獵雲網 6月19日報導(編譯:孫媛)
獵雲註:2013年,Elon Mus關於高速交通工具Hyperloop的奇思妙想橫空出世。但是他就此打住,這張空白的設計圖紙的細節卻留給設計師們去補充。想法可以天馬行空,但是實際操作則需要考慮各種可實踐性。於是,一家位於奧斯丁的設計諮詢公司Argodesign決定由它來展開關於Hyperloop的可行性設想。
2013年,Elon Musk對高速交通工具產生了個奇思妙想:乘客待在罐中,能以每小時760英裡的時速通過一根金屬管抵達目的地。他稱之為Hyperloop,搭乘這神奇的工具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只需要短短的35分鐘。
Musk僅僅公布了他的一個想法,而具體的設計細節卻留給他人去構思(這過程需要各種意見的碰撞交流,以及想法的可實踐性)。
最大的挑戰是:這種交通方式會帶來怎樣的體驗,我們無從得知。人們如何有效地登入Hyperloop?除了灰色的金屬管壁之外他們在旅行途中還能看什麼?舒適性如何?有盥洗室麼?走廊呢?
被困在有限的空間內,上述問題就成為了我們所要面對的基本生理問題。由此一家位於奧斯丁的設計諮詢公司Argodesign決定介入做一項輔助項目,設想Hyperloop如何才能從科學幻想變成舒適可行的交通方式。
「現在我們能想到的就是遊樂園裡的過山車。你進去了,刺激驚險之後,你出來了。」 Argodesign CEO Mark Rolston說。「 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常人怎麼接受它作為日常交通工具。」
由此產生的效果圖基本上是概念圖,但是他們嘗試去考慮Musk所提出的關於Hyperloop的種種限制性。從字面上理解,車是由金屬製成的,就猶如他們所乘坐的管道,這也就意味著人們被困於一種大型罐形設備中,根本無法看到外部世界。
更糟糕的是,這些 罐子根本沒辦法停下來讓人們在站點下車。所以最直觀的體驗就是像待在潛艇裡一樣,完全被禁閉。甚至無法和待在飛機裡相比,你感覺像是被困在裡面。甚至連跳傘艙口都沒有。換個說法,4輛車尚可以相互連接形成80英尺長的列車,車和車之間還有可選擇通行的通道。但是Hyperloop呢?
「Jukebox」 設置
看著這些參數,Argodesign試圖去開發一些徹底符合現代文明的設計。設計家們除了設計客艙之外還開展了其他設想。首席設計師Chipp Walters還設計了名為Jukebox的設置,可以將每列Hyperloop私人定製化。
一個大型機器臂能夠把客艙在三個裝載區內移動。一區能夠在客艙內裝載車輛(每個客艙都有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中等大小的車)。二區能夠承載上下班往返的人。三區是軌道,承載整輛列車。
地理親近性
總共有5種類型的客艙:車輛艙、貨物艙以及三種不同等級的客艙:總統艙、商務艙和普通艙。客艙內部參考了世界各地航空內部的設計:艙頂儲物箱、儲物座椅和內置電視屏幕的座椅,就是這些你熟知的飛機機艙常備設備。
當很有多人擠在一個狹小空間時,親近性顯得尤為重要,Rolston認為。「一旦你在一項設計中計劃安置很多人時,無論你未來規劃如何,都必須去參考你從飛行中所獲得的高度優化的經驗。」
一個更佳的無窗世界
至於Hyperloop無窗的設計:設計師們突破了以往牆上刻制舷窗的限制,設想出一種新型數字體驗。環形屏幕在座椅前方四周包圍商務艙乘客,模擬前排視角,猶如置身於Hyperloop駕駛艙一般。
Hyperloop操作員可以調控屏幕內容:既可以是沿加利福尼亞海岸每小時700英裡時速的風景,也可以是完全超現實的狂野之旅。在你8點乘車上班之際,你可以享受坐火箭來回地球的體驗;17點下班回家途中,你又可以享受海底觀光。
「當這種產品問世,價格可能會略高,但是體驗非凡,」 Rolston補充說。「你可能對於因為人們無法解決無窗所產生的幽閉症問題,所以虛擬旅行風光必須存在的情況有所爭議,但是不要忘了虛擬旅行風光本身也是賣點之一。」
巧合的是,Elon Musk和Space X剛剛宣布了關於Hyperloop逃生艙的設計競賽。這裡我們將可以學習到更多。
說明1、獵雲網是一家聚焦TMT領域創業創新報導的新媒體網站,聚集新公司、新產品、新模式,並嫁接廣大創業者與投資機構溝通的橋梁。歡迎廣大創業者們向我們項目自薦、投稿。請發至郵箱:lieyunw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