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和聲紋識別也過時了,你聽過腦電波識別嗎?

2020-11-25 網易科技

【網易智能訊 3月13日消息】生物識別技術能夠識別基於身體和行為特徵的某個人,如面部、聲音或指紋等,而這項技術現在變得越來越重要,它甚至可以用來應對金融欺詐和安全威脅。這是因為傳統的保密方法,比如PIN碼或密碼,都很容易被盜取。例如,巴克萊銀行(Barclays)已經引進了「TouchID」指紋掃描儀,客戶可以通過手機上的指紋掃描儀登錄網上銀行。

然而,這也不是萬無一失的,這種基於生物識別技術的密碼也是有可能被破解的。所有的指紋都可以偽造。此外,有實驗驗證,用玻璃紙膠帶從玻璃上沾取的指紋印記,可以用來製作假冒指紋。因此,我們真的有必要研發更先進的、很難或不可能偽造的生物識別技術。

當然更有研究前景的是大腦。基於大腦腦電波活動的新興生物識別技術確實展現出了防欺詐的潛力。

多年來,許多研究發現,每個人的「腦指紋」(即大腦對某些詞語或任務的反應)都是不同的,因為每個人的大腦都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事實上,大腦從102個人中識別出某一個人的準確率超過98%,這與指紋識別的準確率非常接近(99.8%的準確率)。

最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證實了這一點,這項技術通過跟蹤血液流動的變化來檢測大腦活動。

通過對連接人類的核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在做某項特定的需要大腦活動的事情時,比如放鬆、聽故事、計算數學、看情緒化的表情或者想像身體某個部位移動時,這些人被識別的準確率高達99%。

然而,使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的成本和難度(必須在掃描儀中停留相當長的時間)意味著,它顯然不適合日常生物的辨別。

基於這個原因,研究人員轉而開始研究腦電圖(EEG),腦電圖是利用電極來追蹤和記錄腦電波模式。

但這也很麻煩,有誰願意頭上戴一頂凝膠電極來使用電腦呢?因此,這項技術一直都只能在科幻小說中使用。

最近,研究出一款置於標準耳機表面的電極來記錄腦電波的技術,為腦電波檢測提供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這也意味著不再需要凝膠電極。

但這同樣不容易操作,因為大腦一直在積極處理不同的信息,所以腦電波非常「嘈雜」。

不過,越來越先進的信號處理方法最近已經能夠減少噪聲成分,當然,這通常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隨著手機處理能力的快速增長,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問題了。從理論上講,它應該能夠在智慧型手機上完成所有必要的處理。

那麼,為什麼腦指紋技術還沒有被大量使用呢?

這項技術有一個缺點是它不能被雙胞胎使用,因為他們的腦電圖模式幾乎相同。更主要的問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會缺乏穩定性。

僅僅有一次腦電圖掃描是不夠的,偶爾重新記錄(比如每月一次)是十分必要的。

這是因為大腦的連接部位是有彈性的(它們隨著人的體驗的變化而變化),大腦的思維過程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然而,在肯特大學正在進行的研究中,我們已經證明了特定的音調(通過耳機播放)可以將這些變化最小化。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音調是如何影響大腦的,但我們推測,它們可能會讓大腦平靜下來,讓大腦得以進行更專注的活動。

雙重身份認證如今已成為許多銀行交易的規範,例如需要同時使用密碼和發送給手機的額外代碼。

很快,紐約的銀行可能必須遵守紐約州金融服務管理局提出的多因素身份驗證協議,其中至少有三種身份驗證機制用於訪問具有特權訪問權限的內部系統,或加強遠程訪問功能的安全。

儘管指紋和語音識別是可行的,但基於生物特徵的生物識別技術更易於被用作一種附加條件,以滿足這種新的網絡安全監管規定。

如果在存儲模板上出現安全漏洞(不像指紋生物識別,一旦被入侵,就無法被替換),大腦生物特徵模板甚至可以更新,以進行不同的精神活動。

此外,腦指紋還可以用來生成密碼,以代替傳統的字母數字密碼或ATM機中的PIN碼,以提取現金。

例如,一個人可以把耳機和ATM機連接起來,然後在自動取款機上就會顯示一系列的取款密碼,而不用再輸入PIN碼。當正確的密碼出現時,大腦模式會發生變化——激活交易。這樣做,人們不必再擔心別人會越過自己的肩膀去偷看密碼。

