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論】雷射產生機理的玻爾模型解釋

2021-01-15 物理學習研究

玻爾的原子模型認為,原子核外的電子在自然狀態下會處於能量最低的基態。能量較低的狀態比較穩定,所以任何物理系統自發變化進行的方向都是使體系能量降低,原子中的電子也是如此。反過來,要使處於基態的電子從低能級態()躍遷至高能級激發態(),需要受外來電子或光子激發。


通常,外來電子是通過碰撞核外電子實現能量的傳遞,而外來光子則通過被核外電子共振吸收來實現能量的傳遞。圖1顯示的就是光子被共振吸收的過程,也叫受激吸收;但激發態不是真正的穩態,處於該激發態能級的電子會很快地再次躍遷至低能級並以光子的形式釋放能量,如圖2所示,稱為自發輻射。例如,普通光源(白熾燈、日光燈等)的發光是就是原子核外電子在不斷進行自發輻射的過程。但眾多原子自發輻射並非同時進行,而是彼此獨立的,因此輻射出來光的頻率、相位、振動方向也不相同。所以自發輻射產生的光是非相干的。

要產生相干的雷射,需要三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受激輻射」。受激輻射產生的光子會與外來光子具有相同的特徵:它們的頻率、相位、振動方向均相同,是相干的,如圖3所示。低能級的電子通過外來電子或光子的撞擊來吸收外面的能量,從而達到激發態。然而,激發態並不是位於真正意義的穩態,所以處於激發態的電子還要以釋放光子的形式放出能量。釋放能量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自發輻射,另一種是受激輻射。自發輻射是沒有外界誘因的情況下,高能級電子掉到低能級來,然後放出光子的行為。受激輻射則不同,當電子在高能級時,在沒有造成自發輻射之前,假如有另外一個光子進來,而且這個光子的能量剛好滿足這個高能級和低能級之間的能量差距,那麼就會激發高能級的電子往下掉,這基本上是靠著一種類似「共振」的行為,同時釋放光子,而且釋放光子的性質與入射光子一樣。我們把這個過程稱為受激輻射。關於這點,教師可以用一個非常形象的例子給學生來解釋:處於激發態的電子就像周末呆在家裡學習的學生,若沒有外界因素的影響,是能夠學得比較久的,只有學習累了,才會出去走走,好比電子的自發輻射。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有同學來找這學生出去玩,那麼該生就很可能立刻會隨他出去,好比電子的受激輻射。受激輻射產生的光子有三個重要的特性:第一,就是一個光子進來,兩個光子出去,就會起放大的作用。第二,振動和運動方向是一樣的,受激產生的光子的方向由入射光子決定。第三,光子不僅同向,而且同步,以光波的觀點來看的話,就是同相的,是相干光。

第二個條件是「粒子數反轉」。在正常的情況之下,低能級上的電子很多,高能級上的電子比較少。但是,要產生雷射,需要電子能夠源源不斷地從高能態躍遷下來,必須要求高能級的電子數比低能級多才行,這樣的分布狀態稱為粒子數反轉。我們把給雷射工作物質提供能量(通過光照、放電等)使其形成粒子數反轉的過程稱為「泵浦」,這過程如同把水從低處抽往高處。粒子數反轉分布後,受激輻射會佔優勢。

第三個條件是需要「亞穩態」。在原子構造裡,不同材料電子的激發態時間是不同的,能夠允許電子較長時間存於激發態的材料才能作為雷射工作物質,其對應的激發態稱為亞穩態。處於一般激發態的電子發生自發輻射的時間是10-8秒量級,而處於亞穩態激發態電子的發生時間是10-3秒量級(相差105倍),雖然還是不如基態穩定,但是比一般激發態穩定得多。因為亞穩態的時間數量級大,所以電子不僅可以等待外來的光子激發它才放出光子,還可以造成足夠多的粒子數反轉。只有亞穩態的工作物質,才能實現粒子數反轉,如果原子裡面沒有這樣的亞穩態,那麼這個材料是沒有辦法製造雷射的。


     具備了上述條件,雷射還需要一個能夠將光不斷放大和單向輸出的結構。如圖4所示,這是最基本的一個雷射結構。在管子裡面有一些能夠產生雷射的原子(雷射工作物質),在管子裡面的兩端,各加上一個鏡子,左邊的鏡子是全反射的,右邊的鏡子是高反射的(約99%),會故意漏少量出去。首先在外面通過「泵浦」給它傳輸能量,會把這個原子裡面的某些低能級電子打到高能級去,隨後輻射出來的光子會遇到另外一些原子裡亞穩態的電子,就會激發這些電子做相同行為,即受激輻射。某個方向的光子會由一變二,由二變四,不斷放大。假如它的方向不是與鏡子垂直軸線方向的話,這些光子便會逸出腔外。有些光子剛好是沿軸線運動,那麼光子放大後碰到鏡子後會反射,來回不斷地運動,得到雪崩式的放大。光束放大直到某個臨界值,經高反射鏡輸出得到的光便是雷射。

