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基:中國的出路有而且只有一條|檢書96

2021-01-15 騰訊網

[摘要]現代化是世界的潮流,中國不能違逆這個潮流,而一相情願地同歸到「傳統的孤立」中去;在這一點上說,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只有順著潮流走。

本期作者:金耀基(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

中國現代化的目的,簡單地說,有二:一是使中國能躋身於世界之林,使古典的中國能夠成功地參與到現代世界社會中去;二是使中國古典文化徹底更新,使中國古典文化能在未來的世界文化中扮演一重要的角色。所以在本質上,中國現代化運動是承繼了康梁維新、孫中山先生的國民革命以及五四運動的正面精神而向前推進的。中國的出路有而且只有一條,就是中國的現代化。

現代化是世界的潮流,中國不能違逆這個潮流,而一相情願地同歸到「傳統的孤立」中去;在這一點上說,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只有順著潮流走。在一個全新的物理的「天下」結構裡,我們應該培養一個全新的中國形象。在古典的物理的「天下」結構裡,中國就是天下,天下就是中國,因此,我們自然地形成了「中國中心的」文化觀;而今日,中國只是中國,中國不復就是天下,因此,我們應該有一「世界中心的」文化觀(嚴格地說是「地球中心的」文化觀)。只有在「世界中心的」文化觀上,我們才能成功地妥當地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運動。

以「世界中心的」文化觀作為觀念基底,中國現代化的工作應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充量地、理性地、選擇地「借取」「吸收」西方文化的質素,我們前面已經指出,「現代型模」是以「西方型模」為主要基料的,因此,我們必須充分地、一心一意地接受西方文化,凡是有益於中國現代化的,我們都應予以借取。人類學者告訴我們,文化借取是任何一個文化豐富、發展它自己的必要途徑。胡適之先生說過這樣的話:「無論什麼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採用,都應該充分收受,我們救國建國,正如大匠建屋,只求材料可以應用,不管他來自何方呢!」另一方面,中國的現代化工作就是使中國業已墮失或衰微的傳統,經過理性的批判重整的過程,重新產生的文化動力。中國古典文化在上一個世紀中,一直在「退卻」中,現在應該使之「重來」,這一「重來」的過程就是「新傳統化過程」。新傳統化過程,主要在使已經喪失的傳統價值得以回歸到實際來,但這一工作,在性質上是一「創新」,亦即它必須要符合中國現代化所需求的,否則是「復古」,而不是「創新」,亦不能視之為「現代化過程的一部分」。譬如,多子多孫是中國古典文化所重視的價值觀念,但這一價值觀念與中國經濟的現代化卻是衝突的,因此,我們應加以揚棄。反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原是中國古典的文化理念。而此一理念與民主雖有基本之異,但二者是卻亦有共同相通之處。無疑地,掘發古典的民本思想是有助於中國政治的現代化的,那麼,我們應該使之回歸。再則,中國新傳統化過程的工作,在方法上,必須運用並藉助現代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特別是行為科學,對古典文化作系統的整理和發揮,中國文化是否能在世界文化中佔一席地位,是否能對中國的現代化有所補益與貢獻,與它之研究態度與方法都具有第一重要的關係的。

胡適

中國現代化運動,更具體一點說,應該系統地、持續地從下列三個步驟做去:

1.在思想教育上,應該積極推進科學思想教育。

現代化是與科學化不能分開的,中國文化的基本性格是倫理的、美藝的,諾索普(F. S. C. Northrop)在比較中西文化之性格後指出:中國(東方)文化的特性是建立在「美藝的質素」(aestheticcomponent)上,而西方化的特性則建立在「觀解的質素」(theoretical component)上。這一看法大致已為比較文化學者所同意。因此,我們必須普遍深入地展開科學的、經驗的精神為主的教育,唯如此,才能轉向科學化,才能逐漸走上「理性化」的道路。並且應該更具體地調適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取向與價值系統,培養一種「職業取向」以及「專業取向」的心態,以迎接一個工業秩序的社會系統。而在根本上,如羅斯託所說的,「必須推廣一個理性的概念,一個對自然力與宇宙世界的理性概念,即自然環境並不是一種天賦的不能更改的因素,而是一個有秩序的宇宙,它是可以被人類利用而謀求福利與進步的」。而這項理性的推廣,則有賴於學校的老師、社會的報紙、雜誌、無線電與電視等大眾傳播工作者的努力,唯有從事於觀念工作者的自覺性的努力,現代化的精神才能從根而普遍地產生出來。

2.在經濟上,應該積極地推進工業化運動,這不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當然要求,並且是中國解決社會生存問題必不可缺之途徑。

