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變化可能會大大抵消碳排放

2020-09-26 老鐵一起嗨

研究表明,少吃肉類和奶製品,而支持穀物、豆類和堅果中的植物性蛋白質,可以使進入大氣的二氧化碳量產生巨大差異。

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紐約大學、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和哈佛大學的合作者發表在《自然可持續性》上的研究結果,詳細說明了用於生產動物源性食品的農業土地如何擠壓森林和其他適合吸收CO2的原生植物。

植物蛋白食品提供了重要的營養,同時又需要少量的農場和牧場來生產動物產品,如牛肉、豬肉和牛奶。

通過光合作用,樹木和其他植被從陽光、水和二氧化碳中產生能量,在此過程中以木材和樹葉的形式存儲一些碳並釋放氧氣。

滿足當前全球對肉類和奶製品的需求所需的土地佔地球農業面積的80%以上。

如果將生產轉移到對土地更友好的食物,則可以打開能夠消除多年氣候變化的化石燃料排放的本土植被的大門。

科學家們繪製了地圖並進行了分析,在這些地區大量生產動物源性食品可能會抑制森林和其他原生植被,他們確定了總面積超過700萬平方公裡(大約相當於俄羅斯的面積)的區域,條件是如果消除農業壓力,森林將自行恢復生長。

自工業時代開始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40%,對地球變暖做出了巨大貢獻,根據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管理局的數據,2018年全球平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百萬分之407.4,比至少80萬年來的任何時候都高。

諸如煤炭和石油之類的化石燃料所含的碳,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中抽出數百萬年而來的,現在,由於化石燃料被燃燒成能源,這種碳現在要在數百年的時間內返回大氣。

根據NOAA的數據,在過去的六十年中,大氣中CO 2的年增長率幾乎是自然原因導致的增長速度的100倍,自然原因是由於自然原因導致的,例如上一次冰河時代之後的一萬多年前。

與佔大部分大氣的氧氣或氮氣不同,溫室氣體吸收熱量並隨時間逐漸釋放熱量,如果沒有這些溫室氣體,地球的年平均溫度將低於冰點,而不是華氏60度左右,但是溫室氣體含量過高會導致地球的能源預算變得不平衡。

有利於氣候的森林再生的最大潛力是在相對富裕的國家,研究人員說,在這些國家,削減肉類和奶製品的生產量將對糧食安全產生相對溫和的影響,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協助將氣候變化的上限控制在比2016年《巴黎協定》所要求的工業化年齡水平高1.5攝氏度的水平。

大多數氣候科學家都同意將升溫限制在1.5度之內將維持相當大比例的生態系統,同時也有利於人類健康和經濟。

人們可以考慮將飲食習慣轉向對土地友好的飲食,以補充發展綠色能源,而不是替代能源,恢復原生森林可以為各國提供一些急需的時間,以將其能源網格過渡到可再生,無化石的基礎設施。

科研人員強調,他們的發現旨在幫助尋求制定緩解氣候變化計劃的地方官員,科學家們承認,基於動物的農業在全球許多地區在經濟和文化上都很重要。

雖然恢復生態系統的潛力是巨大的,但廣泛的動物農業在世界上許多地區在文化和經濟上都很重要,最終,他們的發現可以幫助確定恢復生態系統和停止正在進行的森林砍伐具有最大碳效益的地方。

減少肉類生產還將有助於水質和數量,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和生物多樣性,其中包括促進生態系統健康,從而有助於阻止動物源的大流行性疾病,如COVID-19。

完整的、有效的生態系統和保存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有助於降低大流行的風險,研究表明,隨著飲食的改變,人們有機會將大片土地退還給自然界和野生動植物,而對糧食安全的影響相對較小,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牲畜數量的減少可以減少人畜共患疾病從野生生物向雞或豬的傳播,並最終傳播給人。