此外,在受到強迫的情況下,由於壓力過大,腦指紋就不會起作用,這也讓密碼不會輕易被盜走。

鑑於很難複製一個人確切的思維過程,這項技術無疑是十分有利的。

隨著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很可能很快就會看到基於腦指紋的生物識別應用程式,特別是作為增強認證的多因素識別系統的一部分。因此,當你看到從銀行的郵件中出現腦電波耳機時,不要感到驚訝。

(英文來源/Mail online 編譯/機器小易 審校/雨蛋)

關注網易智能菌(微信公眾號:smartman163),獲取專業人工智慧資訊與AI報告。

本文來源:網易智能 責任編輯:王超_NT4133

相關焦點

  • 人臉識別後肛門識別橫空來襲,保護好你的**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如今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見怪不怪了,可是你聽過肛門識別嗎?這不,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最新開發了一種智能馬桶,你可別小瞧它,它可能跟你印象中的智能馬桶不太一樣。它會自動收集和分析尿液以及糞便,分析過程可以「和受過訓練的醫務人員相媲美」。
  • 王者榮耀人臉識別多久一次?人臉識別可以換人或照片嗎?
    王者榮耀又要進一步加強健康系統力度了,5月份是繼續下調了未成年玩家的遊戲時間,還增加了未成年每周和每個月的充值數額,這個月則是加強了人臉識別驗證,那麼人臉識別多久一次呢?人臉識別可以用照片或者換人識別嗎?王者榮耀人臉識別多久一次?
  • 什麼是人臉識別?你真的了解人臉識別技術嗎?
    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近年來,基於海量數據的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火車、地鐵通道、人臉通道、微郵服務、一些工作人員測繪設施等都是人臉識別技術的特殊應用。要了解人臉識別保護個人信息的難點,首先要了解人臉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的原因及其適用範圍,這樣才能對人臉識別技術保護個人信息進行法律監督。
  •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關於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瞻望
    二維人臉識別是基於人臉平面圖像的,但實際上人臉本身是三維的,人臉平面圖像只是三維人臉在一個平面上的投影,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丟失一部分信息,因此,動態的人臉識別需要依靠三維人臉識別技術。,研製出低解析度人臉圖像的重建與人臉識別的綜合技術,實現基於低解析度人臉圖像的重建與人臉識別的視頻目標人的搜索與跟蹤。
  • 整容整成那樣,還能通過人臉識別嗎?
    人臉識別已經越來越普及到生活中,但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它識別準確性的迷之困惑,什麼狀態下能識別?什麼狀態下不能?尤其是疫情以來,口罩成了生活標配,但帶著口罩能完成人臉識別嗎?「人臉識別」簡單來說,就是告訴機器「你是誰」和讓機器判斷「你是誰」的過程。
  • iPhoneX的人臉識別夠安全嗎?真的是最安全的生物識別嗎
    在iPhone X 取消指紋辨識,推出人臉識別之後,很多人第一時間就對其安全性做出質疑:「會不會有人拿著我的iPhone 對我掃一下,就直接把手機解鎖了?」網路上更傳出許多搞笑的情境,像是女友趁你睡著時,拿著iPhone 晃過去就直接解鎖。
  • 人臉識別的「囚徒困境」
    2018年,人臉識別這個美麗神話到底如何發展?人臉識別的「囚徒困境」一方面是大量資本湧向這個行業,另外一方面,則是人臉識別的變現渠道遙遙無期。因此,人臉識別行業被圈內人號稱「囚徒困境」,要多尷尬有多尷尬。
  • 生物識別方式有指紋人臉識別!而生物虹膜、指靜脈識別你知道嗎?
    網友發現,只要在手機屏幕上貼上一張比較厚的保護膜,然後進行指紋識別,任意人的指紋都可以識別解鎖成功。消息一出,引來一大堆網友的在線測試,多數人都發現了這個漏洞。在用戶曝光漏洞後,三星發布公告承認涉事型號手機的確存在該漏洞,並在官網發出通告,建議三星該系列手機用戶不要使用過厚的手機保護膜,並表示三星會通過後期系統軟體升級消除漏洞。
  • 指紋識別、人臉識別都弱爆了,我們全身上下都是「密碼」
    據數據,2009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為34.22億美元,2013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接近98億美元,2014年生物識別規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2015年生物識別市場達到13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將突破250億美元,CARG為14.9%,增速較為穩定。
