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飛船姊妹攜手,穿越星際空間,探索太空深處的奧秘

2021-01-09 騰訊網

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號從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艘從外部觀察太陽系的太空飛行器。

圖解:太陽系的規模和旅行者2號。圖源:NASA

當時,沒有辦法知道宇宙飛船是否可以穿越星際空間,或者它是否能夠在太空深處進行如此漫長的旅程。

但截至去年,旅行者2號和它的姊妹飛船「旅行者1號」都已進入星際空間。它們穿越的差異給了科學家們一個獨特的機會來比較旅行者1號和2號收集的數據。這些數據也使科學家能夠像觀察銀河系其他恆星一樣觀察太陽——從我們太陽系周圍的邊界向外看。將這兩個飛船交叉點進行比較,該初步結果發表在本周的《自然天文學》雜誌上。

速度更快的旅行者1號飛船,於2011年穿越星際空間。而且,時隔40多年,在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2號也實現了飛躍。這兩艘飛船在不同的位置穿透了日光層——旅行者1號在北半球,而旅行者2號在南半球穿過。

圖解:旅行者號飛船在太陽系與當地星際介質相遇的區域發現的示意圖。美國宇航局「旅行者1號」(V1)和「旅行者2號」(V2)飛船的當前位置以天文單位顯示,1 AU等於1.5億公裡或9300萬英裡。在這些距離下,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以光速傳播的無線電信號分別需要20小時31分鐘和16小時58分鐘。圖中顯示了太空飛行器沿不同尺寸的軌跡。圖源:NASA

早該如此

愛德華·斯通是旅行者號任務的項目科學家,他在宣布這一發現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當然不知道宇宙飛船的壽命是否足夠長,能長到離開氣泡進入星際空間。」

他說:「太陽圍繞著它形成的這個泡泡有多大,我們沒有很好的量化概念。」

圖解:航海家號宇宙飛船的一張插圖,被派去探索星際空間。圖源:NASA

「泡泡」是指太陽圍繞它和它的附屬行星所形成的邊界。太陽發出的太陽風與來自星際空間的風相互作用,形成一個超出行星軌道的日光層。日光層還保護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部分免受來自銀河系其他地方的潛在破壞性宇宙射線的傷害。

圖解: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撞時產生湍流能量。當運動電荷分解並重新連接時,能量形成高速電子射流。圖源:NASA

丹·瑞森費爾德是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天文學家們把賭注押在了什麼時候能穿過。

瑞森費爾德告訴美國在線科技新聞雜誌《逆》:「旅行者的名聲來自它對行星的探索,後來它安靜了好幾年,因為它只是在穿越行星之外的太空深處旅行。」

旅行者2號成功穿越太空深度的消息特別令人興奮,因為船上有一個工作的等離子儀器。不幸的是,旅行者1號的儀器在20世紀80年代遭到損壞。這一工具對於確定太陽從日光層內的熱等離子體到該邊界以外更冷、更密集的物質的轉變至關重要。

因為它們發生在不同的地點,也發生在太陽磁周期的不同點上,所以這兩個太空飛行器收集到的數據是完全不同的。例如,旅行者2號揭示了一個比旅行者1號更平滑、更薄的日光層邊界,磁場更強。

第二組數據也讓我們更好地了解了日光層的形狀。

瑞森費爾德說:「當旅行者2號穿越太陽層頂時,它向我們展示了我們的日光層不是標準的圓形,而是不對稱的。」

從外面往裡看

這次任務的觀測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星際空間是如何影響太陽的,以及太陽是如何影響其銀河系環境的。

旅行者號的測量表明,太陽邊界以外的星際介質是不穩定的,並且受到太陽風和銀河風相互作用的影響。日光層保護地球不受宇宙輻射的影響,只有大約30%的輻射穿過這個保護泡。

圖解:旅行者號宇宙飛船在不同的地點和不同的時間穿透了日光層。圖源:NASA

斯通在通話中說:「通過了解日光層的屏蔽效應,我們將對太陽層如何隨著星際介質的變化而隨時間變化有一些了解。如果最近在其附近發生的一些事件導致氣壓升高,這將日光層被壓縮,輻射將更強烈。」

普林斯頓大學天體物理科學系的科學家傑米·蘭金指出了旅行者2號穿越的其他重要數據。

蘭金告訴《逆》:「旅行者1號穿越時有一些未解決的問題,人們期待著旅行者2號能夠分辨出星際介質中的溫度。時間差使我們對太陽如何影響這一地區以及太陽天氣有一些了解。」

