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吳艾國潮|大疫之際重新認知體溫管理,善用艾灸復甦低體溫

2020-11-29 易衡慧健康科技

歡迎點擊關注【易衡慧健康科技】,共同「守正創新」古老艾灸。跨界集成現代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眾多奇點科技,以體溫管理為核心,專注創新新尚醫學艾灸,助力都市群體回歸太陽溫潤生活方式,趕走低體溫,驅離寒溼淤。我艾太陽,因艾生愛!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抗疫期間,出入小區都要測體溫,朋友老楊多次被測到體溫低於35度,他一直認為是體溫儀不準,直到好幾次我們祖孫三人和他在同一時間、地點,用同一把體溫儀測試,結果都是6歲孫子的體溫接近37度,80後的兒子36.5度左右,老楊僅有35.1度。老楊這才承認自己出現了低體溫狀態,聯想到他最近的痛風發作,尿酸、肌酐、以及多項免疫力指標異常等,也找到了老楊低體溫的合理解釋。

此後,老楊接受建議積極採用艾灸進行系統復甦調養,也較快收到了明顯的體溫復甦效果。其實,如果留意公共場所的體溫測量記錄表,可以看到大多數人的體溫檢測結果,普遍集中在36度左右,甚至更低。低體溫現象在這個特殊時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人類平均體溫事實上進入了逆進化的「冬眠季」和「冰河期」,37度的標準體溫已不復存在,相關美國的最新研究成果,直接登上了熱搜榜,引發了廣泛關注。

01[體溫決定生命]

陽光是地球所有的生命之源,人類也不例外,人類生命經過數十億年的漫長進化,從三葉草到浮遊生物,再到變溫(冷血)動物,再到溫血(衡溫)動物,每一步都離不開太陽的光合溫煦。人類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層面,最敏感的因素無疑就是陽光,最主要的結果就是體溫。因此,陽光中被命名為「生命光線」的遠紅外光譜就俞加顯得珍貴。無論光合作用,光熱作用,生活中無處不在都可以感受到生命之光的溫潤之力。

特別是2017年太陽光電磁輻射被WHO宣布為Ⅰ類致廣癌物之後,古老的日光浴也需要開啟精準的生活光線照射之旅,開啟全新的陽光生活呵護工程,似乎曬太陽也有了升級換代的要求。

體溫作為最重要的底層生命內環境基礎,既不能過高(發燒),過高大多見於感染、創傷等機體的應激防禦反應;體溫也不能過低,過低大多見於圍手術期和多種原因所導致的過度體溫丟失。由此可見,體溫過高或者過低同樣都會直接影響生命狀態,生命頻率和生命秩序,導致新陳代謝減慢,免疫狀態低下以及導致幾乎所有生命系統的機能紊亂。有研究顯示,體溫每下降1℃,新陳代謝效率下降12%,免疫力下降30%以上。從生命孕育直到生命終止,體溫無時不刻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是生命最重要的生存標誌和生理參數之一,如果有一天體溫沒有了,也就「涼了」,生命也就終止了。

為了孕育生命,人類女性的基礎體溫具有獨特的,與月經周期保持一致的「雙相體溫」:排卵時,女性的基礎體溫會比平時升高0.3-0.5度,旨在為新生命的著床孕育等提供所必須的溫度條件,並可以在受精卵著床後持續保持高溫水平直至分娩後,才又恢復正常體溫。當女性持續基礎體溫過低時,必然引發其體溫的「高溫相缺失或者明顯不足」,最終因為基礎體溫過低而導致不孕不育。我國數量龐大的女性不孕不育者大多都與低體溫狀態有直接關係,這充分說明,有溫度才有生命孕育。

每個人都是在母體裡度過生命中最溫暖,也是生命效率最高,最富有成就的日子,而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一般體溫可以達到37-38度左右。出生後生命燃燒和生活消耗,每一天生命綻放光芒和活力,也必然消耗生命元陽,因此人們的體溫必然會逐漸降低,猶如江河日下,從不回頭。一般到65歲左右時,大約就會降低至35度左右的較低點,直至陽氣耗盡,體溫歸零,生命消逝。由此可見,養陽就是養命。

隨著年齡增長,陽氣消耗,體溫日見降低,生命的效率,秩序和頻率以及質量,均開始明顯改變,容顏變老,功能退化,形體變化,秉性甚至個性行為也發生妀變,例如動作遲緩,肢體臃腫,記憶減退,情感淡漠,食性等本能欲望也悄然開始衰減。千方百計的維持體溫衡定,包括及時補充陽氣,保持生命效率和氣奏正常等,顯然是不可或缺的健身養生和抗衰老大法,有關陽氣的補充和陽氣的維護,每天都不可缺少,戶外運動,日光浴、更全面的營養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補陽常用之法,其中千古名言「知艾者福善灸者壽」,當屬經驗上乘之傳。

