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關注【老吳艾國潮】,共同「守正創新」古老艾灸。跨界集成現代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眾多奇點科技,以體溫管理為核心,專注創新新尚醫學艾灸,助力都市群體回歸太陽溫潤生活方式,趕走低體溫,驅離寒溼淤。我艾太陽,因艾生愛!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隨著年齡增長,日漸老去的人體逐漸出現三大比較顯著的漸進性衰老變化:骨骼鈣流失,肌肉組織流失和心智流失,可以說從硬體到軟體,再到精氣神都隨著歲月在加速流失,時間真的是把殺豬刀啊。其實三者背後的深層原因,大約都與體溫降低密切相關,65歲的平均體溫的下限大約可以低於35.5度左右,已經十分接近慢性低體溫症候群的邊界,其相互之間呈現出緊密的正相關,這也與中醫認為年老體弱陽氣漸衰,神形不相兼具的認識比較一致。補充陽氣,復甦體溫,也許正是具有提綱挈領意義的抗老防老的有效養生措施。
[骨骼肌肉和心智的三大漸進性流失]
鈣是構成人體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約為體重的2%,在人體所含的礦物質中居第一位,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人過中年,骨質丟失速度增加,每年大約0.7%~1%,女性到了65歲後,丟失骨鈣可達總量的30%以上,男性也會丟失20%~30%,這種長期持久的負鈣平衡,將伴隨人生直至生命結束。
在硬體骨架出現問題的同時,軟組織幾乎也同時出現問題。和骨骼關係最為密切的莫過於肌肉,其不僅可以讓身體形態更美觀,保持年輕健康的體態,而且對於運動、平衡、力量也非常重要。同時肌肉也是胺基酸的儲存庫,在各種代謝中起著積極作用。
骨骼肌質量約佔體重的一半,但從30歲左右開始,會以每10年約3%的速度下降,導致健康風險升高。先前有研究表明,骨骼肌質量與心臟病、中風的風險有關。一項研究顯示,中年時期較高的骨骼肌質量,可能會降低10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骨骼缺鈣和肌肉流失可以導致經常出現抽筋、骨質疏鬆、骨質增生、骨折等症狀之外,還會導致食欲不振、腰酸背痛、情感淡漠、疲憊乏力、關節痛、心率絮亂、瞌睡、瘙癢、手足麻木等。
與骨骼肌肉退行性改變,直接相關的還有運動能力和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改變,例如臨床常見的認識能力日漸低下,出現諸如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肢體僵硬,協調能力下降、手足冰冷等症狀。還容易產生抑鬱,沮喪、悲觀、厭世等,或者焦慮,表現出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等。易傷感,易激怒,易懊悔,易恐懼,並伴有心身症狀,例如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睡眠障礙,例如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還有衰老感、空虛感、無聊感,愛無能,以及健忘話多乃至老年性痴呆等。
[三大加速流失背後的共性原因]
以年齡為中軸,平行對照比較研究骨骼、軟組織和精神心理三者退行性改變之間的相關關係,會發現他們之間存在有許多比較一致的臨床症候群,而且相互之間存在有緊密聯繫,其中最一致的指向,莫過於隨著年齡增長,與漸進性體溫下降相關的各種臨床表現。
醫學教科書載明:老年低體溫症候群主要症狀大致包括:畏寒怕冷、寒戰顫抖、肢體皮膚溼冷;四肢冰涼、手部僵硬、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不願起床、不吃不喝、不解大小便;精疲力竭、思維混亂、言語不清。當體溫降到35度時,患者會出現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反應遲鈍、頸項強直、皮膚蒼白或伴有水腫,四肢厥冷、精神恍惚、心跳緩慢、脈搏微弱、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
有統計顯示,60歲以上老人在氣候特別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體溫症」是極重要因素。上述的循證平行對照研究也顯示,老年人持續的體溫下行趨勢,與骨骼的鈣流失、軟組織流失呈現出強烈的正相關關係。提示,出現三大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僅是表面的鈣流失或者是鈣補充不足,更重要的是機體的新陳代謝機能減退,生命整體效率和節奏降低,不僅是成分出了問題,更可能是能量供給和信息調諧發生了障礙,生命秩序出現紊亂,單純的增加供給,包括增加各種優質供給,試圖依靠補充成分解決信息和能量缺失等問題,往往收效甚微,大概正是因為隔靴搔癢,不得要領的緣故。
例如,人們熟知為老人和孩子補鈣,一定要曬太陽,因為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夠作用於人體皮膚,使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再經過肝、腎代謝後,變成活性維生素D。在腸道、腎臟及骨等多個組織器官促進鈣、磷吸收,又能直接調整骨代謝,從而達到「補鈣」的功效,是防止兒童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老年骨質疏鬆症等疾患的重要基礎性藥物,而並非一味的補充鈣成分。
