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排斥學習源自錯誤思維觀念,不及時矯正父母的努力全白費!

2020-12-06 廖老思父母加油棧

上節課,我們主要分析了孩子厭學的具體表現和徵兆,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分別是:

1.白天睡覺起不來床

2.邊做作業邊看手機

3.無故請假不去學校

4.貪玩懶惰不愛思考

5.沉迷遊戲敷衍學習

換句話說,當孩子表現出了以上這些行為時,並非說明孩子身上養成了一大堆不良習慣或壞毛病,要知道這些行為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壓根就不喜歡學習,甚至討厭、排斥、抗拒學習,因此,大多數父母總是不厭其煩甚至是沒完沒了地抓孩子的表面現象和徵兆——

比如,反覆叫孩子起床、催孩子早點睡覺、嘮叨孩子先寫作業再玩遊戲、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斷網或沒收孩子的手機、嚴厲批評孩子無故請假等等,實際上,父母所做的這些事情,儘管用心良苦,但實際上卻是在隔靴撓癢,因為這些做法根本沒有觸碰到孩子問題的核心——厭學。

判斷並明確孩子存在「厭學」行為後,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喜歡或討厭一件事物,一定事出有因;正如心理學家梅爾茲在其著作《人性的開拓》一書中寫道:

「一個人的一切行動、情感、行為、甚至才能,永遠與自我意象(觀念)相吻合。簡而言之,你將遵照你自認為是什麼的人而行事。」

俗話也講「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而愛與恨的判斷依據實際上源自於我們對某事物所持有的觀念;

比如,孩子媽媽新學了一道菜,在廚房忙活了一上午,終於做好了端了出來,結果孩子以及老公吃完之後一句話都沒說,這個時候,孩子媽媽腦子裡的思維觀念,決定了她此時此刻的心情,以及是否願意及樂意繼續嘗試做更多新的菜;

第一種觀念是「我新做的菜實在太糟糕了,我是一個做菜難吃的媽媽,不然的話孩子以及老公怎麼一句話都不說呢?」(消極思維);而第二種觀念則是「我新做的菜一定超級好吃,看來我做菜非常有天賦,不然的話,孩子以及老公怎麼會只顧著吃,都忘記說話了呢?」(積極思維)

很顯然,第二種思維觀念,更能夠促使這個媽媽繼續嘗試更多的新菜,並且享受其中,心情暢快;同樣的道理,孩子之所以討厭學習,不願意嘗試更多的學習方法以及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自暴自棄,很大的原因在於,孩子的觀念是消極的、錯誤的;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幫孩子把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矯正過來呢?《孫子兵法》裡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想要幫孩子矯正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厭學的孩子到底存在著哪些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呢?

1.別人帶手機去學校我也要帶

有一個男孩在上高一,在學校寄宿,學校規定不準帶手機去學校,如果被學校發現後會給嚴重警告處分,剛開始,孩子還是願意遵守規定,沒帶手機,但是後來發現隔壁宿舍有人偷偷帶手機,於是在周末回家也要求把手機帶去學校,當時父母堅決反對——「上學就好好上,老想玩手機怎麼行呢,所以堅決不同意!」

但是孩子執意要把手機帶去學校,說別人都帶了我也要帶,而且還放下狠話說,如果不讓我帶我就不去上學了,為了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父母只能咬牙按下心中的怒火,沒有繼續阻止他。

另外一個孩子的問題則更加嚴重,因為他的問題不是「別人帶手機去學校我也要帶」,而是「別人都不去上學我也不上」,用他媽媽的原話說就是:「這孩子之前不去上課,說是因為晚上沒有睡好導致早上起不來,而後面幾次則直接說自己不願意讀書,問他原因,他說因為和他在一起玩的朋友都不讀書,所以他也不想去讀。

不管是看到別人帶了手機去學校,自己也想要帶,還是看到別人不想去上學,自己也不想上,這實際上都反映了孩子消極負面的思維觀念和視角,孩子看不到積極正面的,比如,別人認真學習,我也要認真學習,別人上課認真聽講,我也要認真聽講,別人可以做到不玩手機,所以,我也可以做到不玩手機……

這些正向積極的方面,孩子一個也沒看到,或者看到了也裝作沒看到,只看到了那些敢於違反學校規定,貪玩且不愛學習的孩子的行為,與其說是因為有同學帶手機去學校,才導致孩子也想帶,倒不如說,孩子的思維觀念原本就是負面消極的,而那些違反紀律同學的行為,剛好符合了他的思維視角,而被瞬間捕捉到了而已;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

「(手機)網絡是導火索,外面插進一根線。真正的炸藥,不是(手機)網絡而是孩子心理上的問題。」

正所謂「心裡有什麼,眼裡就能看到什麼」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也能夠從側面說明,在這個孩子的心裡壓根就沒有「要認真學習」這一思維概念。

