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方向感、空間感弱?並非不聰明,而是「空間知覺」在作怪

2020-12-04 硬核奶爸日記

最近在網絡上有一個視頻上了微博的熱搜,視頻當中有一個大人在指揮著一個小男孩兒搬東西,這大人一直讓小男孩把東西往左搬,但是小孩根本分不清楚左右,一直把東西亂放。

大人非常生氣,一邊氣急敗壞的訓斥著孩子,一面跟他指著方向,但是到最後無論家長怎麼說,孩子還是沒有把物品擺在正確的位置。看到這個視頻的網友們因為視頻當中大人和小孩子的滑稽表現而覺得非常好笑,評論區也一直在哈哈大笑,覺得這個孩子實在是有點笨。

但是如果有孩子的家長就不會這樣覺得,因為小孩子分不清楚上下左右實在是一個正常的情況,即便是有很多大人到20多歲,他們也是毫無方向。

所以有沒有方向感這件事情真的是因人而異,而且他還不受年齡的限制,有些小孩子穿鞋的時候都會非常自覺的分出鞋的左腳和右腳,但是有些孩子根本就沒有這個意識,隨便拿起一隻鞋就穿。還有一些孩子上學之後在寫字的時候都會出現寫字顛倒的狀況。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出現上述的問題都是空間知覺不足的原因所導致的。

什麼是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的主要是指對於方位的空間感知能力。對於每個人來說,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空間的知覺,因為我們本身就是生活在三維立體空間當中,人的一切活動都是有遠近、高低、方向的,如果對這些空間概念沒有一個適當的判斷,很可能造成生活的不便,甚至有可能遇到一些危險的情況。

要想有空間知覺必須要調動起身體全部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等能力,只有這些能力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並且相互作用才能夠讓人真正的產生對於空間的感知。

空間知覺對於孩子的學習也是有這種作用的,特別是在數學學習方面,如果孩子不能產生空間直覺那麼他們對立體圖形和空間概念也一定非常的模糊,所以家長一定要在小的時候給孩子相應的訓練,鍛鍊他們的空間知覺。

孩子的空間知覺發展分為哪幾個時期?

一,懷孕階段

為什麼很多專家都說不能讓孕婦一直躺著或者是一直坐著,要讓他們時常的走動,甚至是運動。這一方面是為了孕婦自身身體健康著想,為未來分娩做充分的體力準備,還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孩子好。孕婦身體的動作會引起孕婦體位的變化,也能夠刺激孩子聽覺和觸覺的發展。這些都可以為孩子出生之後形成良好的空間知覺打好基礎。

二,孩子三個月大

孩子在出生到一歲之間是發展最為快速的一段時間,所以在孩子三個月大的時候,家長就可以通過相應的訓練讓孩子感知到空間。因為通過前兩個月的發展,孩子的視覺和觸覺已經發展到了相應的程度。這個時期主要是讓孩子對物體的大小和形狀等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主要是藉助孩子的視覺和觸覺,讓孩子對他周圍的物體進行深入的觀察。

三,孩子8個月左右

按照孩子一般的發展規律來講,孩子在七八個月的時候已經開始學會爬行了。這個時間段內對於物體的遠近方位他們可以通過爬行進行切身的感受,而身體的器官也會幫助他們建立這種認知。

特別是對於物體高度的認識,很多孩子一開始並沒有認識到兩個樓梯之間是存在高度差的,但是等到8個月之後他們就逐漸認識到了樓梯之間的落差會讓他們受傷,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樓梯的邊緣的時候他們都非常的小心翼翼,還有的孩子會感覺害怕,都不敢靠近樓梯的邊緣。

空間知覺能力差會對孩子造成哪些方面的影響?

一,方向感差

這是最為直接的表現,不論是在日常的生活當中還是在學習方面,空間知覺能力差的人都很難正確的把握方位,很容易失去方向感,所以在生活上他們很容易迷路,在學習方面他們也容易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

二,對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要想數學成績優秀,必須要有一定的空間感知能力和想像力,如果空間自覺能力差那麼孩子的思維就很容易混亂,他們的學習會受到阻礙。

怎樣提高孩子的空間知覺?

一,玩迷宮遊戲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方式,因為他本來就是為了培養方向感而設計出來的遊戲,家長如果有時間,有空間,有條件可以多帶孩子去玩走迷宮,一開始可以和孩子一起等,到孩子熟悉之後就可以放手讓他們鍛鍊對方向感的判斷。

二,找茬遊戲

可能大家我有疑問,覺得這個遊戲怎麼可能會訓練空間感知能力了呢?但是通過兩幅甚至是多幅圖片的對比,可以讓孩子的觀察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另外在不知不覺當中對於圖形的認知孩子們也能得到一定的訓練。

三,臨摹

家長一方面可以放手讓孩子畫畫,另一方面也可以找一些簡單的圖案,讓孩子學會臨摹。這個遊戲跟找茬遊戲差不多,可以鍛鍊孩子的觀察能力,還有他們對於形狀和精細特點的認知。

