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中的食物體系:城市是變革的中堅力量

2021-01-15 澎湃新聞
 

在上一篇文章

《為何當前的食物體系亟待變革?》

中,我們援引了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在《城市與食物循環經濟》報告中提供的數據,展示了當前食物體系的重重危機與負面影響,以及變革的急迫性。

報告中指出,對人類和自然系統而言,

一個基於循環經濟原則的食物體系才是健康的食物體系。而在這場食物變革中,城市是關鍵的催化劑。

在今天的這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引用《城市與食物循環經濟》報告以及相關案例,帶大家了解:

何為循環經濟?

為什麼說城市是這場食物變革的關鍵催化劑?

基於循環經濟模式制定的三大目標如何助力城市完成食物體系轉型?

在這場全球性的系統變革中,各利益相關方需要如何配合?

何為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旨在超越目前「索取、生產和浪費」的線性工業生產模式,重新定義增長,並將重點放在為全社會帶來積極的效益上。它需要將經濟活動與有限資源的消費分離,並在設計之初就讓整個食物體系杜絕浪費。

循環經濟模式的目標不僅是減少傷害,更是為了增加經濟、自然和社會資本。循環經濟模式本著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原則,以三大理念為核心:

設計之初就杜絕浪費和汙染,持續使用產品和原料,保證自然系統的可再生性

 

在打造食物循環經濟時,我們應自覺

學習大自然中的可再生系統

,這樣,廢棄物就會成為其他循環的原料,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完全被浪費。在此類系統中,由於來自食物副產品的有機資源不含汙染物,因此可以作為有機肥料,重新回歸土壤。在回歸土壤前,部分食物副產品可以通過一連串的其他方式創造額外價值,如用於食物、布料、衣物的加工,或是作為生物能源而使用等。

這些循環讓土壤等生命系統得以再生,進而為經濟提供了可再生資源。

城市是變革的中堅力量

到2018年,全世界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到205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增長到68% 。城市消耗著全世界75%的自然資源和80%的能源。與農村相比,城市中的人均食物消費量通常會更高,因為市民的平均收入要普遍高於村民。而且預測顯示,到2050年,

全世界80%的食物將銷往城市

城市還擁有較高的技術發展水平和密集的高技能人才網絡,這就為創新提供了理想條件。

城市中的居民、零售商和服務供應商緊密相連,為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提供了可能。

鑑於食物消費的體量,城市還擁有巨大的需求動力。

城市中積累了大量幾乎未被利用的食物副產品和廢棄物,富含價值。鑑於此,城市中的企業和政府不僅應該更好地管理食物,並從中獲取更多價值,還應從根本上影響進入城市的食物類型,以及食物的來源與生產方式。

利用其獨特的資產和能力,城市可以實現自我轉變,從一個只會吞噬食物、能源和其他資源的黑洞,轉變為可再生食物體系和生物經濟的發動機。

通過採取基於循環經濟原則的方法,城市可以重新構想今天的食物體系,利用其潛力幫助打造一個更健康、更多樣化,且更具復原力的未來食物體系。

雖然城市可被視為促成變革的催化劑,但僅靠一己之力,城市仍然無法改變食物體系。為了推動食物循環經濟的發展,

城市還需要與邊緣帶及農村地區的生產者合作

通過努力實現三大目標,城市可以打造一個食物循環經濟模式:

1、採購可再生種植的食物,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採購本地生產的食物

2、 「食」盡其用

3、設計和銷售更加健康的食物

 

下面,我們就來分別看看三大目標如何幫助城市打造基於循環經濟模式的食物體系:

1、採購可再生種植的食物,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採購本地生產的食物

由於到2050年,城市食物消費將佔全世界的80%,因此,

城市能夠極大地影響食物的種植方式。

通過採購可再生種植的食物(在可能的情況下,最好採購本地生產的食物),城市可利用其公共和私人需求動力,促進整個食物生產體系向著更具再生性的方向轉變。

廣義的可再生種植法旨在打造

一個健康且具有生物活性的生態系統

。可再生種植法的理念與土壤耕作法息息相關,雖然部分有機農場已經採用了可再生的生產方法,但是,

絕大多數有機農場主還是把重點放在杜絕殺蟲劑、化肥和生長激素等合成產品的使用上。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做法對環境的總體影響並沒有我們想的那樣積極。

可再生種植法更傾向於關注最後的理想結果,而非「不應做什麼」。

 