2.只有玩手機才能讓自己放鬆

有的孩子堅信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玩手機才能讓自己放鬆」,所以,一旦遇到情緒較為緊張,壓力相對較大的事情的時候,孩子就自動過濾掉了現實生活中其他的更為有效的「放鬆」通道和方法,比如和父母談心,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或者通過做運動來放鬆自己,而是一頭扎進手機裡,在手機的虛擬世界中麻痺自己;

比方說有一個15歲的男孩,只要是幹與學習、寫作業相關的事,就磨蹭的不行,而且自己還總結出一套理論,說只有邊玩手機邊聽音樂,才能夠讓自己放鬆,才能夠繼續寫作業,所以,孩子學習的狀態往往是,寫一會作業,然後看一會手機,刷刷視頻,回復一下微信,再玩會遊戲,一大段時間就過去了;

父母也試過和孩子講道理——「不是說不讓你玩手機,你先把作業寫完,然後適當地放鬆一下是可以的」,但孩子偏偏要得寸進尺,本來說好的只玩20分鐘,結果每次都嚴重超時,一玩就玩好幾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

因此,孩子依賴於「玩手機」來放鬆自己,實際上恰好說明,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緊張、壓抑甚至是痛苦的,寫作業純粹是一種負擔和煎熬,必須通過「玩手機」來調劑,才得以完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那麼,孩子將永遠擺脫不了對手機的依賴。

3.學習是為父母學與自己無關

不少孩子從內心裡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而學,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有的孩子甚至把「學習」當成威脅父母的工具,把「學習」當成和父母談條件的籌碼。

