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光子顯微鏡中的焦點深度擴展方法

2020-12-06 OFweek維科網

雙光子雷射掃描顯微鏡結合鈣指示劑是活體神經元信號探測的金標準。神經網絡中的神經元分布在三維空間中,監測它們的活動動態需要一種能夠快速提高體積成像速率的方式。但是,使用光柵掃描多光子顯微鏡對大量圖像進行成像,如果採用高數值孔徑(NA)的物鏡來獲得較高的橫向解析度時,會導致較小的聚焦深度,為了獲得小聚焦深度下的體積成像,

必須通過一些手段進行Z軸掃描,通過掃描每個焦平面來成像許多平面,這大大限制了成像速度。如果可以犧牲軸向圖像信息,通過擴展焦深在一次橫向掃描中實現體積掃描,也就是體積信息被投影到單個2D圖像中,就可以大大提高成像速度,這被稱為擴展焦深(EDF)成像,對於要求高時間解析度的稀疏群體結構成像(例如神經元活動的功能成像)特別有用。

顯微鏡的軸向和橫向解析度均由物鏡的數值孔徑(NA)決定。高NA可使軸向和橫向解析度以及所收集的光量最大化;較低的NA將產生較低的軸向解析度,即更長的焦深,但同時會犧牲橫向解析度和光收集效率。接下來要介紹的擴展焦深的方法,能夠在保持高橫向解析度和足夠通光量的同時實現擴展焦深。

使用空間光調製器產生焦點細長的貝塞爾光束可以實現EDF成像,但空間光調製器體積大,很難與狹窄的顯微鏡空間兼容;相比之下,基於軸稜錐的貝塞爾模塊便宜且緊湊,但它只能產生固定深度的焦點,不適合用於需要焦深連續變化的各種實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2018年,RONGWEN LU等人展示了一種基於軸稜錐的貝塞爾模塊,只需要在該模塊中沿光軸平移一個透鏡,就可以連續調節貝塞爾焦點的軸向長度。

圖1(a)貝塞爾模塊裝置圖;(b)當D分別為-12mm,0mm和12mm時實驗測得點擴散函數;(c)橫向半高全寬、(d)軸向半高全寬、(e)峰值信號和(f)物鏡後光功率隨L2位移D的變化關係

形成長度可變的貝塞爾焦點的模塊裝置如圖1a所示,入射的高斯光束經過軸稜錐和透鏡L1之後被整形為環形光束,緊接著的環形光圈掩模可以阻擋由軸稜錐缺陷引起的雜散光,從而塑造雙光子激發點擴散函數的軸向分布。之後光束被透鏡L2和L3投射到振鏡上,再通過透鏡L4和L5到達物鏡的後焦面。

這些設計與傳統的基於軸稜錐的模塊類似,不同之處在於通過沿光軸移動L2或L3,可以連續調節貝塞爾焦點的軸向長度。圖1b顯示了D分別為-12mm,0mm和12mm時的軸向點擴散函數,其軸向半高全寬分別為39?m,24?m和14?m。如圖1c-f,從左至右移動透鏡L2可以連續改變橫向和軸向的半高全寬,也就是可以連續改變焦深,且基於矢量衍射理論的數值模擬結果與實驗數據非常吻合。圖2驗證了不同尺寸的環形掩模對軸稜錐缺陷的校正作用,發現較薄的環形掩模能夠更好地優化輸出貝塞爾光束的軸向強度分布,但同時也會導致更多的功率損耗。

圖2不同環形掩模得到輸出焦點的軸向強度分布。無掩模(紅色實線);掩模1(藍色實線);掩模2(黑色實線);模擬結果(黑色虛線)

圖3 a,b:使用高斯光束的體成像結果;c-j:使用貝塞爾光束不同D值時的成像結果

該組分別使用高斯光束和貝塞爾光束對斑馬魚中腦和後腦的脊柱神經元進行成像(圖3),發現即使使用最短的貝賽爾焦點也能比使用高斯光束掃描更多的神經元,並且可以提供和二維高斯掃描方式相當的橫向解析度。最後,該組對斑馬魚幼蟲脊髓投射神經元進行體積鈣成像(圖4),研究了參與逃避行為的斑馬魚的神經元動態過程,採用體積速率為50 Hz的貝塞爾光束監測這些神經元的活性,鑑定出其中的15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表現出敲擊誘發的鈣瞬變。與高斯光束相比,使用貝塞爾光束時體積速率提高了26倍。

