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補空白!湖北這位院士破解一系列關鍵難題,將中國這一技術推向世界領先水平

2020-08-17 西南交通大學招生辦

&34;曾經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夢想,如今,俯瞰中國大地,一座座橋梁或屹立於江河湖海之上,連接經緯縱橫的交通大動脈;或跨越於崇山峻岭之間,架通南來北往的經濟快車道。一代代中國橋梁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讓千年夢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這之中,有一位自認為平淡而普通的人,卻站在中國橋梁技術的制高點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推動中國橋梁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學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秦順全。

秦順全,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南交通大學雙聘院士。長期致力於大型橋梁的設計、施工技術工作。創立了橋梁分階段施工的無應力狀態控制法理論,並成功應用於工程實踐;創新了大型橋梁結構工廠化、標準化施工方法,推進了跨海長橋和鐵路客運專線常用跨度橋梁整體預製架設技術的發展。主持了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京滬高速鐵路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京廣客運專線鄭州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澳門西灣大橋、青藏鐵路拉薩河特大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孟加拉國帕克西大橋、武黃城際黃岡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合福鐵路銅陵長江大橋、寧安鐵路安慶長江大橋、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等多座國內外大型橋梁的設計、施工技術工作;為了配合東海大橋和杭州灣大橋施工,秦順全主持研製了國內首條2500T運架梁浮吊,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國青年科技獎和詹天佑成就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勞動模範,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

與橋結緣,熱愛自始無終

秦順全在四川綿竹農村長大,家境貧寒,從小在父母的諄諄教誨下,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名偉大的建築工程師。憑著對橋梁事業的熱愛,1980年高考後填報志願時,秦順全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南交通大學鐵道工程專業,該專業雖說是做鐵路,實際上則包括與鐵路有關的土木工程,如軌道、橋梁、隧道等。這一個選擇也註定了他與橋梁一生的緣分。

本科畢業後,出於對橋梁和結構的熱愛,秦順全考取了本校橋梁與結構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師從段立華老師。&34;,研究生期間,段立華老師專門為秦順全一個人開設了一門叫做&34;的課程,用的是一本英文原版教材。每次上課前,段老師都要求他預先把近20頁的內容看完,把上面所有的理論全部親自推導一遍。在這種幾近嚴苛的要求下,秦順全打下了紮實的力學功底。&34;,回憶師從段老師的求學歲月,秦順全不無感慨地說。

秦順全與恩師段立華

勇於創新,初出茅廬顯鋒芒

研究生畢業後,秦順全被分配到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工作。

參加工作之初,時任大橋院總工程師的林國雄交給秦順全一個任務——製作斜拉橋安裝計算軟體。然而,當時這項設計方案在國內既無參考案例,亦無計算程序,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秦順全在辦公室門外貼了張&34;的紙貼,把自己關在電腦房裡分析現有斜拉橋的安裝計算方法。三天三夜,一次又一次的計算,可所有計算結果卻全部錯誤。秦順全沒有放棄,閉目小憩時都在潛意識思考,他想起之前修理自行車的經歷:修車師傅為將鋼圈調圓,旋緊連著鋼絲的螺帽,一圈又一圈來回調,直到每根鋼絲都緊了,就調圓了……

這給了秦順全靈感:如果在每根鋼絲上做一個長度的記號,按照長度一根根拉上去,最後是不是也就是圓的呢?想到此,他興奮得徹夜難眠,於是,秦順全在電腦上用各種各樣的例子,一遍又一遍把長度和力量計算出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認定了可以採用部分預應力原則進行斜拉橋梁主梁設計,並創建了無應力索長計算方法控制軟體系統。

秦順全創造性提出的斜拉橋&34;,首次從理論上&34;出橋梁構件單元的無應力狀態量這一關鍵點,使得各個工序互不幹擾。這種創新不僅大大節約了投資、節省了工期、簡化了施工,而且還將當時流行的德國&34;遠遠甩在了身後。

1993年&34;首次在武漢長江二橋的設計與施工中獲得成功運用,為大橋順利建成通車做出了重大貢獻。隨後,經過20餘年的鑽研與實踐,該理論發展成熟,又被成功應用到30餘座橋梁的建設施工中,實現了斜拉橋關鍵技術的突破,使中國的斜拉橋建造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秦順全的橋梁作品有很多,而迄今為止最讓他滿意的就是武漢天興洲大橋,作為當時世界公鐵兩用斜拉橋中跨度最長、寬度最大、荷載最重、列車運行速度最快的橋,它同時承擔著武漢三環線過江通道、京廣高鐵過江通道、滬漢蓉鐵路過江通道等需要三座大橋來承擔的重要功能,同時還兼顧著長江航道功能。

從1992年著手設計,到2001年開始正式施工,期間歷時9年,足見其難度之大。在天興洲大橋的設計過程中,秦順全採用了他在世界上首創的&34;桁段架設法,成功化解了橋面寬、荷載重、列車運行速度高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它的建成在我國橋梁史上具有裡程碑式意義,標誌著中國從&34;邁向了&34;。

