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2020-07-07 先鋒網

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撰文稱,他們研製出一款新的雷達原型,該原型使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有望對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這款原型設備由來自奧地利、美國和義大利的研究人員攜手開發,也被稱為量子雷達,使用了名為「微波量子照明」的新型探測技術,該技術利用糾纏的微波光子作為探測方法。這款設備能在嘈雜的熱環境中探測物體,而傳統雷達系統身處此類環境經常會發生故障,因此有望廣泛應用於超低功耗生物醫學成像和安全掃描儀等領域。

研究人員解釋道,最新設備使用量子糾纏作為一種新的檢測形式。量子糾纏即兩個粒子相互影響的現象,這種影響不受距離的限制,即使相距遙遠,一個粒子的變化仍會瞬間影響另外一個粒子。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在研製這款設備時,研究人員沒有使用普通微波,而是讓兩組光子——信號光子和閒置光子發生糾纏。信號光子朝探測目標發出,而閒置光子則在相對隔離、沒有幹擾和噪聲的環境下被測量。當信號光子被反射回來時,信號光子與閒置光子間的真實糾纏消失了,但少量相關性保留下來,從而創建出一個描述目標物體是否存在的特徵或圖案,整個探測與環境噪聲無關。

這項研究主要作者沙比爾·巴爾贊耶說:「我們所展示的是微波量子雷達的概念證明。利用在比絕對零度(零下273.14攝氏度)高千分之一攝氏度下產生的量子纏結,我們能在室溫下檢測出低反射率物體。」

儘管量子糾纏從本質上來說非常脆弱,但該設備相比傳統雷達技術具有一些優勢。例如,在低功率水平下,傳統雷達系統的靈敏度較差,因為它們很難區分物體反射的輻射與自然產生的背景輻射;而量子照明則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信號和閒置光子之間擁有相似性(由量子糾纏產生),這使它能更高效地區分信號光子(從目標物體接收)與環境內產生的噪聲。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新技術可檢測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預警信號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成像技術,能夠檢測視網膜各層的厚度和紋理。他們近日在《科學報告》雜誌線上版發表研究報告稱,視網膜紋理可以提供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標記,而其開發的成像技術則可幫助發現這一預警信號。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其患病風險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顯著增加。該病引起的神經元和突觸損失會導致認知障礙和痴呆,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診斷都是在患者開始表現出認知能力減退症狀後才進行的,診斷手段主要是磁共振成像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成本高昂。

如果能夠找到可以用作該疾病預警信號的生物標記,對疾病進行早期診斷,就可以通過藥物、鍛鍊等早期幹預措施阻止疾病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許多研究人員在進行這方面的研究,而視網膜則被認為是能提供這種生物標記的一個研究目標。因為有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會引起視網膜結構改變,最明顯的是會導致視網膜頂層變薄。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此次,杜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多模式相干成像技術,將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與角分辨低相干幹涉法結合起來。利用該技術,研究人員能夠獲取僅憑OCT無法獲得的有關視網膜每一層的厚度和結構信息。

他們通過阿爾茨海默病小鼠模型研究發現,患病小鼠的視網膜中最頂層會明顯變薄,其神經元表現出結構紋理的變化。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組織紋理特徵的變化可以作為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生物標記。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研究人員指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標記的檢測有助於對該疾病進行早期幹預,從而減緩患者認知功能衰退的速度。他們的研究數據表明,視網膜紋理結構的變化具有作為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生物標記的潛力,而其所開發的組合成像系統提供了獨特的分析功能,會讓病理視網膜的檢測更簡單直接。

