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節課,我們主要分析了孩子厭學的具體表現和徵兆,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分別是:
1.白天睡覺起不來床
2.邊做作業邊看手機
3.無故請假不去學校
4.貪玩懶惰不愛思考
5.沉迷遊戲敷衍學習
換句話說,當孩子表現出了以上這些行為時,並非說明孩子身上養成了一大堆不良習慣或壞毛病,要知道這些行為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孩子壓根就不喜歡學習,甚至討厭、排斥、抗拒學習,因此,大多數父母總是不厭其煩甚至是沒完沒了地抓孩子的表面現象和徵兆——
比如,反覆叫孩子起床、催孩子早點睡覺、嘮叨孩子先寫作業再玩遊戲、限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斷網或沒收孩子的手機、嚴厲批評孩子無故請假等等,實際上,父母所做的這些事情,儘管用心良苦,但實際上卻是在隔靴撓癢,因為這些做法根本沒有觸碰到孩子問題的核心——厭學。
判斷並明確孩子存在「厭學」行為後,下一步應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人之所以喜歡或討厭一件事物,一定事出有因;正如心理學家梅爾茲在其著作《人性的開拓》一書中寫道:
「一個人的一切行動、情感、行為、甚至才能,永遠與自我意象(觀念)相吻合。簡而言之,你將遵照你自認為是什麼的人而行事。」
俗話也講「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而愛與恨的判斷依據實際上源自於我們對某事物所持有的觀念;
比如,孩子媽媽新學了一道菜,在廚房忙活了一上午,終於做好了端了出來,結果孩子以及老公吃完之後一句話都沒說,這個時候,孩子媽媽腦子裡的思維觀念,決定了她此時此刻的心情,以及是否願意及樂意繼續嘗試做更多新的菜;
第一種觀念是「我新做的菜實在太糟糕了,我是一個做菜難吃的媽媽,不然的話孩子以及老公怎麼一句話都不說呢?」(消極思維);而第二種觀念則是「我新做的菜一定超級好吃,看來我做菜非常有天賦,不然的話,孩子以及老公怎麼會只顧著吃,都忘記說話了呢?」(積極思維)
很顯然,第二種思維觀念,更能夠促使這個媽媽繼續嘗試更多的新菜,並且享受其中,心情暢快;同樣的道理,孩子之所以討厭學習,不願意嘗試更多的學習方法以及付出更多的努力,甚至自暴自棄,很大的原因在於,孩子的觀念是消極的、錯誤的;
那麼,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幫孩子把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矯正過來呢?《孫子兵法》裡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想要幫孩子矯正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厭學的孩子到底存在著哪些錯誤消極的思維觀念呢?
1.別人帶手機去學校我也要帶
有一個男孩在上高一,在學校寄宿,學校規定不準帶手機去學校,如果被學校發現後會給嚴重警告處分,剛開始,孩子還是願意遵守規定,沒帶手機,但是後來發現隔壁宿舍有人偷偷帶手機,於是在周末回家也要求把手機帶去學校,當時父母堅決反對——「上學就好好上,老想玩手機怎麼行呢,所以堅決不同意!」
但是孩子執意要把手機帶去學校,說別人都帶了我也要帶,而且還放下狠話說,如果不讓我帶我就不去上學了,為了避免關係進一步惡化,父母只能咬牙按下心中的怒火,沒有繼續阻止他。
另外一個孩子的問題則更加嚴重,因為他的問題不是「別人帶手機去學校我也要帶」,而是「別人都不去上學我也不上」,用他媽媽的原話說就是:「這孩子之前不去上課,說是因為晚上沒有睡好導致早上起不來,而後面幾次則直接說自己不願意讀書,問他原因,他說因為和他在一起玩的朋友都不讀書,所以他也不想去讀。
不管是看到別人帶了手機去學校,自己也想要帶,還是看到別人不想去上學,自己也不想上,這實際上都反映了孩子消極負面的思維觀念和視角,孩子看不到積極正面的,比如,別人認真學習,我也要認真學習,別人上課認真聽講,我也要認真聽講,別人可以做到不玩手機,所以,我也可以做到不玩手機……
這些正向積極的方面,孩子一個也沒看到,或者看到了也裝作沒看到,只看到了那些敢於違反學校規定,貪玩且不愛學習的孩子的行為,與其說是因為有同學帶手機去學校,才導致孩子也想帶,倒不如說,孩子的思維觀念原本就是負面消極的,而那些違反紀律同學的行為,剛好符合了他的思維視角,而被瞬間捕捉到了而已;正如著名犯罪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
「(手機)網絡是導火索,外面插進一根線。真正的炸藥,不是(手機)網絡而是孩子心理上的問題。」
正所謂「心裡有什麼,眼裡就能看到什麼」就是這個道理;因此,也能夠從側面說明,在這個孩子的心裡壓根就沒有「要認真學習」這一思維概念。
2.只有玩手機才能讓自己放鬆
有的孩子堅信這樣一個道理——「只有玩手機才能讓自己放鬆」,所以,一旦遇到情緒較為緊張,壓力相對較大的事情的時候,孩子就自動過濾掉了現實生活中其他的更為有效的「放鬆」通道和方法,比如和父母談心,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或者通過做運動來放鬆自己,而是一頭扎進手機裡,在手機的虛擬世界中麻痺自己;
比方說有一個15歲的男孩,只要是幹與學習、寫作業相關的事,就磨蹭的不行,而且自己還總結出一套理論,說只有邊玩手機邊聽音樂,才能夠讓自己放鬆,才能夠繼續寫作業,所以,孩子學習的狀態往往是,寫一會作業,然後看一會手機,刷刷視頻,回復一下微信,再玩會遊戲,一大段時間就過去了;
父母也試過和孩子講道理——「不是說不讓你玩手機,你先把作業寫完,然後適當地放鬆一下是可以的」,但孩子偏偏要得寸進尺,本來說好的只玩20分鐘,結果每次都嚴重超時,一玩就玩好幾個小時,根本停不下來……
因此,孩子依賴於「玩手機」來放鬆自己,實際上恰好說明,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緊張、壓抑甚至是痛苦的,寫作業純粹是一種負擔和煎熬,必須通過「玩手機」來調劑,才得以完成;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沒有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沒有讓孩子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那麼,孩子將永遠擺脫不了對手機的依賴。
3.學習是為父母學與自己無關
不少孩子從內心裡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而學,和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有的孩子甚至把「學習」當成威脅父母的工具,把「學習」當成和父母談條件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