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能量密度 可充電鋰金屬電池將量產

2020-12-05 中關村在線

日前,美國Sion Power公司宣布,其將從今年年底開始量產鋰金屬電池,該產品將被用於電動車和無人機等領域。據了解,該電池能量密度可達500Wh/Kg(或1000Wh/L),循環次數可達450次。

可充電鋰金屬電池年底交付

新型鋰金屬電池技術由Sion Power與巴斯夫聯合開發,單個電池尺寸為10cm×10cm×1cm,容量達到了20Ah。它的核心在於金屬鋰陽極外的一層薄膜,能夠有效提升電極的壽命。

Sion Power執行長特雷西·凱利表示,Sion Power正準備在2018年底之前向一批選定的合作夥伴交付產品。

相關焦點

  • 南科大鄧永紅團隊在下一代超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應對策略獲進展
    500 Wh/Kg 鋰金屬電池(500 Wh/Kg Class Li Metal Battery Enabled by Self-Organized Core-Shell Composite Anode)」為題,首次提出一種全新的抑制鋰枝晶的方法,並可以將鋰金屬負極在減少質量的同時減少負極的體積,從而使鋰金屬電池同時實現超高體積能量密度1500 Wh
  • SK創新合作美國電池公司 研發能量密度、循環壽命高一倍的鋰金屬電池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美國一家專注於研發第一款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的民營企業PolyPlus電池公司宣布,將與韓國最大的能源化工公司SK創新(SKI)合作,共同研發鋰金屬電池。
  • 充滿一次電可跑2000公裡 超高能量密度電池指日可待
    廣汽新能源早在2014年便開啟了對石墨烯技術的研發,6年間逐步掌握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維結構石墨烯材料的製備和應用技術,現已完成電芯、模組、電池包樣件的測試工作。在實車測試中,石墨烯電池僅需8分鐘就可以將空電池充電至85%,且電池壽命和安全性均已達到使用標準。希望廣汽新能源能夠說到做到,將這一久違的黑科技儘快投入量產。
  • 【乾貨】鋰離子電池vs鋰金屬電池:未來屬於誰?
    SolidEnergy實現了鋰金屬電池技術的復興,開發了電解液和負極材料,該鋰金屬電池非常安全,具有超高能量密度。根據鋰金屬電池材料的特性,鋰金屬電池可以使用目前鋰離子電池的生產工藝,在商業模式上,公司建立了開放型生態系統,與知名公司開展戰略合作,來加速這項突破性技術在電池行業的商業化。
  • 新裝置可改善鋰金屬電池性能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一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超聲波裝置,可有效改善鋰金屬電池的性能。研究人員18日在《先進材料》雜誌上介紹了相關研究成果,並稱該裝置可應用於任何電池,而無須考慮其內部的化學成分。鋰金屬電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而被認為是下一代技術。與當前被廣泛使用的鋰離子電池相比,相同重量下,鋰金屬電池容量可達鋰離子電池的兩倍。但目前這種電池卻沒能被廣泛商用,其主要原因是電池壽命太短,在充電過程中,電解質中的鋰消耗嚴重,沉積時會形成孔隙和枝晶,使得電池性能下降,甚至出現短路,導致火災、爆炸等事故。
  • 鋰電池乾貨系列之鋰電和金屬鋰能量密度計算
    鋰電池乾貨系列之鋰電和金屬鋰能量密度計算 胡薇 發表於 2018-10-11 10:46:01 純電動車電池的能量密度高低有多重要?
  •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助力高能量密度電池突破發展
    比克電池:正極補鋰技術將廣泛應用於下一代大圓柱中高端產品  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終端電量不夠用?伴隨消費升級對電池續航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高能量密度成為電池發展的必然趨勢,矽基負極則是當前突破能量密度瓶頸的首選材料之一。為進一步推進電池矽基負極材料創新研究,近日,第四屆高能量密度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創新研究與發展研討會在江蘇常州舉行。作為行業領先企業,比克電池受邀出席此次大會並做研究報告。
  • 新一代鋰金屬電池能量密度500Wh/kg的重大突破
    密度能量變得更高、重量變得更輕、壽命變得更長、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提高,鋰電池研發和應用的世界紀錄正在安徽省合肥市被不斷刷新。6月15日,合肥啟蒙科技城宣布,經過近兩年的研發,安徽盟維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新一代500瓦時/千克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 新能源風向:不易燃鋰金屬電池將替代傳統電池
    迪肯邊際材料研究所(IFM)的突破被認為是可攜式電子產品,固定式能量存儲和電動汽車中可充電鋰離子電池的替代品,是該公司電子材料部門10多年工作的結晶該研究所。該大學的電池技術研究與創新中心主任Patrick Howlett表示,迪肯大學使用離子液體電解質製造的第一款設備是1Ah(安培-小時)大小的鋰金屬袋式電池,該設備可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高可靠性。溫度和高電壓穩定性,以提供更高的儲能能力。離子液體是在室溫下呈液體形式的鹽。