相關焦點

  • 全新雷達原型利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劉霞)一個國際物理學家團隊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撰文稱,他們研製出一款新的雷達原型,該原型使用量子糾纏探測目標,有望對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產生重大影響。
  • 量子雷達: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微波量子照明新型檢測技術
    一支由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院、麻省理工學院、英國約克大學、義大利卡梅裡諾大學的科學家聯合組成的一個研究團隊的物理學家發明了一種新的雷達原型,該原型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方法。量子力學成功集成到設備中可能會對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產生重大影響。該研究發表在最近的《科學進展》雜誌上。
  • 量子雷達:撕開戰場「隱身衣」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表示,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相比西方同類設備提升3個數量級,標誌著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重要突破。量子雷達是一種利用量子現象進行目標狀態感知和信息獲取的特殊傳感設備,廣義上講,只要是利用電磁波量子效應對感興趣目標進行遠距離探測的雷達都可看作是量子雷達。
  • 陳根:量子雷達,未來世界的千裡眼
    這也讓科學家們產生了許多有趣的創意,比如奧地利科技學院(IST Austria)的一支研究團隊,就介紹了他們的「量子雷達」原型。要理解量子雷達,就要先理解量子糾纏,量子糾纏描述了一種奇異的狀態,無論相隔多遠,處於糾纏態的一對粒子都能夠緊密聯繫、實時通信。
  • 量子雷達,誰才是世界第一?
    而量子雷達只將少數幾個甚至一個光子作為信息載體對目標進行探測,利用的是光的粒子特性。進行探測時,成像光子留在量子存儲器中,探測光子被發射出去,經目標反射後被量子雷達重新接受。這樣根據量子糾纏的原理,通過比較糾纏光子對中兩光子各自的量子狀態,可顯著提高雷達的探測性能。
  • 中科院院士:我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比美國設備探測能力提升三個數量級
    前幾天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導的團隊首次實現了高緯度量子隱形傳態,這是國內在量子科技領域的又一個重要突破。在這個領域中,國內除了研究量子計算機、量子通信之外還展開了量子雷射雷達研究,中科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稱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的探測性能比美國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 奧地利科學家成功發明量子雷達原型機
    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物理學家成功發明一種新雷達原型,使用量子糾纏作為目標檢測的方法。這項成果對於生物醫學和安全行業或將有重大影響。該研究已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這種被稱為微波量子照明的新型檢測技術利用糾纏的微波光子作為檢測方法。該原型機也稱為量子雷達,能夠在傳統雷達系統經常發生故障的嘈雜熱環境中檢測物體。
  • 陳根:當量子糾纏進入生命科學,心靈感應的秘密被解開
    尤其是量子糾纏的現象,讓科學家們產生了許多有趣的靈感與創意。量子糾纏是一種物理資源,如同時間、能量、動量等等,能夠萃取與轉換。應用量子糾纏的機制進入到量子信息學,很多平常不可行的事情都可以達成。量子糾纏則是一種純粹發生於量子系統的現象,這種現象在經典力學裡難以找到,因此就吸引了諸多科學家的探索。
  • 「量子雷達」的曙光,理解理論與現實
    Class1量子雷達技術可能會對隱身目標探測產生影響,正如艾倫所指出的那樣,「從數學的角度來看,隱身只是目標雷達截面(RCS)的減少,因為它是信號噪聲比(SNR)決定目標是否可檢測,如果你通過降低具有良好量子功能的接收器/發射器雷達中的內部噪聲來增加SNR,則可以檢測越來越小的目標。Class1量子雷達可能有助於打敗一些隱身方法。
  • 量子信息的基礎
    概念:量子信息是以量子力學基本原理為基礎,把量子系統「狀態」所帶有的物理信息,進行計算、編碼和信息傳輸的全新信息方式量子信息最常見的單位是為量子比特(qubit)——也就是一個只有兩個狀態的量子系統。2015年5月,IBM在量子運算上獲取兩項關鍵性突破,開發出四量子位原型電路(Four Quantum Bit Circuit),成為未來10年量子電腦基礎。另外一項是,可以同時發現兩項量子的錯誤類型,分別為Bit-Flip(比特翻轉)與Phase-Flip(相位翻轉),不同於過往在同一時間內只能找出一種錯誤類型,使量子電腦運作更為穩定。
  • 更為強大的量子雷達是可行的
