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中國樓市
10月21日,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發布《全國百城房價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稱,今年6-9月,全國新建商品住宅單月成交均價均位於1萬元以上,全國房價正式進入「萬元時代」;1-9月全國有7個城市房價位於過熱區間,即成都、江陰、珠海、蘇州、長沙、銀川和桂林。
對於這些房價數據和結論,普通公眾很難理解,甚至和很多人自己的直觀感受完全不一樣。
其實這些平均數據,或許對宏觀部門的決策有一定的意義,甚至可能意義也不大。
對普通公眾來說,更幾乎是毫無意義,甚至容易引起歧義。
01
全國平均房價,毫無意義
不要說全國的平均房價,即使是一個城市的平均房價,對普通公眾來說都幾乎毫無意義。
比如,《報告》中列舉的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1-9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45640元/平方米。
如果告訴北京、上海、深圳的市民,這是你們城市的房價,會被大多數人嘲笑。大多數人了解到的房價,起碼是6-7萬,或者是8-10萬,甚至是10萬以上也不稀奇。
通常,購房者不會把大郊區的房價,也平均進來。
32個二線城市1-9月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價為15454元/平方米,用這個價格告訴廈門、杭州、蘇州、南京等二線城市的市民,肯定要挨罵:
「你去給我找一套1萬5的房子。」
而你把這個平均房價告訴南寧、哈爾濱、烏魯木齊等二線城市的市民,又會反問你:
「有那麼高嗎?」
因此,全國平均房價,毫無意義。
如此大的中國,深圳買1平方米,可以在鶴崗買好幾套房。
全國平均房價,就如同平均財富一樣荒唐。把4000億身價的馬雲,和普通人加起來,得出結論:人均財富2000億。
國際上,通常採用一個城市房價的中位數,來衡量這個城市的房價水準。
*中位數(Median):是按順序排列的一組數據中居於中間位置的數,代表一個樣本、種群或概率分布中的一個數值,其可將數值集合劃分為相等的上下兩部分。
02
限價城市的商品房價格沒有市場意義
迄今為止,在一線城市和熱點二線城市,甚至部分熱點三線城市,都執行著嚴格的商品房限價政策。
而被限價的商品房,由於遠低於市場真實價格,嚴重供不應求,很多城市採用「搖號」的辦法。
這類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完全不是市場真實價格。能不能買到這個價格的房子,全憑運氣。
對於絕大多數搖不到的購房者來說,這個價格就是一個虛擬的價格,「烏託邦」的價格。
03
過熱城市的界定未必準確
《報告》中定義:房價同比漲幅超過20%為房價過熱城市。
由於部分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嚴格限價,部分城市限價但是不嚴格,還有部分城市完全不限價。
把這些城市放在一起,以房價同比漲幅來衡量是否過熱,結論可能同樣失真。
那些漲幅沒有達到20%的城市,有的是因為嚴格限價。房價表面漲幅沒有達到20%,但實際上「熱得發燙」。
繞來繞去,又回到了多年來關於房地產市場爭論的核心問題:
價格是否真實?
價格信息是不是市場真實的信號?
「半計劃半市場」的價格完全失真,再來分析這些價格數據,實在意義不大。
如果僅僅為了達到抑制投機的目的,調整金融和稅收這兩個制度,足以達到目的。(此方法本公眾號已有論述,不再贅述。)
完全可以恢復真實的價格,恢復失靈的市場價格調節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