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傳來一個聲音,中國衛星已進入全新探測時代,還能探測潛艇

2020-11-22 騰訊網

據環球時報報導,對於中國的具體軍事實力,很多美國機構的關注度都相當高,而除去一些衛星可見的數據,不可知技術往往是這其中猜測的大頭。這不,沿海就傳來一個聲音,美國《國家利益》指出中國衛星已經進入量子雷達追蹤的全新探測時代,不僅相比傳統雷達有更好的精度,甚至還能探測人類一直難以捉摸的水下潛艇。

據了解,目前全球主流軍事裝備在探測深海目標的手段上主要還是以聲吶為主,如果再加上一些先進識別系統以及反潛設備數量上的支持,就基本可以對較小區域內的水下目標進行偵測,但探測技術的發展同樣對應著偽裝技術的發展,各種「消聲」技術和先進材料的發展使得潛艇也越來越難以被偵測。但《國家利益》刊文認為,中國目前已經掌握了相當先進的量子雷達探測技術,甚至有可能已經做到了基於衛星的能夠探測水下500米範圍的雷射監視系統。

從理論上來說,人類對量子領域的研究已經表明,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完全「無視」人類現階段發展下的戰爭模式,比如直接繞過各種材料和電磁波影響進入目標內部,並且通過所謂「量子糾纏」的形式使得被保留在接收端的另一個部分產生反應從而實現一些獨特的作用。但在理論和實踐領域這些技術都還有待研究。因此報導指出中國的這項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初步的領先,但實用化可能還需要觀察。

不過很顯然,量子探測技術一旦成熟,現階段的偵測與反偵測甚至是更大範圍內的量子應用都將成為可能,而且有專家認為,當這一技術成熟後根據理論而構建的超導量子幹涉裝置將會最大程度消除背景噪音,從而使得實際的海底探測範圍相比傳統探測器可能會提升成百上千倍。通過衛星操作甚至可以實現更為精確的海底地圖,而搭載在船上的「量子羅盤」理論上也能夠讓艦船不再依賴衛星導航,至於搜索潛艇的存在就更是小菜一碟了。

實際上,關於量子領域的研究,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處在世界前列,早在16年上天測試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步。該衛星目前雖然已經超期,但依然在地球軌道上運行,它同時還是全球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量子通信的標誌。這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中國的量子技術發展相對其他國家來說更為迅速。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利益》的刊文同時也將澳大利亞目前正在進行的量子技術進行了對比。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很多媒體依然遵循著一貫的「威脅論」腔調,對於量子技術發展用於科研的事實輕描淡寫,單單將其中用於可能用於軍事的極小部分拎了出來。必須承認,量子技術在軍事上可能的應用是必然存在的,但從現有的實驗結果和實際的科研進度來看,中國還遠沒有走到那樣的程度,而且量子通信本身也還尚在實驗階段,任何對於未來應用的猜測都僅僅只是主觀臆斷而已。

