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零開始做產品的社交功能?

2020-11-29 人人都是..

社交就是以一種方式讓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達到一種雙贏的目的。Feed是現階段市面上驗證的最高效的一種溝通方式,所以如果做社交,七八成會朝著Feed的方式去進行發展。

社交,一直是各大APP必爭之地,現在有幸接觸這一功能的設計,格外珍惜。團隊裡面藏龍臥虎,一直秉承著一顆謙卑的心態去做事,凡事喜歡自己查一遍資料想一遍之後拿著結果再去跟人商量。無奈創業團隊一切講究效率,有時候提出的方案並不算完美,卻是在有效的時間內考慮了公司的資金、團隊的資源、項目的緊缺各項因素情況下權衡得出的。有時候作為設計師的強迫症犯了,真的想重新優化一遍方案,讓自己內心更踏實。

Feed,是社交的主要展現形式之一,今天開始著手這一功能的設計,希望能通過這一功能的設計過程記錄與反思,給各位童鞋一些參考,只做工作總結不涉及商業機密,遵守職業道德,望各位童鞋只針對設計部分進行提問。

在著手一個新的功能的時候,作者以前的思路是「問題->解決」,現在嘗試一種新的設計思路「問題->質疑和反問->思考問題本身->拆解問題->分別解答」,嘗試一種優化的思維方式。

所以,當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想的是:

  • 什麼是社交?
  • 為什麼要做社交?
  • 什麼樣的產品適合做社交?
  • 社交為什麼以feed的形式進行呈現,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1.什麼是社交,為什麼要做社交,什麼樣的產品適合做社交?

今天從李笑來先生那學到一個觀點,特別贊同。他說,如果我們腦子裡沒有那個概念的話,我們就傾向於不去想這個事情,語言對人有強大的反塑造能力。如果腦子裡面的一個概念不準確、或者沒有準確、正確的定義,那麼我們必然沒辦法準確、正確地思考下去。進而產生的連鎖反應是,因為定義不準確,所以思考範圍模糊,選擇依據缺失,進而行動錯誤……進而影響整個生活

這段話當場令我醍醐灌頂,有時候我們避免或者逃避去表達一件事情的時候,其中犯懶的因素也許是因為在腦海中我們也從來沒有理清楚過它的邏輯與定義,這又形成一種惡性循環,讓我們更不去表達,所以在做一件事的時候,先用精確的文字描述出來是幫助我們理清思維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那咱們來看看社交到底是什麼。

百度百科上講:

社交指社會上人與人的交際往來,是人們運用一定的方式(工具)傳遞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識,以達到某種目的的社會各項活動。當今時代,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顯得更加重要。因為我們只有不斷地與各類人員進行交往和信息溝通,才能不斷地豐富自己、發展自己、擴充自己。

從以上觀念去分析,作為一個社交產品,首先可以提供用戶一個讓他們想要的目的,接著提供一定的方式或者工具去促成雙方交往來,達到這樣的目的,而好的目的是可以豐富、發展、擴充用戶,讓用戶自動自覺地留下來,願意將時間花在產品上。

從這些維度去再去思考,什麼樣的產品適合做社交?市面上的APP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 社交類產品(目的就是用來對話溝通的,如微信、QQ、Facebook,普遍試用所有人);
  • 工具類(可以將有相似需求的用戶聚集在一起,但用戶群體沒有社交類的那麼多,如美拍、攜程等);
  • 媒體類(偏向於宣傳新聞,不適合相互的溝通,如今日頭條、搜狐等);
  • 平臺類(偏重信息的傳遞,適合簡短的諮詢溝通不利於長期的關係發展,如淘寶、天貓、京東等)。

這樣就可以分析出哪類的產品適合做社交,有可能做成什麼樣規模的社交,同時也影響著產品在後期的社交可能會以什麼樣的形式進行呈現。

2.社交以哪些形式進行呈現呢?

市面上社交功能,以Feed呈現為主,分析來看原因也比較明顯。想形成社交產品,那麼它的作用就是牽線搭橋、製造媒介。

Feed百度百科的解釋:

滿足希望以某種形式持續得到自己更新的需求而提供的格式標準的信息出口。

也就是說Feed的重點是一種信息出口,而這種出口要地促成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形成互動,而feed是目前為止市面上最高效的方式,不管是以文字為主(知乎)、圖片(Instagram、Prisma)、視頻(Vine)或者混排的形式呈現的方式,只要用最簡單的操作,向下滑動手機或者滾動滑鼠就可以在極端的時間內瀏覽大量的內容,這就是它能風靡社交平臺的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其它細節以後慢慢道來。

除了Feed,社交功能也以論壇與小組的形式進行呈現。但這類產品的用戶特徵比較明顯,很多直接將產品朝著商城方向發展,社交屬性便又降低了一些。但產品的方向不屬於互動設計師主要的工作範疇,而是偏向於由PM與公司的戰略發展機制所決定,如果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繼續深挖。

