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導,對於中國的具體軍事實力,很多美國機構的關注度都相當高,而除去一些衛星可見的數據,不可知技術往往是這其中猜測的大頭。這不,沿海就傳來一個聲音,美國《國家利益》指出中國衛星已經進入量子雷達追蹤的全新探測時代,不僅相比傳統雷達有更好的精度,甚至還能探測人類一直難以捉摸的水下潛艇。
據了解,目前全球主流軍事裝備在探測深海目標的手段上主要還是以聲吶為主,如果再加上一些先進識別系統以及反潛設備數量上的支持,就基本可以對較小區域內的水下目標進行偵測,但探測技術的發展同樣對應著偽裝技術的發展,各種「消聲」技術和先進材料的發展使得潛艇也越來越難以被偵測。但《國家利益》刊文認為,中國目前已經掌握了相當先進的量子雷達探測技術,甚至有可能已經做到了基於衛星的能夠探測水下500米範圍的雷射監視系統。
從理論上來說,人類對量子領域的研究已經表明,其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完全「無視」人類現階段發展下的戰爭模式,比如直接繞過各種材料和電磁波影響進入目標內部,並且通過所謂「量子糾纏」的形式使得被保留在接收端的另一個部分產生反應從而實現一些獨特的作用。但在理論和實踐領域這些技術都還有待研究。因此報導指出中國的這項技術的發展取得了初步的領先,但實用化可能還需要觀察。
不過很顯然,量子探測技術一旦成熟,現階段的偵測與反偵測甚至是更大範圍內的量子應用都將成為可能,而且有專家認為,當這一技術成熟後根據理論而構建的超導量子幹涉裝置將會最大程度消除背景噪音,從而使得實際的海底探測範圍相比傳統探測器可能會提升成百上千倍。通過衛星操作甚至可以實現更為精確的海底地圖,而搭載在船上的「量子羅盤」理論上也能夠讓艦船不再依賴衛星導航,至於搜索潛艇的存在就更是小菜一碟了。
實際上,關於量子領域的研究,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處在世界前列,早在16年上天測試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步。該衛星目前雖然已經超期,但依然在地球軌道上運行,它同時還是全球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量子通信的標誌。這其實就已經說明了中國的量子技術發展相對其他國家來說更為迅速。值得注意的是,《國家利益》的刊文同時也將澳大利亞目前正在進行的量子技術進行了對比。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很多媒體依然遵循著一貫的「威脅論」腔調,對於量子技術發展用於科研的事實輕描淡寫,單單將其中用於可能用於軍事的極小部分拎了出來。必須承認,量子技術在軍事上可能的應用是必然存在的,但從現有的實驗結果和實際的科研進度來看,中國還遠沒有走到那樣的程度,而且量子通信本身也還尚在實驗階段,任何對於未來應用的猜測都僅僅只是主觀臆斷而已。
另外中國的技術創新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保證民眾需求,為社會發展和生產力解放作出必要的貢獻,儘管在過去的數十年間,中國的技術發展以「他們有,我們也要有」為準則,但隨著基本建造能力和整體科研水平的提升,中國的很多前沿技術目前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衛星的量子通信只是其中之一,利用技術造福世界才是中國發展的「硬道理」。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