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在成功入股太子奶之後,將按照產業鏈對其下屬製造業、營銷網絡、採購業務等資產進行重組分拆並擇地上市
中國這一輪私募股權投資熱潮中,第一次出現了在投資之初,就設計了混合多種方式以實現投資退出的模式。
這個主角是太子奶集團——中國最大的發酵型乳酸菌奶飲料生產商。英聯、摩根史坦利等國際投行在成功入股太子奶之後,並不急於將其整體上市,而將按照產業鏈對集團下屬製造業、營銷網絡、採購業務等資產進行重組分拆並擇地上市。
分拆上市
一般而言,通過注資未上市企業並幫助其上市並實現退出,是私募股權投資人(PE)慣常使用的方法;另外的辦法是通過轉讓股權或通過公司回購來實現退出。在太子奶身上,則是通過分拆將幾部分資產擇地上市,並混合了上述諸種方式。
現在,太子奶的業務和資產重組已基本就位,並計劃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將一家公司分拆上市。
據了解,此計劃是根據投行建議而進行的。首個上市部分很有可能是製造業。投行建議認為,太子奶旗下製造業在香港的估值會比較高,適合在香港上市,而營銷網絡則在美國市場估值會比較高一些。
太子奶製造業部分主要指牛奶加工製造業,目前太子奶在湖南株洲、北京密雲、上海崑山、四川成都、湖北黃岡擁有5個生產基地。
營銷網絡資產包括了在中國100個營銷大區,3000多個一級經銷商,10多萬個二級批發商等資源。
採購業務資產則主要是太子奶採購公司,負責太子奶日常的原材料採購等。
太子奶旗下的公司已經完成了雙審計,即會計準則裡的美國準則與國際準則,以適應不同的上市需求。2007年初,曾注資過蒙牛並大獲成功的英聯投資與摩根史坦利再度攜手對太子奶進行了投資,在注資總金額中,英聯佔4000萬美元,摩根史坦利與高盛分別出資1800萬美元與1500萬美元。
作為注資條件之一,私募股權投資方與太子奶也有一個對賭協議,太子奶集團董事長李途純表示,太子奶方要求其保持最低51%的控股權,並且合資公司運營的所有品牌歸太子奶方面所有。作為對賭條件,太子奶方面承諾每年複合增長率超過30%。
新模式
與太子奶模式的結構有些類似的,是世界最大的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之一黑石集團對藍星集團的注資。這次注資是通過投資共約6億美元換得藍星集團20%的股份。藍星集團旗下擁有三家在中國A股市場上市的公司:藍星清洗、星新材料、瀋陽化工。
不同的是,據業內人士估計,如有可能,黑石對於藍星集團最後的退出方式較優的選擇是進行整體上市。而對於太子奶來說則不太一樣,最開始PE進入的時候太子奶旗下並沒有上市公司,而且也沒有準備短期內整體上市,而是分拆以獲得較好的估值。
藉助英聯等的推動,太子奶的CFO從美國聘用,市場顧問找了一個曾是國際飲料公司駐華市場負責人的英國人。
「在資本市場上,國際巨頭的管理代表著管理標杆,對公司內部的員工培訓、科研支出、培訓費的支出,都有一個比較具體的東西來約束,而英聯等的進入推動了這樣的變革」,太子奶一位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