因此,雷射的第一個特性便是具有很強的方向性,其方向一定在圖5所示的橫軸上。第二個特性便是經過來回不斷放大的雷射強度非常高。第三個特性便是單一頻率,由兩個能級間的能量差決定。因為雷射的產生特性決定了其頻率、相位、振動方向和傳播方向均一致,所以具有相干特性。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歡迎投稿

       郵箱:wlxxyjtg@126.com(物理學習研究投稿首字母)

       具體要求請看「物理學習研究」公眾號「交流合作」下的「關於我們」或者在公眾號直接回復 投稿 二字,我們將具體要求直接回復給您!

一審: 田健

二審: 張宇

編輯: 豪歌 




相關焦點

  • 玻爾模型拯救電子 年輕人齊聚哥本哈根
    況且,做物理研究又不需要文筆和口才,只需把足球場上的拗勁發揮到科研上就行了。於是,玻爾下定決心:把普朗克的量子假說推廣到原子內部的盧瑟福模型上試試看!老天不負有心人,回丹麥後的第二年,1913年,玻爾將他的長篇論文《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分成3次發表,分別於7、9和11月連續推出。這就是著名的「玻爾原子模型」。
  • 【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原標題:【史上今日】玻爾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 1913年3月6日,尼爾斯·玻爾(Niels Bohr)提出氫原子結構模型,創造性地將量子學說和盧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結合了起來,成為了他自己的「玻爾模型」,成功地解釋了氫原子和類氫原子的結構和特質。
  • 玻爾氫原子模型中德布羅意波的最概然解釋
    [6]薛丁格的解釋顯然不同於德布羅意。不僅如此,氫原子本徵態波函數ψnlm也不是動量的本徵函數,所以ψnlm的德布羅意波長沒有確定的值,而呈現一定的分布,這顯然與德布羅意的解釋不同。此外,玻爾模型中氫原子能級不存在簡併問題,而量子力學解存在簡併問題,如下文所述不同的簡併態對應的德布羅意波長分布並不一樣。
  • 玻爾的原子模型
    經典物理學既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又無法解釋原子光譜的分立特徵,這時就需要新的理論,波爾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關於光子概念的啟發下,於1913年把微觀世界中物理量取分立值的觀念應用到原子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量子力學那點事長路漫漫之五原子模型——玻爾的宣言
    盧瑟福的行星模型不過盧瑟福也沒有高興多久,他的原子模型被他的學生玻爾推翻了,這回倒不是玻爾做實驗,論做實驗,沒有幾個人能超過盧瑟福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玻爾原子模型玻爾的原子模型和盧瑟福原子模型的根本區別是玻爾認為電子運行的軌道時不連續的,
  • 玻爾的分子模型—— 一個世紀之後
    百年歷史的尼爾斯·玻爾模型至今依然保留著這種魅力。在這一模型中,電子是繞著原子核行進,類似於行星圍繞太陽的運動。歷史上,玻爾模型設法闡明了氫原子光譜,因而極大地促進了量子力學誕生,但是它卻被證明與量子力學是不能同時成立的。因為量子力學發現,氫原子的基態是球對稱的並且軌道角動量為零,這與玻爾的用普朗克常數定義的角動量為h /2π的平面圓形電子軌道假設相悖。
  • 玻爾的原子模型明明是錯的,為何還要學習?
    隨著人類認識的逐步深入,原子的模型也是在逐漸變化的。歷史上盧瑟福給出的行星模型以及玻爾給出的分層模型是很有影響力的模型,後來也被人們認識到其中的不足。之後電子云模型逐步被科學界接受。人類已經認識到微觀粒子有波粒二象性,認識到不確定原理,認識到電子沒有軌道的概念,可是目前原子的行星模型和玻爾的氫原子模型依然寫在教科書中。這是有原因的。
  • 玻爾原子結構理論你了解嗎?它和愛因斯坦受激輻射又有什麼關聯?
    1912年7月,蓋革和馬斯登進行了一系列a粒子對金箔的散射實驗,結果完全證實了盧瑟福的預言。盧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通過他的研究生N.玻爾的傑出工作,迅速得到科學界的公認。玻爾出生於哥本哈根的一個教授家庭,1911年以關於金屬電子理論的研究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後,即去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準備跟J.J.湯姆孫繼續從事電子論的研究。
  • 玻爾的原子模型與霓虹燈的色彩
    實驗表明,光是由原子內部電子的運動產生的,研究光譜也是探索原子結構的一條途徑。原子光譜是些分立的譜線。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原子的穩定性,也無法解釋光譜的分立特性。1913年,在普朗克關於黑體輻射的量子論,愛因斯坦光子說和巴耳末簡潔公式的啟發下,玻爾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結構假說。
