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流失讓人衰老,成因應與低體溫密切相關,成分學以外學會養生

2021-01-14 騰訊網

歡迎點擊關注【老吳艾國潮】,共同「守正創新」古老艾灸。跨界集成現代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眾多奇點科技,以體溫管理為核心,專注創新新尚醫學艾灸,助力都市群體回歸太陽溫潤生活方式,趕走低體溫,驅離寒溼淤。我艾太陽,因艾生愛!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隨著年齡增長,日漸老去的人體逐漸出現三大比較顯著的漸進性衰老變化:骨骼鈣流失,肌肉組織流失和心智流失,可以說從硬體到軟體,再到精氣神都隨著歲月在加速流失,時間真的是把殺豬刀啊。其實三者背後的深層原因,大約都與體溫降低密切相關,65歲的平均體溫的下限大約可以低於35.5度左右,已經十分接近慢性低體溫症候群的邊界,其相互之間呈現出緊密的正相關,這也與中醫認為年老體弱陽氣漸衰,神形不相兼具的認識比較一致。補充陽氣,復甦體溫,也許正是具有提綱挈領意義的抗老防老的有效養生措施。

[骨骼肌肉和心智的三大漸進性流失]

鈣是構成人體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約為體重的2%,在人體所含的礦物質中居第一位,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人過中年,骨質丟失速度增加,每年大約0.7%~1%,女性到了65歲後,丟失骨鈣可達總量的30%以上,男性也會丟失20%~30%,這種長期持久的負鈣平衡,將伴隨人生直至生命結束。

在硬體骨架出現問題的同時,軟組織幾乎也同時出現問題。和骨骼關係最為密切的莫過於肌肉,其不僅可以讓身體形態更美觀,保持年輕健康的體態,而且對於運動、平衡、力量也非常重要。同時肌肉也是胺基酸的儲存庫,在各種代謝中起著積極作用。

骨骼肌質量約佔體重的一半,但從30歲左右開始,會以每10年約3%的速度下降,導致健康風險升高。先前有研究表明,骨骼肌質量與心臟病、中風的風險有關。一項研究顯示,中年時期較高的骨骼肌質量,可能會降低10年內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骨骼缺鈣和肌肉流失可以導致經常出現抽筋、骨質疏鬆、骨質增生、骨折等症狀之外,還會導致食欲不振、腰酸背痛、情感淡漠、疲憊乏力、關節痛、心率絮亂、瞌睡、瘙癢、手足麻木等。

與骨骼肌肉退行性改變,直接相關的還有運動能力和精神心理等方面的改變,例如臨床常見的認識能力日漸低下,出現諸如感覺能力降低,意識性差,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肢體僵硬,協調能力下降、手足冰冷等症狀。還容易產生抑鬱,沮喪、悲觀、厭世等,或者焦慮,表現出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等。易傷感,易激怒,易懊悔,易恐懼,並伴有心身症狀,例如血壓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頻、厭食等症狀。睡眠障礙,例如睡眠減少,睡眠淺、多夢、早醒等睡眠障礙。還有衰老感、空虛感、無聊感,愛無能,以及健忘話多乃至老年性痴呆等。

[三大加速流失背後的共性原因]

以年齡為中軸,平行對照比較研究骨骼、軟組織和精神心理三者退行性改變之間的相關關係,會發現他們之間存在有許多比較一致的臨床症候群,而且相互之間存在有緊密聯繫,其中最一致的指向,莫過於隨著年齡增長,與漸進性體溫下降相關的各種臨床表現。

醫學教科書載明:老年低體溫症候群主要症狀大致包括:畏寒怕冷、寒戰顫抖、肢體皮膚溼冷;四肢冰涼、手部僵硬、手指敏捷度下降60%左右,握力下降30%左右。不願起床、不吃不喝、不解大小便;精疲力竭、思維混亂、言語不清。當體溫降到35度時,患者會出現精神萎靡,昏昏欲睡,反應遲鈍、頸項強直、皮膚蒼白或伴有水腫,四肢厥冷、精神恍惚、心跳緩慢、脈搏微弱、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

