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父子率眾建成世界「三遺產」都江堰,十分科學,值得永久紀念

2021-01-11 阿山的詩和遠方

【水利部公布#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大禹、西門豹、林則徐、蘇軾等入選】近日,國家水利部官網公布了第一批「歷史治水名人」,共12位,分別是:大禹、孫叔敖、西門豹、李冰、王景、馬臻、姜師度、蘇軾、郭守敬、潘季馴、林則徐、李儀祉。

筆者看到這12位治水名人的名字,其中大禹、李冰、蘇軾、林則徐是相當熟悉的,對西門豹,初中課本上學過《西門豹治鄴》,還有印象,郭守敬是元代著名科學家,初中歷史課本上有介紹,對孫叔敖也還有點印象,其他的則不太熟悉。

說說李冰吧。以前筆者在四川待過,經常去都江堰出差或去玩,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就是蜀郡守李冰父子兩千多年前的傑作,都江堰市以前是叫灌縣,31年前設為縣級市時改名,就是為了紀念李冰父子。還有二王廟,就是古代紀念李冰父子的。

從魚嘴到二王廟,要過一座架在岷江上的索橋,橋上鋪的木板,人從橋上過,搖搖晃晃的,膽子小的還不敢過去,會晃得你膽顫心驚。魚嘴、寶瓶口、飛沙堰(上世紀七十年代興建)三個項目共同構成新的都江堰水利樞紐。把岷江分為內外江兩部分,夏天洪水季節,內外江水四六分,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大量洪水從外江排走,這樣過成都的內江就不會漲洪水;冬天枯水季節,內外江六四分,可確保成都平原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不會因雨少而乾旱。

都江堰修建以前,成都平原夏天總是遭受洪澇災害,冬天總是乾旱,建了之後,變害為利,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日漸富庶,後來才有了天府之國的美譽。「深掏灘,低作堰」,都江堰的設計建設具有相當科學的原理,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就創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蹟,令後世驚嘆。都江堰十多年前與青城山一起入選世界文化、自然雙遺產,去年又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為首屈一指的世界「三遺產」,當之無愧。

李冰父子率眾建成至為科學的都江堰,成就了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居功至偉,值得世人永遠紀念。

