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說:技術創業越來越成為趨勢,門檻也相應提高。技術大牛尋找創業想法時會遇到哪些坑,怎樣發現好的創業想法,怎麼讓它們變得靠譜?對此,阿爾法公社(公眾號:alphastartups)將在本文與大家一起尋找可行的思路。
技術創業的門檻越來越高,商湯、曠世、寒武紀等AI獨角獸聚集了眾多技術人才,憑藉著技術和人才的優勢成為賽道領導者,這讓很多技術大牛躍躍欲試。
懂商業的CEO+技術強的CTO仍是很好的創始團隊組合,但很多成功技術創業公司的創始人不僅技術強,而且懂商業,甚至會在創業初期同時身兼CEO+CTO的職責,這是技術創業對創業者提出的高要求。
對於不少有志創業的技術大牛,技術能力並非瓶頸,怎麼找到靠譜的創業想法卻讓他們踩坑:
第一個坑:拿著錘子找釘子在最能發揮自己技術優勢的領域創業是一個正常的邏輯,但這裡隱藏的坑是,一些技術大牛太過於重視技術,以技術而非用戶(客戶)為中心去開發產品,最後滿足的是一個沒有人買單的偽需求。
例如一家技術創業公司,創始人背景很好,技術領先,憑藉技術優勢在初期融資順利,但產品開發出來後落地困難,沒有足夠的收入,又因為商業模式沒有被驗證而後續融資困難,最後因為資金枯竭而創業失敗。
第二個坑:只想做下一個谷歌、Facebook創業要Dream Big,要找到體量巨大的藍海市場,但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創業者都要創立下一個谷歌或Facebook。創業十分講究Timing,這些巨頭看似是從無到有開創了一個新市場,但當它們進入的時機,都是需求和技術成熟到恰到好處的時候。
進入市場太早,很容易成為別人的墊腳石。在一個過於前沿的賽道奔跑,成功的概率並不高,可能需求確實存在,但若其他的條件不成熟,也會失敗。例如閃送的創始人於建紅在2009年就做過類似菜鳥裹裹的項目,結果因為各方面的(主要是人員分工專業化和信息化)條件不成熟,導致項目失敗。積累了這次失敗的經驗後,他在2013年抓準時機重新開始做閃送,但直到2017年和2018年閃送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明確了哪些坑應該避開,技術大牛們要用什麼方法找到自己的創業想法?
方法一:聚焦其實無論是否技術大牛,創業者都應該用聚焦的方式尋找屬於自己的創業想法。我們假設有兩種創業的領域,一個領域的用戶量非常大,但用戶的需求並不強烈;另一個領域用戶量較少,但用戶的需求非常迫切。幾乎所有良好的創業想法都誕生在第二個領域。
第一個領域看起來擁有龐大的用戶量,「市場天花板」很高,但需求不迫切代表用戶可用可不用,可代替性高,用戶和客戶也就不會有強烈的付費意願。第二個領域用戶需求迫切,就更容易建立護城河,客戶(用戶)用了就離不開,付費意願強,創業公司會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
當然,選擇聚焦並不代表選擇一個小的市場,產品在一個聚焦的市場把模式跑通後,還要能擁有在同類市場複製的能力。例如Facebook,最初在哈佛的校園跑通了模式,隨後擴展到所有大學校園,乃至全世界。Uber,最初是在舊金山一個城市試點,現在其服務已經覆蓋了全球的上百個國家。
方法二:從自身出發從自身出發包括兩個部分,第一是從自身的需求出發,第二是從自身的熱愛出發。教育領域的創業公司Remind就是從自身需求出發的典型,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Brett Kopf上學期間被診斷患有注意力缺陷症,他的兄弟David Kopf為Brett建立了一個工具,能提醒他不要錯過各類測試,這真的提升了Brett的學校表現。之後,兄弟倆決定把這個工具擴充成創業項目,解決學生、家長和老師之間的溝通效率問題。目前Remind在美國的月活用戶超過2000萬,覆蓋美國50%以上的公立學校。