圖解:從太陽到最近恆星的星際介質的豐富程度。圖源:innovationtoronto

旅行者2號的估計壽命還剩5年,因此隨著它繼續探索星際空間,它將繼續反饋對星際介質的測量。

蘭金說:「既然我們大多數時間都是從內而外研究我們自己的恆星,那麼我們能從中發現什麼呢?」

旅行者2號發射時,蘭金還沒有出生,她用從任務中收集到的數據寫了她的博士後論文。她計劃繼續使用未來的任務數據來回答一些關於我們的主星的問題。

蘭金問道:「大局是什麼?如果有人遠程觀察我們,像我們觀察其他恆星一樣觀察我們的恆星,我們會是什麼樣子?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回頭看看自己。」

作者: Passant Rabie

FY: 武薇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太空飛行器發現旅行者2號到達了星際空間
    圖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旅行者2號在2018年11月飛出太陽系,進入廣闊的系外空間,而它的姊妹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於六年前飛出太陽系。旅行者2號傳回來的數據幫助科學家描繪出太陽日球層的結構。(日球層,即由太陽創造並環繞其自身的巨大氣泡狀空間區域。)人類對星際空間的第二次探索所引出的問題比它回答的更多。
  • 旅行者二號探測器揭秘更多星際空間細節
    那時,人類還無從得知一艘宇宙飛船能否穿越太陽系邊界到達星際空間,甚至不知道它能否在漫長的深空旅行中倖存。2018年和之前的旅行者一號一樣成功進入星際空間,兩艘飛船之間有差異的穿越過程讓科學家能夠利用這次寶貴的機會,對比兩艘飛船收集到的數據。
  • 旅行者二號探測器揭秘更多星際空間細節
    那時,人類還無從得知一艘宇宙飛船能否穿越太陽系邊界到達星際空間,甚至不知道它能否在漫長的深空旅行中倖存。兩艘飛船穿越過程對比的初步結果發布在2019年11月第2周的《自然天文學》期刊上。 速度更快的旅行者一號早在2011年就進入了星際空間。接著,在發射四十多年後,旅行者二號於2018年11月5日也完成了穿越。兩艘飛船在不同位置穿過日球層頂,旅行者一號於北半球穿過,旅行者二號則在南半球。
  • 星際穿越後的「旅行者二號」仍未恢復
    科技日報北京2月5日電(記者張夢然)據《麻省理工技術評論》網站近日消息稱,不久前才給人類帶來大量穿越星際空間的寶貴數據的「旅行者2號」(Voyager 2)探測器,突然因功率不足關閉了其搭載的所有科研儀器,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師們全力搶救後,探測器「回到正軌」仍在運行中
  • 「旅行者」:觸摸星際空間
    2013年9月12日,美國科學家宣布,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無人探測器跨越了從太陽系空間到星際空間的這道「涇渭分明」線。此時,它已出發36年,行程187億公裡,是有史以來飛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豪言:「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用在一往無前的「旅行者」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 美國「旅行者二號」宇宙飛船也要飛入星際空間了!
    當美國宇航局在 1977 年發射「旅行者 2 號」星際探測器的時候,鈴鐺和迪斯科舞廳還相當風靡。時光一晃過去了 40 多年,該探測器現已接近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進入星際空間。NASA 表示,旅行者 2 號用了十多年來穿越日鞘(Heliosheath)。這一層可被描述成「圍繞太陽的巨大氣泡」,行星仍受到太陽物質和磁場的主宰。目前,旅行者 2 號正處於距離地球 110 億英裡(約 177 億公裡)的地方。NASA 在周五的公告中稱:「探測器回傳的數據表明,來自太陽系外的宇宙輻射的轟擊,正在不斷增加」。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二號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目前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151AU(1AU即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1億5千萬公裡)。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二號也進入了星際空間。在旅行者二號進入星際空間之後,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 探索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有這些優勢
    實際上,在探測外太空的徵途上,「新視野」號並不孤單。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日宣布,經過41年、180億公裡的飛行後,「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經穿越了日球層,進入了星際空間。它是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早在2012年,「旅行者1號」就先一步離開了日球層,但當時搭載在上面的等離子密度探測儀(PLS)已經損壞了30多年,科學家花費了1年才間接推算出數據並確認了它的離開。
  • 太空探索:太陽系以外的神奇世界「旅行者」號為你揭開秘密
    作為首批離開太陽系的人類建造物體,兩艘太空飛行器正在探索遠離地球數十億英裡的未知領域。在此之前還沒有任何宇宙飛船飛到如此遙遠的太空。太陽風會因太陽活動的強弱而加劇或放緩這場太陽風暴與旅行者2號相遇時,這個太空探測器還在我們的太陽系中。一年多後,太陽風暴最後的垂死餘風也追上了早在2012年已進入星際空間的旅行者1號。 這兩個太空探測器穿越太陽系走的是不同路線,一個位於太陽系黃道平面上方30度的方向,另一個則位於黃道下方30度。
  • 旅行者號飛船有可能在未來給人類引來禍端,這是怎麼回事?
