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大大小小十幾個工業園區中,似乎沒有哪個工業園區,能像甘河這般負「重」前行。是的,在大多數人眼裡,甘河就是「高耗能」「高汙染」的代名詞。但鮮有人知道,在全省工業經濟總量中,甘河工業園區佔比超過10%。隨著一大批循環經濟項目的進駐,甘河工業園企業內部循環、園區企業與企業間循環、園區企業與省內企業間循環等循環經濟體系正加速成型。一個以新型工業化和循環經濟為主導的產業基地正在崛起……
鋁產業鏈:成本向下附加值向上
在甘河工業園的黃河鑫業有限公司淨化供料分廠,記者看到一條條巨大的管道,在廠區內蜿蜒。這些管道是用來回收煙氣的。在管道的終端,是煙氣淨化和粉塵回收設施。在鍛燒分廠,鍛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通過脫硫系統後,排放出來時已變成白色。「環保部門在廠區內都設有監測點,只要超出排放標準就會自動報警。」車間技術人員說。此外,鍛燒過程中產生的餘熱,通過汽輪發電機組回收發電。截至2013年12月10日,餘熱回收發電量達6100萬度。在去年7月國家出臺新的行業標準後,黃河鑫業成為首批符合國家鋁行業規範條件的原鋁生產企業之一。
對此,黃河鑫業黨委書記、副總經理薛文朋說,公司投資5億元,用於餘熱回收發電、脫硫機組、煙氣淨化和粉塵回收等。「雖然受經濟形勢及產能過剩等影響,原鋁生產企業處於困境,但園區內上下遊企業對接,公司生產出來的鋁水直接供給園區內的力同鋁業青海有限公司,企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同時也減少了二次熔鑄帶來的能耗。」
薛文朋扳起指頭算了一筆小帳,省去將鋁水熔鑄成鋁錠這道工序,黃河鑫業生產的鋁水直接供應給下遊企業,每噸可節約成本200元。以全年公司55萬噸的總產量計算,如果全部直接供應給下遊企業,可增加效益1.1億元。同樣,鋁水直供可使下遊鋁加工企業減少二次重熔,每噸節約資金300元以上。
薛文朋很是感慨地說:「完善產業鏈,上下遊產業對接,對整個鋁產業、上下遊企業和勞動就業的帶動都有非常大的好處,同時對降低能源消耗和節約成本也是非常明顯的,既實現了上下遊企業的對接和互贏,也實現了附加值的提高和競爭力的提升。」
魯豐鑫恆是2011年1月由上市公司魯豐股份投資成立的。魯豐股份副總裁、青海魯豐鑫恆鋁材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毅告訴記者,魯豐鑫恆分兩期建設年產60萬噸高精鋁板帶材項目在甘河工業園區開工建設,並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投產。
「項目分別是從美國、義大利、德國等地引進先進設備,加工出來的鋁箔,最薄僅為0.0065毫米,是用X光才能測量其厚度。領先世界的技術再加上二次重熔工序及人工費用減少、損耗降低等,生產成本也隨之降低,大大提升了企業和產品的競爭力。」傅毅說。據介紹,目前,該公司已佔據國內藥箔市場80%、全球家箔市場50%的市場份額。今後,公司的高精鋁材加工將向航天航空、動車等領域發展。
甘河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園區一直在圍繞我省傳統優勢產業特別是園區原鋁產業,謀劃和引進鋁精深加工企業。現已引進力同鋁業鋁板帶箔、魯豐鑫恆高精鋁板帶材、寶利華高端輪轂及鋁合金精深加工等五個鋁材加工項目。計劃到2015年,鋁的下遊產品加工產能可達到150萬噸。
冶金產業鏈:清潔生產保「名利」雙收
「我們是第一家吃螃蟹的企業。」青海際華江源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桑建新充滿自信地說。的確,在人人「談鉻色變」的今天,投資60億元上馬高碳鉻鐵及鉻產品精深加工項目,是需要底氣的。
桑建新的底氣從何而來呢?「鉻是高汙染行業,同時也是生產不鏽鋼、特殊鋼及輕工等諸多行業不可或缺的材料。」因此,只要通過裝備升級解決高汙染和高能耗問題,鉻產業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在相關部門支持下,際化江源一期年產10萬噸高碳鉻鐵工程於2012年5月建成投產。通過產學研結合開展技術創新,際華江源公司的「全密閉礦熱爐鉻鐵冶煉高溫煙氣幹法淨化回收煤氣並用於發電技術」實現了鉻鐵合金冶煉電耗控制在2800千瓦時左右,粉塵回收利用率、水資源重複利用率、煙氣收回率均達到國家鐵合金行業清潔生產一級標準,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屬於國際領先技術。
甘河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際華江源不僅實現了冶金行業在環保方面的重大突破,還成功實現了冶金與化工兩大產業的對接。與際華江源一牆之隔的青海桂魯化工有限公司,完全可以利用際華江源回收淨化的一氧化碳生產甲醇。
作為普通矽鐵生產企業,一直遭世人詬病,但甘河工業園區的青海百通高純材料開發有限公司卻成為了我省「兩型」企業的代表。