理想的結果包括健康的土壤(土壤有機質、保水能力和微生物種群的改善)、農場上動植物的多樣性改善,以及當地環境中生物多樣性的提升。傳統耕作法會侵蝕土壤並耗盡營養素,因此需要增加合成肥料的施用。

與之相比,可再生種植法能夠幫助土壤恢復生機,確保土壤中富含長期食物生產所需的微生物和營養素。

想要推動整個食物體系朝著可再生的方向轉變,就不應只關注大規模商業農場,而應大小農場兼顧。

因為,

全世界大部分糧食其實都產自小農場

(這一點可能出乎很多人的預料)。

另外,

採購本地生產的食物也可以讓城市藉機與邊緣帶農業重建聯繫。

雖然都市農業具有一定潛力,但是,城市中消費的大部分食物還是會來源於城市邊界之外。不過,鑑於世界上

已有40%的耕地位於城市邊緣帶

(城市周邊20公裡之內),兩者可共同打造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

了解了現有城市邊緣帶的生產情況後,

城市便可提出諸如食物必須通過可再生的方法種植且(在可能的情況下)應是本地生產的要求。

但是,與其計劃全部採購本地食物,城市不如依據擇優而選的標準,依靠多個食物來源地(本地、區域和全球),從而打造具有復原力的食物供給體系。

在打造一個分布式可再生農業體系方面,本地採購可以發揮重大作用:

·

擁有了多個食物來源地(本地、區域和全球)後,城市可以打造更有復原力的食物供應體系。 

·

以擇優而選的方式支持作物的多元化,從而打造有復原力的食物體系。

·

通過重建人們與食物體系的聯繫,城市居民可能會出於對食物的重視而養成更健康的日常飲食習慣,並減少食物浪費。

·

通過減少過度包裝,並縮短配送供應鏈,可以改善食物味道、貯藏壽命和微量元素含量。

2、食盡其用

城市能夠極大地推進食物體系朝著「零浪費」的方向發展。在一個循環經濟體系中,食物的生長、處理、運輸、製備方式,以及副產品的處理方式均有益於人類健康和自然系統。

整個食物體系以循環為根本,一家企業的食物副產品是另一家企業的資源。

城市可以通過重新分配過剩食物來提高食物利用率,並將剩餘的不可食用副產品轉變為新產品,成為城市邊緣帶可再生農業的有機肥料、生物材料、藥品和生物能源等。

當前,大部分現有的「生物利用」項目都只能生產沼氣、堆肥和沼渣等中低價值產品。但 「

用有機廢棄物代替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來生產高價值產品

」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許多義大利公司都是此類創新領域的先行者。

來看兩個例子:

「橙皮」纖維

位於地中海的西西里島可謂是橙子等柑橘類水果的天堂,當地很多公司都抓住這一優勢,生產柑橘類水果相關的食物和飲料。每年,水果加工都要產生幾千噸果皮,除了一小部分被用於生產牛飼料,大部分最終都流向了垃圾填埋場。

2011年,來自於西西里島的Adriana Santonocito和Enrica Erena開始思考,能否充分利用這一豐富的資源創造價值。這兩位設計專業的學生觀察到,大部分果皮都含有豐富的纖維素,而纖維素又是人造絲和粘膠纖維等織物的原材料;因此,他們開始探索將柑橘廢棄物轉化為紡織紗線的可能。

經過三年的努力,兩人成功研製出了一種全新面料,並在時裝設計師和品牌商之間進行推廣。義大利奢侈品零售商菲拉格慕(Salvatore Ferragamo)成為了他們首個客戶,在其2016春夏系列中大膽使用了橙纖維(Orange Fiber)斜紋布(50%的橙皮纖維素纖維和50%的有機絲)。與菲拉格慕的成功合作也讓他們將2016年的「H&M基金會全球變革大獎」收入囊中。

義大利每年要產生高達70萬噸的柑橘副產品。橙纖維等創業公司將大膽的想像與嚴謹的化學和材料學知識相結合,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這些廢棄資源。他們意識到,這些有機副產品其實可以作為原料,生產未來的高質量纖維。

「葡萄渣」皮革

義大利也是舉世聞名的葡萄園之家,有數千家葡萄酒生產商,如Barolo、Brunello、Amarone、Barbaresco等。每年,義大利都能生產50億升的葡萄酒,其體量遠超世界其他任何地區。

這些葡萄酒的背後是海量的葡萄消耗,以及「果渣」等副產品的產生。果渣包括葡萄皮、葡萄籽和葡萄莖,每生產4升葡萄酒,就會產生1千克的果渣。葡萄渣可被用作土壤增強劑,但是使用前如果不進行預處理,就會因為其不穩定而釋放過量的單寧和酚,抑制植物生長。

