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為強大的量子雷達是可行的

2020-05-18 煎蛋

量子糾纏是種奇怪但非常有價值的量子現象。糾纏的兩個粒子在空間和時間上密不可分的特性,在未來的雷達技術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200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工程師想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在幾乎不使用任何光子的情況下,利用糾纏特性來照亮物體。據開發者稱,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技術有望勝過傳統雷達,尤其是在背景嘈雜的熱環境中。

現在,研究人員將這個想法更進一步,通過一個可行的原型展示了它的潛力。

該技術最終可能會在安全和生物醫學領域找到各種應用:例如,製造更好的MRI掃描儀,或為醫生提供尋找特定類型癌症的替代方法。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院的量子物理學家Shabir Barzanjeh說:「我們證明的是微波量子雷達概念的可行性。利用僅比絕對零值高出千分之幾的溫度下產生的糾纏粒子,我們能夠檢測出室溫下低反射率的物體。」

原理與普通雷達相同,區別僅僅是用到了多個糾纏光子來代替無線電波掃描區域。糾纏的光子相互之間的關聯性高於隨機的期望。就雷達而言,來自每個糾纏對的單個光子被描述為信號光子,被發送到一個物體上。剩下的光子被稱為閒置光子,保持隔離狀態,等待報告返回。

如果信號光子從物體反射並被捕獲,則可以將其與閒置光子組合以創建特徵信號幹涉圖樣,從而將信號與其他隨機噪聲區分開。

當信號光子從物體反射時,這實際上從最真實的意義上打破了量子糾纏。這項最新研究證明,即使糾纏破裂,也可以保留足夠的信息以將其識別為反射信號。

它消耗的功率不多,並且雷達本身很難被反偵查到——從安全角度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但是,與傳統雷達相比,它的最大優勢在於:受背景輻射噪聲的困擾較小,而背景輻射噪聲會影響傳統雷達的靈敏度和準確性。

Barzanjeh說:「我們的主要結論是,量子雷達或量子微波照明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踐上都是可能的。在相同條件下以經典低功率檢測器為基準,我們已經看到,在非常低的信號光子數下,量子增強檢測可能會更好。」