  • 量子力學筆記3---光量子論、物質波與玻爾原子模型
    1.4 玻爾原子模型1.4.1 玻爾的假設定態假設:電子在特定的軌道不輻射電磁波頻率條件:只有當電子從 Ei 軌道躍遷到低能級1.4.2 玻爾的氫原子經典力學結合他的假設。角動量量子化其中 a0 為氫原子最小半徑,第一玻爾半徑
  • 玻爾和愛因斯坦的世紀之爭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剛剛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發表了《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啟發式觀點》(On a Heuristic Viewpoint about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一文。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對物理學基本定律之一的修正,以解釋光作為粒子和波的行為,他後來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1921年)。
  • 雷射技術的產生和發展,愛因斯坦對雷射的見解,提出受激輻射概念
    他在《論輻射問題的現狀》中明確指出,普朗克定律本身隱含著這樣的內容,即輻射場不僅顯示出波動性,而且顯示出粒子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輻射的"波粒二象性」概念。1916年愛因斯坦再次回到輻射問題,這時最子論已經歷了很大變化。1911年盧瑟福提出原子結構的核模型後,1913年玻爾提出了原子結構假說,但玻爾沒能給出原子從一個態如何躍遷到另一個態。
  • 愛因斯坦、玻爾和量子力學
    這與普朗克的量子假說並不一樣,就好比,普朗克說,從水缸裡舀水時,一勺一勺地舀;而愛因斯坦說,水本來就是由一勺一勺組成的,不存在半勺水的概念。作為推論,愛因斯坦解釋了光電效應,也就是光量子入射到金屬上可以導致電子出射,並預言了出射電子的能量與入射光的波長的關係。
  • 創新量綱分析重導玻爾模型能級公式
    為了保持系統的自恰性,因此,待定常數Γ1的最小極值就只能是等於1,因此得到明確的氫原子中最小電子軌道半徑,其物理基本常數組成竟然與玻爾氫原子模型推得的玻爾半徑一模一樣,其關係式表徵如下:它真的是此物理系統的內蘊物理量,同時也完全揭露該內蘊物理量的本質內涵,與玻爾理論所推得的形式及內涵完全一致。7 綜合推導出玻爾模型能級公式有了前面經不同量綱分析手法取得的成果,就不難推導出玻爾理論的能級公式。
  • 劃時代的物理發現——玻爾
    上篇說道,玻爾研究出互補原理。然後他就拿給盧瑟福漢。盧瑟福一看,這什麼玩意這是。我讓你研究原子為什麼穩定,你這怎麼整出一套新的原子模型呢?再說我這個模型,我這剛出來,我剛火,而且你對於原子的穩定性問題解釋的也太牽強了。
  • 量子力學創始人普朗克,一開始不相信自己發現的理論
    玻爾從氫原子光譜的巴耳末公式和約翰尼斯·斯塔克的價電子躍遷輻射等概念受到啟發,對圍繞原子核運動的電子軌道進行了量子化,而原子核和電子之間的動力學則依然遵守經典力學,因此一般來說玻爾模型是一種半經典理論。這些內容發表在他1913年的著名三部曲論文《論原子構造和分子構造》中。
  • 愛因斯坦和玻爾在量子力學的解釋方面的爭論
    接著玻爾也再次闡述了他的「互補原理」。由於愛因斯坦一直對量子力學的統計解釋感到不滿,他曾在1926年12月給玻恩寫信時說:「上帝不是在擲骰子」。在會議上,當玻恩問到愛因斯坦的意見時,愛因斯坦表示贊同量子力學的系綜機率解釋,但不贊成把量子力學看成是單個過程的完備理論的觀點。
  • 原子結構理論之父玻爾,為現代原子理論及量子力學發展建立了開端
    玻爾劃時代的論文《論原子與分子的構造》1913年發表於《哲學雜誌》玻爾的理論把原子比作一種縮小了的太陽系,電子圍繞重核旋轉——但其中也有一極重要的不同,即在經典物理學定律中旋轉軌跡的大小是任意的,而玻爾假定原子中的電子只在某一特定大小的軌道上運行。只有全部角動量是普朗克常數的倍數的原子其旋轉範圍才是成立的,不允許有中介值。每一容許的旋轉軌跡都有確定的能量與之相聯。
  • 玻爾模型的一般性情況
    LaTeX原始碼:\documentclass{article}\usepackage{ctex}\title{玻爾模型的一般性情況
  • 和愛因斯坦辯論,在國家隊當門將,玻爾的人生開了掛
    玻爾不避諱地對盧瑟福的模型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現有對模型的解釋是不完善的。經過計算,他發現只有一條軌道的原子不能擁有多於7個的電子,因為再多加一個,就會形成一個新的軌道。有趣的是,增加一條新軌道,就會增加一批新元素。沒想到老師沒有為他的批評而惱火,反而鼓勵他繼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