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菜是一種珍貴食材,味道鮮美,而且已經被國家明令禁止採掘和銷售,在1999年被我國列入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名錄,保護等級一級最高級別。
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髮菜並不是一種植物,而且也不瀕危,那為什麼髮菜要被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中呢?
髮菜,學名髮狀念珠藻,是藍菌門念珠藻目的一種藻類,因為它從形態上來看,非常細長,直徑不到1毫米,聚集成團時直徑可以達到0.5米左右,而且顏色發暗。
自然狀態下呈現棕色,乾燥以後呈現黑色,與人的頭髮形態相似,因此人們形象地稱之為「髮菜」,俗名有地毛菜、龍鬚菜、頭髮藻等等。
髮菜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的沙漠和貧瘠土壤中,在我國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寧夏、陝西、河北、內蒙古等地,是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草地及沙地上特有的藻類植物。
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概念比較混淆,這可不是你覺得長得像草、長在土壤裡的就可以被稱為植物。關於生物的分類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
按照現在的生物分類方法,人們將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為了6大界,分別為病毒界、原核生物界、真核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
其中植物是有明確的科學定義的,對其定義為:必須是多細胞的真核生物,而且要具有細胞壁;大多數含有葉綠體或者含有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還要作為生產者能夠自養,也就是自行製造養分。
首先,髮菜從本質上看,是一種屬於念珠藻科念珠藻屬的藍綠菌,雖然名為藻,但實為細菌,在生物學發展的早期,因為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藍藻是細菌,所以為之取名為「藻」。
髮菜是細菌,與蘑菇並無什麼兩樣,我們可以認為細菌的藻形態是它們向多細胞化的邁進,不過受制於細胞的複雜,藍細菌一般先用絲狀體連接成念珠狀,然後通過分泌多糖形成公共膠質,最後被組成簡單的形態結構。
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藻類細菌與植物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是沒有分化的組織器官。其次髮菜因為沒有線粒體以及相應的細胞器,也就不具備葉綠體。
但是髮菜是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只不過不是通過葉綠體進行,而是在呈現綠色的營養細胞中進行。
髮菜不僅味道好,而且營養豐富,但髮菜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作用——保護生態環境。由於髮菜,取「發」(fà)的諧音「發」(fā)而寫成「髮菜」,有個潛在意思為「發財」,再加上其味道鮮美,所以成了廣東菜餚上一道著名菜品。
不過髮菜的野生資源稀少,在開採方面也較為困難,再加上長途運輸的費用,所以髮菜的價格一漲再漲,因此有很多人去西北發掘髮菜,在西北荒漠掀起了採掘髮菜的高潮。
然而當時的很多人都被利益驅使,並沒有意識到髮菜是藻類植物,絲狀體中的異形細胞擁有固氮作用,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氮氣,合成胺基酸,能夠為土壤提供天然氮肥,而且耐高溫、寒冷及乾旱能力很強,對荒漠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所以髮菜對於保護土壤植被、改良土壤質量、減少水土流失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具有高效的生態保護效益。
不過髮菜生長緩慢,一年只能增長6%,收集不易,過度的發掘很容易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比如有調查研究發現,每開採2兩重的髮菜就相當於破壞16個足球場面積的草原,甚至有人認為採掘髮菜是造成我國沙塵暴的主要原因之一。
基於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1999年8月4日國務院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中,髮菜被列入了國家Ⅰ級重點保護。
至於為什麼要把髮菜列入植物保護名錄,是因為從目前我們的保護對象範圍來看,其中沒有仔細的針對植物和動物以外生物的大類別,於是出於人們傳統意義上的認知,就把髮菜歸於植物保護的名單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