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
智慧型手機、電動汽車等各種電子設備中都能找到傳統鋰離子電池,雖然鋰離子電池使很多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但在作為動力蓄電池提供長行駛裡程方面仍面臨著挑戰。
為了打造更適合電動汽車的電池,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牽頭成立了為Battery500的聯盟,這個為期五年、投資額5,000萬美元的Battery500聯盟,將把資金中的20%用以贊助電池技術領域的小型「種子」研發項目, 該項目目標是打造能量密度為500Wh/kg的電池電芯,這項指標是當今最先進電池的兩倍。Battery 500聯盟由五所高校及4個國家實驗室組成,目前已經取得多項研究成果。(圖:Battery500聯盟的核心團隊成員)
與大多採用石墨為陽極的鋰離子電池相比,鋰金屬電池採用鋰金屬為陽極。這項研究的主要負責人表示:鋰金屬陽極是滿足500Wh/kg能量密度目標的關鍵因素之一,優點在於其更高電池單位比容量及更高的電池電壓,二者結合就可以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鋰金屬陽極是首個與電池陰極耦合的陽極,但是由於缺乏通過可逆電化學反應充電的能力,研究人員最終用石墨陽極取代了鋰金屬陽極,打造了鋰離子電池。現在,經過幾十年的進步,研究人員有信心實現可逆的鋰金屬陽極,以超越鋰離子電池的極限,而該項技術的關鍵在於界面,即電化學反應過程中電池電極上形成的固體材料層。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我們能充分理解這層固體材料層,就能夠為材料設計和重建鋰金屬陽極提供重要指導。但是該項任務十分困難,因為該界面是僅有幾納米厚的材料層,並且對空氣和溼度十分敏感。
在NSLS-II將此種界面實現可視化為了應對上述挑戰,直觀目擊該界面的化學構成和結構,研究人員採用了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設備——NSLS-II,可產生超亮X射線用於研究原子尺度的材料特性。
除了利用NSLS-II的先進能力之外,該研究小組還需要利用一個能夠探測該界面所有成分的波束線(實驗站),用短波長X射線探測晶體相以及非晶相。研究人員表示:化學團隊採用了XPD的多模態方法,利用了波束線提供的兩種不同技術,X射線衍射(XRD)和對分布函數(PDF)分析。XRD能夠研究晶體相,而PDF能夠研究非晶相。XRD和PDF分析表明:界面內存在鋰氫化物(LiH)。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是否界面內存在LiH,從而給形成界面的基本反應機製造成了不確定性。研究人員表示:氫化鋰(LiH)和氟化鋰(LiF)有著非常相似的晶體結構,一些人認為我們錯把LiF認作了LiH。考慮到該項研究涉及的爭議及技術挑戰,該研究小組決定為LiH的存在提供多條證據,包括進行空氣暴露實驗。除了確定LiH的存在之外,團隊還解決了另一個圍繞LiF的長期難題。LiF被認為是中間相中的首選成分,但尚未完全理解為什麼。研究小組確定了相間LiF和本體LiF之間的結構差異,前者促進了鋰離子在陽極和陰極之間的傳輸。目前,電池研究科學家們還在針對此項目繼續合作,如果結果確認無誤,該項研究成果將能夠為鋰金屬陽極提供急需的實用指導,推動此種有發展前景材料的研究向前發展。來源:網際網路
更多內容,請點擊下面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