相關焦點

  • 孩子經常熬夜玩手機不上學怎麼辦?父母忽略這2點,再努力也白費
    父母焦急得不得了,跟孩子約法三章也達不到好的效果,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找到廖老思團隊尋求幫助,希望孩子能回歸正常的學生狀態,放下手機,回歸學校學習。根據小冬媽媽反饋的信息,目前小冬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 孩子明明很努力,為啥成績總上不去?不重視這1點,再努力也白費
    比如,每個班裡都會有這麼一群學生,他們看起來很努力,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課間也在埋頭苦讀,熬夜在小檯燈下兢兢業業地複習做題,花了別人2、3倍的時間,卻還落後於人……而作為家長,看著孩子每天背著一大堆作業,寫到深夜,一邊心疼,一邊又滿心期待著孩子,能在考試中取得一個好成績。可誰曾想,孩子的成績不僅沒有提高,反而一降再降。這是什麼原因呢?
  • 扎心:工薪父母再怎麼拼命工作,也養不起一個不知努力的孩子
    對於工薪家庭而言,想要正常供養孩子,自然需要父母緊衣縮食的生活,拼命地努力工作。然而,我們看到的卻是,在家長努力付出的背後,反倒變為孩子的理所應當及變本加厲的索取。 這種教育,把孩子養成了想要什麼都得有,不用工作,也照樣活得舒服的錯誤認知。試問,孩子還會努力嗎?因為別的同學有,我就要有,父母就會滿足,孩子還會有感恩嗎?
  • 為什麼一定要讓孩子進行語言矯正,因為影響孩子的,不止一方面
    在孩子開始學著說話之後,很多父母就覺得應該將孩子的語言學習提上日程,畢竟語言是我們每個人必須要掌握的一項基礎技能,對我們以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來說相當重要。
  • 孩子天生就不是學習的料?科學研究:要看父母的培養「走不走心」
    吳曉紅提出孩子要有學習的欲望, 我們父母雖然對孩子都有著很高很高的期望,但也同時也要考慮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欲望,而不是強迫孩子去學習,不考慮孩子是否喜歡問題,只是按照我們設想的路線,給孩子安排各種的補習班各種興趣班。
  • 孩子剛學習就喊累,不是孩子懶,可能是孩子大腦雙側功能分化不全
    對於大腦雙側分化不全的孩子來說,即使他們能感受到某種刺激,但因為皮層聯合區的發育不成熟,它就很難及時的傳遞信息,協調各個感應區對信息做出及時準確的判斷,這勢必會影響影響人的正常反應。那麼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存在大腦雙側分化不全的問題呢?
  • 別再和孩子對著幹了!抓住兒童的2-8歲,聰明父母都是這麼做的
    相信當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小孩子有多難帶,要教育,還要注意方法、情況、時間等,否則只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大人都會犯錯,小孩子更別提了,一次又一次的嘮叨和叮囑都換來「左耳進右耳出」,白費口舌還引起孩子的反感,壓制不住他們的叛逆心,卻把自己氣的夠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不努力的父母,是怎樣一點點拖累孩子的?
    1歲的早教班,3歲的啟蒙班,5歲的興趣班,8歲的補習班,15歲的家教以及大學學費/留學儲備金……可以預見的是:教育花費,在孩子真正獨立前,只會水漲船高。 更要命的是,燒錢的不止眼前的早教班,還有中學擇校和大學學費……這沒有任何貶義,我只是為這些努力的父母而感嘆。
  • 孩子語言邏輯混亂,也算語言發育遲緩嗎?需不需要語言矯正?
    新生兒的誕生可謂人生最大的喜事之一,孩子不僅代表著未來的希望,也是父母愛情的最好結晶。盼望著,盼望著,孩子漸漸成長起來。從牙牙學語,到好奇地四處爬行,再到開口說第一個詞,學會走路,寶寶的每一步發展都讓父母高興不已。然而,潛伏在陰影中的危機也在此刻降臨。
  • 解析電影《寄生蟲》:父母的「信念感」,直接影響孩子的世界觀
    但卻不知道孩子的成長進度到了哪一步,回過頭來看孩子,卻不知道孩子心理的需要,甚至對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感到不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缺席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影響,但同時,不同的"信念"的父母也會造就不同思想的孩子。
  • 李玟瑾: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太重要!和孩子的成長息息相關
    問孩子「為什麼」,不僅是為了激發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是為了快速判斷孩子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強的孩子思維嚴謹全面,不碎片化,善於用充分的理由和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善於利用前因後果在表達過程中呈現清晰的思路。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即使家長整天督促他,不停地提醒他們,孩子也不為所動,一個懶惰,不知道上進的孩子,將來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家長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要放任孩子的懶惰行為,家長此時不妨試試「馬蠅效應」。什麼是「馬蠅效應」?
  • 看完這篇文章,孩子「滾」去學習了!
    「學習好累,我不想上學了!」這句話似乎已經成為了很多孩子的口頭禪。玩著很帶勁兒,一提起作業就頭疼,一說到上學就渾身乏力,哪哪兒都不對勁。完成作業就像應付家長和老師的差事,提起上課苦大仇深,一節課過去渾渾噩噩,記住的知識點沒幾個,一下課卻宛如脫韁的野馬。你家孩子是否學習不主動?是否作業要監督?是否排斥去上學?是否成績老是上不去?孩子厭學該怎麼辦?
  • 父母和孩子最熟悉的家庭生活,在長期相處中,為何矛盾和摩擦不斷
    原來學生在家的這段時間,很多人與父母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自從上學後,從來沒有這麼長時間和父母朝夕相處過,之前「母慈子孝」的感受,在同一個屋簷下長期相處中,父母與孩子不同的生活習慣和觀念之間出現了矛盾和衝突。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但是媽媽卻並不認可她的看法,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經常打壓孩子的錯誤,還開始講大道理。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 為什麼孩子大都喜歡玩捉迷藏?心理原因很有趣,父母試試這樣處理
    這就是因為小孩子的思維能力還不夠完善,對事物的認知還不足夠。2、帶給孩子緊張感在玩這個遊戲的時候,孩子的情緒狀態是緊張的。因為孩子會處於怕被別人找到的緊張裡,而這種緊張會讓孩子興奮。在躲藏的過程中孩子是激動的,當最後不被找到的時候孩子是高興的。
  • 不要讓慣性思維禁錮孩子的想像力,孩子有可能是下一個牛頓
    很多父母可能都有體會,當你憑著想當然做事情的時候,有時候會陷入麻煩之中,甚至會讓你驚慌失措。過去的經驗,往往會讓我們犯了想當然的錯誤。有個現象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思維定勢,又叫慣性思維。我們應該如何在實踐中培養孩子養成專業的習慣呢?有幾個建議,大家看一下。第一呢,就是培養孩子具有新視角和新方法。多讓孩子接觸新事物,多去看外面的世界,讓孩子自己解決出現的問題,哪怕他們解決的方法不對,最起碼他們最後知道了這種方法不對。第二,引導孩子從分析中發現真正的潛能優勢。
  • 維納的「歸因理論」:家長的錯誤歸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理論,只要考上了大學想做什麼都可以。這使得孩子們出現高考前拼命學習,高考後則盡情放縱的情況,很多考上名校的孩子都是在周圍人的誇讚中長大的,他們覺得自己天生聰明,不需要怎麼努力就可以輕鬆通過考試。
  •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父母都善用「鳥籠效應」,別再強迫孩子學習了
    「陪孩子寫作業,內心是崩潰的。」這是不少父母內心的真實反應。而其中根本的原因,還是孩子不會主動去學習。很多孩子從幼兒園就讓父母們著急,看書做作業,每次都被逼著學習。 雖然嘗試過「快樂的教育」,但是孩子沒有任何變化,不知道怎麼讓孩子自主學習。
  • 語境思維——父母的語言,直接塑造著孩子的大腦
    如果把大腦比喻成一臺機器,父母的言行就是在為孩子創造超級機器的過程。嬰兒們生下來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說,然而這只是表象,他們的大腦正在迅速發育。一直要到孩子較大甚至入學之後,父母才會發現,有些孩子似乎特別聰明,反應敏捷;有些孩子即使很努力,成績也無法提升;有些孩子對藝術敏感,有些孩子對音樂敏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