從自身熱愛出發的典型是GoPro,它由Nick Woodman創立。Woodman熱愛衝浪,在前兩次的創業失敗後,他與女友進行了一次衝浪之旅,在旅行的過程中,他萌生了一個想法:要是有一個可以安裝手腕上的攝像頭,能拍攝高質量的衝浪動作鏡頭就好了。最初他實現這個想法的方式是開發了一個定製的腕帶,並與其他小型相機配合,而GoPro的第一個大訂單是來自日本體育節目的100臺相機。之後,運動相機這個市場逐漸成熟,更多的競爭者進來,但因為對需求的把握最精準,GoPro在很長時間內佔據著市場的領導地位。
在有了幾個初步創業想法後,應該通過以下的步驟篩除不靠譜的想法,並讓那個相對靠譜的想法更加完善。
步驟一:建立列表這個列表包括創業想法應該考慮的各類因素,包括:
步驟二:剔除小市場首先應該剔除的就是市場規模不夠大的想法。做以下幾個動作效率會更高:
1.找出客戶群的大小
可以參考人口數據,各類研究機構的報告,也可以做比較分析,研究相似產品的客群。
2.判斷預期使用頻率
使用頻率非常重要,因為它將直接影響獲客策略,客戶生命周期價值,客戶流失預測及定價模型等。一個明顯的例子:一個用戶每年使用幾次的產品肯定不適合用月度訂閱的形式收費。
3.判斷「痛點」的疼痛程度
正如前文所說,如果瞄準的需求和「痛點」不夠疼痛,那就不夠聚焦,也就不容易建立起護城河。
4.判斷客戶的支付意願
免費模式對於獲客確實有幫助,但公司要活下去需要持續的收入和現金流。對於初創公司,「通過廣告賺錢」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因為只有規模夠大的平臺級公司才能用廣告模式獲取足夠的收入和利潤,例如谷歌或百度。
步驟三:剔除薄弱的商業模式很多新穎的創業想法之所以胎死腹中,就是因為無法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靠譜的商業模式,建立在對客戶(用戶)足夠了解的基礎上,這不僅意味著大量的市場調查,用戶的體驗測試,在現在的時代也包括數據分析。
在確定商業模式時,固定成本、客戶增長速度、客戶獲取成本、定價、客戶生命周期價值等都需要考慮。
在篩除時,可以把商業模式建立保守、合理和樂觀三個版本。在保守模式中,將獲客成本設得偏高,客戶生命周期價值捨得偏低,客戶增速設得較慢,反之則以此類推。
如果一個想法的商業模式在樂觀版本下可行,那並不「性感」,但若在保守版本下也能Work,則相對靠譜。
步驟四:驗證技術可行性技術大牛們在驗證技術可行性方面經驗豐富,本文對具體的過程不再贅述,只強調與創業相關的幾個要點:
第一、找出技術可行性的過程同時也是驗證需求是否強烈、是否「真實」的過程,以需求為中心構建產品,是在創業的任何階段都應該堅持的原則。
第二、在創業初期就應該搭建良好的技術架構,當創業進入擴張期,大量的新增用戶和新增數據會帶來很大的衝擊,而架構不夠好時,在升級時也會浪費很多成本。
第三、應該預想好每一個產品階段需要哪些類型和多少數量的相關技術人才,這關乎人才成本以及團隊的建設規劃。
最後,創業是一個長期的戰役,它可能會花費創業者至少4-5年的時間,所以找到靠譜的創業想法不能靠拍腦袋,也不應該在半個月或一個月的時間裡做決定。靠譜的創業想法對於創業成功與否起到的作用是決定性的,它值得創業者們花時間慎重對待。
本文部分觀點綜合編譯自Medium,原作是創業者Mona Ak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