    量子糾纏是種奇怪但非常有價值的量子現象。糾纏的兩個粒子在空間和時間上密不可分的特性,在未來的雷達技術中將發揮重要作用。2008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工程師想出了一種方法,可以在幾乎不使用任何光子的情況下,利用糾纏特性來照亮物體。據開發者稱,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技術有望勝過傳統雷達,尤其是在背景嘈雜的熱環境中。
  • 沿海傳來一個聲音,中國衛星已進入全新探測時代,還能探測潛艇
    這不,沿海就傳來一個聲音,美國《國家利益》指出中國衛星已經進入量子雷達追蹤的全新探測時代,不僅相比傳統雷達有更好的精度,甚至還能探測人類一直難以捉摸的水下潛艇。據了解,目前全球主流軍事裝備在探測深海目標的手段上主要還是以聲吶為主,如果再加上一些先進識別系統以及反潛設備數量上的支持,就基本可以對較小區域內的水下目標進行偵測,但探測技術的發展同樣對應著偽裝技術的發展,各種「消聲」技術和先進材料的發展使得潛艇也越來越難以被偵測。
  • 我國P段雷達測距六千公裡,可探測太空,為何還要發展量子技術?
    雷達是一種利用無線電探測目標和測距的電子設備,也被稱為「無線電定位」技術,自誕生起就首先被用於軍事任務,也由此改變了戰爭模式,二戰以後雷達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同用途的雷達相繼出現,到現今大型遠距離探測雷達儼然已經成為國防利器,為戰機和飛彈發揮著「眼睛」和「耳朵」的作用,雷達探測距離是衡量雷達性能好壞的關鍵指標,通常探測距離是根據雷達發射脈衝和回波脈衝的時間差,然後利用電磁波傳播速度來計算目標距離
  • 美媒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反潛,靠譜嗎?
    最近,美國《國家利益》網站發表文章稱,中國利用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研製反潛裝備。國內很多媒體在報導這件事,甚至很多人還添油加醋的大肆鼓吹。量子雷達或量子通信原理真的能夠用來反潛嗎?我國藍綠雷射反潛技術早就已經獲得了成功,何必再搞量子雷達反潛浪費資源呢?再說,量子通信技術用於反潛可行嗎?量子通信是雙向發射和接收光量子,而探測的目標是不可能給你發射量子信號的,只會反射量子信號,這樣跟量子雷達不就是一個意思嗎?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就是之前中國電科十四所量子雷達技術的應用。所謂量子雷達,是對發射雷達信號返回的信號,進行單個光子(量子化)的處理和分析,從而獲得目標信息的技術。雷達探測,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準確解讀出回波中含有的目標信息,信號處理就是解讀信息的手段,手段越先進,信號解讀越準,雷達探測能力自然就會越高。通過量子雷達創新信號處理方式,該雷達的探測能力相比傳統體制雷達,有了本質的提升。
  • 為什麼量子雷達讓各國如此重視?看看它的能力就知道了
    這種雷達利用了量子力學的原理,通過發射和接收量子信號來探測目標。所謂的量子力學,大家估計聽了有點玄乎,量子雷達具體使用的物質是光子。在工作的時候,量子雷達可以發射光子,對掃描區域內的物體進行成像,而物體在接收到光子信號之後,其量子特性就會發生改變,進而量子雷達就能夠知道目標的位置。
  • 讓隱身飛機無所遁形:全新量子雷達已經上線,這次中國全球第一
    所以目前世界主要國家普遍使用大波長的米波雷達用於進行防空探測,由於米波雷達的波長足夠大,因此很難被幹擾,並且又能夠發現來襲的隱身飛機。但是米波雷達的問題在於,這種雷達的體積尺寸和功耗都比較大,難以伴隨部隊活動,通常都是作為固定的雷達觀察站使用,同時米波雷達的探測精度偏低,只能知道有目標來襲,但是對於目標的高度、速度、數量等等參數都無法探測,所以在使用方面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 我國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儘管量子糾纏理論上不存在距離限制,但在實際技術層面,實現遠距離的傳輸卻面臨眾多挑戰。 量子中繼器 2017年,潘建偉團隊曾利用「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在相距1200千米的青海德令哈基站和雲南麗江高美古基站之間,實現糾纏態光子的傳輸,創下量子糾纏傳輸距離的紀錄。
  • 潘建偉團隊實現50千米的量子存儲器糾纏
    量子中繼器2017年,潘建偉團隊曾利用「墨子號」量子通信衛星,在相距1200千米的青海德令哈基站和雲南麗江高美古基站之間,實現糾纏態光子的傳輸,創下量子糾纏傳輸距離的紀錄。不過,通過衛星進行的糾纏態光子傳輸損耗很大:墨子號每秒發射的600萬對糾纏態光子中,只有一對可以被地面基站接收到。
  • 中國首臺量子雷射雷達探測性能,比美同類設備,提升了三個數量級
    說起當下科學研究領域的前沿熱點,量子技術必然能夠佔領一席之地,當然該領域能夠成為各國爭相研發的焦點,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受當下國際環境和局勢所影響,畢竟對於運用前景十分廣泛的新興領域來說,一個國家能夠在該領域實現重大科技突破,必然也將賦予該國家經濟和安全上的優勢,所幸近期我國在該領域也取得了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