Gianpiero Tessitore是米蘭的一位建築師,在發現葡萄酒副產品中的纖維材料還可用於製造皮革類纖維後,他與佛羅倫斯大學及許多研究中心展開合作,申請了葡萄酒皮革生產方法的專利,並成立了Vegea公司,在市場上推廣葡萄皮製成品。除去國際時尚品牌外,雪佛蘭(Chevrolet)、本田(Honda)和大眾(Volkswagen)等汽車公司也紛紛拋出橄欖枝,開始利用這種新材料生產「純植物基內飾」汽車。

皮革只是果渣的衍生品之一。長期以來,葡萄酒加工過程中釋放的多酚因為具備去角質和抗皺的潛力一直備受化妝品行業關注;製藥行業則是一直在留意白藜蘆醇潛在的抗衰老和抗炎特性。這仿佛驗證了義大利的一句諺語:「buon vino fa buon sangue」(「酒是良藥,利口利心」)。

對於食物副產品的創造性再利用,不僅充分發揮食物的完整價值,更替代了其他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一舉多得。

3、設計和銷售更健康的食物

從穀類早餐到外賣,我們今天所吃的大部分食物都由食物品牌商、零售商、餐廳、學校、醫院和其他供應商以某種特定的方式所設計。幾十年來,

這些組織機構一直在塑造人們,尤其是市民的飲食偏好和習慣。現在,它們也可以在推動可再生食物體系的建立中扮演重要的作用,重新定位人們的飲食偏好和習慣。

 

在循環經濟中,食物的健康不再僅僅是從營養層面考慮,也會顧及生產方式是否健康。這就意味著在設計之初,食物的原料(不論其來源是動物還是蔬菜)都應通過可再生的方式生產,並在可能的情況下,是當地的、應季的。

政府和企業層面也應改變自己的營銷戰略,在大力推廣這些美味、健康產品的同時,讓人們明白,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唾手可得。

舉例來說,

食物設計師可以開發新型植物蛋白

。在某些條件下,動物蛋白可以適用於可再生模式,如使用全局性管理、農業生態或林草複合的生產方法等,然而,這些可再生方法並不能滿足全球對動物蛋白日益攀升的需求。由於大多數動物蛋白的生產過程都對當今環境有負面影響,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必須減少肉類消費。為了促進這種轉變,人們迫切需要植物蛋白作為一種美味的替代品。

營銷活動可以推廣用可再生種植原料製成的食物。

無論是促銷定價、產品擺放,還是菜單設置, 食物品牌商、餐廳和其他供應商都可以利用多種營銷手段推動人們大規模轉向購買可再生種植原料製成的食物產品。正如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等組織所強調的那樣,「大力推廣植物性食物」能夠極大地克服動物養殖所帶來的挑戰。

此外,食物設計師在創作美味的食譜時可以加入源自其他食物加工的副產品。

通過納入食物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食物品牌商和供應商可以做到「食」盡其用。這些在各種食物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可以作為原料投入到新產品的生產中。

許多企業都在利用技術創新實現這一點。例如,Canvas就在使用來自AB InBev啤酒釀造的廢麥糟製造高纖維益生元增效劑,而Renewal Mill則將杏仁奶和豆漿生產過程中的纖維副產品轉化為無麩質麵粉,用於各種食物的生產。

食物設計師可以跟隨企業的腳步,在創作食譜時,使用食物加工副產品替代「傳統」原料,避免副產品中高價營養成分的流失。

大規模轉型需要新方法

若想實現食物體系向著循環經濟模式的大規模轉型,食品行業的品牌商、生產商、零售商,以及市政府、廢棄物管理機構和其他城市食物參與者之間就需要展開前所未有的合作。

跨國企業和協作性平臺應善用其全球層面的影響力,幫助一些全球性的拓展機制將世界主要城市中的旗艦示範項目連接起來。

為了打造有利於系統性轉變的條件,政府還需出臺支持性政策框架、創新產品、金融工具和溝通機制,吸引更廣泛的公眾參與。

唯有全球範圍內的系統性變革才能確保願景的完全實現。

 

                                         利益相關者的相互合作可以真正推動變革

全球食物體系挑戰的廣度和深度有時令人望而生畏。畢竟,它被稱為「所有系統性問題的始作俑者」 。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企業和政府若能把握機遇,打破舊習,從長遠的角度看待食物的未來,並推動食物體系的根本性轉變,則必將為城市經濟、人類健康和環境帶來巨大效益,並有助於實現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

在這份基於循環經濟理念的食物體系願景中,每個人,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可以找到自己可以有所貢獻的部分。

你找到自己在這份大願景當中的位置了嗎?準備採取什麼行動來助推它的實現?歡迎在留言區與我們分享!