中國文化根本上是一「非經濟性」的文化,也即是一自足的農業文化。中國之不能適應新社會,顯出貧窮、落後等現象,主要在於經濟結構之落伍。中國之現代化在某個意義上說,實不外是中國之工業化,中國唯有工業化,才能為中產階級穩住基礎。中國之傳統文化活動,嚴格說來,是限於社會中少數的「士」的階級的,絕大多數的非士階級(特別是農人)幾乎都被拒絕於純文化圈子之外,賴德菲爾特(R.Redifield)所說的文化的「大傳統」是由「士」人壟斷、傳替的,而「士」的階級卻是不事生產、完全自外於經濟行為的。要想推進工業化,必須改變「士」的結構與價值取向。主要的努力有二:積極的應破除傳統重農輕商的心理以及制欲(望)貶利(潤)的觀念;積極的應鼓勵一種「企業精神」與「成就動機」,以造成韋伯所稱的「經濟的心態」。而在具體的做法上,則是把過去投資在農業上的絕對比重(75%)轉移到工業、交通、貿易與業務方面上去。在這一轉移的過程中,必須對建立在農業制度上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等加以重組。我們相信,中國只有工業化,才能充實社會的力量,使社會從政治中獨立出來,造成更多足以對抗政治「自治體」,而知識分子也可從政治的窄門走出,而尋找自我立足的機會,唯如此,才能形成「制衡」政治的多種力量,這是中國由工業化走向民主化的契機。

中國只有工業化,才能充實社會的力量,使社會從政治中獨立出來,造成更多足以對抗政治「自治體」。

3.在政治上,應該積極地推進民主化運動。

中國士大夫,在文化理念上,都有從事政治的衝動,基於「兼善天下」的偉大志趣,中國知識分子的理想不只在「內聖」工夫,還在「外王」事業。但政治自始至終卻是士人獨佔的權利與義務,絕大部分的社會群眾對政治是陌生的、冷漠的,因此,韋伯說中國人有一種濃厚的「非政治」的態度,他們實際上是「非政治動物」。他們對政治不僅無「投入取向」,抑且無強烈的「產出取向」,幾乎處於一不聞不問的狀態下。中國有民本思想,但在民本思想下,人民只是被動地被承認其價值(是一政治客體),而不能自覺地感到自己之價值(成為政治之主體)。民本思想在最好的情形裡,只在聖君賢相的格局下,達到「開明專制」的境地,無論如何,人民總缺少一「機構」使他們在政治的「投入產出的過程」中扮演一角色。而民主社會,則是一「普遍參與」的社會。但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意識形態上,雖然眾人具有強烈的政治的「產出取向」,但尚沒有塑成正確的「投入取向」,因此,還沒有發展出一套相應於民主制度的行為模式,政治還被認為「在朝者」的事,而不知道在民主的參與社會中,根本無傳統的「在朝」「在野」之分。雖遠在邊陬海隅,如能妥善地運用神聖一票,則身雖在江湖,實不啻居於廟廊也。實在說,「政治結構」與「政治意識與行為」的現代化,在一個過渡性之社會中,確是最重要的,一個有系統的、繼續的、大規模的現代化工作,必須靠政治的秀異分子來策劃與推動。尤其在中國這個社會中,政治向來是一切的重心,思想、經濟之現代化沒有政治上秀異分子的支持,是難期有功的,羅斯託說:「一個社會的全面的現代化的工作,在基本上是政治領導者的責任」,這是頗有見地的。

1993年2月,金泳三就任韓國第14任總統,他的上臺宣告了在韓國持續32年的權威主義統治的終結以及文人政府的出現。

上述三個現代化步驟,實是主要的,而不是全部的,譬如學術的現代化、行政的現代化、企業的現代化,都是中國現代化運動中重要的工作。嚴格地說,現代化運動是一「多面向」的工作,它牽涉到整個文化社會的內在問題,因此必須透過所有科學的通力合作。中國現代化運動長則一百年,短則一個年代以來,認真地說,並沒有達到該有的成績,而更不幸的是中國現代化工作常常陷入了大小的「惡性循環」的命運。此何以說呢?往往一個單一的因素害於其他所有的因素,譬如政治之不能進步,往往是害於經濟、思想、學術等的不發達;而經濟的不能進步,又往往是因為政治、思想、學術等之不夠健全,任何一個單一因素的進步之果實與努力,都可能為其他因素之輻輳而被吞沒,這就是我所說的「點」的進步為「面」的落後所吞吃。所以唯有全面地、有系統地推動思想、學術、政治、經濟、行政等的現代化工作,以打破各種大小的惡性循環,而後現代工作才能產生一「自力支持的成長」,而進入一個現代化的「起飛」階段。

(作者:金耀基,編輯:李大白、張寧;文中圖片皆系編者所加;圖片來自網絡。本文摘自金耀基《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騰訊思享會經出版社授權發布,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作者簡介