有統計顯示,60歲以上老人在氣候特別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體溫症」是極重要因素。上述的循證平行對照研究也顯示,老年人持續的體溫下行趨勢,與骨骼的鈣流失、軟組織流失呈現出強烈的正相關關係。提示,出現三大流失的主要原因不僅是表面的鈣流失或者是鈣補充不足,更重要的是機體的新陳代謝機能減退,生命整體效率和節奏降低,不僅是成分出了問題,更可能是能量供給和信息調諧發生了障礙,生命秩序出現紊亂,單純的增加供給,包括增加各種優質供給,試圖依靠補充成分解決信息和能量缺失等問題,往往收效甚微,大概正是因為隔靴搔癢,不得要領的緣故。

例如,人們熟知為老人和孩子補鈣,一定要曬太陽,因為太陽光中的紫外線能夠作用於人體皮膚,使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3,再經過肝、腎代謝後,變成活性維生素D。在腸道、腎臟及骨等多個組織器官促進鈣、磷吸收,又能直接調整骨代謝,從而達到「補鈣」的功效,是防止兒童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老年骨質疏鬆症等疾患的重要基礎性藥物,而並非一味的補充鈣成分。

當然維生素D也可通過食物補充一部分,但約80%還是要靠上述途逕自身合成,其中太陽無疑成為不可或缺的催化劑。可是,由於城市生活快節奏,高壓力與蝸居化,加上住宅森林熱島效應與高層化、大氣汙染等一系列綜合因素共同作用,日曬不足以成為世界各地維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補鈣」因此事倍功半。缺鈣也自然成為無法規避的必然結果。

單純的被動的補充缺少的成分,顯然並不能有效解決缺鈣問題,因此,老年人缺鈣的有效補充已成為世界性的醫學難題。一定程度說明單一的改變成分與事無不,也許應該轉換思路,更多角度面對複雜性生命現象及其規律,多學科互涉,有更多維度的思考,更豐富的解決方案。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不彰,故天運當以日月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陽氣是人體物質代謝和生理功能的原動力,是人體生殖、生長、發育、衰老和死亡的決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陽氣支持,所謂「得陽者生,失陽者亡」。」萬物生長靠太陽」,「百病由寒生,養生就是養陽氣「。人體陽氣的標籤和晴雨表正是體溫。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明,體溫是生命底層環境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之一,可以直接影響生物鐘、低氧通道等生命基礎機制。沒有底層核心環境基礎機制的改變與支持,單一補充成分,難以被吸收利用,自然於事無補,補鈣難成。

[如何有效遏制三大流失]

進一步分析研究三大流失的成因,會發現更多緣於新陳代謝能力的退化,吸收和利用能力降低,而並不一定是機械性的成分缺乏。例如老年人血管逐漸硬化,胃部供血不足,胃黏膜內的腺細胞營養不足,開始減少或退化,導致胃液及胃酸分泌減少,食物中的鈣解離困難吸收困難,容易發生缺鈣。老年人皮膚經紫外線合成維生素D的能力也逐漸降低,到了80歲時只有20歲時的一半了。加劇了內源性維生素D的合成減少。體內維生素D減少,使腸鈣吸收減少,缺鈣又引起甲狀旁腺素升高,使骨鈣溶解並釋放入血。另一方面血鈣的回升,又使降鈣素分泌相對增多,促進鈣鹽沉積於骨骼臨近關節面的某些部位,使尿鈣排出增多。這中惡性循環最終都導致鈣的排出增加。

由此可見,一方面鈣攝入量不足,吸收功能不良,另一方面,鈣的儲存及利用能力下降,還有相關疾病引起的併發症,例如原發性和繼發性的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症,維生素d缺乏病都可以導致缺鈣。其核心指向都屬於新陳代謝的能力或者效率問題。有效改善和應對這些普遍存在的新陳代謝問題,改善低體溫可能屬於「釜底抽薪」之舉。研究證實,體溫每提升一度,新陳代謝能力能夠增加大約12%。