四,多跟孩子提問和形容

比如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家長可以多問問孩子你知道家裡的某一個玩具在什麼地方嗎?或者你知道某一個店鋪在什麼位置嗎?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學會對方位的描述,另外還有一點就是家長也可以多讓孩子描述一下他眼中看到的景象。如果孩子有什麼地方表達的不正確或者是不清晰,家長要及時的糾正孩子,不要讓你這種錯誤的思想一直延續。

除了以上這些方法之外,家長們也可以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給孩子尋找或者是創造一些小遊戲去指導他們,對於空間自覺逐漸產生認識。雖然現在沒有方向感的人都很多,但是家長最好還是要有意識。

相關焦點

  • 小孩空間感、方向感差?並非不聰明,而是「空間知覺」在作祟
    相信有不少家長在日常的相處過程當中會發現自家孩子在方向感和空間感方面所展現出來的能力比較薄弱,並且還會因此片面地認為方向感弱是孩子本身不夠聰明的一種表現,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子的嗎?曾經有朋友給我分享過一則視頻。這個視頻激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
  • 孩子的「方向感」太弱,並不是不聰明,有可能是「空間知覺」作祟
    孩子分不清東南西北,甚至是前後左右,是嬌生慣養,還是方向感失靈?其實都是空間知覺在作怪,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否則這將會給孩子未來的成長道路帶來很多不便。儘管在孩子幼兒時期對他們空間知覺的鍛鍊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仍有許多家長對此不聞不問,毫不在乎,他們想當然的認為,孩子小時候方向感不強很正常,長大自然就懂了。其實空間知覺感甚至影響到孩子將來處理疑難的學習問題、算數、書寫、理解問題等活動。
  • 孩子容易迷路,方向感太差?不是孩子笨,而是「空間知覺」能力差
    這位母親非常的著急,她也說孩子就是一個路痴,平時去哪裡都總是不認得路,日常中也總是分不清方向,搞不清東南西北。日常中像這樣的現象也有很多,總是有一些孩子搞不清方向,給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帶來阻礙。那究竟為什麼孩子的方向感如此差呢?是因為孩子笨嗎,錯,是孩子的空間知覺能力差。
  • 圖像處理與深度信息識別:不同空間頻譜信息在深度知覺加工中的作用
    如果我們真是基於特定的局部線索來完成深度知覺的,那我們的深度知覺就會很大程度上會依賴於特定的環境。在我們熟悉的環境中,我們會更善於找到有效的局部線索,從而幫助我們更好地加工深度信息。然而事實上我們的深度知覺並非十分依賴特定環境——人們在不熟悉的環境中也能基本準確地判斷深度信息。所以,是否存在另一種通用的機制,幫助我們用更加一般的規則經行深度知覺加工呢?這一問題一直受到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關注。
  • 孩子是「路痴」?家長可培養他的空間認知能力,別用批評解決問題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朋友去停車場找自己停在那的車,可是找了半個多小時都沒有找到,朋友自己也很無奈,說是自己的方向感太差了。而且似乎跟遺傳一樣,自家的孩子方向感也很差,一起逛商場的時候,朋友總是得把孩子看得牢牢,就怕這娃走遠了,待會找不到家長。有些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能準確地分清東南西北,平時也總是不認識路。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並不是比別人笨,而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發育不夠完善,進而使得孩子沒有方向感。
  • 別再說孩子從小是「路痴」?培養方向感,可以巧用「地圖學習法」
    培養孩子方向感,這裡有研究辨別方向是寶寶的一種基本的生活能力,方向感是自覺空間智能的一個方面,在想像力、創造力和數學能力方面,方向感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方向感強的孩子在自我安全感方面也比一般孩子好很多。說到此,百度上是這麼定義方向感的呢?什麼是方向感?
  • 太空人在太空中遭遇空間迷失,發現自己很難獲得方向感
    在太空中太空人經常遭遇到空間迷失的問題,他們發現自己很難獲得方向感,或者很難區分什麼是「向上」或「向下」。太空飛行器的地板、牆壁和天花板在他們眼中可能會突然交換身份。一個極端的例子是,太空人早晨剛醒來時,他感覺整個世界在旋轉。
  • 0—6歲寶寶的空間智能理論及階段
    發展空間智能的重要性  如果沒有色彩感,也許眼前很難看的搭配會被認為是「絕配」;如果沒有方向感,走在陌生的地方,迷路是常有的事……作為多元智能中的一員,發展空間智能有些他的重要性:  有利於發展觀察能力,促進孩子視覺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但並非在「初中」
