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 | 7國推出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科學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2020-07-01 知識分子


活動 | 7國推出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科學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導讀

全球7個國家,八個研究機構(包括我國北大清華兩校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推出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系列(Life Science Across the Globe,LSAG),在疫情的烈火中誕生出全球科學界第一個大型權威學術交流平臺。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將聯合知識分子今晚9點在bilibili平臺同步直播,直播地址請見正文。


新冠肺炎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科學研究亦遭受重創。面對疫情,全球學術組織唯有團結合作,才能儘早讓我們從新冠疫情中走出來。疫情下,學術交流發生了深刻改變,從線下搬到了線上。為了凸顯全球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國際知名研究所 Janelia Research Campus 組織全球8個姊妹研究所,推出系列線上講座——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系列(Life Science Across the Globe,LSAG),該活動不僅會邀請一流的學者傳遞科學前沿知識,還會剖析知名研究所的科研文化。

活動 | 7國推出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科學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第一期線上講座將由 Janelia Research Campus 前執行主任 Gerry Rubin 以及 Janelia Research Campus 連接圖譜注釋研究組主管 Ruchi Parekh 擔任演講嘉賓。《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將攜手《知識分子》組織國內線上直播,活動將於7月1日晚21:00準時開始。


活動連結:https://live.bilibili.com/21628893?visit_id=2x7l3f79q0q0

與此同時,《知識分子》將招募參會者撰寫體驗,在微信公號或微博等平臺上發表,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LSAG 活動簡介

來自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的8個姊妹研究所將上線一個令人激動的學術系列講座:Life Science Across the Globe。跨地區的科學交流不僅能增進知識,還能促進全球問題的解決。這一系列講座每周將由一個研究所組織兩個簡短的報告:一個講述科學,另一個講述科學文化。我們希望來自不同研究所的科學家以及學生之間能相互啟迪思想,促進合作。

活動發起單位

活動 | 7國推出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科學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活動 | 7國推出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科學家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活動時間

論壇組織方將會每隔三個月評估參會者的興趣以及活動形式,在未來六個月的時間裡,這8個研究所將會有3次輪換組織的機會。活動將在Zoom上進行直播。與此同時,活動組織方將把視頻錄製出來,放在其官網上。LSAG論壇將從7月1日開始,在每周周三進行,不同時區的具體時間如下:

中國北京時間:晚上9點

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點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時間:上午10點

英國倫敦時間:下午2點

中歐以及南非時間:下午3點

印度新德裡時間:下午6點半

活動形式

每個研究所輪流主持。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舉行兩個講座:第一個講座時間為35分鐘(25分鐘講座+10分鐘問答),將邀請優秀的科學家進行演講,主題涉及生命科學領域不同的議題;第二個講座時間為20分鐘(15分鐘講座+5分鐘問答),主要涉及不同研究所獨特的科研文化(如獨特的科研項目、合作、教育及公眾宣傳等)。