  • 揭秘:人臉識別系統能否識別雙胞胎呢?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也較人工識別準確度大大提高。因為一些肉眼無法識別的特徵,機器卻能準確識別。然而,這並不是說,機器就能完全取代人工,比如,當人臉識別門禁監控系統遇上雙胞胎的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呢?能正確否識別出雙胞胎呢?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生物識別市場正處在快速增長當中。 全球生物識別市場結構中,指紋識別份額達到58%,人臉識別的份額為18%,緊隨其後的是新興的虹膜識別,份額為7%,此外還有與指紋識別類似的掌紋識別,以及聲紋識別和靜脈識別等。各個生物特徵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在產業化進程中有哪些困難需要克服,以及每類生物特徵的代表性企業有哪些,今天的文章將為大家詳細講述。
  • 人臉識別60年︱法律能保護人們的「臉」嗎?
    系統的識別準確率高嗎?「它」對「我」的判斷是否公允?早在1973年,瑞典就推出了首個《數據法》,如今全球約有130多個國家出臺了數據保護相關的法律。但它們的效力如何?能夠保護我們的「臉」嗎?• 為何數據保護法無法阻擋公共部門推進生物識別監控的基礎設施建設?• 面對生物識別系統,「告知」和「同意」有效嗎?現有的數據保護法大多基於用戶同意,它存在哪些局限性?還有哪些補充或替代方式?2.
  • 人臉識別技術原理與工程實踐(10個月人臉識別領域實戰總結)
    1人臉識別應用場景(驗證)我們先來看看人臉識別的幾個應用。第一個是蘋果的FACE ID,自從蘋果推出FaceID後,業界對人臉識別的應用好像信心大增,各種人臉識別的應用從此開始「野蠻生長」。事實上,人臉識別技術在很多場景的應用確實可以提升認證效率,同時提升用戶體驗。
  • 人臉識別核心算法及技術解析
    1、在檢測到人臉並定位面部關鍵特徵點之後,主要的人臉區域就可以被裁剪出來,經過預處理之後,饋入後端的識別算法。識別算法要完成人臉特徵的提取,並與庫存的已知人臉進行比對,完成最終的分類。我們還進一步提出了融合類均值向量差及KDBFM來構建擴展的決策邊界特徵矩陣(EKDBFM)的方法,並把這兩種方法成功地應用到了人臉識別領域,在FERET和CAS-PEAL資料庫的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比傳統人臉識別算法具有更好的識別性能。
  • 紅外人臉識別和3D結構光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技術有靜態和動態人臉識別之分,也有2D和3D人臉識別之分,還有可見光和紅外光人臉識別之分。其中紅外人臉識別和3D人臉識別的結構光人臉識別的媒介是紅外光。
  • 「聞聲識人」——聲紋識別到底有何過人之處?
    聲紋識別是從人體發出的聲音頻譜圖中提取身份特徵信息和聲紋特徵,再把聲信號轉換成電信號,用計算機通過相關算法進行比對識別的技術。聲紋和指紋、虹膜等生物特徵一樣,「人各不同」,具有唯一性。人在講話時使用的發聲器官在尺寸和形態方面每個人的差異很大,所以任何兩個人的聲紋圖譜都有差異,聲紋識別正是通過比對兩段語音的說話人在相同音素上的發聲來判斷是否為同一個人,從而實現「聞聲識人」的功能。
  • 可見光人臉識別與主動近紅外人臉識別有什麼區別
    導讀 人臉識別是生物特徵識別技術中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在實際應用中會受到光照、表情、遮擋物等問題的影響,其中光照問題在實際應用中最為重要,人員在識別時可能會因為光照的原因識別不出來
  • 人臉識別技術理論
    人臉識別,是基於人的臉部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採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並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識別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人像識別、面部識別。
  • 生物識別進入洗牌期,人臉識別後誰將成為下一個商用爆款?
    近年來,人臉識別已經成為應用最廣泛、發展最深入的生物識別技術。然而人臉識別第一案、李開復「口誤」風波等一系列案件下來,人們對於人臉識別暴露隱私的擔憂也日益增長,早前更是有媒體曝出人臉識別黑色產業鏈,5000多張人臉識別照片僅報價10元。
  • 人臉識別系統過程主要有以下幾點?
    人臉識別系統一般分為以下三步:1.首先建立人臉的面像檔案。即用攝像機採集單位人員的人臉的面像文件或取他們的照片形成面像文件,並將這些面像文件生成面紋(Faceprint)編碼貯存起來。上述的「面紋編碼」方式是根據人臉臉部的本質特徵和開頭來工作的。這種面紋編碼可以抵抗光線、皮膚色調、面部毛髮、髮型、眼鏡、表情和姿態的變化,具有強大的可靠性,從而使它可以從百萬人中精確地辨認出某個人。對於戴口罩人員也可實現不摘口罩進行識別人臉,人臉的識別過程,利用普通的圖像處理設備就能自動和實時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