武漢天興洲大橋

面朝大海,架一座橋通往未來

&39;一帶一路&34;在秦順全看來,走向海洋,是橋梁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新世紀初,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開始籌建多座跨海大橋,而此前,我國基本都是在江河湖泊上架橋。2001年,在研究杭州灣橋技術時,秦順全提出&34;,即在海上找一個島,在島上構建一個3000噸左右的大的整體結構,用大型設備把它運過來再架到橋上。這項技術提出以後,成功解決了跨海大橋施工中的一系列關鍵難題,極大提升了我國跨海橋梁建造的技術水平。

杭州灣大橋

在一直從事橋梁設計和施工組織工作的同時,秦順全也一直心繫母校西南交通大學的發展。

2009年,秦順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年他被母校聘為雙聘院士,從而實現了能為母校的發展做貢獻的願望。2011年4月,秦順全在母校西南交通大學成立了院士工作室和&34;,致力於組織和推動深水大跨橋梁領域的基礎問題與重大工程研究工作,為我國未來橋梁技術的發展做技術上的儲備。

古代中國建造了大量木、石材料的橋梁,譜寫了光輝的技術與文明篇章。如今,中國建造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工程,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34;,未來相信還會有更多像秦順全一樣的中國橋梁科技工作者,以強烈的使命感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為橋梁科技和產業的進步,為國家經濟騰飛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國家首批&34;、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高速鐵路科普基地、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民主與科學、武漢建築業協會、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