當然維生素D也可通過食物補充一部分,但約80%還是要靠上述途逕自身合成,其中太陽無疑成為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可是,由於城市生活快節奏,高壓力與蝸居化,加上住宅森林熱島效應與高層化、大氣汙染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日曬不足以成為世界各地維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補鈣」因此事倍功半。缺鈣也自然成為無法規避的必然結果。
單純的被動的補充缺少的成分,顯然並不能有效解決缺鈣問題,因此,老年人缺鈣的有效補充已成為世界性的醫學難題。一定程度說明單一的改變成分與事無不,也許應該轉換思路,更多角度面對複雜性生命現象及其規律,多學科互涉,有更多維度的思考,更豐富的解決方案。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不彰,故天運當以日月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萬物生長靠太陽」,「百病由寒生,養生就是養陽氣「。人體陽氣的標籤和晴雨表正是體溫。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明,體溫是生命底層環境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直接影響生物鐘、低氧通道等生命基礎機制。沒有底層核心環境基礎機制的改變與支持,單一補充成分,難以被吸收利用,自然於事無補,補鈣難成。
[如何有效遏制三大流失]
進一步分析研究三大流失的成因,會發現更多緣於新陳代謝能力的退化,吸收和利用能力降低,而並不一定是機械性的成分缺乏。例如老年人血管逐漸硬化,胃部供血不足,胃黏膜內的腺細胞營養不足,開始減少或退化,導致胃液及胃酸分泌減少,食物中的鈣解離困難吸收困難,容易發生缺鈣。老年人皮膚經紫外線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也逐漸降低,到了80歲時只有20歲時的一半了。加劇了內源性維生素D的合成減少。體內維生素D減少,使腸鈣吸收減少,缺鈣又引起甲狀旁腺素升高,使骨鈣溶解並釋放入血。另一方面血鈣的回升,又使降鈣素分泌相對增多,促進鈣鹽沉積於骨骼臨近關節面的某些部位,使尿鈣排出增多。這中惡性循環最終都導致鈣的排出增加。
由此可見,一方面鈣攝入量不足,吸收功能不良,另一方面,鈣的儲存及利用能力下降,還有相關疾病引起的併發症,例如原發性和繼發性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維生素d缺乏病都可以導致缺鈣。其核心指向都屬於新陳代謝的能力或者效率問題。有效改善和應對這些普遍存在的新陳代謝問題,改善低體溫可能屬於「釜底抽薪」之舉。研究證實,體溫每提升一度,新陳代謝能力能夠增加大約12%。
歐美等國對工業化和城鎮化所帶來的體溫變化,進行了長達百年以上的大數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遠離田園牧歌的太陽軸心生活方式之後,人類的平均體溫過去百年來,至少降低了0.6度之多,正式開啟了人類有史以來首次體溫的逆進化,開始進入冬眠季,補充陽氣,保持體溫恆定已成為維護和保持生命健康的當務之急。
目前而言,西醫西藥尚缺乏有效的復甦低體溫的方法和藥物,經過超過20年的努力,歐美國家在加速康復外科等對抗低體溫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例如已將腹部外科的住院時間由原來的12天左右,成功縮短至現在的2天多一點,其中最經典的低體溫應對方法迄今仍然以各種預防方法為主,一旦形成低體溫,仍然束手無策。
艾灸可以釋放與太陽和人體完全同頻的紅外生命光線輻射,涵蓋有光熱溫度和頻譜節奏,完全可能直接影響人體生物鐘的底層顯性和隱性基因,從而完成補充陽氣的功能,並產生巨大的系列化複雜生物效應。例如可以直接大幅改善維生素D3的轉化能力和效率,增加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水平,進而改善結構性機能性的骨鈣補充以及平衡能力,臨床觀察表明,可以發揮比較確切的促進鈣吸收的功能。
艾草獨具純陽之性,艾火與太陽生命光線同頻,艾灸之火入心,艾灸過程強調「治神」,與心理情緒的調節直接相關。因此,每次艾灸都是一次修行、修復與修正。施灸者和受灸者以艾火為中心和煦互動,直達人與人之間的心身靈深度溝通、感知和觸達,進入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心性暢達,體溫復甦,心靈舒爽,補陽通陽,健康自然也就隨灸而復愈了。
古老的艾方法,大約是目前已知比較可靠的低體溫復甦有效方法,無論是對於短期的艾灸前後體溫提升,還是對於一個階段的基礎性體溫曲線改善,艾灸臨床都顯示出良好的低體溫復甦作用。隨著體溫復甦,循環能力明顯改善,新陳代謝效率增加,免疫力大幅提高,整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能力也得到整體性改善灸,因此,古往今來,一直都有「知艾者福,善灸者壽,久灸者康」的傳說。
我艾太陽,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原創版權,首發企鵝號!
吳周強研究員,百年醫藥世家、圩年中藥專家,艾灸創客,守正艾灸,創新國潮。
*敬請大家批評指正,也請【點讚】、【關注】、【私信】。所有評論諮詢必回復!
*本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所有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