02[工業時代帶來體溫逆進化]

農耕時代,人們按照太陽軸心方式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始終沐浴陽光,田園牧歌,每天消耗的陽氣能量大都能可以獲得有效的及時補給。隨著工業化時代的加速實現,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超過60%,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軌跡,已經隨著時代進步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人類150年的工業文明不僅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也建立了全新的都市生活方式,物質供應更加充裕,生活舒適度大為提高,體力運動大幅減少。因為用進廢退等生物進化規則影響,人類群體的體溫調定點開始出現下降,歐美近期有關體溫變化的研究顯示,遠離太陽軸心文明的生活方式之後,人類平均體溫正在加速下降,應用超過170年之久的37度體溫標準已不復存在,美英等國最新發布的體溫研究結果顯示,平均體溫相對37度至少下降了0.6度之多。日本的同類研究證明亞洲種群的體溫下降程度似乎還要更甚一些。

我國改革開放用大約40多年時間,走過了資本主義國家數百年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人類工業文明發展的新紀錄。同時我們也付出了環境和健康的巨大代價。許多慢病的發病率都出現了高達十餘倍的爆發式增長。群體的平均體溫也開始出現下降趨勢。特別是在術後、產後、放化療後、血液透析後、不孕不育、慢病等特殊人群中,其低體溫狀態及其所帶來的生命低效率,慢節奏,紊亂態等,不僅直接導致了寒溼瘀堵越來越多見,其本身也使體溫和生命節奏等出現降低趨勢。

低體溫正是生命底層內環境最重要,也是日常容易被忽視的關健元素。人們大多只在可能發燒時量體溫,卻很少意識和關心體溫是否過低。其實「冰水凍青蛙的結局,可能比溫水煮青蛙的結局更為可怕」。歐美近20年的「加速康復外科」開創了全新的外科原則,也成為21世紀外科兩大前沿領域最具健康效益貢獻的學科,據報導歐美推行加速康復外科以來,術後住院時間平均可縮短至傳統外科的半數以上,健康和經濟效益巨大。

圍手術期比較充分的低體溫對照研究,系統揭示了低體溫狀態對機體各層面極其深刻和廣泛的影響,也再次印證超過一個世紀歷史的,主要用於重型顱腦損傷人工低體溫對機體的種種生理生化和病理影響。人類對低體溫的機體損傷性應激影響,正在構建起更系統也更深刻的認知。無論是對其臨床表現,病理生理,都有較系統的研究和較深刻的認知,也在加速康復外科的應用中獲得了巨大成功,唯一缺憾的是,迄今為止,無論是對於圍手術期的急性低體溫症,還是對老年人多發的慢性低體溫症候群,現代醫學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應對手段,主要以預防為主。

03[低體溫的個性化復甦與預防]

低體溫狀態的本質是生命的低效率,慢節奏和亂秩序,涉及到物質成分、能量和信息的全方位改變,因為並無確定的靶點,難以通過補充或者減少某種成分,得以改變,因此西醫西藥缺少有效復甦方法,只能以各種保溫升溫的預防為主。

古老的經典艾灸,以艾草源於太陽真火的紅外「生命光線」與人體的同頻共振為主,具有肯定的熱效應、非熱效應和藥物活性,三管齊下,能夠同時提供物質成分補充、能量輸注和信息調諧,因而是目前已知比較靠譜的低體溫復甦方法。無論是每次艾灸前後的體溫變化,還是一段時間艾灸之後的體溫變化曲線,都可以看到穩定的復甦成效,而且,看得見摸得著。

艾灸的基礎是物理燃燒硬核,艾灸燃燒的本質是綠色太陽能釋放,與中醫經絡腧穴完美結合之後,成為可以靈活構建和深度影響機體局部、系統乃至整體能量、信息高速通道及其狀態的多維刺激源,可以根據受灸者的身心狀態,靈活加以調整,達臻調節陰陽,消除病痛等作用。因此,每一次經典艾灸都是一次天人合一的修行、修復和修正。

艾灸對於低體溫的生物效應,至少通過三種機制來實現:其一,艾火入心,能夠直接提升受灸者的心泵功能,改善其循環系統能力,這從其接受艾灸的過程中,雖然一直處於靜松意守狀態,但卻可以不僅直接身高體溫,而且還能夠令受灸者熱汗津津,心率增快。

其二,直接提升體溫,觸達溫度高點,不斷擴大調定點區間範圍,觸發體溫調定點(類似空調遙控器的溫度預約控制)的深度調節能力,改善其長期持續低溫所形成的「用進廢退」持續低溫狀態。

