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大家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大感受:區域差別大!其實,這是房地產市場趨於成熟的表現。樓市處於青春期時,各地一起長個子。而步入中年之後,各地的身體狀況,自然出現分化。
過去幾年,大家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一大感受:區域差別大!
其實,這是房地產市場趨於成熟的表現。樓市處於青春期時,各地一起長個子。而步入中年之後,各地的身體狀況,自然出現分化。
其實,歐美國家,樓市的地區差異,比中國還要大。表現最搶眼的就那幾個大都市,舊金山、洛杉嘰的房價,比紐約還要強勢,當然這有華人撐腰。多數美國中小城市,也與中國中小城市一樣溫吞水。
反差最大的是英國,過去多年,倫敦的房價漲幅,遠大於英國其他地區,這與京滬深房價漲幅與三四線的差距,有類似之處。
去年以來,這輪全國房價上漲,大家感觸更強烈,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差距,好像創了歷史之最。
近日,易居研究院專門做了一份研究,根據國統局公布的70個大中城市房價指數,對於始於2015年5月的本輪房價上漲,將這70個城市的各自累計漲幅進行比較,可以比較一下七大版塊的漲幅差別。
全國七個區域中,華南、華東和華北,平均漲幅為18.4%、16.9%和13.2%,全部跑贏平均值,華中漲幅8%排名居中,西南、西北和東北漲幅排名靠後。
尤其是東北,本輪房價不漲反跌,成為全國樓市最為疲軟的地區。東北經濟屢振興、屢不興,人口呈流出狀態,從而導致基本面較差,拖累了樓市。
進一步細察七個地區的房價指數走勢。短期看,本輪房價上漲,華南最強勢;長期看,相比2006年1月,華南漲幅超過180%,也是全國最高!
如果回顧四年,則會發現,華東地區的房價指數,由2012年的最低,升至當前的第三,主要漲幅出現在過去一年!這也是為什麼,今年3月老楊提出房地產板塊輪動學說,並將華東列為輪動潛力最大板塊,尤其是浙江與蘇南。如今,事實已經證明這一點。
再看另一個版塊,西北。在2012年至2015年上半年,西北的房價指數(僅包括西北五個省會城市),一直是最高的,並不是指代其房價水平最高,而是相比2006年的基期漲幅最高。但2015年下半年以來,西北五個省會房價只是微漲,指數被華南超過,幾個月後也將被華東、華北和華中超過。
中國版圖很大,經濟與樓市存在顯著的區域差異。作為樓市的參與者,不論是開發商,還是個人,都應了解這些區域差異,同時儘量能夠預測未來,並跟隨房地產板塊輪動的規律,尋找並把握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