    1957年,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從此刻開始,標誌著人類開始走進太空探索時代,這是人類無數年的期盼和願望,終於在人類走進科技時代200多年後實現了。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那一刻,有關外星文明的話題就成為了科學界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每一個宇宙學家都期望人類有一天能夠找到外星文明,可能有人會問了,為什麼宇宙學家不懷疑外星文明的存在?
  • 「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
    據新華社電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本周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發一組論文,詳解「旅行者2號」傳回的首批「星際穿越」數據,讓人們得以窺見太陽系與星際空間「接壤」之處的神秘圖景。
  • 69億公裡外飛船發回數據,看到不同的景象,正朝著星際空間飛去
    我們人類發射了很多探測器,有一些探測器在我們地球附近運行,有一些探測器則會飛到太陽系其它大星球附近探索,甚至會登陸到某些外星球表面進行探索。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探測器正在朝著太陽系外飛去。如大家所熟知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旅行者2號探測器,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多個探測器正在朝著太陽系外飛去,其中一個是先驅者10號、一個是先驅者11號,由於這2個探測器目前已經完成使命,早就失去聯繫,所以現在很少關於它們的消息。目前,新視野號探測器也正在朝著星際空間飛去。
  • 旅行者1號駛入星際空間
    圖片來源: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1號飛船發回的新數據表明,這艘飛船確實已經離開了日球層的懷抱,駛入了寒冷黑暗的星際空間。所謂的日球層(heliosphere),指的是包裹在太陽周圍的一個由熾熱的高能粒子構成的氣泡。自1977年發射以來,旅行者1號一直在急速飛離太陽。最新測量數據顯示,飛船周圍等離子體的密度,已與理論預言的星際介質密度相符。
  • 科幻巨製《星際探索》美爆,不止探索太空,還探索了生命的答案
    所以很多人在琢磨《星際探索》中不科學的設計邏輯,去研究他們太空過那麼久吃什麼等,這些都沒必要較真,因為《星際探索》就不是硬科幻。相比較於主流動作科幻大片,《星際探索》更多的時間放在了主角的精神世界研究上,從而削弱了劇情本身的戲劇衝突的力量。
  • 從《2001》到《星際穿越》,人類如何在電影裡探索太空
    《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穿越》兼有現實風格和科幻風格,但它們的科幻成分並非單純的天馬行空而是具有非常紮實的科學基礎或學術內核,更偏向現實類。《星際旅行》第一部其實太空電影的劃分也沒有那麼嚴格,現實和科幻風格往往是既交錯又重疊,事實上大部分科幻類的太空電影也都具有現實意義。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受《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等科幻大片的影響,現實世界中的我們偶爾會發呆,對神奇外太空進行一番幻想,外太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到底有沒有邊際,太空中有些什麼樣天體,是不是和科幻大片中一樣,智慧生命一邊駕駛著星際飛船,穿梭於多個星系之中,一邊吃著美味佳餚,欣賞著舷窗外的美景。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受《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等科幻大片的影響,現實世界中的我們偶爾會發呆,對神奇外太空進行一番幻想,外太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到底有沒有邊際,太空中有些什麼樣天體,是不是和科幻大片中一樣,智慧生命一邊駕駛著星際飛船,穿梭於多個星系之中,一邊吃著美味佳餚,欣賞著舷窗外的美景。
  • 穿越星際遨遊太空 必玩太空科幻遊戲盤點
    小編精心為大家挑出一些太空相關的科幻遊戲,讓大家在太空遊戲裡感受星際穿越的樂趣。-手遊聯動營銷模式,推出了同名手機遊戲《星際穿越 Interstellar》。《星際穿越》是一款在太空中自由探索的模擬遊戲。都說星界旅行是無聊的,因為太空中沒有溫度,只有輻射。沒有陪伴,只有獨自上路。不過在這裡,你並不孤單。在這裡你可以創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行星。大氣,海洋,陸地,皆可以任由你指定。你還能駕駛著你超科技的飛行器在宇宙不停穿梭。當然只要不耗盡燃料。你可以探索黑洞的奧秘,還能訪問你周圍的朋友們。還能利用空間蟲洞躍遷到新的星系。
  • 美國「旅行者2號」星際穿越看到了什麼?觀測數據印證此前一個驚人...
    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美國航天局2018年12月10日宣布,航行了41年的「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飛出日光層,開始探索星際空間,它當時距離地球約180億公裡。
  • 旅行者太空船驚人發現,太陽系在呼吸?
    截止2020年,旅行者太空船已經在太空中飛行42年了。它們在宇宙中發現了什麼呢? 人類一直期盼著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能順利離開太陽系。但他們能做到嗎? 這對孿生探測器已經在太空深處飛行超過40年。兩艘宇宙飛船,在飛越同一邊界時,它們得到的數據完全不同。 科學家認為,這兩個太空探測器是在太陽活動的不同時期到達星際空間的,結果顯示,太陽系邊界上的物質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