相關焦點

  • 碳排放交易
    一、碳排放交易基本介紹1. 定義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採用的市場機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通過艱難談判,於1992年5月9日通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12月於日本京都通過了《公約》的第一個附加協議,即《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
  •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強制性情況分析
    7個試點中,大部分試點的大部分企業採用的是歷史排放法,即基於盤查年份的碳排放總量確定配額量。對於少數耗能量大,計量基礎好的電力等行業採用了基準線法。北京、天津和深圳還採用了歷史強度法。  2.2.2 歷年積累下的多餘配額  從歐盟和我國各試點的機制來看,都允許當年清繳後剩餘的配額在一定的時段內存儲使用。
  • 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億噸,抵消14.1%碳排放
    由我國發起的世界範圍內最大野外調查計劃,今天發布結果:在2001-2010年期間,陸地生態系統年均固碳2.01億噸,相當於抵消了同期中國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今天凌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以專輯形式,正式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簡稱「碳專項」)的七篇論文。
  • 氣候變化:碳排放的貧富不均
    這個研究顯示,和全球最貧窮的31億人口相比,1%的頂尖富豪製造更多的碳汙染,對氣候變化造成更大的影響。最富有的1%人口研究比較了1990年到2015年之間進入地球大氣層的碳排放量。結果發現,在這段期間內,有超過一半--52%的地球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富有的10%的人口、大約6.3億人所造成的。
  • 碳排放權交易全國落地在即
    據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介紹,此前生態環境部組織起草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已於11月初徵求有關單位意見並公開徵求社會意見,將對前述《管理辦法》完善後盡快發布。   如今,距我國首次在北京、天津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已時隔九年。後期隨著《管理辦法》等文件的落地,碳排放權交易也將跳出試點,逐步走向常態化。
  • 遼寧瀋陽擬對碳排放權交易立法《瀋陽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
    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碳排放權交易及其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本辦法所稱碳排放權交易,是指由本市人民政府設定年度碳排放總量以及納入配額管理單位的減排義務,由各納入配額管理的單位通過市場機制履行義務的碳排放控制機制,主要包括碳排放報告報送、登記、核查、核證,碳排放配額核發、交易等。
  • 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
    不過有觀點提出,氣候變化是地球自身運轉規律的體現,就算有化學變量的存在,碳排放也只是眾多作用因素中的一個方面。那麼請問,大氣變暖是由碳排放造成的嗎?如何才能更為準確地觀測和分析氣候變化?———上海臨沂北路何大舟答:早在上世紀中葉,大氣科學界就已明確提出,二氧化碳和甲烷等含碳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可通過輻射強迫引起氣候變暖。
  • 廣東發布碳排放配額方案 4.65億噸怎麼分發?
    從2013年到2018年,廣東均出臺了配額分配實施方案,2019年,在歷年配額方案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公布了《廣東省2019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簡稱「方案」),其中指出,今年配額總量為4.65億噸,相比上一年增加了0.43億噸。
  • 中國碳排放總量超過歐美總和 人均碳排放首超歐盟
    「全球碳計劃」是一個擁有13年歷史的氣候變化研究人員合作組織,其科學家來自世界不同研究機構,每年對各國碳排放量發布客觀數據。根據其發布的最新數據,2013年人類碳排放量達360億噸。其中排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為中國29%,美國15%,歐盟10%,印度7.1,俄羅斯5.3 %。單從這一年看,中國的碳排放總量超越了美歐總和。
  •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報告(2017)》
    《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報告進行研究,並對比分析了發達國家、金磚國家碳排放重點行業的碳減排潛力、碳成本和貿易密集度情況,演示了主體責任的確定;在考慮行業減排潛力、減排成本、市場競爭力和歷史排放量的基礎上,測算了湖北省行業的控排係數,作為行業配額調整應用的案例;基於公平、效率和歷史原則的視角,研究了中國區域碳排放配額的分配問題;最後總結了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 對企業影響幾何?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對企業影響幾何?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終於要來了!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近日透露,2021年將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設,利用市場機制倒逼企業技術創新,減少碳排放強度。「我們選擇一些典型行業,電力行業有2000多家企業,會在比較短的時間內,把相關的碳排放配額下達到這樣一些企業。
  • 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徵求意見
    中化新網訊 據生態環境部11月2日消息,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關於公開徵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 天眼看全球土壤碳排放時空變化格局丨觀天測地
    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一直是國際地球物理學界廣泛關注的前沿問題。土壤碳排放描述了陸地生態系統通過根系呼吸和微生物呼吸向大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是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間二氧化碳交換的最大通量之一,並已引起了科學界的高度重視。由於其量之大,土壤碳排放數量上的一個小的改變可能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有相當大的影響。
  • 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將啟 2017年僅是開始
    【中國環保在線 行業動態】目前,我國具備建設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條件,一旦建成之後將是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場當中規模大的市場。然而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試點過程中以及相關的法律標準仍存短板,因此專家認為,2017年不過僅僅是個開始,該市場的真正運轉還需時日。
  • 生態環境部:中國已基本扭轉碳排放快速增長局面
    9月27日,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在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政策吹風會表示,這是我國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標,下一步將要求全國各省、市提出碳排放達峰目標。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通過不斷強化減排努力,中國已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速放緩的重要貢獻力量。
  • 山西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 減少碳排放
    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抵消和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供圖中新網太原11月28日電 (高瑞峰)林業碳匯交易使森林的固碳能力成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28日,記者從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獲悉,該省正式啟動造林碳匯開發試點,旨在促進碳匯交易,提升國土綠化質量。據了解,此次造林碳匯開發試點對象為該省2013年以來的新造林。
  • 必須通過降低碳排放來減少格陵蘭冰蓋導致的海平面上升
    研究結果再次證明,必須通過降低碳排放來減少格陵蘭冰蓋導致的海平面上升。隨著北極變暖,格陵蘭冰蓋的質量損失一直在推動海平面上升,質量損失率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顯著增加。只有理解格陵蘭冰蓋過去的質量變化,才能確定當前的損失率,預計未來損失率是否超出預期以及是否與自然變率有關。
  • 美國人均碳排放量遠超中印等國 發展中國家不是氣候變化禍首
    法新社2日報導稱,根據英國慈善機構樂施會(Oxfam)周三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全球最富有的10%人群製造了50%的碳排放,而最窮的50%人群製造的碳排放則為10%。它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摒棄了以往大家常用的,用工農業生產、建設等生產活動(Production)來計算碳排放,而採用了具體到個人和家庭消費(Consumption)的計算方法。通俗的講,碳排放責任的劃分,不再是一筆「大鍋飯」式的糊塗帳。我們不僅要知道哪些生產活動產生了更多的碳排放,更要知道產生這些碳排放而生產出來的產品/服務,究竟是哪些人消費得更多。
  • 碳排放即將超植物負荷!科學預測:30年內地球將達到溫度臨界點
    舉報   1月13日,北亞利桑那大學、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和紐西蘭懷卡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按照目前的全球變暖速度,植物吸收碳排放的能力可能在未來
  •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全球熱帶碳排放遠多於往年,研究稱厄爾尼諾現象變化所致 被命名為軌道碳觀測衛星2號(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