儘管現在舉杯慶祝還為時尚早。量子糾纏仍是一個極其微妙的過程,而且糾纏光子最初需要非常精確的處理和超低溫的環境。

Barzanjeh和同事們正在繼續發展量子雷達的概念,這是量子物理學可能會在技術領域帶來變革的又一個徵兆——從通信到計算機,從醫學到軍事,所有的所有。

Barzanjeh說:「縱觀整個歷史,概念證明通常是邁向未來技術進步的重要裡程碑。我們高興地發見了這項研究的未來意義,特別是在短距離微波傳感領域。」

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相關焦點

  • 量子雷達與傳統雷達的工作原理有哪些不同?看量子雷達的優點吧
    量子雷達改變了這一局面。將量子化的技術帶到雷達探測。這種新型技術實現了無差別偵測空中對象並以此為原點進行量子基準的測距,簡單講只要空中有探測對象就可以被探測到。量子雷達和傳統雷達對空測量目標的方式很接近,但使用了新的光子替代了以往使用的電磁波,量子雷達是傳統雷達的補充,還不是完全取代和完全否定。
  • 未來量子雷達成主流,中國或將引領全球量子雷達技術
    比如隱形飛機,就有科學家發現量子雷達的成像特性能讓隱形飛機被探測到,雖然不少國家投入了研究,但是目前並沒有消息說量子雷達會在軍隊中使用。而中國卻已經有了這份實力。所以各國都在不斷地改進雷達探測技術,用於飛機,船艦,坦克等大型武器的身上,讓他們在發揮強大威力的同時,也能感知到敵人的攻擊。因為珍貴的武器一旦被敵人摧毀,這樣的損失是十分巨大的。
  • 美媒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反潛,靠譜嗎?
    最近,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研製反潛裝備。國內很多媒體在報導這件事,甚至很多人還添油加醋的大肆鼓吹。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真的能夠用來反潛嗎?光的傳輸是不會轉彎的,量子雷達發射的兩束光量子束有多大呢?能覆蓋多大範圍?
  • 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表示,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相比西方同類設備提升3個數量級,標誌著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量子雷達是一種利用量子現象進行目標狀態感知和信息獲取的特殊傳感設備,廣義上講,只要是利用電磁波量子效應對感興趣目標進行遠距離探測的雷達都可看作是量子雷達。
  • 量子雷達,誰才是世界第一?
    ——量子雷達。進行探測時,成像光子留在量子存儲器中,探測光子被發射出去,經目標反射後被量子雷達重新接受。這樣根據量子糾纏的原理,通過比較糾纏光子對中兩光子各自的量子狀態,可顯著提高雷達的探測性能。在2007年啟動了量子傳感項目(Quantum Sensor Program,QSP)和量子雷射雷達項目(Quantum Lidar),標誌著量子雷達研究領域的正式形成。
  • 「量子雷達」的曙光,理解理論與現實
    由於他們的量子雷達項目工作,洛克希德團隊定義了兩大類量子雷達(稱為QuDAR)。由於他們的量子雷達項目工作,洛克希德團隊定義了兩大類量子雷達(稱為QuDAR)-Class1是所有量子效應保留在雷達發射器/接收器上的地方,Class2是「量子資源」(光子)通過有損介質(即大氣)從點A傳輸到點B。
  • 被Sciencel兩次質疑,量子雷達究竟是夢還是未來?
    量子,這個已經問世100多年的老概念,近年來開始走進大眾的視線中,並逐漸成為智商稅的頂級收割機。正所謂,遇事不決,量子力學。從量子力學、量子計算機、量子糾纏、量子通信、量子雷達、量子隱形、量子晶片到量子波動速讀、量子衣服、量子手機膜……不明就裡的人,看的眼花繚亂,雲裡霧裡。
  • 「量子體積」概念到底是什麼?不如稱為「量子密度」更為貼切
    雷鋒網消息,在近日召開的2019年美國物理學會三月會議上,IBM宣布實現了一個新的科學裡程碑:迄今為止最高的量子體積(Quantum Volume)。量子體積是由IBM提出的一個專用指標,官方說法是「用於測量量子計算機的強大程度」的指標。
  • 陳根:量子雷達,未來世界的千裡眼
    要理解量子雷達,就要先理解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描述了一種奇異的狀態,無論相隔多遠,處於糾纏態的一對粒子都能夠緊密聯繫、實時通信。基於此,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量子雷達」原型。在某些應用場景下,其表現有望超越傳統的雷達。儘管我們仍不清楚量子糾纏是如何起作用的,但這並不能阻止科學家們積極利用這項物理特性。
  • 高空大氣與量子雷達 | 竇賢康
    ,微波的回波能量也很小,所以你必須通過雷射雷達。這套設備是我們在「863計劃」支持下完成的——自主的高空風場車載測風雷射雷達,可以測量60公裡高度的大氣風場。大氣探測的「量子」技術和潘建偉、張強的合作得益於科大跨學科的好處。傳統的雷射雷達有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白天如何觀測。白天太陽光太強,會極大降低雷射雷達的信噪比。
  • 量子雷達: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微波量子照明新型檢測技術
    如下圖所示量子雷達原型。量子糾纏是一種物理現象,無論彼此相距多遠的兩個粒子保持相互連接,共享物理特徵。該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稱為微波量子照明(microwave quantum illumination)的新型檢測技術,利用糾纏的微波光子作為檢測方法。
  •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發明量子雷達原型機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物理學家成功發明一種新雷達原型,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方法。這項成果對於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或將有重大影響。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這種被稱為微波量子照明的新型檢測技術利用糾纏的微波光子作為檢測方法。該原型機也稱為量子雷達,能夠在傳統雷達系統經常發生故障的嘈雜熱環境中檢測物體。
  • 「量子隱身衣」面世? 浙大否認研發稱技術上不可行
    多家自媒體微信公號在轉發這一消息時稱,浙江大學研發成功國產「量子隱身衣」,可以類似魔法功能的「隱身」。昨日,記者從浙江大學方面確認,儘管多年前即以啟動對於隱身技術的研究,但網傳這一所謂「研究成果」與浙大無關。隱身技術專家,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馬雲貴表示,隱身技術目前在理論上完全可行,但具體實踐仍困難重重,尤其要實現民用,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
  •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撰文稱,他們研製出一款新的雷達原型,該原型使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有望對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 為什麼量子雷達讓各國如此重視?看看它的能力就知道了
    眾所周知,雷達是現代戰爭的必需品,只有偵查到了敵軍的具體位置,各種遠程制導武器才有發揮的空間,一旦雷達失去作用,那再先進的武器也沒有發揮的空間。在當前雷達研究的前沿,有一種名叫量子雷達的技術,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量子雷達,它又有怎樣的能力呢?
  • 當量子技術遇到雷射雷達 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量子技術,21世紀以來世界科學研究最前沿熱點之一。雷射雷達,一種已被廣泛應用、性能挖掘潛力巨大的探測手段。當量子技術遇到雷射雷達,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強強相遇,兩敗俱傷還是相得益彰?我們的科學家已用切實成果給出答案——將量子技術應用到雷射雷達,前者的應用範圍得以拓展,後者的性能極限一再突破,而融合二者優勢的量子探測雷射雷達一出現便引得世界矚目。那麼,量子探測雷射雷達有何特別?能做什麼?
  • 各國的雷達測距是多少?結果出來中國的雷達測距讓人震驚。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什麼是雷達,它的意思為無線電探測和測距,即用無線電的方法發現目標並測定它們的空間位置。因此,雷達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雷達是利用電磁波探測目標的電子設備。雷達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並接收其回波,由此獲得目標至電磁波發射點的距離、距離變化率(徑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 實驗證實太空量子通信完全可行
    圖 太空量子傳輸示意圖。  科技日報訊 義大利帕多瓦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日前通過對4個在軌飛行衛星的實驗,證實了衛星之間以及衛星與地面站之間進行量子通信是完全可能的。相關論文發表在著名的預印本網站arXiv上,該研究為基於衛星的廣域量子通信提供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科學家們已經找到了通過光纖進行量子信息傳輸的方法,並獲得了成功。
  •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撰文稱,他們研製出一款新的雷達原型,該原型使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有望對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產生重大影響。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這款原型設備由來自奧地利、美國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攜手開發,也被稱為量子雷達
  • 【大學】量子雷射雷達:俯瞰全球中高層大氣的「眼睛」
    從普通雷達到雷射雷達  發展出來一套系統,叫量子雷射雷達。  從雷射雷達到量子雷射雷達  把雷射雷達放到衛星上進行全球風場的測量。二戰時期,德國和英國作戰,德國的空軍力量比較強大,但是英國發明了雷達,它發出一個電磁波,碰到一個物體的時候會反射回來,你利用發射波和接收波之間的時間差,乘上光速再除以2,大概知道反射物在什麼位置。根據發出的電磁波,它反射回來波的能量的大小不同,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個小球和一個大球,在同樣距離上,發一個電磁波,獲得的能量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