  • 日本高校合成摻錳鈮酸鋰 能量密度有望達6倍
    純電動汽車(EV)向鋰離子電池(LIB)提出了提高能量密度的要求。有可能將鋰離子電池的質量能量密度提高到「LEAF」(聆風)等現有EV用LIB的6倍以上的新型候補正極材料已經問世,那就是日本東京電機大學工學系環境化學科副教授藪內直明領導的研發小組成功合成的摻錳鈮酸鋰(Li1.3 Mn0.4 Nb0.3O2)(圖)。
  • 理性設計孕育碳基正極新家族:超高能量密度、無過渡金屬
    現有商業化正極材料多含有鎳、鈷、錳等過渡金屬元素,存在原料成本與環境保護壓力的同時,過渡金屬元素的可變價電子數也嚴重製約了其儲鋰容量,進而制約了電池的容量和能量密度。利用氧參與變價的富鋰正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電極比容量,但也同時導致了電池可逆循環穩定性與安全性問題。
  • 劍橋大學突破鋰空氣電池瓶頸,一次充電可開650公裡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10月30日的報導,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在電化學領域的一項突破,或將催生可充電的超級電池。這種電池在給定空間內存儲的能量是目前最好電池的五倍,可大大拓展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並可能大幅改觀電力存儲的經濟效益。
  • 【技術前沿】美國BNL實驗室發現陽鋰金屬陽極新技術或將提高能量密度
    為了打造更適合電動汽車的電池,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PNNL)牽頭成立了為Battery500的聯盟,這個為期五年、投資額5,000萬美元的Battery500聯盟,將把資金中的20%用以贊助電池技術領域的小型「種子」研發項目, 該項目目標是打造能量密度為500Wh/kg的電池電芯,這項指標是當今最先進電池的兩倍。
  • 吳浩斌&盧雲峰:離子整流半固態界面助力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利用兼具高遷移數和高擴散係數的離子導體作為保護層,可實現鋰金屬負極在高面容量條件下安全循環。該工作採用金屬有機框架(MOFs)構築固定陰離子的半固態界面(SSI)作為離子傳輸整流層,可抑制鋰枝晶生長。經保護的薄鋰箔,搭配實用的高載量正極和貧量電解質,可實現高能量密度鋰金屬電池。
  • 鋰-空氣電池的時代會到來嗎?
    一方面,鈷、鎳等金屬資源在地球上的儲量有限,不適合大規模地開採以及過度消費利用(與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背道而馳);另一方面,使用稀有金屬元素會抬升電池的製造成本,不利於未來高性能鋰離子電池大規模普及化使用(例如,在儲能電站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此外,大量使用鈷、鎳、錳等重金屬會對土壤、水源等環境產生較大的危害,並對人類及動植物的生命構成了嚴重威脅。
  • 蔚來推出150kwh固態電池包,超高鎳正極將受益明顯
    周六(9日)晚間,蔚來汽車舉行NIO DAY發布會,預熱已久的150kwh固態電池包終於現出「廬山真面目」,預計將於2022年第四季度正式推出,能量密度達到360wh/kg。採用固液電解質、無機預鋰化工藝的矽碳負極及納米級包覆工藝的超高鎳正極,實現 50%的能量密度提升,達到 360Wh/kg。機構稱,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發展方向,除了向固態電解質過渡以外,負極匹配高能量密度將從石墨/矽負極過渡到預鋰化負極、富鋰複合負極及金屬鋰負極,大幅增加鋰用量。
  • 新型鋰空氣電池美國問世 能量密度超300Wh/kg
    2013年,電動車的銷量差不多翻了一番,但大多數電動車充電一次最多跑100英裡(約合161公裡)。為了使電動車充電一次能跑到誘人的300英裡以上,研究人員正在繼續開發一種「能呼吸」的電池,它有望在將來替代目前電動車所使用的鋰離子電池。
  • 新型自組裝化學層可防止鋰金屬電池因枝晶生長而失效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支研究團隊表示,其開發的一種將鋰金屬摻入陽極的技術,有望將鋰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到全新的水平。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藉助「自組裝層」來解決困擾研究人員已久的一個問題 —— 幫助鋰金屬電池保持正常的工作。此外通過將銅和石墨換成純鋰陽極,不僅能夠催生 10 被容量的電池、還可極大地改善充電速度。
  • SKI聯手Goodenough開發鋰金屬電池
    SKI|鋰金屬電池文章來源自:高工鋰電網2020-08-03 09:21:48 閱讀:45 SKI正在加快其下一代電池技術的開發。外媒報導稱,SKI日前宣布公司將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被稱為「鋰離子電池之父」的JohnB.Goodenough教授合作研發下一代電池技術。
  • 鋰空氣電池金屬鋰負極的一種簡單有效的保護方法
    鋰空氣電池由於具有超高的理論能量密度而備受關注,成為最具發展潛力的能量儲存體系。但是鋰空氣電池的實際應用還面臨著諸多障礙,電解液、空氣正極和金屬鋰負極都存在各自的問題。近十年來在研究者的努力下,鋰空氣電池取得了巨大的進展,但主要集中在空氣正極和電解液上,很少有對鋰空氣電池用的金屬鋰負極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