總結來說,就是社交就是以一種方式讓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與溝通,達到一種雙贏的目的。Feed是現階段市面上驗證的最高效的一種溝通方式,所以如果做社交,七八成會朝著Feed的方式去進行發展。

下期更新內容:從Instagram與Facebook研究Feed的基本功能。敬請期待~

 

作者:Sophiallg,微信公眾號:Sophia的玲瓏閣

本文由 @Sophiallg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理解社交網絡究竟是如何席捲全球的,得從 StaaS 和社交資本開始
    如果我們可以用除用戶量(如 DAU、MAU)之外的、更好的衡量標準,或許可以把市面上所有的社交產品帳號做個排序和分析,這樣得出來的一份年度報告,其影響力或許能像網際網路女皇 Mary Meeker 每年發布的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一樣。既然無法準確證明,如何證明它的確是切實存在的呢?
  • 獨家| 網易上線社交產品「聲波」,用語音直播秀場做社交
    聲波是一款主打語音交友的陌生人社交軟體。用戶在完成登錄後即可選擇進入不同的語音房間進行互動社交。目前產品還處在初期,部分功能尚不穩定。 經產品獵人(ID:qqchanpin)體驗,聲波是一款主打語音交友的陌生人社交軟體。用戶在完成登錄後即可選擇進入不同的語音房間進行互動社交。目前產品還處在初期,部分功能尚不穩定。 具體來講,聲波的核心功能為: 其一,加入或自建多人語聊房。
  • 以「理財社交」命題為例,思考如何來定位產品
    在產品規劃中,其中「定位」又是首要需解決的問題。藉助定位,需要使「願景」與「資源」達到和諧與統一。定位就像一座橋梁,嫁接願景與資源。產品的工作有時候是確立定位,有時候則是潤色定位,通過對產品策略的調整使定位在修正過程中儘量不偏離當前的客觀環境。本文以「理財社交」命題為例,來思考如何來定位產品?
  • 從Soul 產品分析,看社交產品的發展
    在產品快速發展用戶大量提升的情況下,如何保證內容與氛圍不受影響,並正確引導社交價值觀,給予用戶更好體驗?怎麼有效改變社交虛假、空洞、乏味,加強線上社交關係?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思考。目前來說內容偏文藝與生活,音頻部分為廣場功能亮點,讓用戶發現更多有趣有才藝的靈魂。建議:經過用戶調研,老用戶反饋如今內容質量比以前差,比如說多了更多自拍、無病呻吟等內容,逼格下降。這是一個產品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早期少量的優質用戶的小眾產品發展到中眾甚至到發展為大眾,在大量用戶湧入如何保證內容有趣有內涵是一定需求考量與取捨的。
  • 如何系統地從零開始學習PLC?
    先要明白PLC本質是繼電器電路的軟體化,也就是在電腦上畫畫繼電器電路圖,這個是它的根本,所以在學習PLC之前,你一定要有點電工基礎,理解和實操過繼電器電路的使用,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畢竟PLC軟體的東西都是在模擬硬體電路,請關注:容濟點火器作為一個過來人,我當年也是從零開始學PLC的中國的大學教育,因為很多原因,往往比較重視理論教育,而在學校裡邊的動手機會是沒有那麼多的,特別是
  • 社交類產品的分析和思考
    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在做社交類產品分析時,習慣性分析它們的產品策略、功能框架、視覺語言,等方面。所以就有了大家所熟悉的功能「贊」和「頂」。總的來說:解決孤獨感和尋求認可,是我們一切社會化行為的核心動力。目前社交產品有哪些?我們常見的社交類產品,可以大致分為兩個維度:一是熟人社交;二是陌生人社交。    1.
  • 產品功能分析:如何看待B站的彈幕功能?
    編輯導語:B站的彈幕功能是其獨特的標籤之一,自2009年推出彈幕功能以來,B站不僅吸引了大量感興趣的用戶,而且還逐漸對功能進行了升級。然而近些年來,彈幕中出現了不少的引戰份子,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B站的彈幕文化,好在B站及時的推出了解決措施。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B站的彈幕功能呢?來看看本文作者的分析。
  • 躁動了一整年的社交產品——來聊聊對社交的理解
    社交領域的產品包括即時通訊、陌生交友、內容社區這三個維度,聯繫緊密但又有所區別,本文將從這三個維度來聊聊如何理解社交。18年是個社交大年,各類標榜為社交產品或者轉型社交的產品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甚至於4年未經過大版本迭代的微信也從6號大版本升級到7號大版本,迎來設計理念、核心功能上的大變,給今年躁動的社交產品帶來一個王炸級的更新。