相關焦點

  • 生命科學學院舉辦60周年校慶院慶系列活動
    根據學院的統一部署,在生命科學學院六十周年院慶籌備工作小組的精心組織下,本著「溫情凝聚校友 學術崇學尚教 活動多彩紛呈」的原則,生命學院舉辦60周年校慶院慶系列活動,為廣大校友回母校參觀交流訪問搭建平臺,為廣大師生獻上精彩紛呈的學術報告,集中展示生命學院六十年的輝煌歷史和成績,凝心聚力,為新甲子實現建設世界生命科學領域一流學院的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良好的開端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發布十大成果
    2.加速構建全球青年科技創新共同體 參會嘉賓中,70%左右為45周歲以下青年科學家。、中國眼谷、國科大溫州研究院、北鬥產業基地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受到密集調研考察。5.順勢推出高能級創新平臺 在去年「一園一器一基金」基礎上,推出世界青年科學家創業園、學術中心和產業城,形成「學術交流-科技孵化-產業發展」的創新鏈。
  • 「數」說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 十大成果發布
    浙江省科協一級巡視員姜長才作「數」說峰會報告,回顧總結了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主要成果。2.加速構建全球青年科技創新共同體參會嘉賓中,70%左右為45周歲以下青年科學家。形成了青年發展共識,並在開幕式上由20位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一起宣讀《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溫州宣言》。大學創業世界盃大賽覆蓋99個國家和17個國際組織,近2400所國內外高等院校參與。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會議現場 細胞出版社供圖   此外,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傑出全球教授、紐約大學Swartz理論神經科學中心聯合主任汪曉京,魏茲曼科學研究所計算機科學教授Shimon Ullman,謝菲爾德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認知機器人技術教授Tony Prescott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領域的卓越科學家均到會做學術報告
  • 直播 | 本周來到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祁海、湯超教授將坐鎮主講
    本周三晚9點,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LSAG)來到中國北京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此前該系列講座已在全球7個國家和地區輪轉過,
  • 造假、剽竊和榮譽:何謂科學研究 | 巡山報告
    2020年7月6日,生命科學·巡山報告和你見面了。以後每個月的6日,我都會和你在這裡見面,討論過去的這個月全球生命科學領域發生的重大事件,看清它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我們可能的影響。這次巡山,我們集中討論一個生命科學領域剛剛發生的重大學術爭端,並且從這個問題出發,討論下科學探索的本質。
  • 「LAMOST的科學成就和技術創新」學術報告--江蘇省女天文科技工作者學術交流活動
    天文學家們利用這些數據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包括為為銀河系重新畫像,揭密恆星物理,發現最大質量恆星級黑洞,搜尋超高速星、富鋰巨星、變臉類星體等特殊天體等。隨著更多LAMOST的光譜數據向全世界發布,其科學產出也將越來越多!本次學術交流活動,崔向群院士用40分鐘左右的時間,為參會的近50位科研人員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
  • 南外高級中學承辦第一期「科學閱讀,生命基因」研學活動
    中國教育在線訊  為了讓南山學生連接世界最前沿的科學,南山區教科院啟動了「遠航計劃」,由南外高級中學承辦第一期研學活動——科學閱讀,生命基因。提取DNA實驗,解鎖生命密碼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說上午相關理論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那麼積極而可行的實踐參與,方能更好提升同學們的認識。
  • 短短1個月全球現至少7種變異新冠病毒 蔓延70國……
    這半個月,全球新冠疫情形勢持續惡化,數字觸目驚心。全球總確診數已超過9000萬例,其中光是新增確診病例,就超過1000萬例。  從2020年12月中旬至今,疫情發展速度不減反增,和多國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相繼發現了傳播力比原病毒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不無關係。目前,多國一共發現了多少種變異新冠病毒?它們都有什麼樣的特徵?這些病毒,已蔓延到了哪些國家和地區,對各國抗疫又有什麼樣的影響?
  •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
    天下士人的家國情懷什麼是「士」?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士,事也。」意為善於做事情有能力的人。班固在《白虎通·爵》中解釋為:「通古今,辯然不,謂之士。」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又解釋為:「學以居位曰士。」範曄《後漢書·仲長統傳》中解釋為:「以才智用者謂之士。」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十大成果發布
    據悉,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延續「匯集天下英才、共創美好未來」的主題,設置開幕式、對話未來、成就夢想、團聚分享等主要板塊,活動期間共有來自96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的12位諾獎獲得者等頂尖科學家、113位中外院士通過線上線下模式參加峰會,其中線下參會院士達到80位。
  • 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原標題: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齊聚2020騰訊科學WE大會     11月7日,2020騰訊科學WE大會正式舉行。在全球疫情持續的嚴峻形勢下,人們難以跨國面對面交流。但是來自4洲6國的七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依然突破阻隔,登上騰訊設在全球多個國家的線下演講舞臺,與公眾分享天文、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突破性進展。
  • 直播 | 走入全球「分子生物學的搖籃」——冷泉港實驗室
    上周三,全球生命科學學術報告系列(Life Science Across the Globe,LSAG)第一場報告推出,我們與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在 「賽先生」 B站直播間和 「知識分子」 微博進行了同步直播,直播峰值達1.1萬。
  • 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在溫開幕,現場齊聚43位院士,鍾南山作主旨報告
    本次峰會以「匯聚天下英才、共創美好未來」為主題,聚焦消除貧困、生命健康、青年未來、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議題,其中「全球青年科技領袖圓桌會」「大健康論壇」「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大學創業世界盃全球總決賽」等系列活動是重頭戲。
  • 「2020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線上舉辦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主辦的2020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2020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新冠直擊:認知、防控和預後」近日舉辦。多國科學家共話新冠科研最新進展。
  • 南懷瑾老師: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認知科學和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證實近視到一千兩百度,怎麼戴七百度的眼鏡能看東西呢?真的喔!這都是他最近寫給我的報告,可是她有時候做事,隱形眼鏡還拿掉,照樣看東西,一樣做事。所以這個眼科醫生也奇怪,問她怎麼看的?她說我一輩子都這樣看啊,並沒有覺得不對啊!這是第三個真實的資料。 我們都知道,眼睛的主要視覺神經在後面,前面是眼球。要真的講起來,不是眼睛在看,是那個心在看。
  • 7位河南籍科學家獲300萬元科學探索獎,速來圍觀中國科技「大牛「
    11月14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50位國內科學家攜家人走紅毯,聚集在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他們是本屆「科學探索獎「獲獎者。在當日活動現場,「科學探索獎」主辦方、發起人、評審委員會成員、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單位和機構媒體代表等,400多人濟濟一堂,共同見證50位「科學探索獎」得主捧起獎盃。
  • 不懂科學的王東嶽是如何愚弄國人的,了解真相你才知他有多低級
    如果你不調動自己的邏輯思維,初一看這理解沒毛病啊,實際上「天道」的運行方式是怎樣,別說是老子那個時期,就是現代科發發達的時代,科學家們都沒有完全弄清楚,我們只知道天地運行的部分規則。怎麼能用未知的「天道」推理出「人道」呢?其次天地對待萬物的方式又怎麼能推理到人對人的方式上呢,因為人對待人的方式本來就是天地對待萬物其中的一個小模塊之一,它有著其自身的規律。
  • 《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研究報告暨G50&200人物榜單》發布
    史丹福大學的兩位教授在2011年做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自史丹福大學成立以來,校友共成立近4萬家企業,年均營收約2.7萬億美元。如果將這些企業合起來將成為全球第10大經濟體。因此,億歐智庫撰寫並發布了《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研究報告暨G50&200人物榜單》雙語版,對科學企業家的時代背景和發展現狀進行梳理,重點研究了國內外過去三年具有融資動向的新興企業管理者背景,基於學術背景、創新能力、所在企業實力、社會貢獻四大維度,評選出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50人物榜單,以及2020全球科學企業家200人物榜單。
  • 諾獎得主涉嫌學術造假!牽扯中科大教授等多國學者
    他稱,諾貝爾獎通常頒發給老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年輕時所做的發現。人們可能會因這一點而認為,偉大的科學只由老科學家主宰,然而,偉大的發現往往是由年輕科學家做出的。他說:「我們通常在職業生涯早期就做出這些發現,但是直到很久以後,這些發現的意義才變得顯而易見。」 塞門扎的確踐行了這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