歐美等國對工業化和城鎮化所帶來的體溫變化,進行了長達百年以上的大數據分析研究,結果發現遠離田園牧歌的太陽軸心生活方式之後,人類的平均體溫過去百年來,至少降低了0.6度之多,正式開啟了人類有史以來首次體溫的逆進化,開始進入冬眠季,補充陽氣,保持體溫恆定已成為維護和保持生命健康的當務之急。

目前而言,西醫西藥尚缺乏有效的復甦低體溫的方法和藥物,經過超過20年的努力,歐美國家在加速康復外科等對抗低體溫領域取得了長足進展,例如已將腹部外科的住院時間由原來的12天左右,成功縮短至現在的2天多一點,其中最經典的低體溫應對方法迄今仍然以各種預防方法為主,一旦形成低體溫,仍然束手無策。

艾灸可以釋放與太陽和人體完全同頻的紅外生命光線輻射,涵蓋有光熱溫度和頻譜節奏,完全可能直接影響人體生物鐘的底層顯性和隱性基因,從而完成補充陽氣的功能,並產生巨大的系列化複雜生物效應。例如可以直接大幅改善維生素D3的轉化能力和效率,增加體內活性維生素D的水平,進而改善結構性機能性的骨鈣補充以及平衡能力,臨床觀察表明,可以發揮比較確切的促進鈣吸收的功能。

艾草獨具純陽之性,艾火與太陽生命光線同頻,艾灸之火入心,艾灸過程強調「治神」,與心理情緒的調節直接相關。因此,每次艾灸都是一次修行、修復與修正。施灸者和受灸者以艾火為中心和煦互動,直達人與人之間的心身靈深度溝通、感知和觸達,進入物我兩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心性暢達,體溫復甦,心靈舒爽,補陽通陽,健康自然也就隨灸而復愈了。

古老的艾方法,大約是目前已知比較可靠的低體溫復甦有效方法,無論是對於短期的艾灸前後體溫提升,還是對於一個階段的基礎性體溫曲線改善,艾灸臨床都顯示出良好的低體溫復甦作用。隨著體溫復甦,循環能力明顯改善,新陳代謝效率增加,免疫力大幅提高,整體的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能力也得到整體性改善灸,因此,古往今來,一直都有「知艾者福,善灸者壽,久灸者康」的傳說。

我艾太陽,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原創版權,首發企鵝號!

吳周強研究員,百年醫藥世家、圩年中藥專家,艾灸創客,守正艾灸,創新國潮。

*敬請大家批評指正,也請【點讚】、【關注】、【私信】。所有評論諮詢必回復!

*本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所有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相關焦點