  • 社交產品出海:10億美金的機會與掘金指南
    如何實現海外社交產品的從0到1冷啟動?海外社交產品從0到1冷啟動是對產品、用戶和運營三個基本要素在內的快速試錯並驗證項目可行性的過程,以創建低成本mvp的方式,不斷迭代方法論,最終確定能夠在市場上跑通的項目模型。
  • 社交APP「摩擦」:做陌生人移動社交領域的9158
    要如何保持用戶粘性和活躍度?定位於陌生社交的APP產品「摩擦」,在接受DoNews採訪時講述了他們基於LBS地理定位的移動社交新玩法。 返璞歸真 鮮花轉換虛擬貨幣 隨著陌陌、遇見等早期陌生交友產品用戶活躍度逐漸降低,基於LBS地理定位概念的APP也飽受詬病。究其原因,是產品始終無法提振交友成功率。
  • 備受期待的粉紅經濟下,一個基佬如何看待主流男同社交產品
    Jack』d——國內同志最早使用的社交App雖說是來自美國的一款產品,但是應該是大部分gay接觸到的第一款同性社交軟體,而現在,國內依舊有很多人使用。所以,我們對其也進行簡單的說明。Jack』d在功能上簡單粗暴,擁有一個交友軟體的基礎功能:找到附近的人、聊天。
  •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內向、零社交≠社恐
    如果有,請花一分鐘做個測試題,測一測你是不是有社交恐懼。 社交焦慮量表(LSAS)是目前應用很廣的社交恐懼自測評估工具。總共24道題,每道題答兩個分數。 一分鐘測試你是不是社交恐懼症,內向、零社交≠社恐 61~90分:你有中度的社交恐懼,已經或多或少影響到了你的日常生活
  • 現在做社交還有機會麼?
    為讓問題更聚焦,我把主題拆成如下幾個子問題:為什麼要探討做社交這個問題?當下的社交產品有哪些?以Soul為標杆,分析它的成長路徑,看有哪些可複製?如果我想切社交賽道,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有什麼坑?下面我們一一展開聊下:一、為什麼要探討做社交這個問題?
  • 探探:如何做一款基於算法的「顏值」社交平臺
    國外對標產品:Tinder2015年前後,國內有不下十幾款模式與探探或Tinder類似的基於LBS的陌生社交產品,但是在殘酷的社交產品創業生態下,今天不少已銷聲匿跡。從網易創業Club角度看,想做好一款社交產品,尤其是陌生社交產品,不僅需要基於對人性有深度理解,並把這種理解引入需求場景,迭代出真正能解決痛點的產品;更需要面對單對單模式易用戶流失、虛擬關係社交往往僅在有限程度滿足用戶需求等天然短板。所以,到底能走多遠,是陌生社交產品與生俱來並永遠存在的一個問題。
  • Dynamics融入社交網絡 願做老百姓的CRM
    值得一提的是,微軟的統一溝通和協作技術推動了一些新型的、不同風格的企業的發展,Microsoft Dynamics簡化了組織內、外部的溝通,特別是能夠讓用戶利用社交網絡技術來發展業務。  Dynamics CRM新增社交網絡功能  10月份,微軟發布了Microsoft Dynamics CRM最新版,新增了社交網絡功能。
  • 產品經理如何做用戶行為分析
    ,那麼產品經理如何做用戶行為分析呢?一、為什麼要做用戶行為分析觀點一:有些功能整個平臺用戶都希望做,是沒有必要耗費人力評估的,只要做了就可以了。用戶行為分析是形式,不能為了分析而分析。觀點二:我都在這個行業做了這麼多年了,用戶需要什麼難道我不知道嗎?
  • 產品分析報告 | 傳統職場社交環境下,脈脈如何獨領風騷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脈脈把握住了機遇,沒有對LinkedIn亦步亦趨,而是立足國內職場人「熟人社交」的慣性思維,摸索有中國特色的職場社交,比如:對於實名和匿名的辯證思考反映到脈脈的產品功能設計上;比如:如何挖掘職場社交平臺上的被動求職需求,進而轉化成為積極的主動的僱傭撮合。
  • 由「鄧巴數字」引申,如何避免社交產品走上歧路?
    從社交方向來看人是有很多屬性的,而每個屬性都可以作為一個切入點,包括寵物、興趣、消費都能作為社交的切入點。社交網絡的切口對就是我們對切入點的包裝和對產品的包裝,這個切口規範與否,面積大小,都取決於產品本身。
  • 運動社交APP以哪些功能板塊的打造來迎合大眾需求?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在智能穿戴產品和體育行業的雙重影響下,人們對於健身運動的需求也逐漸開始增加,以至於運動類的APP軟體迎來開發熱潮。但任何一款軟體的開發同時也離不開社交需求,因此開發運動社交APP已成為行業流行趨勢。
  • 為何國內沒有做成類似instagram這類主打圖片社交形態的產品?
    前面已經談到ins踩到了美國移動網際網路智能機時代的紅利,在廣大用戶們開始喜歡用手機拍攝高清圖片,開始對美的追求時,ins敏銳地捕捉到這個市場需求(當時也是多次迭代),並推出簡單易用的修圖功能,強調為用戶提供好看的濾鏡修飾那些難看的圖片,並不斷優化這個核心功能,成為「圖片社交」、「圖片美化」以及「濾鏡」的代名詞;用戶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