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0度的天氣就要過去了,不過天津還會長期保持在零下10度左右。
冷天吃燉菜是不錯的選擇,葷素搭配,燉出來的菜,有湯有菜,別提多香了,讓寒冷冬季變得熱氣騰騰。
而天津人燉菜最少不了的配角,是青麻葉。
在菜市場,經常聽見買菜的人問:「是本地的嗎?」這人要麼是在買帶魚,要麼是在買蒜,要麼,就是在買白菜。
沒錯,對天津人來說,連最普通的大白菜,也只有本地的才是最好吃的。其實就算是本地白菜,也有青麻葉、白麻葉、青梢白等等。而所謂最好吃的本地白菜,指的就是青麻葉。
為什麼天津人這麼愛青麻葉呢?因為這個品種「一根棍、核桃紋、小薄幫、菜筋少、開鍋爛」,不僅品冠全國,還經常出口,被譽為「天津綠」。清朝人樊彬在《津門小令》中提到:「津門好,蔬味信誠誇,玉切一盤鮮果藕,翠生千粟小黃瓜,菘馥說黃芽。」這裡的「黃芽」不是別的,正是咱們天津人最愛吃的的白菜心兒——必須得是青麻葉的白菜心兒,黃黃的,嫩嫩的,脆脆的,甜甜的。
聽聽,一棵白菜有這麼多的講究。所以以前天津人會在入冬之前買幾百斤白菜儲存起來。
而就是這不值錢的冬白菜,在江湖也有故事。
據孫福海先生回憶,原來相聲前輩劉奎珍住南市閘口街一間小門臉房,他們家也買了不少「青麻葉」,堆放在門臉房的門口。
那天傍晚,他從河北鳥市演出後回家,快到家時,看見一個人背著一隻筐正一步一挪地往前走,筐裡裝的是青麻葉大白菜。劉奎珍仔細一看,發現這個筐有一破損處,是自己用麻繩補上的——這不是我們家的筐和菜嗎?
他心想:我現在要是一喊,小偷非得扔下筐就跑,可他要一跑,這四五十斤的白菜我怎麼往家弄啊?我要是揪住他喊警察,他有可能給我一刀或一拳。我打不過他,怎麼辦呢?可能這個小偷也是窮極了,不然的話,誰偷這幾十斤白菜呀?
想到這兒,他走上前去問:「這青麻葉真好!賣嗎?」「賣!我這也是幫人買的,你要是要,先讓給你!」「多少錢呀?」「三分一斤,五十斤您給一塊五毛錢。」「行!但是您得給我背家去!」「多遠哪?」「不遠兒,一會兒就到。」「就這麼辦!」小偷背著筐跟劉奎珍一塊往前走。
一路上,劉奎珍怕小偷看出破綻,就故意跟他聊天兒,分散他的注意力:「你這菜是開鍋爛嗎?」「您放心,保您好吃。」他們一路走一路聊,南市的小胡同多,劉奎珍又怕他認識路明白過來,便領他繞來繞去。
沒等小偷明白是怎麼回事兒,就到了劉奎珍家門口。劉奎珍說了一句:「到了!」「哪兒呀?」「就這兒。」「啊?媽呀!」小偷放下筐,撒腿就跑了。
由此可以看出,白菜就是窮人的冬日必備。而家常做法無非是熬和燉。
燉,有白菜燉粉條,這是一種很普遍的家常菜,鮮香美味又下飯,特別深受北方朋友的喜愛!這道菜其實很多人都會做,但是要做出好的味道來還是很講究一定技巧的!
除了燉,天津的青麻葉還可以做「冬菜」。
天津冬菜的特點,就在蒜上了。相傳,天津冬菜始於清代乾隆年間,河北省滄州有個叫做「藝豐園」的醬園,在白菜裡加鹽,再拌上糖蒜,做成「什錦小菜」出售,首創「冬菜」。
你在全國各地或其他國家看到的那些天津特產中,「天津甘慄」多半不是天津產的慄子,所謂「天津灌湯包」更是純屬杜撰,然而那些「天津冬菜」,則真的是正宗的天津產,是潛藏在每個天津人味蕾之中,有關冬天的溫暖記憶。
白菜之外,天津的特色燉菜還有蘿蔔燉牛腩、排骨燉豆角、包菜番茄燉牛肉以及白菜燉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