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歲男孩,因好奇將食品包裝中的乾燥劑倒入保溫杯,結果炸傷一隻眼,眼部周圍的皮膚大面積灼傷。」這樣一條消息最近在網絡上流傳開來。乾燥劑真的有如此威力嗎?不少人對此表示質疑。
昨日,記者親自試了一番:將氧化鈣和矽膠兩種乾燥劑放入礦泉水瓶,加水後蓋起來。不久後,加氧化鈣的礦泉水瓶內發出響聲,瓶身變燙且變形,而加矽膠的沒有明顯變化。對此,專家稱氧化鈣放熱劇烈,密閉空間內確實會發生爆炸,並灼傷人。
實驗
塑料瓶嚴重變形
昨日,記者分別購買了幾種食品藥品,發現包裝袋內裝的乾燥劑主要是兩種,一種是矽膠的,另一種是氧化鈣。隨後,記者把兩種乾燥劑分別裝入不同的礦泉水瓶內,再加入一定量的水,關上瓶蓋。
未放入乾燥劑的空瓶。
很快,裝了氧化鈣乾燥劑的礦泉水瓶發出聲響,瓶身變燙,一分鐘後,瓶身發生劇烈的變形。等到瓶內水溫降低後,瓶身還是難以復原。
試驗後變形的空瓶。
放入乾燥劑後瓶內充滿水汽。
不過,裝了矽膠乾燥劑的礦泉水瓶只是輕微變燙,瓶身沒有明顯變化。
專家
密閉條件下可能會炸
華僑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李四中解釋,加入乾燥劑的作用是吸收潮氣,但氧化鈣遇水後會溶解,釋放出大量的熱量,受熱後水會沸騰。如果將氧化鈣乾燥劑放進密閉的空間中,氧化鈣放熱劇烈,造成氣體水體膨脹,產生壓力,壓力過大可能就會爆炸,而且氧化鈣沸騰後的水呈鹼性,一旦爆炸會使人灼傷。
矽膠乾燥劑相對安全,放熱較慢,一般不會「爆炸」。李四中提醒,一旦氧化鈣乾燥劑灼傷皮膚,要先用幹布擦乾淨傷口,再用大量清水衝洗,之後送醫。
那為何記者實驗中沒有發生明顯爆炸呢?專家稱,可能是壓力不夠,一是氧化鈣的量不夠,二是密封不夠緊。
如此說來,如果吞食了乾燥劑,乾燥劑在人體內也會發生反應。第一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陳醫生表示,如果兒童誤食乾燥劑,應該儘快喝水稀釋、催吐,促進排洩,有條件的可以讓孩子喝些牛奶豆漿保護胃黏膜,並且儘快送醫。
律師說法
即使已有提醒 廠家也有責任
乾燥劑包裝外寫著「不可觸碰」,是否代表孩子玩乾燥劑受傷廠家沒有責任呢?福建省金海灣律師事務所主任鄭志寧律師表示,雖然家長有義務提醒孩子,但不能因此認為生產廠家無需承擔責任。乾燥劑是為了保證產品質量的附屬產品,具有遇水可能「爆炸」的特性,因此廠家提供的產品有缺陷。即使外包裝上寫著「不可觸碰、不可食用」等字樣,但孩子可能不識字,所以一旦發生事故,廠家也要擔責。(記者 彭怡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