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已經越來越普及到生活中,但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它識別準確性的迷之困惑,什麼狀態下能識別?什麼狀態下不能?尤其是疫情以來,口罩成了生活標配,但帶著口罩能完成人臉識別嗎?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人臉識別」?
不想講得很複雜,希望所有人都能理解其中的邏輯。「人臉識別」簡單來說,就是告訴機器「你是誰」和讓機器判斷「你是誰」的過程。
首先硬體設備上的攝像頭會收集人臉圖像,然後系統會對採集的圖像進行處理,也就是獲取RGB、濾波等,再通過複雜的算法(此處省略高深莫測的一萬字)對人臉區域分割,提取特徵點,比如你的鼻子有多高,臉有多寬等等,最後利用這些特徵點的信息與此前的錄入信息做對比,判斷「你是誰」。
因此,不難看出,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因素都會對最終結果造成影響,比如光線、角度、臉上的變化等等。
但機器還是很聰明的,除了會根據你的變化調節,同時並不需要你百分之百的信息和都錄入的信息一致,極大概率判定「你是你」的時候,機器就會放行,以此來避免稍微的光線變化都導致驗證失敗的情況;但這也是一把雙刃劍,即使不是你,只要極大概率吻合,也可以通過你的「人臉識別」。
這個概率的大小,背後也是一套極嚴苛的算法,讓機器能儘可能「認對人」,但同時也影響了「人臉識別」的準確性。
所以,這就引出了很多關於「人臉識別」的問題。
微整基本不會影響到人臉識別,比如做個雙眼皮,填充點玻尿酸,這些改動可能還沒有表情的變化大,所以大可以放心。
但是如果調整的幅度比較大,尤其顴骨和鼻型(大部分人臉識別系統對臉型、顴骨和鼻型的定位更精準),會對人臉識別的結果造成影響。
此外,髮型和鬍鬚都不會對人臉識別造成影響,在設計人臉識別系統的時候,會弱化對這些容易發生改變的因素的判斷。
成年人胖/瘦、年齡的增長這些帶給面容的變化,也基本可以忽略。但正在發育的小孩子就不一定了,因為變化太快,可能兩三年就會發生變化。
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和我們的支付息息相關,因此很多人會有顧慮,照片或者視頻能騙過人臉識別嗎?
Duck不必緊張,在這裡要稍微科普下,「人臉識別」技術主要有2D和3D兩種。
3D人臉識別由於需要進行3D掃描,所以二維的照片和視頻在第一時間就被淘汰出局了。2D人臉識別時,一般會通過神經網絡技術設置「活體檢測」,也就是叫你搖搖頭、眨眨眼睛,判斷是不是大活人,所以照片和視頻也會被2D人臉識別拒之門外。
圖丨基於圖像失真特徵提取分析的活體檢測的整體架構圖
這主要看,兩個雙胞胎是否都錄入了人臉識別樣本。
如果兩個人都註冊了,機器大概率可以分別識別出來,因為即使普通人看不出太大的區別,機器還是可以捕捉到面容的差異;但是如果只有一個人註冊了樣本,而兩個人又過於相似,機器是很難做出正確判斷的。
當然,光線、表情、角度等方面的影響,也給雙胞胎的識別增加了難度。所以目前的支付系統,除了需要人臉識別外,還會配合輸入密碼等手段,作為雙重驗證。
最後,人臉識別技術是否能識別準確,歸根結底是背後的邏輯與算法,在不同表情、性別、年齡、姿態、光照條件下,能否準確定位人臉輪廓及五官關鍵點。
近日,在第25屆國際模式識別大會(ICPR 2020)舉辦的人臉106關鍵點檢測挑戰賽中,搜狗AI團隊擊敗OPPO研究院、美團視覺中心、東南大學、西安交大等多支強隊,榮獲冠軍,彰顯出了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核心技術實力。
在技術創新方面,搜狗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一直保持著強勁實力。通用技術方向,於2018 年在CVPR WAD自動駕駛視覺競賽中奪得道路目標檢測任務第一名;在國際自動駕駛領域權威評測集Cityscapes實例分割評測任務中同樣拿到第一名的好成績。OCR方向,於2019年11月刷新了ICDAR2019 ArT檢測、識別、端到端三項單元的新記錄;人臉識別方向,於2018年11月在人臉識別頂級評測 MegaFace 的Face Identification(人臉識別)任務中,基於百萬規模級別的人臉資料庫以 99.939% 的識別準確率斬獲大賽第一名;本次ICPR 2020人臉106關鍵點檢測挑戰賽中又一次取得技術突破獲得冠軍,證明了搜狗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領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