·END·

文章內容取自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發布的《城市和食物循環經濟》報告,點擊即可取閱完整版報告內容。

編輯:Nick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62億條公共數據的變革力量 餘杭求解政府數位化轉型
    會上,一些記者對國內正在開展的政府數位化轉型,背景不甚了解,提問不斷。謝德慶解釋,基層政府的數位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命,更是一次刀刃向內的改革。餘杭的城市大腦·智慧安監數據平臺,是這兩年國內各地政府數位化轉型相對成功的一次改革嘗試。自2014年,大數據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數位化已深入政府各領域。
  • 華為洪方明:5G+雲+AI推進城市智能升級、企業數位化轉型、產業集群...
    將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核心願景,減少「形象工程」,避免「中看不中用」。通過5G、雲、AI和行業應用等多技術融合創新協同,構建城市智能體的「眼、腦、手、脈」體系,最終實現「全場景」智慧,提升城市經濟管理效能,從「能用」到「會用、好用、愛用」。
  • 評論:轉型出路看「中間力量」
    評論:轉型出路看「中間力量」 2017-02-14 16:05:00來源:央廣網
  • 上海發布城市數位化轉型意見(附全文)
    《意見》表示,要加快構築數據新要素體系、數字新技術體系和城市數字新底座,充分釋放數位化蘊含的巨大能量,以數字維度全方位賦能城市迭代進化、加速創新。堅持革命性重塑方面,要引導全社會共建共治共享數字城市。以全面數位化轉型,推動城市各領域全方面的流程再造、規則重構、功能塑造、生態構建,創造全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發展路徑。
  • 北森2020未來人才管理論壇啟幕:洞察HR變革轉型的中國智慧
    大會以「思變進化」為主題,盛邀各行業頂尖企業代表、知名學術專家、人力資源行業領袖與千餘名HR精英齊聚,共同探索結構化轉型大時代的中國人才管理新範式,數字經濟變革下人才管理的中國智慧。大會現場,北森人才管理研究院院長周丹發表了《中國人才管理年度趨勢洞察》,從數字時代HR領域轉型的必要性、創新科技在HR全場景中的應用落地以及人才管理數位化趨勢等方面解讀面向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 中興軟創精彩亮相2018 TMF尼斯峰會,驅動智能化轉型變革
    【每日科技網】  ​風起雲湧的數位化浪潮,在帶來無數創新變革的同時,也悄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場格局。利用數位化技術重塑業務管理,已成為當下運營商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而人工智慧的賦能提效則幫助運營商穩健前行。5月14日,2018 TM Forum「數字轉型世界」峰會在法國尼斯盛大召開。
  • 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第一百〇七期 關於全面推進上海城市數位化轉型的...
    一、深刻認識上海進入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城市數位化轉型的重大意義全面推進數位化轉型是面向未來塑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之舉。數位化正以不可逆轉的趨勢改變人類社會,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進一步加速推動數字時代的全面到來。數位化越來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深刻變革全球生產組織和貿易結構,重新定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全面重塑城市治理模式和生活方式。
  • 百貨會轉型線上,加速企業變革,用友薪福社成企業轉型催化劑
    如今,網絡購物、新零售、直播帶貨等運營模式逐漸成為百貨零售業新的發展方向,傳統零售百貨業正在經歷一場新的產業變革。 由此可見,網際網路零售正蓬勃發展,我國傳統百貨零售企業轉型線上已是大勢所趨。 為順應現代科技生活需求、賦能傳統百貨業態,我國不少傳統百貨零售企業都開始探索數位化轉型。
  • 思想者|鄭磊:城市數位化轉型,轉什麼、怎麼轉、為誰而轉?
    這本書中寫道,技術只是一種「賦能者」,而不是「決定者」, 不是有了技術,我們就必然能實現轉型,技術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賦予了我們一種能力。數字賦能不等於數字萬能,真正要實現轉型還需要其他一些能力,比如,組織做好準備了嗎?管理跟上了嗎?法律規則體系健全了嗎?
  • 轉型發展 濟鋼在城市礦產中「掘金」
    轉型發展 濟鋼在城市礦產中「掘金」 來源:山鋼集團 • 2020-09-18 11:35:57 一輛輛建築垃圾清運車整齊停放,像極了整裝待發的士兵,這是濟鋼城市礦產科技有限公司的渣土運輸車隊
  • 數位化轉型必備《小新說運營》詳解B端運營體系構建