相關焦點

  • 什邡大王廟,專祀「川主」李冰的道教宮觀,與都江堰二王廟齊名
    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水利專家李冰,在任秦國蜀郡太守期間,在岷江流域興辦了許多水利程,其中以他與其子李二郎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最為著名,晚年的李冰在距都江堰60公裡外的德陽什邡治理洛水,後病逝於此,葬於洛水章山。在參觀完李冰陵後,從章山離開來到了距此幾公裡外的洛水鎮朱家橋村大王廟。
  • 都江堰:取之不盡的文化寶藏
    當今世界各國已認識到問題的嚴峻性,不僅在技術上尋找應對方案,也在從文化視角探索人水和諧的發展方式。都江堰無壩引水工程的建造思想、科技含量和水文化的內生力量,給現代社會及科學研究帶來無盡的思考與啟示。  把握自然規律 堅持人水和諧  都江堰工程之所以經久不衰,源於建設者的先進治水理念:一是尊重自然、追求和諧的治水理念;二是尊重群眾、依靠群眾的治水理念;三是尊重科學、因時制宜的治水理念。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贊稱:「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 飽含寓意的水文化:都江堰該如何傳承和發展豐富的水文化資源?
    都江堰也在2000年被聯合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水利工程至今造福於當地百姓;如今在都江堰這座城市中仍然矗立著李冰父子的雕像,每年清明時人們都會舉行放水節來祭祀他們的豐功偉績;水文化中體現的以人為本的哲學思想至今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觀念。
  • 李冰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功能區:從歷史邁向未來,獻給世界的旅遊目的地
    如今,「拜水、問道、熊貓、康養」已經成為進入都江堰這座「三遺」名城的城市密碼。而在以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李冰命名的李冰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功能區,這些城市密碼都將找到答案。IP,在成都「三城三都」戰略中,致力成為歷史文化內核的重要組成、對外交流窗口基地,承接世界旅遊目的地、旅遊集散和組織中心的功能,重點發展主題公園旅遊、文化旅遊、康養旅遊產業,是都江堰率先建成國際化生態旅遊城市的核心支撐。
  • 世界如何戰疫?可以從大禹治水中汲取精神力量
    在李冰的組織帶領下,人們艱苦奮鬥八年,終於建成了都江堰這一歷史工程。群眾對他的感情也非常深厚,兩千多年來,全國各地修了不計其數的李冰廟,李冰父子雕像等等,至今祭祀香火不斷。歷朝歷代的國家領導也頻頻對其進行表彰。生前屢立大功,死後永享殊榮。李冰可謂治水名人的典範。 接下來看靈渠。靈渠於公元前214年,即鑿成通航,與都江堰不同,它最初修建的目的不是為了引水灌溉,而是為了開拓交通,保障軍需。
  • 沒有科學的技術是否可能!
    比如都江堰,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公元前三世紀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使四川成為天府之國,真正做到了「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兩千多年過去,都江堰至今仍發揮著巨大效益。都江堰這樣驚人的技術成就,背後支撐的理論是什麼呢?人們當然無法想像李冰父子掌握了靜力學、重力學、流體力學、結構力學。
  • 從地圖看2276歲的都江堰工程!盤點它的防洪原理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就是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華陽國志中記載成都「水旱從人,不知飢謹,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這其中離不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勞。這座歷史最長的無壩引水工程,成就了成都兩千多年來的繁榮與興旺。一.都江堰的建造原理是什麼?都江堰主要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三大部分組成。
  • 都江堰你只知道青城山?請保留這個小組防禦策略
    待在高壓與PM2共存的環境中後,5長期以來,你需要在森林裡洗肺,感受負離子爆炸的清新,穿梭於千年古堰,這個策略會讓你知道為什麼都江堰的人渴望在這裡隱居~最佳解鎖都江堰姿勢要解開世界都江堰文化遺產,首先需要了解古代勞動人民對宏偉水利工程的挖掘和修建以及2000多年來的防洪灌溉原理,在小巷深處品嘗深藏
  • 「識齊水脈」:戰國時,川主李冰是如何開鑿了我國第一口鹽井?
    秦國統治四川時期,李冰為開發「西僻」作出了重大貢獻。都江堰的建成,把原來川西水旱多災的地區變成了「沃野千裡」的米糧倉,民眾得以足食。但是,四川人民長期缺鹽,飽受淡食之苦。於是,李冰又開鹽井,採滷製鹽,以滿足民眾的食需,從而緩解了人民缺鹽淡食之苦。自此,鹽井在四川廣大地區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食鹽不僅做到自給自足,而且還有餘,餘鹽還遠銷雲、貴等省部分地區。
  • 成都都江堰:提振能級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年是高標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的收官之年,是成都基本建成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國家中心城市的決勝之年。對都江堰市來說,同樣也是堅定不移落實「兩個率先」的關鍵之年,是為「十四五」發展打好基礎的攻堅期。站在新起點,都江堰市怎麼謀劃未來藍圖?
  • 都江堰水文化廣場
    城市因有二幹多年歷史的大型水和J工程都江堰而得名。該堰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的世界級文化遺產。廣場所在地位於城市中心,柏條河、走馬河、江安河三條灌渠穿流城區,同時,城市主幹道橫穿東西,場地被分為三塊。   本文從地域自然和文化過程,歷史,場所的現狀問題和當地人的生活及休閒方式諸方面人手,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並將景觀的藝術設計理解為解讀地域和場所精神的過程。
  • 中國現存的這8大古建築,展現中華傳統文化魅力,值得研究
    利用昆明湖和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風景為楊本,汲收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和建造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園,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2、平遙城牆平遙城牆位於山西平遙縣,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四座古城牆之一,平遙城牆史稱古陶,春秋時置中都於此,漢置京陵縣並築京陵城,北魏始名平遙並築城池。
  • 天府之國成都,具有聞名世界的大熊貓基地,和千年文化的都江堰
    古街是仿製清朝末年的建築風格而建成的,在白天的時候,你可以來這裡逛商業街買紀念品,還有吹糖人,剪紙畫,讓你會想到了小時候的童趣。來到這裡還會看到很多茶館和酒吧,還有下棋的地方,讓你體驗一下文人的雅致。這裡的商業街有著各種的特產,最重要的是有非常多的美味食物,比如說豆花,缽缽雞,各種各樣的美食絕對會讓你垂涎三尺。等到夜晚的時候,這裡一片燈火通明,整個錦裡都掛著紅燈籠,顯得格外高調。
  • 都江堰4隻大熊貓寶寶面向全球徵名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雪嬋 攝影報導)7月24日,「為2017年出生的4隻大熊貓寶寶全球徵名活動」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熊貓樂園)舉行,徵名活動由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和都江堰市人民政府聯合發起。今日,格格仔和妃妃仔首先亮相。其中,格格仔1號和2號是一對龍鳳胎。
  • 成都熊貓基地都江堰四日遊攻略
    通過這些學習型展區,將逐步了解基地研究工作的深度,以及在這個由人類危險主宰的世界裡我們為幫助瀕危物種的生存所作出的承諾和付出的努力。12:00左右到達都江堰 午餐時間60分鐘。13:00遊覽【都江堰景區】,穿過行程即到以「水為魂、以文為脈節、以商 為道、以遊為本」的【灌縣古城】。
  • 四川在建最大供水工程:都江堰水抬上沱涪分水嶺 毗河供水工程解渴...
    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構建現代基礎設施網絡,實施「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大提升行動,抓好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建設等。多位省人大代表、省政協委員呼籲,一期工程2019年4月完工後,必須馬上開工二期工程,才能將岷江水留住,發揮出毗河供水工程應有的作用。
  • 值得永久紀念!
    值得永久紀念!有種「愛的承諾」連水獺也屏息圍觀!國外一對情侶Mary和Jordan近日到新加坡旅行,竟然經歷了一段奇妙的體驗!因為他們都十分喜歡水獺,因此Jordan決定在水獺家族的陪伴下,對女友提出愛的承諾。沒想到過路水獺竟然也對這場求婚很感興趣,紛紛停下來圍觀,在野生動物攝影師的幫助下,拍下了這張奇蹟版的求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