其三,體溫屬於生命底層環境最原始,也是最基礎最核心的元素,因為進化記憶,進化軌跡等影響,體溫對於生物鐘、低氧通道等生命底層環境,影響直接而顯著,應對於生命的整體節奏、頻率等影響巨大,因此,艾灸也能夠提升機體的整體量級,改善身心靈的多方面。

艾火即天火,艾灸即天灸,「先有灸後有醫」。歷史悠久沉澱深厚的古老艾灸,簡便效廉,深入民心,更是幾年來頗具燎原之勢的百姓養生大法,相信隨著「體溫管理」以及直接相關的「加速康復外科」的逐步推廣應用,能夠直接發揮作用的艾灸,在眾多低體溫人群中必然獲得更廣泛的應用,以及其作為煦陽能祛寒溼的有效方法,一定會越來越得到普及。

我艾太陽,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原創版權,首發百家號!

吳周強研究員,百年醫藥世家、圩年中藥專家,艾灸創客,守正艾灸,創新國潮。

*敬請大家批評指正,也請【點讚】、【關注】、【私信】。所有評論諮詢必回復!

*本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所有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相關焦點

  • 三大流失讓人衰老,成因應與低體溫密切相關,成分學以外學會養生
    歡迎點擊關注【老吳艾國潮】,共同「守正創新」古老艾灸。跨界集成現代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眾多奇點科技,以體溫管理為核心,專注創新新尚醫學艾灸,助力都市群體回歸太陽溫潤生活方式,趕走低體溫,驅離寒溼淤。我艾太陽,因艾生愛!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 老吳艾國潮|讓同頻共振美夢成真 通過艾灸影響生物鐘恢復睡眠
    歡迎點擊關注【易衡慧健康科技】,共同「守正創新」古老艾灸。跨界集成現代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等眾多奇點科技,以體溫管理為核心,專注創新新尚醫學艾灸,助力都市群體回歸太陽溫潤生活方式,趕走低體溫,驅離寒溼淤。大艾無疆,因艾生愛!讓每個生命因艾充滿陽光!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1、最主要的原因——缺乏運動科學家分析,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近20年的下降幅度尤其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運動。3、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皮質醇過量分泌導致肌肉分解此外,越來越複雜的人際關係、財務問題和家庭問題等生活壓力,也和體溫降低有關。天氣冷的時候,最想吃一些暖胃的東西。。。例如,火窩,米飯之類的。。。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
    以蝙蝠為例,蝙蝠免疫系統強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體溫能保持較高的40℃。研究顯示,體溫每降低1℃,免疫力就會下降30%以上;體溫每升高1℃,免疫力就會提升5~6倍。2為什麼體溫降低,免疫力也會隨之降低呢?眾所周知,體溫是和基礎代謝率掛鈎的,體溫每上升1℃,基礎代謝會提高13%。
  • 體溫越低越健康嗎?
    02什麼是低體溫?低體溫是指核心溫度<35℃。通過核心溫度來確定,低體溫的分級如下:低體溫分級核心溫度臨床表現輕度32℃-35℃意識模糊、心動過速及寒戰增加中度28℃-32℃嗜睡、心動過緩和心律失常、瞳孔反射消失及寒戰減少重度<28℃昏迷、低血壓、心律失常、肺水腫及強直03可能引起低體溫的原因1.環境暴露人體利用自主機制來調整散熱和產熱適應周圍環境
  • 體溫升高是懷孕初期的症狀 究竟孕婦體溫多少算正常
    相信大多數的孕媽媽應該都有這樣的認知,那就是在孕期的時候咱們孕媽媽身體的溫度,其實是會隨著孕期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溫度變化的。尤其是在孕初期的時候,這也是給咱們備孕的女性朋友傳遞懷孕喜訊的一個信號。不過很多孕媽媽也表示,自己雖然知道孕期體溫會有一些變化的幅度,但是至於在哪個幅度範圍內是正常的呢?
  •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體溫監測忽高忽低,額溫槍靠譜嗎?
    「體溫槍壞了,還是我『壞』了? 」3月4日,因為額溫槍監測體溫為37.7℃,長沙市民劉先生差點被留置觀察,複測後才證明自己沒事。事後,他在微信朋友圈裡發了這樣一條消息。疫情當前,每天上下班、進出小區,都要進行體溫測量,額溫槍也變成了每天必經的戰「疫」防線。不少細心的市民發現,自己的體溫並不是傳說中的37℃,更有人陷入為何明明身體健康、體溫卻忽高忽低的疑惑中。
  • 體溫越低,免疫力越差,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最近對體溫的測量可以說已經成為了我們的日常,有些人甚至每天都要測量好幾次。可能有些人在小時候上過的生物課上聽到過,人類的正常體溫應該在37℃左右,但是我們通過這幾天對自己的體溫測量,發現我們正常體溫現在一般都是不到37℃的,除非是生病的人,體溫容易到37℃。