    來源:焦點中國網過去10年的網際網路飛速發展,傳統行業也處於積極變革的數位化轉型浪潮中。傳統企業已經不滿足於引進ERP、CRM、MES等數位化管理系統,而是更加希望產品、運營能夠升級到數位化管理、體系化搭建,為企業與客戶持續賦能。
  • 乘風破浪,在城市中感受韌性的力量
    如果用一個詞形容我們的城市,韌性無疑是最貼切的。各城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中,讓世人見證了韌性的中國。人們知道,城市中不僅要有便捷的交通、繁華的購物商圈、美麗幽雅的公園,更要有城市安全保障的應急醫療體系及物資供應。
  • 專家:發展可再生能源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可再生能源已成為世界各國能源發展的方向,是實現全球能源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關鍵。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波恩創新與技術中心主任道爾夫·吉倫在論壇上表示,城市推广部署可再生能源,可以幫助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同時能創造就業機會,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福祉。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致力於推動能源轉型,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提升公眾意識,開創低碳未來。
  • 第一風口丨變革與聚力,青島「創」出時尚引力
    當前,青島正全面打好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深入挖掘時尚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多元文化在青島集聚、交匯、融合。「讓原創設計在這裡看到價值!」東方時尚中心運營方、青島中紡億聯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林說,進一步用好青島時裝周這一平臺,讓年輕設計師的原創設計賦能本市乃至全省產業轉型升級,是主辦單位思考的新課題。
  • 企業數位化轉型的主要有哪些內容?
    數位化轉型的主要內容有數位化認知、數位化轉型戰略、數位化架構調整、數位化組織變革等22項內容。 4、 推動數位化組織變革 全面開展企業的組織變革,建立數位化的組織變革領導小組,調整組織架構,建立適應數位化轉型的組織體系,構建起以業務為核心,靈活機動、分布式、扁平化、網狀化的組織體系,形成適應數字經濟條件下的新的組織體系。
  • 數位化轉型之風颳向汽車業,如何打好變革第一戰
    但是,汽車行業在百年發展演進中已形成一套相對固化的營銷、銷售體系,除了將一切打破重來的新勢力們,傳統車企在進行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難免遭遇摩擦。在數位化營銷環節,也尚有許多問題有待解決。  首先,汽車已經進入存量市場,如何以促成交易為目的完成用戶轉化,是傳統營銷、數位化營銷都需要面臨的問題。
  • 薑黃素是新一代運動營養的中堅力量!
    前者主要以牛磺酸、咖啡因等為代表,通過刺激機體的興奮,抑制疲勞感,透支人體的運動能力實現;後者則以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等為代表,補充人體運動過程中的消耗,緩解運動中的疲憊感,延長運動時間。 從整體看,這些產品均是圍繞運動能力展開。
  • 經濟學家研討新時代中國轉型發展路徑: 推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
    本報記者 杜弘禹 海口報導「我們以後再也不能被那些不切實際的高增長指標綁架我們的經濟,阻礙我們經濟轉型的順利推進,阻擋中國真正轉向一個高質量、高效益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張軍擴分析,質量提升知易行難,需要從理念到體制的深層次變革,尤其是體制和環境必須做到位。因為,這一階段發展將是以創新驅動、效率驅動、質量驅動為核心,其對經濟體制和環境的要求與之前不一樣,所以在改革上一定要有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在政府和市場關係方面。「如果說前一階段發展中政府的力量作用比較強的話,那麼下一步一定要更多的發揮市場作用。」張軍擴補充說。
  • 智能變革能為中國創造什麼價值?聯想劉軍解題
    「我們在對眾多客戶的服務中,感受到各行各業對智能化轉型有非常迫切的需求,所以我們就希望能夠結合多年儲備的如人工智慧、大數據這個領域的一些技術,包括我們親身經歷並積累的賦能眾多客戶智能化轉型的成功經驗,讓聯想助力更多行業客戶實現智能化升級」。
  • 手持電視機促進電視機產業變革加速
    從黑白電視機到彩色電視機,從顯像管電視機到液晶電視機,從標清電視機到高畫質電視機,在中國,30年間,電視機的變革隨著技術創新的加速而越來越快,消費者對電視機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電視機生產企業也因此面臨著轉型的挑戰。如何能夠儘快完成轉型,適應市場需求,就要求電視機生產企業緊跟技術發展的步伐,儘快找準產品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