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菜,因為有著黑色而細長的外表,猶如人類的頭髮,所以被稱為「髮菜」。由於髮菜和發財諧音,所以一些地方為了討口彩,便喜歡以髮菜為食。
但是你知道嗎?髮菜其實並不是植物,而是藍菌門的一員。而且它們也不瀕危,廣泛存在於世界各地的沙漠以及貧瘠土壤之中。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國要把髮菜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呢?
在我們的印象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一般是瀕危生物,如果不對它們加以保護,它們就會從地球上消失。既然髮菜並不瀕危,那為什麼還要保護它們呢?
其實,把髮菜列為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保護的並不是髮菜,而是當地的生態環境。髮菜喜歡海拔1000米-2800米的乾旱與半乾旱貧瘠的地區,而這些地區往往是乾旱少雨,生態環境比較脆弱。
我們知道,我國乾旱以及半乾旱貧瘠地區經濟比較落後,農民們收入較低,以至於他們會通過採集髮菜的方式來獲得額外的收入。
當地人在採集髮菜時,通常會採用摟、耙等方式將覆蓋在地表上的髮菜聚集在一起,而這種方式不僅會破壞當地的土壤表面,還會造成其他植物死亡。
再加上,人們在採集髮菜時,往往會選擇在乾旱晴朗的天氣,此時髮菜中的水分較低,不容易沾染泥土,更為乾淨。但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採集髮菜的方式會使得當地薄薄的一層有機質土壤被破壞,會被風吹向更遠的地方,加劇當地土壤荒漠化程度。
有人形容說:「摟二兩髮菜,需要破壞10畝草場」,而2兩髮菜的收入僅僅是40-50元,非常不划算。
另外,人們在摟髮菜時,還會在草原上吃住,為了獲得燃料,人們還會直接以當地的植物為燃料, 他們所居住的方園幾百米光禿禿的一片,對整個草原生態構成嚴重威脅。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摟髮菜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了上百億元,而摟髮菜的收益僅僅只有幾千萬元,得不償失,因此我國將髮菜列為一級保護植物。
之所以把它們列為植物,其實是因為人們習慣性地把它們當做植物;另外我國除了髮菜之外,其他需要保護的微生物較少;為了方便人們的理解,我國把髮菜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類似於髮菜這樣,本身並不瀕危,但由於所處的生態系統比較脆弱而被列為禁止採收的植物有很多,比如;甘草。
甘草和髮菜一樣,在我國乾旱與半乾旱地區比較常見,甘草有藥用價值,是需要藥物的原料,所以當地人們會挖掘甘草賺取收益。
然而甘草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比髮菜更嚴重,這是因為甘草根部深埋於地表之下,為了獲得完整的甘草,人們往往會向下挖掘較深的坑洞,從而挖掘整株甘草。
這種挖掘方式會導致生態脆弱的地區植被被破壞,土壤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為了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我國規定禁止濫挖甘草。但由於甘草的藥用價值,所以我國規定要明確規劃出年度挖掘甘草的計劃,列出甘草的區域面積,以及挖掘產量,劃定禁挖區以及封育區。在禁挖區內禁止一切採挖活動。在封育區內,要規定允許採挖的區域、時段、方式和工具。
另外,參與挖掘甘草的農民要向有關部門申請辦理採集證,憑證採挖,並且不得超量採挖。對於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地區,嚴禁一切挖掘活動。
正是憑藉著這些手段,我國乾旱與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程度有所減緩。再加上我國一直在提倡植樹造林,使得我國部分沙漠地區生態有所恢復,許多多年未見的野生動物也重新回到了這裡。
有些生物被列為一級保護動植物,是因為它們數量稀少,但有一些是因為它對當地生態環境影響較大。髮菜和甘草就是這類生物,儘管它們本身並不瀕危,但由於它們生活的環境比較脆弱,而它們又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如果不對它們加以保護,會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更嚴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