  • 體溫低的人長壽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體溫低的人更容易長壽。這類人常因為在夏天還要抱著熱水袋或在室內還要穿厚外套而容易遭到嘲笑,殊不知他們更容易笑到最後。其中的機理在於他們體內儲存能量和溫度的激素變化緩慢,會降低新陳代謝的速度,因而延長壽命。
  • 體溫槍,不能「虛晃一槍」
    2月11日,北京市住建委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通知,要求進商場、寫字樓、餐館這三類場館,必須測體溫。此前,進小區、地鐵和超市等公共場所,已經普遍施行。無論是測量額頭還是手腕,絕大部分市民都能很好的配合,用實際行動支持防疫工作。但也有不少市民反映,經常遇到體溫槍不準的情況,擔心測體溫走過場。不少市民在朋友圈吐槽過測體溫時碰到的尷尬。
  • 一把體溫槍的故事:它曾用在「非典」時期 17年後又重新參與「戰疫」
    右為金牛區匯澤路社區書記張波封面新聞記者 謝燃岸那把體溫槍軍綠色的,體型看上去比常見的要大上一圈,和各式的口罩、消毒液一起,靜靜地躺在櫥窗裡。這是四川博物院裡的「戰疫——四川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專題展」的一件實物。「這個體溫槍怎麼這麼大?」6月23日,有參觀展覽的遊客在櫥窗外停留,頗為好奇。
  • 「37℃」成了歷史:人類的體溫為什麼比一百年前低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測體溫成了每天上班和進出小區時最「驚心動魄」的事:「嘀」聲之後緊緊盯著測溫員或溫度顯示屏,等待結果的那幾秒總會不自覺的緊張……自從測體溫成了生活日常,浮動在35℃~36.7℃之間的溫度,也讓人疑惑:在以往的認知裡,37℃才是人體正常體溫,為什麼我們都變「涼」了?
  • 體溫時高時低?研究:正常範圍內,體溫偏高,身體免疫力更強
    諸多醫療機構人員對廣大民眾進行體溫檢測,以及時發現潛在患者。大多數朋友在量體溫時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體溫有時候時高時低,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甚至還有研究表明體溫偏高意味著身體免疫力更強!針對以上疑問,接下來幫助大家解答。體溫時高時低?究竟為何?
  • 什麼原因會造成新生兒低體溫?
    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完善,體溫調節能力差。新生兒肌肉不發達,活動少,產熱能力差。當環境溫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夠或熱量攝入不足時,很易發生低體溫。低體溫不僅可引起皮膚硬腫,並可使體內各重要臟器組織損傷,功能受累,嚴重者甚至導致死亡。一、什麼原因會造成新生兒低體溫1.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當環境溫度降低保暖不夠時,攝入的熱量過少,不能通過自身調節產熱而出現低體溫。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人的體溫多少度是正常體溫?相信絕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37度,以37度為標準,如果超過了,就覺得是發燒了。正常的體溫是37度嗎?但為什麼我們在測量的時候,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在正常的範圍內,體溫是低一點好還是高一點好呢?今天這篇文章,就像大家具體介紹一下,帶你詳細了解體溫。
  • 體溫低的人可能更長壽
    體溫低的人可能更長壽 2020-11-14 21: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37°C是人體正常體溫?科學家發現基礎體溫正在下降
    Philip Mackowiak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Philip Mackowiak重新設計實驗,給出答案:對40歲以下健康成人來說,人均舌下標準體溫為36.8°C;清晨時分,體溫上限為37.2°C;從全天來看,體溫上限為37.7°C。
  • 總是測不準,體溫忽高忽低?一圖get額溫槍正確使用方法
    每天上下班、進出小區,工作人員都會使用額溫槍對我們進行體溫測量,額溫槍也變成了每天必經的戰「疫」防線。有網友說,有的工作人員測額頭,有的測手腕,也有網友反映說額溫槍總是測不準,忽高忽低。那麼額溫槍究竟是如何工作的?該如何正確使用額溫槍呢?小編來給你解答。為什麼要用額溫槍?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清晨六點醒來,渾身酸疼,倍感無力,鼻涕也在試探著往下流淌......這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我可能發燒」了,於是拿起體溫計重新鑽進被窩......當看到體溫計顯示37.2 ℃時,通常我們會鬆一口氣,認為自己的體溫還算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