圖4斑馬魚幼蟲脊髓投射神經元體區域的50 Hz鈣成像

除了以上提到的使用空間光調製器和軸稜錐來獲得貝塞爾光束的方法外,早年最簡單的方式是使用環形狹縫和傅立葉變換透鏡,透鏡會對經過環縫的光場作傅立葉變化,在其後焦面處產生近似貝塞爾光束,但是使用一個簡單的環形孔擴展焦深會導致光的大量損失,只有一小部分可用的光會通過環面傳輸,會影響成像。

為了解決使用單個環擴展焦深光通量不夠的問題, BINGYING CHEN等人利用超短脈衝相干長度短的特性,採用多環結構的分束掩模,超快雷射脈衝經過時會被分束掩模分成不同的環形子束,每個子束都有時間延遲,也就是每個子束在不同的時間點在物鏡的焦平面上形成貝塞爾焦點。如果每個環引入的時間延遲大大超過了雷射脈衝的持續時間,則子束將互不相干,產生的EDF焦點是所有單個貝塞爾焦點的非相干疊加,如圖5所示。

圖5 a:分束掩模結構圖;b:分束掩模擴展焦點深度的原理示意圖;c:模擬的不同環形光非相干疊加的結果(1-5表示由內到外,EDF:深度擴展後的焦點)

基於實驗設計的掩模參數,該組進行了數值模擬,結果如圖6,最大NA為0.67時計算得到的橫向和軸向解析度分別為550nm和15.98μm,比常規聚焦方式的軸向尺寸大4.96倍,而橫向半高全寬僅比常規聚焦方式大7%。

圖6 點擴散函數的數值模擬結果

該組搭建的實驗裝置如圖7所示,由鈦寶石雷射器輸出的中心波長900nm,脈衝寬度140fs的超短脈衝通過普克爾盒進行功率調節,經過擴束器後進入掩模,掩模每層的厚度約為400μm,對脈衝提供的時間延遲為720fs,滿足非相干疊加的要求。之後光束經過一系列透鏡和兩個振鏡被耦合至物鏡光瞳平面,實現擴展焦深成像。

圖7 實驗裝置圖。1:普克爾盒,光隔離器;2,4,7,8,18:透鏡;3:圓孔;5:虹膜;6:分束掩模;9,12:振鏡;10,11:普羅素目鏡;13:掃描透鏡;14:管狀透鏡;15:二向色鏡;16:物鏡;17:濾波器;19:光電倍增管

對輸出光束的點擴散函數測量結果如圖8所示。對比有掩模和無掩模的點擴散函數發現,有掩模時的軸向半高全寬是無掩模情況下的5.8倍,橫向半高全寬增加15%。降低無掩模條件的NA使得軸向半高全寬和有掩模時一致,橫向半高全寬增加約1倍。上述結果說明該掩模能在略微犧牲橫向解析度的條件下顯著提升焦點深度。為了驗證分束掩模在神經科學成像中的應用潛力,該組還展示了固定小鼠腦樣本中GFP標記的神經元的螢光成像。

圖8 點擴散函數測量結果。

總之,對於稀疏群體結構,採用上述擴展焦深成像的方法,可以在保持橫向解析度和光通量的同時擴展焦深,進而大大提高成像速度,這在活體神經元信號探測方面十分有潛力。

參考文獻:

[1] Rongwen L , Masashi T , Minoru K , et al. 50 Hz volumetric functional imaging with continuously adjustable depth of focus[J].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2018, 9(4):1964-.[2] Chen B , Chakraborty T , Daetwyler S , et al. Extended depth of focus multiphoton microscopy via incoherent pulse splitting[J]. 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 2020, 11(7).