金耀基,1935年生,原籍浙江天台。臺灣大學法學士、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講座教授。著有《從傳統到現代》《中國現代化與知識分子》《大學之理念》《中國民主之困局與發展》《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的現代轉向》《社會學與中國研究》《中國政治與文化》《劍橋語絲》《海德堡語絲》《敦煌語絲》等。

圖書簡介

《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是中國現代化研究大家金耀基教授的一部力作,主要著力關注兩個方面:一是關注對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考察,二是考察東亞社會現代轉型中的現代性與傳統文化的互動。《中國文明的現代轉型》以中國現代文明轉型命題為主線,通過透視百餘年中國近現代歷史,清晰地勾勒出百年中國現代文明轉型的現代化三大主旋律:即「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帝制到共和、從經學到科學」。

出版社簡介

我們相信情懷的美好,更堅信歷史的價值。以人文立社,讀者在心為宗旨,居南方,閱世界。歡迎關注廣東人民出版社,微信號gdrmcbs,長按上方二維碼,識別訂閱。

欄目簡介

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讀書在今天可以變得更便利,但不會變得更輕鬆。為增廣智識的讀書,不妨給自己加一點點難度。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裡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

相關焦點

  • 金耀基:筆耕不輟 用翰墨書寫人生
    金耀基告訴記者,展覽以「西泠翰墨緣」為題,正是希望通過此次展覽求教於西泠社友,與舊識新知共續翰墨之緣。他說,「80歲,我還有很多與書畫相關的事情要繼續做下去。」首次來杭舉辦展覽情誼濃濃西泠印社融詩、書、畫、印於一體,是研究中國金石篆刻歷史最悠久、影響最廣泛的學術團體之一。2018年,金耀基獲邀成為西泠印社社員,這也是他此次來杭辦展的契機。
  • 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訪問中國人民大學 並做客「鄭杭生社會學...
    12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社會學家金耀基訪問中國人民大學,並擔任「鄭杭生社會學大講堂」第十二期主講嘉賓作題為《大學與中國現代文明的建構》的學術報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校長劉偉與金耀基會見,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張建明主持報告會。
  • 金耀基書法展在西泠印社舉行
    台州鄉賢、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 金耀基書法展在西泠印社舉行 台州日報記者趙宗彪文/攝 11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書法作品展在「天下第一社」杭州西泠印社隆重揭幕。
  • 香港著名學者金耀基在西泠印社舉辦書法作品展
    而在香港著名學者金耀基筆下,這副楹聯同樣自成一格、氣韻生動、搖曳多姿。為期十天的「西泠翰墨緣——金耀基書法作品展」18日下午在杭州西湖孤山之上的西泠印社開幕,向觀眾展示這位著名學者除了學術書寫、散文書寫之外的毛筆書寫。  此次展覽共展出金耀基的書法作品20餘幅以及他的部分文札和著作,由西泠印社、香港聯合出版集團和香港集古齋聯合主辦。2018年,金耀基獲邀成為西泠印社社員。
  • 西泠翰墨緣:金耀基書法作品展11月18日開幕
    11月18日,有一位2018年新社員,書法作品正在展覽。11月18日下午,由西泠印社、香港聯合出版集團、香港集古齋聯合主辦的「西泠翰墨緣——金耀基書法作品展」在印社的遁庵隆重開幕。本次展覽展出了西泠印社社員金耀基先生書法作品和文札、著作。金耀基1935年出生於浙江天台,臺灣大學法學學士、臺灣政治大學政治學碩士、美國匹茲堡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新亞書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 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
    《山西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二論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7月2日出版的《山西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二論深入學習貫徹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文章說,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號召全省上下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金光大道奮勇前進,強調轉型發展是山西發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舍此別無他途。
  • 誰說專科學生沒出路,這2個企業專科生超多,而且還是「金飯碗」
    只要專科學生轉專業知識過硬,選擇的專業夠強,畢業之後會比很多本科生都吃香,而且這2個企業專科生人數超級多,還是「金飯碗」! 專科學生人數超多的2個「金飯碗」企業 1.
  • 金耀基:現代性論辯與中國社會學之定位
    美國的現代化理論受美國當時哈佛大學的社會學家柏深斯(T.Par-sons)影響最深,柏深斯的理論堂奧闊大,但在他整個理論工作中最突出與有意義的是他對現代性的論述。他是一個十足的現代主義者,是一個徹底沒有鄉愁的思想家(nostalgic thinker)。 他對現代性方案有毫無保留的擁抱,論者更認為他關切的,不止是美國,而且是全球的現代性問題。
  •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發出靈魂拷問
