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曾經是中國人傳承千年的夢想,如今,俯瞰中國大地,一座座橋梁或屹立於江河湖海之上,連接經緯縱橫的交通大動脈;或跨越於崇山峻岭之間,架通南來北往的經濟快車道。一代代中國橋梁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讓千年夢想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這之中,有一位自認為平淡而普通的人,卻站在中國橋梁技術的制高點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推動中國橋梁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學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秦順全。
秦順全,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西南交通大學雙聘院士。長期致力於大型橋梁的設計、施工技術工作。創立了橋梁分階段施工的無應力狀態控制法理論,並成功應用於工程實踐;創新了大型橋梁結構工廠化、標準化施工方法,推進了跨海長橋和鐵路客運專線常用跨度橋梁整體預製架設技術的發展。主持了武漢天興洲公鐵兩用長江大橋、京滬高速鐵路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京廣客運專線鄭州黃河公鐵兩用大橋、東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澳門西灣大橋、青藏鐵路拉薩河特大橋、武漢二七長江大橋、孟加拉國帕克西大橋、武黃城際黃岡公鐵兩用長江大橋、合福鐵路銅陵長江大橋、寧安鐵路安慶長江大橋、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港珠澳大橋等多座國內外大型橋梁的設計、施工技術工作;為了配合東海大橋和杭州灣大橋施工,秦順全主持研製了國內首條2500T運架梁浮吊,填補了國內空白。中國青年科技獎和詹天佑成就獎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湖北省勞動模範,2005年全國勞動模範。
秦順全在四川綿竹農村長大,家境貧寒,從小在父母的諄諄教誨下,立志長大後成為一名偉大的建築工程師。憑著對橋梁事業的熱愛,1980年高考後填報志願時,秦順全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西南交通大學鐵道工程專業,該專業雖說是做鐵路,實際上則包括與鐵路有關的土木工程,如軌道、橋梁、隧道等。這一個選擇也註定了他與橋梁一生的緣分。
本科畢業後,出於對橋梁和結構的熱愛,秦順全考取了本校橋梁與結構工程專業的研究生,師從段立華老師。&34;,研究生期間,段立華老師專門為秦順全一個人開設了一門叫做&34;的課程,用的是一本英文原版教材。每次上課前,段老師都要求他預先把近20頁的內容看完,把上面所有的理論全部親自推導一遍。在這種幾近嚴苛的要求下,秦順全打下了紮實的力學功底。&34;,回憶師從段老師的求學歲月,秦順全不無感慨地說。
秦順全與恩師段立華
研究生畢業後,秦順全被分配到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工作。
參加工作之初,時任大橋院總工程師的林國雄交給秦順全一個任務——製作斜拉橋安裝計算軟體。然而,當時這項設計方案在國內既無參考案例,亦無計算程序,一切都得從零開始。
秦順全在辦公室門外貼了張&34;的紙貼,把自己關在電腦房裡分析現有斜拉橋的安裝計算方法。三天三夜,一次又一次的計算,可所有計算結果卻全部錯誤。秦順全沒有放棄,閉目小憩時都在潛意識思考,他想起之前修理自行車的經歷:修車師傅為將鋼圈調圓,旋緊連著鋼絲的螺帽,一圈又一圈來回調,直到每根鋼絲都緊了,就調圓了……
這給了秦順全靈感:如果在每根鋼絲上做一個長度的記號,按照長度一根根拉上去,最後是不是也就是圓的呢?想到此,他興奮得徹夜難眠,於是,秦順全在電腦上用各種各樣的例子,一遍又一遍把長度和力量計算出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認定了可以採用部分預應力原則進行斜拉橋梁主梁設計,並創建了無應力索長計算方法控制軟體系統。
秦順全創造性提出的斜拉橋&34;,首次從理論上&34;出橋梁構件單元的無應力狀態量這一關鍵點,使得各個工序互不幹擾。這種創新不僅大大節約了投資、節省了工期、簡化了施工,而且還將當時流行的德國&34;遠遠甩在了身後。
1993年&34;首次在武漢長江二橋的設計與施工中獲得成功運用,為大橋順利建成通車做出了重大貢獻。隨後,經過20餘年的鑽研與實踐,該理論發展成熟,又被成功應用到30餘座橋梁的建設施工中,實現了斜拉橋關鍵技術的突破,使中國的斜拉橋建造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秦順全的橋梁作品有很多,而迄今為止最讓他滿意的就是武漢天興洲大橋,作為當時世界公鐵兩用斜拉橋中跨度最長、寬度最大、荷載最重、列車運行速度最快的橋,它同時承擔著武漢三環線過江通道、京廣高鐵過江通道、滬漢蓉鐵路過江通道等需要三座大橋來承擔的重要功能,同時還兼顧著長江航道功能。
從1992年著手設計,到2001年開始正式施工,期間歷時9年,足見其難度之大。在天興洲大橋的設計過程中,秦順全採用了他在世界上首創的&34;桁段架設法,成功化解了橋面寬、荷載重、列車運行速度高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它的建成在我國橋梁史上具有裡程碑式意義,標誌著中國從&34;邁向了&34;。
武漢天興洲大橋
&39;一帶一路&34;在秦順全看來,走向海洋,是橋梁事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新世紀初,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開始籌建多座跨海大橋,而此前,我國基本都是在江河湖泊上架橋。2001年,在研究杭州灣橋技術時,秦順全提出&34;,即在海上找一個島,在島上構建一個3000噸左右的大的整體結構,用大型設備把它運過來再架到橋上。這項技術提出以後,成功解決了跨海大橋施工中的一系列關鍵難題,極大提升了我國跨海橋梁建造的技術水平。
杭州灣大橋
在一直從事橋梁設計和施工組織工作的同時,秦順全也一直心繫母校西南交通大學的發展。
2009年,秦順全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年他被母校聘為雙聘院士,從而實現了能為母校的發展做貢獻的願望。2011年4月,秦順全在母校西南交通大學成立了院士工作室和&34;,致力於組織和推動深水大跨橋梁領域的基礎問題與重大工程研究工作,為我國未來橋梁技術的發展做技術上的儲備。
古代中國建造了大量木、石材料的橋梁,譜寫了光輝的技術與文明篇章。如今,中國建造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橋梁工程,實現了從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跨越。&34;,未來相信還會有更多像秦順全一樣的中國橋梁科技工作者,以強烈的使命感和勇於創新的精神,為橋梁科技和產業的進步,為國家經濟騰飛做出更大的貢獻!
關注&34;頭條號,獲取更多關於國家首批&34;、211高校——西南交通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素材來源:高速鐵路科普基地、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學院、民主與科學、武漢建築業協會、九三學社湖北省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