相關焦點

  • 基於光子晶片的超分辨顯微鏡
    在這種方法中,整個照明光路都是使用光子晶片提供的(光傳輸、圖案生成和光束控制),這種晶片可以很容易地進行改造,允許任何標準顯微鏡獲取超分辨SIM圖像。該文章被發表在Nature Photonics。02背景介紹自從大約400年前胡克發現細胞(在一片軟木中)以來,光學顯微鏡一直是生物學發現的終極工具。
  • 多光子顯微鏡成像技術之七:雙光子顯微鏡角膜成像
    裂隙燈顯微成像由雙目望遠鏡和長、寬、入射角可調的光源組成,最早應用於角膜成像中,但無法獲得細胞層面的信息。共焦距顯微成像使用小孔濾去焦距外的信號,可獲得細胞解剖學和密度信息,但無法獲得代謝信息。OCT成像速度快,可獲得角膜層次結構信息,成像深度大,但無法獲得代謝信息。
  • 生物學:擊敗光學顯微鏡的極限,一次一個光子!
    世界上最先進的光學顯微鏡使我們能夠看到單個分子,蛋白質,病毒和其他非常小的生物結構。但即使是最好的顯微鏡也有其局限性。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科學家正在推動一種稱為超解析度顯微鏡技術的極限,開闢了潛在的新途徑,以前所未有的解析度照亮生物組織中的單個細胞過程。
  • 顯微鏡的基礎知識丨WALINOVA顯微鏡丨北京永盛華遠商貿中心
    顯微鏡是一種用來對肉眼無法分辨的微小物體結構進行觀察的技術,在物理,生物,化學,材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於物質結構以及性質的科學研究中。目前公認的顯微鏡之父是荷蘭顯微鏡學家列文虎克,17世紀70年代,他用他製作的高倍顯微鏡首次對微生物進行了觀察。
  • 深度學習「賦能」光子結構設計
    目前逆問題的解決方法通常以優化算法為主,例如基於梯度的方法(拓撲優化,水平集方法)或演化方法(遺傳算法,粒子群算法)。 這種逆向設計算法能使人們找到非直覺的,不規則的光子學結構。其在很多應用中都優於按經驗設計的結構。而採用深度學習方法來設計光子學結構則是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 新光子晶片助力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算法可採用新型光子技術更快實現
    圖丨可編程納米光子處理器概念圖事實上,很多研究者長期以來都在推廣基於光子的計算機。但Soljai表示,「他們太過於樂觀,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儘管很多基於光子計算機的應用都是不切實際的,但基於光子的神經網絡系統「可能對於某些應用的深度學習算法是可行的」,他說道。Soljai的言論並非毫無道理。
  • 谷歌《Cell》論文:光學顯微鏡+深度學習=螢光顯微鏡
    隨著包括圖像質量自動評估算法和協助病理醫師診斷癌組織在內的機器學習技術在顯微鏡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谷歌因此考慮是否可以結合透射光顯微鏡和螢光顯微鏡這兩種顯微鏡技術來開發一種深度學習系統,從而最大限度降低兩者的不足之處。
  • Nature:記錄光子流動的新型量子顯微鏡
    該文章結果為自由電子與空腔光子的強耦合以及先前未知的電子-光子和電子-電子糾纏鋪平了道路。03創新研究超快電子透射顯微鏡是一個飛秒泵浦探針裝置,使用光脈衝激發樣品和電子脈衝探測樣品的瞬態狀態。這些電子脈衝穿透樣品並對其成像。在一個設置中包含多維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以充分表徵納米尺度的對象。
  • 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可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可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25 13:23:19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Suliana Manley、Dora Mahecic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均勻多焦點激發技術用於高通量超解析度成像
  • 雙光子顯微鏡知多少
    雙光子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是:在高光子密度的情況下,螢光分子可以同時吸收 2 個長波長的光子,在經過一個很短的所謂激發態壽命的時間後,發射出一個波長較短的光子;其效果和使用一個波長為長波長一半的光子去激發螢光分子是相同的。
  • 程和平院士:2.2克微型雙光子顯微鏡及其在腦科學中的應用
