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調控受體TIGIT在「怒」模型大鼠胸腺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的意義

2020-09-04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

文題釋義:

TIGIT(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TIM domain):是2005年由Abbas等發現的由免疫球蛋白(IgV)樣結構、Ⅰ型跨膜結構和免疫受體酪氨酸基序(ITIM)組成的跨膜分子,其胞內的ITIM基因序列,後來被研究組定義為具有負性免疫調節的基因結構,並證實了TIGIT分子具有直接或間接抑制T細胞活化的作用;TIGIT在人與齧齒動物的同源性為58%。

「怒」模型建立:「怒」動物模型的製備有多種方法,可採用刺激怒吼中樞的方法誘發怒反應、夾尾間接激怒法、頸部枷鎖模具限制法、社會隔離與居住入侵法等。在複製精神心理應激「怒」模型方法中,尚未有明確的評斷標準。實驗通過孤立飼養及日夜顛倒改變模型大鼠的生存環境,提高了大鼠對環境應激因素的敏感性,曠場試驗結果表明,隨應激時間延長,模型大鼠水平和垂直活動活躍及修飾次數增多,說明大鼠心理焦慮度、緊張度升高,同時伴隨攻擊行為試驗得分上升,提示大鼠處於易激易怒的應激狀態,說明應激「怒」模型建立是有效的。

背景:既往研究表明,應激反應能引起機體免疫功能紊亂。免疫調控受體TIGIT能夠抑制T細胞活性,促進T細胞凋亡及T細胞亞群分布失衡。應激反應的免疫反應機制是否與TIGIT的表達及作用相關,目前尚未明確。

目的:探討免疫調控受體TIGIT在「怒」模型大鼠胸腺細胞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的表達情況及TIGIT與免疫功能的相關意義。

方法:將48隻Wistar雄性大鼠隨機分成空白組(正常大鼠)、模型7 d、14 d、21 d組,每組12隻。除空白組外,其餘各組以「社會隔離法」結合足底電擊法進行「怒」模型大鼠複製。以曠場試驗、攻擊行為試驗觀察大鼠行為學變化,記錄試驗前後體質量變化及胸腺指數,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法觀察各組大鼠胸腺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TIGIT陽性表達情況,流式細胞術測試外周血CD4+、CD8+ T細胞亞群表達水平,並進行胸腺細胞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上TIGIT表達與外周血CD4+T/CD8+T淋巴細胞比值的相關性分析。實驗方案經江西中醫藥大學動物實驗倫理委員會批准。

結果與結論:①模型14 d組、21 d組大鼠曠場試驗水平活動、垂直活動得分,修飾動作次數較空白組升高(P < 0.05,或P < 0.01);②模型7 d組、14 d組、21 d組攻擊行為試驗的攻擊隱藏時間較空白組明顯縮短(P < 0.01),攻擊次數和攻擊累計時間明顯增多(P < 0.01),體質量和胸腺指數明顯下降(P < 0.05,或 P < 0.01);③模型7 d組、14 d組胸腺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TIGIT表達較空白組明顯升高(P < 0.01);④模型7 d組、14 d組大鼠外周血T細胞亞群CD4+/CD8+比值較空白組明顯下降(P < 0.05, 或P < 0.01);⑤大鼠外周血T細胞亞群CD4+/CD8+比值與胸腺T細胞上TIGIT表達呈負相關(r2=0.627 0,P < 0.00 01),與單個核細胞上TIGIT表達呈負相關(r2=0.624 4,P < 0.000 1);⑥結果提示,模型大鼠處於應激「怒」狀態,動物行為學發生明顯改變,應激大鼠出現胸腺萎縮及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CD4+/CD8+比值水平異常,免疫功能出現紊亂,此現象可能與胸腺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TIGIT表達水平相關,但其具體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ORCID: 0000-0001-9886-5835(陳俊賢)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雜誌出版內容重點:組織構建;骨細胞;軟骨細胞;細胞培養;成纖維細胞;血管內皮細胞;骨質疏鬆;組織工程

關鍵詞: TIGIT, 應激, T淋巴細胞, 胸腺, 「怒」模型, 動物模型, 免疫調控受體

文章來源:陳俊賢, 李瑋婷, 楊軍平, 王 瑩, 金桂林. 免疫調控受體TIGIT在「怒」模型大鼠胸腺及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的意義[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20, 24(26): 4183-4189.