  • 判斷人健康、衰老與否的三大指標,看看你符合幾條?
    一個人健康與否,衰老與否,不完全跟年齡相關:有的人年齡老了,但身體卻老當益壯,精神矍鑠,有的人年紀輕輕,但身體卻虛弱乏力,老態龍鍾。那麼,拋開年齡,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是否衰老的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曾給出了三大指標:說得快,走得快,拉得快。
  • 地理小常識:溼地的相關知識(成因、效益和保護)
    (2)青藏高原溼地成因:海拔高,氣溫低,蒸發量小;冰川積雪融化較多;低洼地易積水;地下凍土層厚,地表水不易下滲。(3)長江中下遊平原溼地成因:降水豐富;河湖較多,地表水豐富;地勢低平,洪水易泛濫,排水不暢。2.溼地的生態效益,可以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生物鐘養生三大措施 生物鐘對人體健康影響巨大
    原標題:生物鐘養生三大措施     人的生命過程是複雜的,又是奇妙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演奏著迷人的「生物節律交響樂」,這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生物鐘。就人體而言,已發現一百多種。生物鐘對人健康的影響非常巨大。
  • 研究表明:沙塵暴成因與太陽黑子密切相關(圖)
    研究表明:沙塵暴成因與太陽黑子密切相關(圖)  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又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長度關係密切,因此太陽黑子活動成為影響沙塵暴的又一重要因素。  李棟梁從已有資料中發現:在上世紀50年代,太陽黑子活動減弱,到1976年達到近60年來最弱時期;與之相對應的是,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從上世紀50年代末的強位開始逐漸減弱,到1981年達到近50年的最弱。
  • 體溫低的人長壽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體溫低的人更容易長壽。這類人常因為在夏天還要抱著熱水袋或在室內還要穿厚外套而容易遭到嘲笑,殊不知他們更容易笑到最後。其中的機理在於他們體內儲存能量和溫度的激素變化緩慢,會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因而延長壽命。
  • 溫度低一點,抗病能力強
    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會長王旭峰介紹,低溫烹飪不僅可以有效減少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損失,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還能減少烹飪油煙。結合我國的傳統飲食習慣,目前低溫烹飪的主要方法有蒸、煮、涼拌等,突出少鹽或少油的特點,如蒸土豆、煮玉米、沙拉、小火慢煮的粥和湯等。由於蔬菜中大多數維生素都是水溶性的,經過長時間蒸、煮、炒、燜易流失,選擇生吃相對更利於保存營養。
  • 人的衰老是從細胞開始的!讓人急速衰老的5殺手,你能遠離嗎?
    人的衰老是從細胞開始的,人衰老的根本原因是細胞衰老!人為什麼會衰老?其實,這個問題科學家一直都在尋找答案,伴隨著細胞學的流行,很多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細胞衰老。這是因為人之所以會死亡,是因為組織細胞不能一直自我更新,細胞的分裂能力有極限。
  • 從臨床到養生,肌肉流失剋星HMB蛻變史
    隨著大健康醫療事業不斷發展,人們對於養生保健的意識逐漸加強,對於身體隨著年紀增加而不斷衰老的自然現象,大眾有了不一樣的認知,開始從不同維度介入幹預。其中,肌肉就是最為顯著的一項。臨床上,HMB主要運用在三個方面:1、老年人肌肉萎縮;2、疾病導致肌肉損耗;3、嚴重創傷等造成的急性肌肉流失。這些都是因為特殊原因而無法給到肌肉應有的訓練或者補給,從而導致肌肉流失的症狀。
  • 老吳艾國潮|大疫之際重新認知體溫管理,善用艾灸復甦低體溫
    老楊這才承認自己出現了低體溫狀態,聯想到他最近的痛風發作,尿酸、肌酐、以及多項免疫力指標異常等,也找到了老楊低體溫的合理解釋。 此後,老楊接受建議積極採用艾灸進行系統復甦調養,也較快收到了明顯的體溫復甦效果。其實,如果留意公共場所的體溫測量記錄表,可以看到大多數人的體溫檢測結果,普遍集中在36度左右,甚至更低。
  • 衰老、疾病與細胞「飢餓」緊密相關!