另外中國的技術創新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保證民眾需求,為社會發展和生產力解放作出必要的貢獻,儘管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的技術發展以「他們有,我們也要有」為準則,但隨著基本建造能力和整體科研水平的提升,中國的很多前沿技術目前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衛星的量子通信只是其中之一,利用技術造福世界才是中國發展的「硬道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中國進入行星探測時代 火星探測「跨越式發展」
    歐陽自遠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圓滿成功,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激動萬分。「這是中國航天史上歷史性的一天,也是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它標誌著中國航天進入行星探測時代。我們幾代航天人的夢想總算實現了。」歐陽自遠是最早提出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家之一。
  • 遙感三十號衛星探測範圍大有文章,美潛艇將無處遁形
    據光明網最新報導,日前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標誌著遙感三十號衛星星座組網任務完成,中國建成了首個低軌衛星星座。據悉,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採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 我國最新發射的遙感三十號衛星不簡單,探測範圍直盯美航母潛艇
    據光明網最新報導,日前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7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標誌著遙感三十號衛星星座組網任務完成,中國建成了首個低軌衛星星座。07組衛星採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
  • 外太空一道雷射,探測5百米水下美軍潛艇?為反潛,我國找到奇招
    這是該國不斷擴大的深海監視計劃的最新組成部分,除了針對潛艇之外,它還可以用來收集世界海洋的數據。該項目名稱為「觀瀾」,於5月在山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正式啟動。 據該實驗室網站稱,它旨在加強中國在世界海洋的監視活動。科學家們正在設計研究雷射探測衛星,其關鍵部件正在由全國20多個研究機構和大學開發。
  • 探測土衛六!科學家:潛艇是不錯的選擇
    探測土衛六!科學家:潛艇是不錯的選擇土衛六是土星眾多天然衛星中的一顆,它之所以這麼突出是因為土衛六上面有一片非常廣闊的海洋,而且據說很有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因此土衛六也是科學家眼中的「研究熱門」,是人類在探測太空中非常重要的一站。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土衛六吧。
  • 美媒終於承認,中國量子雷達技術已領先,可探測海底500米深潛艇
    現如今聲學探測仍然佔據主導地位的情況下,量子雷達技術則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隨著各國潛艇技術的不斷發展,潛艇在海底更像是一個「隱藏的殺手」,這也讓各國感到煩惱,相比於航母這個大傢伙,深藏於大海之中的這個「殺手」更加讓人頭疼,所以各國開始將研究的重點放在了反潛技術上。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
  • 美國12月11日發射絕密衛星,天線直徑達百米,探測什麼?
    該衛星造價超過120億人民幣,相當於我國一艘航空母艦的造價。衛星定軌在赤道上空,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這顆衛星最大的看點,有一個直徑高達100米的天線,覆蓋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有些人認為由於美國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損壞了,所以發射一顆衛星去替代,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 探測土衛六!科學家:潛艇是不錯的選擇
    土衛六是土星眾多天然衛星中的一顆,它之所以這麼突出是因為土衛六上面有一片非常廣闊的海洋,而且據說很有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因此土衛六也是科學家眼中的「研究熱門」,是人類在探測太空中非常重要的一站。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認識土衛六吧。
  • 從亞航事件淺析光纖水下聲音探測技術
    特此探討「光纖水下聲音探測技術」。 相關行業人士曾介紹:「進行水下搜尋與探測技術基本雷同,人類對於水下探測與搜尋基本靠『聲』」。  試著把耳朵放進水裡,看看能聽到什麼聲音?這些聲音又源自何方?然而它們還是會受到水中聲波的影響,因為聲音在水底「不走尋常路」,隨時會受到水體密度影響而改變傳播方向,有時甚至能作9 0°轉向,「避開」探測儀器,這無疑又為水下探索黑匣子信號增加了難度。飛機黑匣子的信號有非常高的音頻,超過人耳可聽見的最高音頻。這樣,黑匣子的信號雖然傳不遠,但有助於搜救隊對它進行精確定位。水下也有噪音汙染。不同的聲音在水中運動,非常有可能會影響到黑匣子傳出的聲音信號。
  • 港媒:中國新技術助潛艇隱形 能躲避聲納探測
    【環球網軍事12月6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5日報導,中國科學家正在開發一項技術,希望能讓潛艇在水下規避聲吶探測。如果成功,那麼中國的潛艇外殼將覆蓋一種特殊的鋁合金環。中國科學院和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有多圈蝕刻溝槽的金屬環進行實驗。
  • 新型引力波探測器已進入研發階段,它可以探測來自宇宙初始的聲音
    美國西北大學致力於研究一種新型的引力波探測器,它的大小只有桌面大,可以讓人們傾聽到來自宇宙最初的「回聲」,這種探測儀的頻率非常高,可以觀測到更深宇宙天體運動軌跡,可以回聽宇宙和黑洞形成之處的聲音。新型研發的懸浮探測器,將使用雷射把真空腔中的玻璃珠懸浮在空中,幹涉臂將縮短為一米,它具有更高的靈敏度,可以「傾聽」到原始黑洞發出的引力波,還可以探測一種理論上屬於暗物質成分的粒子——軸子(Axion),這個項目已經獲得了一筆1百萬美元的經費資助。
  • 中國火星探測進入倒計時:下一步會對土星、木星展開探測
    隨著火星探測窗口期的臨近,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也將馬上開展。按照目前公開的消息,目前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火箭將會在七八月間擇機發射。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會在宇宙中飛行4-6個月的時間,進入火星軌道後開展探索任務。
  • 探測太陽系邊際,中國有自己的構想
    在近日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專家們提出了中國進行太陽系邊際探測的構想。  中國的探測分兩步走  所謂太陽系邊際,是指太陽風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形成的邊界區域,距離太陽80—150 AU(1AU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約1.5億公裡)。
  • 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上演哪些「大片」?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1月30日電 題: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上演哪些「大片」?  中新網記者 張素  從2015年12月17日成功發射,到2017年11月30日公布首批成果,中國首顆暗物質探測衛星「悟空」翱翔宇宙取「真經」。不知不覺間,「悟空」演繹了三部「大片」。
  • 嫦娥四號將首次著陸月球背面,搭載衛星探測宇宙「黑暗時代」
    2018年1月9日11時24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高景一號03、04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新華社 圖新華社北京3月2日消息,「嫦娥四號將首次著陸月球背面,極具發現性。
  • 東方傳來好消息,「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
    編輯:葉風校對:陳城近日,東方傳來好消息,「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第一步。對於中國航空局來說,這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情。中國成功向火星發射了一號探測器,在飛行一段時間之後,這個探測器將會對火星開展一系列的科學檢測工作。這對中國來說,是裡程碑式的一幕。
  • 給土星的衛星提坦發射一個潛艇探測器,腦洞大吧,可行性如何?
    幾十年後,可以向地外星球發射潛艇探測器,來探測地外星球上海洋深處的秘密和可能存在的生命。有研究機構籌劃了一個這樣的太空探險任務,他們發射一個潛艇探測器到土星提坦衛星,來讓它研究提坦湖泊和海洋裡的碳氫化合物。
  • 引力波全新的探測方式,使科學家能夠聆聽宇宙
    2015年9月14日,引力波首次被人類探測到,LIGO(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功不可沒。這次探測到的是13億年前兩個大質量黑洞合併時所產生的引力波。從此,人類有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探索宇宙。在以前,我們探索宇宙是用光學望遠鏡,即最傳統的伽利略式望遠鏡。
  • 專家解析中國引力波探測設想
    新華社北京2月15日電 近日,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最後一項預言,震動世界。引力波探測為人類開啟了宇宙觀測的全新窗口,中國科學家將在其中有何作為?怎樣才能探測到引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