相關焦點

  •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來源的多潛能細胞的研究進展
    近年來,研究者發現一種來源於外周血的幹/祖細胞——單個核細胞來源的多潛能細胞(MOMC),其具有可從外周血獲取並體外擴增、表型獨特和多向分化的特性,可能為自體幹/祖細胞在組織再生及創傷修復的應用如自體移植等方面帶來新方向,現就有關研究內容綜述如下。
  •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大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來源:吸菸致慢性阻塞性肺病模式動物品系:SPF級SD大鼠,健康,3-4W,雄性,體重為190-230g。實驗分組:實驗分兩組: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第1天、第14天將大鼠用乙醚吸入麻醉後,暴露喉頭,以靜脈套管針替代氣管導管行氣管插管,向大鼠氣管內注入200 μg/kg(200 μg/ml溶於生理鹽水中) LPS(lipopolysaccharide,脂多糖),完畢後將大鼠直立旋轉10-20s,使LPS均勻分布於肺部。 2.
  • 流式細胞儀檢測外周血樹突狀細胞
    CD83和CMRF-44可以作為DC細胞的活化標誌物,但在體內或未處理的細胞上沒有特徵性表達,或表達水平很低。在對新鮮分離的DC細胞的研究中,發現IL-3Ra在淋巴器官的DC細胞上有特異表達。從人類外周淋巴組織中分離的單個核細胞中主要是此類DC細胞。IL-3Ra(CD123)抗體可以用來進行免疫磁珠分選,從外周淋巴組織製備的單個核細胞樣本中,將CD123+ DC細胞進行200倍富集。
  • 誘導急性脊髓損傷模型大鼠炎症反應信號通路的變化
    同時大量研究表明高遷移率族蛋白1也是壞死損傷和缺血損傷的模型中是重要的炎性遞質。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是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的一類重要蛋白質分子,也是連接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的橋梁。Toll樣受體是單個的跨膜非催化性蛋白質,可以識別來源於微生物的具有保守結構的分子。
  • Neuropilin-1:對癌症免疫學和免疫治療有獨特意義的檢查點靶點
    在抵抗實驗性自身免疫性腦炎(EAE)的小鼠模型中,NRP1在EAE耐受性CD4+T細胞(同時在Foxp3+和Foxp3-)中上調,並在功能上促成其抑制表型。其他報告有NRP1表達的T細胞亞群包括T濾泡輔助細胞和IL-17表達的不變自然殺傷性T細胞。最後,NRP1在人類胸腺上皮細胞(TEC)上結構性表達,在TEC與胸腺細胞接觸期間上調未成熟胸腺細胞,隨後被Sema3A阻斷以引導胸腺細胞遷移。
  • ...和流感患者的免疫應答,發現新冠的獨特免疫通路,或增加T細胞凋亡
    為了更深一層揭開這種奇特反應背後的謎團,來自國家傳染病臨床研究中心、國家疾控中心和華大基因的科學家團隊對比了新冠患者、甲型流感患者和健康人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特徵,發現新冠患者具有與流感完全不同的免疫應答通路,其間活躍表達的基因更是可能會促進T細胞的凋亡。
  • 抽動穢語症(TS)大鼠模型的建模方法
    ,健康,雄性,體重為180g~200g實驗分組將大鼠適應性餵養後,隨機分為六組:正常對照組、模型組、陽性藥組(鹽酸硫必利片)、受試藥組三個劑量組,每組10隻動物。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遺傳、免疫、心理、神經遞質失衡等多方面因素相關。其中以中樞神經系統單胺類遞質失衡造成 TS 發病機制的學說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西醫在 TS 治療中多選取DA受體阻滯劑。英國的開放性研究顯示,鹽酸硫必利片目前正成為一種被廣泛運用的藥物,該藥作為神經鎮靜類藥物,與非神經鎮靜類藥物如可樂定等均以被不同程度驗證。
  • 遺傳發育所發現泛素蛋白酶體系統調控免疫受體的穩定性
    植物細胞內抗病受體蛋白(NLR)介導對病原菌的專化性抗性並通常伴有侵染部位的細胞死亡,調控這類免疫受體的穩定性對植物抗病意義重大。因此,植物免疫受體的積累和穩定性受到多種機制的調控,其複雜性由此可見一斑。
