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髮菜」這個名字,許多小夥伴肯定有許多的問號,這是啥?能吃嗎?怎麼我還沒吃過就成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了?不是植物嗎?怎麼有不是植物了?那它究竟是什麼?
帶著這麼多問號,我們來了解一下髮菜。(祝看到文章的小夥伴們都發財~)
髮菜是如何成為一級保護植物的?
看到上面的圖片,你會想到什麼?沒錯,就是頭髮。表面上看,髮菜確實就像一堆亂發,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野生環境下的髮菜廣泛地分布於世界上土地比較貧瘠的地方,比如荒漠、戈壁等等。在我國髮菜主要生長在西北地區,比如新疆、青海、陝西、寧夏、甘肅、內蒙古等地。我們食用髮菜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漢代我國就有食用髮菜的記載,只不過那個時候,它不叫髮菜,而是叫石發而已。
雖然髮菜長的看似沒什麼食慾,但是據傳其味道鮮美,再加上它的名字諧音有很好的寓意,所以受到了許多人的追捧,髮菜的價格也因此水漲船高。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就大量的挖掘髮菜,這導致了髮菜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到了2000年,我國就將髮菜列入了《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而保護級別為一級,全面禁止了髮菜的挖掘、加工和銷售。
髮菜是什麼?
髮菜被列入一級保護植物當中,按理說,它就是一種植物,這貌似沒有什麼好懷疑的。但其實,髮菜並不是植物,而是一種細菌。從生物學分類上看,髮菜屬於細菌界藍菌門藍藻綱念珠藻目念珠藻科念珠藻屬髮菜種,所以,髮菜的學名為髮狀念珠藻。
髮菜看似像頭髮一樣的形狀其實就是細胞形成的多條藻絲的融合,它的直徑通常在0.2-1毫米之間,很少有分叉,且長度會隨著生長時間的增加而增長。就拿上圖中的髮菜來說吧,那一團實際上是多個髮菜的綜合。
髮菜的繁殖方式與其他細菌一樣都是通過分裂生殖的方式,這也是為什麼髮菜大都成群的原因。既然髮菜是細菌,為什麼成了「保護植物」呢?我們先來看一下植物的說法:原因有兩個,第一,在舊的生物學分類中,藻類原本就屬於植物,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藻類有著更加精細的劃分,所以現在的藻類並不是植物,而是原生生物。第二,髮菜具有其他細菌不具備的能力,而且這種能力還是植物特有的,那就是光合作用。在髮菜的絲狀體中含有綠色的營養細胞,而這就是它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在我國的保護法中,只有動植物的,沒有細菌的,而髮菜恰好有具有植物的特性,所以就被劃到了「保護植物中」。
之後,我們再來看一下「保護植物」中的保護是什麼原因:髮菜之所以成為「保護植物」也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味道鮮美以及寓意好,受追捧;第二個是因為髮菜的生長極其緩慢。髮菜是一種與草共生的藻類,與我們常見的藻類不同,髮菜僅生長於乾燥、高海拔(1000-2800米的海拔)且較為貧瘠的土地上。由於這種環境下,草本身就比較少,所以與草共生的髮菜自然也就少,而且髮菜的生長極為緩慢,按照其分裂生殖的速度,它每年只能長6%左右。
因此,數量較少且生長緩慢,再加上市場需求大,造成了野生髮菜早在20年前就成為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保護野生髮菜有什麼意義?
了解了髮菜之後,許多小夥伴可能會說:不就是在草裡長的一種藻類嗎?有什麼好保護的?
其實,保護髮菜的意義遠比表面上看起來要長遠的多。首先,髮菜與草是共生關係,一大堆的草上還只有一點髮菜,而且髮菜分布的地方由於降水量少,土地貧瘠,所以草也大都是一堆一堆的,相互之間有很大的間隔。為了在挖掘髮菜時儘可能地保留髮菜的完整性,所以需要將草堆一起除掉。據統計,每採集一兩的髮菜就要破壞5畝的草地(與草比較稀疏有關)。所以大量的挖掘髮菜,無疑加劇了原本就貧瘠的土地的沙化。
其次,髮菜與草的共生還體現在:髮菜有固氮的能力,而氮又是草的生長所必需的物質,所以即使不傷害草採集髮菜,草也會因為貧瘠的土地而枯萎。
因此,本身髮菜生長的地方就是容易土地沙化的地區,一旦將髮菜採集,草的消失,也就意味著土地沙化的加劇。所以,保護髮菜,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總結
髮菜雖然被列入了「保護植物」中,但其實它本質上並不是植物,而是一種細菌(也可以說是種藻類)。髮菜因為其寓意好且味道鮮美,被大量的採集,以至於這種生長緩慢,而且對環境保護有著重要意義的藻類越來越少,最後成為了一級保護植物。不過好在髮菜的人工養殖早已經開始了,所以現在我們依然是能夠吃到髮菜的,只不過不是野生的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