    1990年,Denk,Webb發明了第一臺雙光子顯微鏡。1992年,我很有幸使用世界上第二臺雙光子顯微鏡,首次實現了雙光子心肌線粒體成像。在腦科學研究中,雙光子顯微鏡是高端實驗室必備的工具,當然其它前沿尖端的工具也是要必備的。如今,雙光子螢光顯微鏡成為最重要的顯微鏡成像技術。  與單光子顯微鏡相比,雙光子顯微鏡有很多優勢。  首先,看得準。
  •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新型顯微鏡,可用於深層組織成像
    光學相干顯微鏡和雙光子顯微鏡等非侵入性顯微技術常用於活體組織的體內成像。當光通過生物組織等渾濁物質時,會產生兩種光:彈道光子和多重散射光子。彈道光子直接穿過物體,沒有經歷任何偏轉,因此被用來重建物體圖像。
  • 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光子共聚焦顯微鏡採購...
    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光子共聚焦顯微鏡採購項目項目(項目編號:中大招(貨)[2017]040號)組織評標工作已經結束,現將評標結果公示如下:  一、項目信息  項目編號:中大招(貨)[2017]040號  項目名稱:中山大學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多光子共聚焦顯微鏡採購項目  項目聯繫人
  • 顯微鏡
    下面我們來簡要概述了時下幾種zui流行的SRM技術的原理:1.受激發射耗竭(STED)顯微鏡STED對於有經驗的螢光顯微鏡使用者來說相對簡單,該方法和普通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的原理相同。普通Confocal使用單光源,而STED使用雙光源。
  • ——冷凍電子顯微鏡學新技術、新方法...
    下午,冷凍電子顯微鏡學新技術新方法專題報告會作為大會三大專題之一,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教授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高寧教授聯合主持下,順利召開。本專題研討會圍繞「冷凍電子顯微鏡學新技術新方法」共安排了12個專題報告,報告內容涵蓋樣品製備、電鏡技術、數據處理等各個方面,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美國等地的400多名代表與會。
  • 中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但是共聚焦顯微鏡能夠觀察的樣品厚度一般小於100um,要觀察更深的樣品時需要藉助雙光子顯微鏡。雙光子顯微鏡最大的優勢是觀察的深度。但是無論是雷射掃描共聚焦顯微鏡還是雙光子顯微鏡,都無法擺脫衍射極限的限制,為了進一步探索微觀世界,需要解析度更高的顯微鏡。STED顯微鏡應運而生,它在共聚焦顯微鏡的基礎上引入損耗光束將螢光光斑進一步壓縮,從而實現超分辨成像。
  • 顯微鏡解析度 - CSDN
    下面我們來簡要概述了時下幾種zui流行的SRM技術的原理:1.受激發射耗竭(STED)顯微鏡STED對於有經驗的螢光顯微鏡使用者來說相對簡單,該方法和普通共聚焦顯微鏡(Confocal)的原理相同。普通Confocal使用單光源,而STED使用雙光源。
  • 我國已具備高端超分辨光學顯微鏡研製能力
    目前,利用蘇州醫工所研製的高端光學顯微鏡,中科院動物所觀察發育生物學中的基本現象,研究潛在調控機制;中科院藥物所觀察藥物胞內靶向定位和輸送,加速創新性新藥研發。 雙光子激發技術的基本原理就是用兩個波長較長的光子去激發一個螢光分子。由於光波波長較長,可實現成像深度超過600微米。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情況下可以用兩個光子激發一個光子,實現能量疊加呢?答案是:提高光子密度。
  • 中國科學家研製出新型可擴展光子計算機
    2月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集成量子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金賢敏團隊研製出一種結合集成晶片、光子概念和非馮諾依曼計算架構的光子計算機,新計算機不僅在解決某些難題方面擁有超越經典電子計算機的潛力,且物理尺度可擴展。該研究提供了超越經典計算機計算能力新思路,預示光子計算機未來可期。
  • 在人造光子材料中,發現捕捉光的新方法,改變了光波的共同行為!
    ,提出了一種在人造光子材料中捕捉光的新方法,這可能會極大地提高在線數據的傳輸速度。城市學院物理學家亞歷山大·B·哈尼卡耶夫領導的拓撲光子超材料的研究表明:超材料中的遠程相互作用改變了光波的共同行為,迫使它們在空間中局域化。此外,研究表明,通過控制這種相互作用的程度,人們可以在光波的俘獲特性和擴展(傳播)特性之間切換。捕捉光的新方法,能設計出新型的光學諧振器,這可能會對日常使用的設備產生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