  • Th17/Treg免疫失衡在妊娠中的意義
    健康的免疫系統不僅能夠識別和消除危險的非自身病原體,而且能夠保護健康的自我。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微妙的平衡被打破了。T細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淋巴細胞,有特定的受體,即T細胞受體。這些細胞是適應性免疫反應的一部分,特別是輔助型T細胞(Th細胞),被抗原提呈細胞激活,進行克隆擴增和細胞因子分泌。
  • 【臨床】癌症的免疫治療將會是癌症臨床治療的一個關鍵部分
    A:免疫細胞儲存的意義人的免疫力在青壯年時期達到巔峰,此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力逐漸下降。免疫力下降意味著免疫細胞對抗病毒、細菌以及癌變的能力逐年降低,患病風險也相對提高。免疫細胞越年輕,其免疫活性越好,今天的免疫細胞肯定比明天的年輕。
  • 外周T細胞耐受:T細胞生命旅程中的檢查點
    在T細胞的發育和功能過程中發現了多重負調控,統稱為「T細胞耐受」。  「中心耐受」描述了胸腺細胞分化過程中的選擇機制,這些機制塑造了限制自身反應細胞存活的細胞庫,而外周耐受是由多種機制維持的,這些機制抑制外周T細胞對自身抗原的反應。研究表明,胸腺去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的效率僅為約60-70%,使得外周原始T細胞庫含有大量低親和力、自身反應性T細胞。
  • Immunity:腸道微生物調控外周淋巴結發育
    (淋巴細胞(T和B)在樹突狀細胞(DC)的調控下,抵禦腸道微生物的入侵,圖片摘自「清華免疫」微信公眾號)2016年2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出生前的淋巴結發育過程中,淋巴囊(primitive lymph sacs)首先通過淋巴管分化活動(lymphatic
  • 免疫刺激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大鼠模型
    背景:易損斑塊是致急性心、腦血管缺血事件的病理基礎,建立合適的動物易損斑塊模型以供研究對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但目前尚無公認的構建易損斑塊模型的方法。目的:探討免疫刺激能否協同液氮冷凍損傷血管構建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模型,以期能夠複製出能廣泛應用的動脈粥樣硬化模型。
  • NEJM大綜述:免疫治療時代的免疫耐受
    阻斷共刺激途徑可導致抗原特異性凋亡細胞死亡、克隆失活和免疫耐受誘導[12]。動物模型研究表明,用單克隆抗體和可溶性形式的CD80和CD86高親和力受體、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相關蛋白4(CTLA-4)阻斷共刺激,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器官移植的情況下誘導免疫耐受[12]。
  • 免疫療法三篇重磅!解讀CTLA-4抗體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CTLA-4和PD-1被認為是免疫系統的兩個重要的檢查點 (Checkpoint),它們對T細胞的免疫反應起著負向調控作用。近年來,CTLA-4的抗體藥物,特別是美國FDA批准用於臨床治療的Ipilimumab,在治療晚期轉移性黑色素瘤等腫瘤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 四、免疫功能在神經及內分泌組織中的體現
    四、免疫功能在神經及內分泌組織中的體現   (一)中樞神經系統(CNS)   1.腦是免疫效應器官 既往認為腦是免疫特許器官,表現為:①腦內移植物存活時間長、存活率較高,且免疫排斥反應較弱;②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較少出現中笥粒細胞浸潤;③存在血腦屏障及血腦疹液屏障;④腦內無明顯的淋巴引流,僅在某些條件下借動靜脈血管周圍間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