    細胞不間斷的複製作用回想生物學課程中,細胞複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分裂期間,細胞不斷吸收養分並開始在細胞核內複製DNA,接著細胞分化成二,這是細胞有絲分裂的階段,這就是你如何長成一個小孩的過程。當我們充分發育後,細胞仍會持續分裂,但是當我們變成成人時,我們的細胞便會開始出現損傷。
  • 黃精泡水好處多,學會正確搭配,養生效果會翻倍,愛吃的人有福了
    可能大部分人都根本沒有聽說過。但是懂得養生的人對於這種養生食物一般都是比較了解的,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滋補佳品,黃精性溫和,具有很好的養生保健功效。堅持用黃精泡水喝,可能會收穫喜人變化!補氣養陰。黃精具有一定的補氣養陰功效,一般用黃精的根入藥,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堅持用黃精泡茶喝,不僅能夠起到補氣養陰的功效,還可以健脾養胃。對於保養腎臟健康也有一定的幫助。
  • 男女養生各不同,需了解男女性養生的5個差別,第四點你絕對想不到!
    雖然男性表面看起來強壯,不過其壽命卻比女性短6~10年,男性和女性需抓住各自身體特點來養生,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男女養生有什麼差別?女性從13歲左右開始,每個月需面臨著月經來潮,使得體內鈣質流失;進入更年期後,體內雌性激素水平發生很大變化,鈣質流失速度加快,因此需合理補鐵和補鈣。平時應多吃含鐵的食物,如牛肉三文魚巧克力和動物肝臟等;多吃含鈣的蛋類、豆製品和奶製品等。男性應多補充鋅元素,因為鋅能促進雄性激素分泌,可以從海產品、芝麻豬肝和牛肉以及紫菜中獲取。
  • 體溫37°C已成昨日黃花!人類體溫大範圍降低,或延長壽命30年
    於是,就產生一種說法,體溫越高,人越長壽,因為代表人體有活力。但其實,這種說法有失偏頗!而正相反,體溫低才是長壽的關鍵!邊量體溫,邊做廣播操,屬實牛逼體溫高,易折壽!中國典籍《周易.否》裡說:盛極而衰,否極泰來。
  • 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有什麼關係?
    水土流失與石漠化有什麼關係?盧達晨 中學地理問答 地理問答 有問必答答:把水土流失與石漠化的關係說成「密切關係」您不會答應,可能會回應一句:「正確的廢話。」不過,這兩者的確關係密切。□從成因的關聯上看,先有水土流失,後有石漠化。石漠化是水土流失嚴重的表現。□從分布地區上看,水土流失可以出現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半乾旱、半溼潤、溼潤等地區,分布較廣;石漠化一般出現在熱帶、亞熱帶的溼潤、半溼潤地區,且集中在喀斯特地區,分布較窄。
  • 體溫低的人可能更長壽
    體溫低的人可能更長壽 2020-11-14 2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免疫細胞缺陷或成衰老元兇—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ELISA CARRASCO) T細胞可以保護我們免受病原體侵害,但一項在小鼠身上的研究表明,T細胞也可能是加速衰老的元兇。而通過阻斷細胞引起的炎症或增加關鍵代謝分子的供應,小鼠體內一些與衰老相關的症狀則會減輕,該研究思路可能使老年人受益。
  • 鈣質流失太快,怎麼補鈣最好?
    下肢若偶爾會出現無力、下背痛等症狀,有可能是骨質正在流失的徵兆!骨質疏鬆以骨量減少、骨的微觀結構退化為特徵,只是骨的脆性增加以至於發生骨折,對著這種骨質疏鬆的患者一般怎麼進行食療呢?  2、遺傳因素  據了解,骨密度與維生素D受體基因型的多態性密切相關,而骨密度則是骨質疏鬆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  3、營養物質  人體的器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衰老,以致於自身的功能變得弱化。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這幾點提醒必看
    體溫,成了市民的心頭結56歲,男,體溫35.7℃,有時頭疼,正常嗎?肺部有一點灼燒感,胃感覺脹氣。前天體溫36.9℃,昨天體溫37.1℃,今天早上起來量的35.9℃,前天喉嚨發炎,過了一天好了,今年21歲。1月21號從武漢回信陽。2月4號肚子咕咕叫,便秘,放屁,有時還有點噁心,不發燒35.6℃!怎麼辦,是不是感染了!
  • 體溫不是越低越好,長期低於36度,顯示身體有「病變」,4招拯救
    我們都知道人的正常體溫在36.1-37.3之間,超過了說明有發熱情況,一般是感染、炎症等情況,但如果長期低於36度也並不是什麼好事,低於36度體溫是人體不健康的信號,一般來講體溫過低,跟人體免疫力、肥胖、慢性病有緊密的聯繫,甚至可能提示腫瘤和癌症。那麼為什麼低體溫會和這些問題有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