    孩子聰不聰明、是不是學習那塊料,早早就註定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智商的測定包含了記憶力、注意力、邏輯推理、言語理解、圖形理解、空間理解等等。 而這些測定的因素,是可以通過後天訓練而提高的。比如記憶力的載體是海馬體,只要海馬體的神經元細胞長得更多,記憶力越好,而神經元生長連結是可以通過外界刺激、訓練增強的!
  • 孩子寫作業馬虎粗心?並非孩子不用心,是「視知覺能力」欠缺
    當然,有些是孩子不愛學習或不認真上課造成的。我們的討論不包括這種熊孩子。事實上,孩子寫作業馬虎粗心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其中,"視知覺能力"欠缺則是其中很大的一點原因。何為"視知覺能力"視知覺能力,通俗地講就是眼睛把看到的東西接收後傳遞給大腦,然後大腦根據眼睛得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從而來指導我們行為的能力。
  • 並非留戀安逸,教師給了我一個冷靜的思維空間
    其實孩子轉學極有可能對我的工作產生不利影響。平時轉學就顯得對學校沒有信心,在這疫情期間轉學更顯有逃避學費的嫌疑!不管怎樣想,轉學的事就這樣定了。就距離而言,小傢伙將要去的學校可以說相當於本市縣城就讀。實質上可是跨省區上學,不過隨其媽媽遷入就讀也挺正常。總體上還是按照我所設想的計劃進行著。
  • 不想孩子變成一個小路痴 怎樣培養孩子的方向感
    原標題:不想孩子變成一個小路痴 怎樣培養孩子的方向感   如今的家長多少有點急功近利,學校要求要考試的,家長無比重視,而方向感這樣重要的能力,卻常常被大家忽視。生活中,經常會碰到那種沒有方向感不記錄的人,歸根到底,爸爸媽媽責任重大,一定是關鍵時期沒有好好培養。
  • 孫振華:雕塑與空間三題
    雕塑的空間永遠不是外在於人的,而是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質,雕塑就是生命對空間的佔有。美國學者諾伯格·斯卡而茲曾提出五種空間概念:整合了人和自然有機環境的實有空間;使人認同其自身的知覺空間;能夠被人思考的認識空間;人所隸屬的包含了整個社會及文化整體的生存空間;能夠提供描述其它空間工具的邏輯空間。最初原始人的雕塑創作以自我本位的、不斷擴大的知覺空間為基礎。
  • 孩子最終獲得的是父母的方向感
    飯菜不奢侈,而葷素搭配、顏色分明。我同學曾經感嘆,你是我見過洗碗洗得最乾淨的人。嗯,我是處女座培養的。她從不抱怨。對於處女座,整潔與妥貼,是習慣、是樂趣、是使命。生活中的秩序感,構成了我的安全感。因為我媽媽示範過,不需要很多錢,不需要很多空間,我們也要有舒適、有美感。他們崇拜知識。「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 孩子聰明不聰明,哪一學科能體現出來?
    成長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 影響一個社會。 我認為物理和數學靠智商,語文和英語靠努力,能體現出學生聰明不聰明,物理是一個「試金石」。 一、關於「聰明」的標準是什麼?
  • 孩子不分東南西北,學會這幾個小遊戲,孩子方向感蹭蹭「躥」
    執筆:楊十一編輯:楊十一定稿:歐陽比文相信大家周圍都會有一兩個「路痴」,這些人在方向感上似乎格外的沒有天分。特別有些孩子,方向感特別差,比說東南西北,自己家門衝哪,說不定都不知道。有什麼方法能提升方向感嗎?萌娃:就在門前,卻不知道哪個是自己家阿薇最近可被自己家的小寶貝「逗壞」了,原來前兩天,阿薇帶孩子回家。到了門口,阿薇有意考一考女兒,看看女兒認不認識哪個是自己家。
  • 女人方向感比男人差?與基因和後天環境訓練相關
    生活中常常看到女人方向感普遍比男人差的說法,並且慣以開車為例:女司機常找不著路、看不懂導航地圖、告知其路線還能走丟,而男人則仿佛天生自帶定位光環,穿街走巷出入自如。  然而,氣壯不一定理直,在方向感上真的是女不如男嗎?  「小夥逃出傳銷窩暴走1300公裡,靠路牌和太陽認路。」前段時間,一則以此為題的新聞走紅網絡。
  • 孩子學習不努力怎麼辦?比努力更重要的,是學習方法和方向感
    孩子學習上碰到困難,不要總歸結到「孩子不努力」的層面上來。事實上孩子學習成績再怎麼渣,也有一門或兩門課是孩子的強項。語文考50分,英語考了30分,數學考了90分,那麼數學就是孩子的強項。所以,不要總有「別人的孩子」的思想。
  • 不是不存在三維之外的空間,而是在三維之外空間我們無法存在
    這就是問題的困難之處:你可以在不改變經度、緯度和高度的情況下移動到任何其他位置嗎?這顯然不能!因為根本沒有第四維可以穿越。但是,我們無法穿越到第四維空間或無法感知第四維度這一事實卻並不一定能排除高緯度空間的存在。1919年,數學家西奧多·卡盧扎(Theodor Kaluza)提出了一個理論,即第四空間維可以將廣義相對論和電磁理論相聯繫起來。但是這個空間在哪裡呢?
  • 左撇子的孩子很聰明?專家透露,有以下表現的孩子才是真聰明
    右腦控制著我們的左半身,更多的是管理空間、音樂、美術等。所以說,左撇子相比於使用右手的人,有更強的空間認識能力,想像力會更加豐富,但算不上聰明。後來科學家也經過研究證實,左撇子和右撇子的認知能力並沒啥不同。所以說他們的智力也沒啥差別,只不過優勢的點不同。此外,有專家透露,有以下表現的孩子才是智商高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