原來,過去百通公司每生產1噸矽鐵,產生的煙氣中,就含有120公斤的粉塵。在經過一年多的技術攻關和試驗後,礦熱爐煙氣回收餘熱發電項目獲得成功。經過煙氣回收餘熱發電裝置,現粉塵的回收率在96%至98%之間,再通過布袋過濾除塵工序,粉塵幾乎是全部回收利用。此外,餘熱發電機組還能為公司創造利潤。目前,百通公司的煙氣回收餘熱發電技術已在全省鐵合金行業推廣應用,按理論數據計算,該技術可節約標準煤35萬噸,相當一座中小型煤礦。
化工產業鏈:廢物利用實現大循環
「循環」這個詞,是紫金礦業集團青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雷忠在談及公司發展時,提及次數最多的。紫金礦業在青海有三個項目,其中設立在甘河工業園區的是配套德爾尼銅礦的尾礦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項目,也就是將尾礦「吃幹榨盡」。
「紫金礦業入駐青海,在實現園區企業與省內企業間循環的同時,也實現了園區企業與企業間循環。」甘河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紫金礦業青海公司總經理李雷忠向記者介紹,在硫金礦(即銅礦尾礦)的焙燒過程中,會釋放很多熱量。青海紫金利用中高溫餘熱發電,中低溫餘熱供暖,現自發電項目已基本滿足公司的用電需求,並投資8000萬元自建汙水處理站,委託第三方經營,實現汙水的達標排放。
「我們利用青海本地優勢資源特別是青海紫金、西部礦業鋅業分公司、珠峰鋅業等園區內企業的副產品硫酸生產化肥,在同等條件下,每噸成本可降低40%至50%,企業的競爭力大大提升。」青海雲天化國際化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偉說。
依託硫酸、氯氣等副產品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的還有青海同鑫化工有限公司。「公司所用的配套原料,90%可在園區內得以解決。」同鑫化工董事長許慧傑告訴記者。
據甘河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園區企業青海天泰制鈉有限公司的副產品為氯氣,曾因下遊加工受限,產能難以釋放。為此,園區通過引進配套企業,在消化副產品的同時,延伸了產業鏈。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水泥裝置就是一個大型垃圾處理場。」青海鹽湖海納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常喜斌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青海的鹽湖資源中,按儲量排名,前三位依次為鈉、鎂、鉀。但長期以來,我們在生產鉀肥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利用鈉、鎂資源。鹽湖海納公司就是充分利用鹽湖豐富的氯化鈉資源和西寧境內的石灰石資源,建設集氯鹼化工、電石與水泥建材為一體的優勢產業群,並由氯化鈉向氫氧化鎂,進而向高純度氧化鎂產業跨越,在工藝上為全國首創,將引起氫氧化鎂和耐火材料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的重大變化。
據常喜斌介紹,鹽湖海納PVC一體化項目具有引進技術先進、循環經濟產業鏈完整、裝置技術和自控水平高等特點,創造多項全國乃至世界之最,而其中的水泥裝置,就是為企業內部的循環系統及園區企業的循環經濟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京季)
記者採訪手記
深冬時節,在連續兩周深入甘河工業園區的採訪中,無論是冶金行業還是化工行業,那高高聳立的,不再是我們記憶深處工業企業就該有的冒著黑煙的煙囪。「甘河工業園區正在按照要求,積極打造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千億產業基地。」管委會主任劉雲洲堅定地說。
我省地域遼闊,但在茫茫高山大川中,想找一塊能夠發展工業的平整土地卻顯得太難太難。更何況青海肩負著生態保護的重任,青海發展工業,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的現狀都要求必須走循環經濟的發展之路。為此,甘河工業園區依託現有的產業基礎,打造有色金屬生產及延伸加工、天然氣及煤化工、氟化工和鉻化工產業基地,並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不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在園區管委會、環保部門及企業的共同努力下,甘河工業園已確定了廢水深度處理及回用工程、制酸尾氣脫硫項目、焙燒系統布袋除塵等一批重點防治項目,逐步實現對二氧化硫、粉塵、廢水等排放物的回收再利用。由此,一場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正在這裡徐徐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