    「有文憑就有出路嗎?」紀錄片《出路》開篇就拋出兩個看似簡單、實則難答的問題。「在中國,高考是每位學生命運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它決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紀錄片是2012年拍的,但是這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有著很大的準確性。
  • 在三線城市讀二本院校,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哪裡?
    如果就讀的大學既不是「雙一流」建設高校又沒有位於一二線城市,只是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而且還在三線甚至四線城市,那畢業後有出路嗎?出路在何方呢?小編一直認為,無論是在哪裡讀大學,讀什麼大學,也無論是學什麼專業,讀的是專科還是本科,決定一個人發展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外在的,而是自身所決定。
  • 中國美術生未來有什麼出路?一篇文章告訴你答案
    中國的美術招生一直都有,只是形式以及現實狀態不斷在發生變化。它跟隨著時代的要求在變化著。改革開放前,重工業發展強調工科,石油,機械,鋼鐵等等。這時代對美術的需求僅僅是繪畫創作方面的。這體現在老一派的繪畫作品上。對於美術招生的刻板印象也是由此開始。
  • 金耀基:在歷史中的尋覓——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金耀基:在歷史中的尋覓——憶國學大師錢穆先生 8月底自歐洲開會、旅遊後轉抵紐約長子潤生家。9月1日,在香港中大同事給我的傳真中,驚悉錢賓四先生於8月30日謝世了。內子元禎與我相對憮然,太息久之。
  • 專科生的四大出路!很多人都選了最後一條
    2020年的考研大軍足足有377萬,比2019年多了36萬人。網上打開相關的文章一看,都在說研究生大規模擴招之下,學歷不斷貶值。一些人覺得,隨著考研大軍不斷湧入,專科學歷的就業競爭力不斷降低,要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是太容易。
  • 考研就有出路?這6個大學專業就算考研也不一定有出路!
    現在的就業已經非常困難了,很少有專業可以保證百分百的本專業就業,所以很多人都會選擇提高學歷來減少就業壓力,但是考研就一定會有出路嗎?我看不是,並不是所有的專業都是高學歷就能吃香,還要看這個專業本身來說能不能吃香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6個大學專業,考研能有出路嗎?
  • 香港學者金耀基:漢字常存,中國獨特的書法就會常存
    現年82歲的金耀基是知名的文人、學者。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新亞書院院長等職,並以《從傳統到現代》、《大學之理念》、《再思大學之道》及中國現代化與現代性研究而著稱。「金耀基八十書法展」這些天在上海市政協展廳舉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特刊發《我的書法緣》一文,以此一窺金耀基先生的學術之路與學書之路。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前往中國遊玩或是定居,很多的外國人都在學習中文的過程中被打敗。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
  • 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的出路其實在父母手裡,逆襲談何容易
    《出路》是國內的一檔紀錄片,由陳為軍執導,這檔節目在去年非常的受歡迎,與《變形計》不一樣的是,它是深入到農村孩子和貧困生生活中的一部紀實片。總拍攝歷經六年,分別記錄了中國不同階級小人物心裡的矛盾,在節目播出後,引發了巨大的反響,不少網友說,看完《出路》後才知道,孩子真正的出路其實是掌握在父母手裡,逆襲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字眼。一、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我國除了老齡化問題外,留守兒童的數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對比80年代生活條件已經好多了,因為袁老發明的高產量雜交水稻,溫飽問題大部分已經解決。
  • 紀錄片《出路》帶給了父母怎樣的思考?父母不努力,孩子沒出路!
    最近有一部紀錄片火了,它叫《出路》。該部紀錄片的震撼之處在於導演鄭瓊用6年時間記錄了3個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孩子在社會中的掙扎。紀錄片記錄了三個小孩,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家庭,每個人都要去找自己的出路。因為導演的鏡頭,三個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孩子有了交集。第一個孩子叫馬百娟,是一個山溝溝的小姑娘,來自甘肅會寧,第一次拍攝的時候她12歲,在一個只有5個學生2個老師的小學上小學二年級,家裡住著窯洞,全家的開銷一年不超過50塊錢。
  • 當今這個社會,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
    「普通年輕人的出路到底在哪兒?」這是知乎上的一個熱門問題。作為當今社會當中普通年輕人中的一員,我很想看看大家的「出路」都在哪兒。有很多人在問題下面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我看到了很多人的逆襲之路、坎坷經歷。我驚奇的發現,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他們有意識地在尋找「出路」。
  • 做電工有前途嗎?出路在哪裡?
    做電工有前途嗎?出路在哪裡?電工的準入門檻低,幾乎人人都能入門。外行聽說電工需求量大,就業非常容易,而且能月入上萬,像老鼠見到大米一樣,一窩蜂地湧入電工行業。入行才發現電工作業不僅十分辛苦,錢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多,不僅感到茫然:做電工有前途嗎?電工出路在哪裡?現代生活中處處都要用電,作為一個必備的技術工種,任何公司、工廠不可或缺的崗位,電工的需求量確實很大,而且就業也容易。去年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全國招聘求職100個短缺職業排行》,電工赫然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