是目前科學家已知宇宙中最快的。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少會接觸到「光速」。光速到底有多快?如地球到月球距離是1.3光秒;而太陽與地球間相距一億四千九百萬公裡,因此太陽發出的光線約需要八分鐘後才能抵達地球(8分鐘聽起來似乎有點慢?)。大家都知道光速很快,但對於這樣的數據實在是太大了反而沒什麼感覺,近日美國NASA科學家James O』Donoghue做了一個動畫影片,讓大家實際感受光速到底有多快。
  • 為什麼光速是30萬千米/秒,如何定義光速?
    一般來講,光速是30萬公裡/秒,按照定義值,光速是299792458m/s,光速的計算值為(299792500±100)米/秒。30萬公裡/秒這個數值並非測量值,而是定義值。要懂得兩者的區別!自從137億年前的那一聲巨響,宇宙由一個緻密熾熱的奇點爆炸而成。自宇宙形成以來,光速就在那裡,不快不慢。
  • 中微子之謎:它總是以光速行進嗎?
    中微子探測器中微子總是以光速行進嗎?中微子具有質量,因此沒有理由它們不能以慢於光速的任何速度行駛。任何有質量的東西都可以慢於光速的任何速度傳播。為什麼我們現在只看到中微子以與光速一致的速度運行?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中微子最初於1930年提出,當時一種特殊的衰變類型——β衰變似乎違反了所有最重要的兩個守恆定律:能量守恆和動量守恆定律。當原子核以這種方式衰減時,它的原子序數增加1,發射了一個電子,並失去了一點點質量。
  • 光速1秒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科學家:光速在宇宙中還是太慢了
    眾所周知,光速是自然界中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每秒299792458米(約每秒30萬公裡)。此時,你是不是覺得光速很快,擁有光速,就可以在太陽系內隨心所欲地開啟你的太空之旅了。地球的赤道長度約是4萬公裡,光速1秒可以繞地球赤道7圈半。
  • 以光速離開地球1秒、一天、137億年以後是什麼樣?
    以光速離開地球1秒、一天、137億年以後是什麼樣? 以光的速度離開地球137億年以後是什麼樣?
  • 要有光:人類是怎麼測量光速的?
    他進行推算的沙盤,大到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羅默是靠木星及其衛星的移動、與太陽及地球的位置關係估算出光速的。羅默(sciencefigure)奇妙的是,追溯起來,羅默的推算,還要感謝伽利略。為了紀念伽利略,NASA的木星探測器「朱諾號」帶上了義大利提供的伽利略鋁質紀念牌,上面鐫刻有伽利略自畫像和他於1610年發現木星衛星的親筆記錄(wikipedia)1610年,伽利略通過望遠鏡發現木星周圍的四個天體,並觀測到它們會忽然消失,據此,他推斷這四個天體是木星的衛星,在圍繞木星旋轉的某些時刻,它們會藏到木星的背後。
  • 如果光速變為1米/秒或者30萬億公裡/秒會怎樣?
    光速是特別的,這個速度是局域速度的上限。更為特別的是,不管觀測者的運動狀態是怎樣的,真空中的光速相對於他們都是一樣的。既然光速這麼特別,如果光速變成1米/秒或者現在的1億倍,我們的世界會有什麼變化?光速為1米/秒的世界如果光速只有1米/秒,並且相對論仍然成立,那麼,整個世界的速度都會慢下來。我們的運動速度不能達到1米/秒,而是遠遠低於這個速度,可能只有幾微米/秒的速度。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將很容易超光速。且不說時間維度會發生多麼巨大的變化,我們的世界將會變得混亂。
  • 光速測量路上的裡程碑
    儘管伽利略的實驗是失敗的,但他對天體的觀測,尤其是對木星的衛星的觀測給後世的研究者研究光速問題提供了極大的啟發,當木星的衛星運行到木星背面可以對木星的黃經進行測量。大約在同時,義大利人卡西尼也開始對木星進行長期研究。
  • 什麼是幽靈粒子?它的作用有多大?
    原來,中微子不帶電,自旋為1/2,以接近光速運動,質量非常輕,質量小於電子的百萬分之一。於2011年九月作為已發現可能超光速的粒子,像幽靈一樣的存在,科學家們就以「幽靈粒子」來描述它。但是,中微子的運動速度極快,接近光速,科學家仍然沒有看清它的真面目。科學家們根據楊振寧,李政道的理論進行分析得出中微子的質量是0,因為沒有質量,中微子才能以光速進行運動,甚至超過光速。
  • 光速大約30萬公裡/秒,這是怎麼測量出來的?
    在經典力學裡,只要知道物體行進的距離和時間,就可以計算出平均速度。這裡的計算對光速的測量也是適用的,只要我們知道光通過的距離,以及中間經過的時間,就能計算出光速。在17世紀,天文學家羅邁通過對木星衛星一號運行規律的長期觀察,發現光速是以有限速度傳播的,可以進行測量的,初略計算得出了二十多萬公裡每秒的光速值,雖然有些粗糙,但是這已經是當時的奇蹟了。
  • 時間膨脹的感受,光速飛船乘員與地球觀測者時間差異有多大?