相關焦點

  • 填補空白!這位院士破解一系列關鍵難題,將中國推向世界領先水平
    2500T運架梁浮吊,填補了國內空白。秦順全沒有放棄,閉目小憩時都在潛意識思考,他想起之前修理自行車的經歷:修車師傅為將鋼圈調圓,旋緊連著鋼絲的螺帽,一圈又一圈來回調,直到每根鋼絲都緊了,就調圓了……這給了秦順全靈感:如果在每根鋼絲上做一個長度的記號,按照長度一根根拉上去,最後是不是也就是圓的呢?
  • 國寶級科學家又攻克一關鍵技術,國際領先,中國這項成果價值千億
    近日,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變身「網紅院士」給中國有志青年上了一課,這位老人用30年時間突破一項價值千億元的關鍵技術,詮釋了什麼叫做科技愛國。
  • 他攻克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創造這一關鍵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
    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傑出校友彭壽用幾十年的心血給出了答案——他曾攻克浮法玻璃工藝裝備的技術難關,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曾僅用70天,創造了自主生產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的「中國速度」,開闢了這一領域「中國製造」的新紀元……三十餘年來,彭壽始終堅守在玻璃產業研究第一線,忘我工作,不斷奮鬥。
  • 這座中國大橋填補世界空白!
    技術突破 填補世界空白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鐵路局、上海局集團公司、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等共立項20多項重點科研課題,對千米跨度公鐵兩用懸索橋關鍵技術展開科研攻關,突破了千米跨度懸索橋結構構造及合理剛度、千米跨度懸索橋列車系統失穩臨界風速與車速限值、千米跨度懸索橋軌道結構適應性及幾何形位控制、千米跨度懸索橋設計荷載模式
  • 育林育樹 教書育人——記北京林業大學尹偉倫院士
    尹偉倫老師擅長在林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等多學科交叉領域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乃至將自己機械學技術融入科研與教學儀器創新,以突破難點獲得創新成果,和啟迪學生創新思維能力。他著力生產中急需破解的難題,從基礎研究入手,用生物學和林學基礎理論研究的優勢,研發創新理論和技術。
  • 【觀|動態】打破壟斷、填補空白,中國鋼鐵超!硬!核!
    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實現國際領先……鋼企研發生產出系列產品,展現出中國鋼鐵的硬核實力!該產品強度、低溫韌性、耐海洋大氣腐蝕特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河鋼集團 國際領先,成功軋制350km/h高速軌
  • 這位中科院院士:填補國內空白,開創國際先河,科研成果震動醫學界!
    他出身於書香門第,卻甘願遠離家鄉寒窗苦讀;他的研究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開創了國際先河,震動了世界醫學界,曾應邀赴瑞典出席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他擔任過全軍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培養出包括中科院院士在內的眾多人才。他就是湘雅醫學院(現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1952屆校友、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鞠躬。
  • 十年修建世界半數以上大盾構工程 中國水下隧道建造技術達到世界...
    齊魯網10月22日訊中國已經全面掌握了複雜地質、氣候條件下隧道及地下工程成套建造技術與經驗,特別是在水下盾構隧道設計、裝備製造、安全建造等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10月21日,記者從在南京舉行的長江中下遊大盾構技術峰會上獲得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
  • 中國有哪些技術世界一流?我國領先世界的那些科學技術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的科技發展突飛猛進,而且在某些技術領域已經逐漸領先世界。下面就和大家討論一下中國領先世界的幾大頂尖技術。特高壓輸電一、特高壓輸電中國的特高壓輸電,早就具備了世界最高水平,特高壓領域的大部分國際標準都是我國制定的,據說世界電力系統交流可以使用中文(郎鹹平講的笑話說美國電力系統使用中文交流),因為標準是中國制定的。
  • 他帶領團隊攻克多個世界級難題,填補國內空白,創造世界之最!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曾說,&34;。水下隧道建設技術也被稱為是地下空間開發結構工程技術的關鍵技術。而來自西南交通大學1988級地下及隧道工程專業校友肖明清,就是&34;——武漢長江隧道工程的總設計師;他還是國內第一座,也是世界上行車速度最高的水下隧道——廣深港鐵路客運專線獅子洋水底隧道的總設計師;他主持完成的國內第一條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南京長江沉管隧道多項科研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
  • 新型丙烷/丁烷脫氫(ADHO)技術破解催化劑難題
    原標題:新型丙烷/丁烷脫氫(ADHO)技術破解催化劑難題   [導讀] 6月22日,記者從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由該實驗室自主研發、中國石油工程建設公司華東設計分公司設計的新型丙烷/丁烷脫氫(ADHO)技術,日前在山東恆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業化試驗取得成功
  • 大連這位女教授:從日本毅然歸國,填補國內空白,科研成果達國際先進!
    作為第一完成人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並作為唯一獲獎代表出席了科技部新聞發布會,是當年技術發明獎最年輕獲獎團隊。其相關成果獲國家專利30餘項,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編制行業標準2項,向國際海事組織(IMO)提案10餘項,先後榮獲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航海學會科學技術特等獎和一等獎、大連市技術發明一等獎等20餘項科技獎勵。
  • 優秀男人:攻克世界級難題,填補空白,還受到黨中央、國務院表彰
    在他的努力之下,鐵一院已形成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黃土地區高速鐵路修建成套技術體系,具有先進、成熟、經濟、實用、可靠等特點,其研究成果"高速鐵路路基工程溼陷性黃土地基沉降控制技術"總體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有效推動了我國鐵路科技進步。西康鐵路秦嶺隧道作為中國隧道工程跨入世界先進行列的標誌性建築,它的背後也離不開孟祥連和同事們的努力。
  • 他們破解了空天動力領域「卡脖子」難題
    「空天院科研團隊突破了一系列微小型渦噴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究高性能渦噴發動機對振動、溫度、過載、跌落、電磁兼容性等不同環境的適應性,有效提升了發動機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顯著提高無人飛行器的應用領域和適應能力,為無人飛行器的變革和性能提升提供了動力基礎和技術支撐。」魏徵介紹。行星滾柱絲槓應用於航空、航天等領域,是一種將旋轉運動轉換為線性運動的機械裝置。
  • 湖北鄖縣發現一塊猿骨化石,它是珍貴文物,填補考古史上三個空白
    考古工作者們歷盡艱辛,最終成功修復了這件頭骨化石。這件頭骨化石成功修復後,竟然一下子填補了人類考古史上的三個空白。一、是填補了頭骨化石復原的空白頭骨化石由於其結構較薄,在歷經千萬年的巖石土壤的擠壓,極易損壞和變形。而損壞的頭骨化石,由於沒有明確的參照,修復一直是個難題。
  • 我國成功研製機載SAR測圖系統 填補國內空白
    這不是「天眼」的神話,這是我國測繪科技工作者歷時5年攻關,打破西方技術壁壘,研製成功的一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測繪高新技術。    5月13日在京舉行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成果發布會上,西部測圖工程實施領導小組組長、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宣布,由國家測繪局組織、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牽頭自主研製的國內首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機載多波段多極化幹涉SAR測圖系統,取得了圓滿成功。
  • 中國二重成功運用靜平衡測量方法填補空白
    近日,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簡稱中國二重)重點出產項目——港陸新型立磨磨盤體順利完成「三點稱重壓力傳感器靜平衡」試驗,填補了公司超大零件靜平衡測量的空白。   港陸新型立磨其中的磨盤體是中國二重截止目前需做靜平衡試驗的最大工件,現有的常規靜平衡方法無法適用於該工件。
  •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武大向中高層大氣伸出「望遠鏡」填補我國空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1日 23:27 來源: 來源:湖北日報荊楚網消息(湖北日報)(記者韓曉玲、通訊員王懷民、趙華成)憑藉著自主研製、國際領先的觀測設備,武大6年來致力大氣遙感觀測,獲取大量關於中高層大氣的第一手數據,填補了我國在該領域的空白。
  • 吳曼青院士:中國應做好承接世界科技中心轉移任務
    ,研製成功的機動式三坐標雷達被譽為中國地面情報雷達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裡程碑式產品。  解放軍某重大裝備的研製,在技術引進上遭受重重阻撓。2002年,吳曼青團隊攻克一系列技術難關,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部該型裝備,改變了中國在該型裝備發展上長期受制於人的局面。2005年,吳曼青又率先提出採用全新體制的新思路,並親自擔任該項目總設計師,部署團隊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僅用3年時間就完成研製工作,實現從晶片到系統的全面創新,標誌著中國該項雷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國儀量子新品填補國內多項空白 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