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二氧化氮是臭氧的破壞者,也是全球氣溫升高的罪魁禍首,減少二氧化氮排放是全球的共識。但最近呢我國的二氧化氮的排放減少了,這是為什麼呢?來看看來自國外的報導:
最近據歐洲航天局採集數據,2月10日-2月25日,中國各地二氧化氮含量明顯低於前一時間段。美國航天局Aura衛星上的臭氧監測儀(OMI)也做了類似監測。NASA方面表示,二氧化氮汙染的減少最先出現在武漢附近,最終擴散至全國。引自生命時報
一般我國都是春節期間因為工廠停工放假,人員流動後保持在一地,導致我國空氣中的二氧化氮減少。等春節結束,工廠開工後會有一個明顯的增長過程。
但今年特別,春節後不僅不增加反而還下降了,為什麼呢?因為今年受疫情影響,減少了人員流動,且全國汙染企業工廠大面積停工待產,使得二氧化氮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情況。
我們從中能得到什麼啟發呢?
首先從這次的臭氧監測可以得出工廠的停工、人員的不流動對大氣的環境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但仔細想想,我們又不能為了保護大氣就不工作,工廠就不生產吧!怎麼辦?感覺是走進了死胡同,很矛盾,矛盾點在於生產與環境的衝突,但偉大的哲學家們還說了,條件下轉變從而找到一致的點,從國家得十三五,火炬等計劃,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淘汰落後產能改進工業生產手段,擴大專業培訓等等都是為了那個共同點,就是環境與經濟的和諧共處。
這次的疫情,我們有了APP,可以宅家辦公,可以遠程控制,我們有了5G網絡,通訊更加快捷,網絡教學也開展的異常順利,我們有了人工智慧,機器人工廠,不僅替代了大量勞動力減少聚集還減少了汙染排放,這些都是新時代科技發展帶給我們的。但同時我們應該深刻的認識到這次是因為疫情,才出現環境的短時間的好轉,國家的損失到底有多大,難道我們其他時間就沒有好辦法了嗎?居安思危,如果下次還有其他的疫情,那我們可能幾年得財富積累都會遭到很大的損失,不僅不能對環境有很大的幫助,人民的正常生活體系也會被打破。
我們即要環境,又要發展,如何發展,這就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一人一企一國不能改變什麼,但看到國家的決心,一批優秀企業的成長,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沒有類似這次疫情的影響下我們的生活環境也會越來越好。
圖片來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