    有人問:如果以光速離開地面一分鐘,馬上返回,到達地面後,地球上過了多久?諸如此類問題多如牛毛,過去時空通訊也多有闡述,但既然感興趣者眾多,就在說說。這個問題本身概念模糊,不知所云。以光速離開1分鐘,是光速飛船裡的人感受1分鐘,還是外面的觀測者時間1分鐘呢?這個馬上返回又是什麼意思呢?是行駛了1分鐘突然原速返回,前後一共用了2分鐘,還是有其他什麼意思呢?
  • 捕捉到超光速幽靈粒子 就能玩「穿越」?
    歐洲一隊科學家日前稱發現了超光速中微子(又叫「幽靈粒子」):同樣的時間內,在長達730公裡的隧道裡,中微子比光子多跑了18米——具體算下來,每秒鐘比光速多「跑」6公裡。  那麼,原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認為,最快的速度是光速,沒有任何速度能超越光速,因此有了「相對論」。如果超越光速的物質真的存在,是不是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都要被顛覆?
  • 是真空光速19倍,1秒570萬公裡?類星體中的超光速現象實際是錯覺
    光,我們每天都有接觸到,沒有光子人類眼睛就看不到任何東西,如同瞎子一般,然而光卻是世界上最讓人難以理解的物質,不僅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光速還是一個不變常數,每秒299792.458公裡,無論你處在何種狀態中,所看到的光速不變。
  • 光速是如何測定的?有什麼科學依據?
    他在觀察時注意到:連續兩次衛星蝕相隔的時間,當地球背離木星運動時,要比地球迎向木星運動時要長一些,他用光的傳播速度是有限的來解釋這個現象,光從木星發出(實際上是木星的衛星發出),當地球離開木星運動時,光必須追上地球,因而從地面上觀察木星的兩次衛星蝕相隔的時間,要比實際相隔的時間長一些;當地球迎向木星運動時,這個時間就短一些,因為衛星繞木星的周期不大(約為1.75天),所以上述時間差數,
  • 當我們以亞光速從地球出發,1年後返回,地球上有什麼變化?
    同時,愛因斯坦也表示,如果人類可以無限接近光速飛行,那麼時空就會發生變化,換句話來說,當我們亞光速出發飛離地球1小時後返回,地球早已經不是1小時之前的模樣。簡單來說,當我們坐著亞光速的飛船離開地球,我們過去的1小時,對於地球來說很可能是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根據公式計算,如果我們以0.99999624c的速度飛離地球,我們在飛船上1小時的時間大約地球上會過去半個月,不過,如果我們的速度為0.999999999999無限接近光速去飛行,那麼當我們返回地球的時候,地球很可能早已滄海桑田。
  • 當我們以亞光速從地球出發,1年後返回,地球上有什麼變化?
    同時,愛因斯坦也表示,如果人類可以無限接近光速飛行,那麼時空就會發生變化,換句話來說,當我們亞光速出發飛離地球1小時後返回,地球早已經不是1小時之前的模樣。簡單來說,當我們坐著亞光速的飛船離開地球,我們過去的1小時,對於地球來說很可能是1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根據公式計算,如果我們以0.99999624c的速度飛離地球,我們在飛船上1小時的時間大約地球上會過去半個月,不過,如果我們的速度為0.999999999999無限接近光速去飛行,那麼當我們返回地球的時候,地球很可能早已滄海桑田。
  • 光速這麼快,是如何被人類測出來的,你知道嗎
    如果把我們今天知道的光速數值代入這個實驗來計算,延遲只有11微秒,這已經超過了人類反應的極限。顯然伽利略沒有測量光速。他得出的結論是,即使光速有限,也快得難以置信。最先測量數據的人是奧勒羅默。1676年,奧勒羅默首次測量了光速。羅默觀察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木衛二圍繞木星公轉,轉到木星後面的時候,如果被遮住,就會出現衛星蝕刻。
  • 是真空光速19倍,1秒570萬公裡?類星體超光速現象實際只是錯覺
    光,我們每天都有接觸到,沒有光子人類眼睛就看不到任何東西,如同瞎子一般,然而光卻是世界上最讓人難以理解的物質,不僅具有波粒二象性,而且光速還是一個不變常數,每秒299792.458公裡,無論你處在何種狀態中,所看到的光速不變。
  • 在所有參考系中,光速都恆定嗎?
    在1983年國際度量衡會議上,採用了以下SI(國際單位制)定義:光在真空中行進1/299 792 458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定義真空中的光速為299,792,458 m/s。不過它沒有提及有關慣性系的任何內容,但可以認為其中的測量是隱含有慣性系的。
  • 如果人以光速飛行10秒,再回到地球會發生什麼?後果很難想像
    我們目前速度最快的星際探測器是旅行者1號,它用了40多年的時間才飛越太陽系,而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光速飛行技術,那麼我們便能在一年內離開太陽系,可以想像這光速有多快。而上面說的是在星系間飛行,如果僅僅是在地球上利用光速飛的話,按照地球直徑12756公裡來算,一秒鐘可以圍繞地球飛行23圈半;地月的距離是384400公裡,如果利用光速飛行,那麼從地球去月球,連2秒都不用,但如果按照現有的飛行速度,去到月球可能需要幾天時間。就拿上個世紀,美國阿波羅計劃來說,當時美國的載人飛船就是花費了4天時間才從地球飛到了月球表面,由此對比,光速確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