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15倍,中研院成功開發新冠快篩只要15分鐘

2021-02-13 AnasonHealth

新冠肺炎全球擴散,臺灣也面臨小區傳播風險,檢測能量與速度,變成每一個國家抗疫的關鍵能力。中央研究院3月8日宣布,成功研發出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主要是這個檢測抗體「六親不認、只辨識新冠病毒」,比照流感快篩,能將檢測時間從目前的核酸檢驗方式大約需要4個小時,縮短至15~20分鐘。若能如期在3~4個月內量產,將可快速提升檢疫需求。

Facebook文中提到,基因體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帶領團隊,針對新冠病毒核蛋白(N protein)抗體試驗。結果發現,「46株單株抗體中,其中有1株抗體有極佳的單一辨識性,只對新冠病毒有反應,不會與SARS、MERS病毒或其它導致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有交叉反應,快篩時可有效判別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中研院成功開發新冠病毒快篩試劑,能將檢測時間從現在的4小時縮短至15分鐘。圖片來源:擷取自中央研究院Facebook)

破紀錄19天完成抗體篩選,快篩試劑有望3~4個月內量產

文中進一步指出,至今沒有檢測新冠病毒快篩免疫抗原的裝置,原因之一是開發 「側流免疫檢測LFIA」應用的關鍵抗體試劑需要數月之久。「然而,楊安綏實驗室的『合成抗體庫技術平臺』剛好可快速提供大量新穎、具獨特性的針對各種蛋白質或胜肽等抗原的對應辨識抗體。」

楊安綏接受其它媒體採訪時表示,合成抗體庫技術平臺的優勢核心技術在於其已獲專利的合成抗體庫群。抗體庫的使用及保存均以大腸桿菌系統操作,不須動物設施,因此時間、耗材、及環境成本極低,再加上以人工智慧計算器設計,可以快速提供大量新穎且具有獨特性針對抗原的對應辨識抗體,這些抗體是提供防疫方案的創新基礎。

2月初,研究人員就開始通力合作,快速合成新冠病毒核蛋白抗原,楊安綏團隊累積數十年的技術也在這時派上用場,經過日以繼夜進行抗體合成及篩選,成功達成目標,而且從原本預期2個月提前至19天就完成目標。

目前在經濟部安排下,研究團隊將與廠商聯繫生產新冠病毒快篩抗原檢測的原型產品,並送食藥署驗證,待衛福部許可,「順利的話,希望廠商能在3到4個月內量產。」中研院也強調,已建立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臺」,這次成果將與平臺共享,加速研發新冠肺炎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合作抗疫。

目前韓國已大量使用快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在記者會中指出,雖然會試著與韓國洽談參考他們的快篩方式,但韓國當前疫情嚴峻,恐怕自己也處理不來。對於中研院的研究成果,將來也還需進行小規模人體試驗,並與專家討論適用範圍與方式等,指揮中心會再進一步了解。

相關焦點

  •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中國科學院
    上海高研院等在分子篩多孔材料研究中獲進展 2021-01-13 上海高等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然而,開發一種高效可重複使用的單一催化劑以連續吸收和釋放LOHC中的氫,仍是挑戰。
  • 雪梨華人科學家:新冠快檢方法15分鐘出結果,成本不到25刀
    關於防疫,有一個共識:檢測是關鍵, 檢測能力的強弱,決定了防疫是否成功。 近日,澳洲研究者表示: 已成功開發出一種15分鐘快檢方法, 而領銜這一項研究團隊的正是一位華人科學家。 據7 News報導,雪梨科技大學的科學家稱,他們已開發出一種敏感的唾液檢測方法
  • 臺灣工研院發表了多項軟性顯示及觸控新技術
    打開APP 臺灣工研院發表了多項軟性顯示及觸控新技術 OFweek顯示網 發表於 2019-10-14 15:52:20 (文章來源
  • 新紀錄!北京科衛新冠病毒試劑盒15分鐘出結果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以來,多家醫療機構、企業投入到試劑盒研發當中,目標是更快捷、更精準地「追捕」病毒。從3至4小時,到1小時,再到15分鐘!新冠病毒試劑盒檢測速度不斷加速跑!2月26日從懷柔科學城傳來喜訊,科學城企業北京科衛聯合多家醫療機構最新研發出的新冠病檢測試劑,可實現15分鐘出結果,同時具有操作方便、無需特殊儀器等優勢。
  • ——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成功開發空心鈦矽分子篩
    依據以上創新,2003年實現空心鈦矽分子篩工業化,建成50噸/年生產裝置。產品和技術具有自由運作權,突破了國外智慧財產權壁壘,標誌著我國擁有空心鈦矽分子篩及催化劑全套生產技術。 我們日常生活中要用到大量的化學品,而化學品生產過程中大多要使用催化劑,開發利用適宜的催化劑可以通過提高反應速度和目標產品的收率,提升生產企業經濟效益。
  • 《科學新聞》:中研院,那一年的選舉
    1948年4月1日,中研院正式公布了81名院士的名單,最長者為83歲的吳稚暉,最年輕的是37歲的陳省身。2004年12月,當年最年輕的院士陳省身駕鶴西去,而現今唯一健在的首屆中研院院士貝時璋也已是105歲高齡了。如今,這批在戰火硝煙中產生的院士正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
  • 「中研院」下調2020年臺灣GDP增速預測值
    中新社臺北7月15日電 臺「中研院」經濟研究所15日將臺灣2020年GDP增速預測值由去年年底提出的2.58%下調至1.15%,低於臺當局「主計總處」5月28日公布的預測值(1.67%)。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灣媒體報導,「中研院」經濟所當天舉行「2020年臺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記者會,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半年臺灣境外需求急速降溫,民間消費疲軟,經濟受到巨大衝擊;但在臺當局紓困措施及科技產業支撐的帶動下,下半年經濟有望回溫,預估今年GDP增速為1.15%。
  • 檢測新冠快9倍,CRISPR碾壓螢光PCR
    研究團隊從鼻咽或口咽拭子中提取 RNA,體外擴增後用 Cas12 檢測預定義的冠狀病毒序列,以此實現對 SARS-CoV-2 的檢測。圖丨檢測原理(來源:上述論文)「這一過程在約 40 分鐘內即可完成對病毒的檢測和確認,克服了速度慢的問題,這對美國來說至關重要。」
  • 這家讓臺灣「中研院」院長落馬的企業,與蔡英文家族也有關係
    臺灣「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創下了個不光彩的記錄,成為「中研院」歷史上首位被調查的掌門人。4月21日凌晨,由於牽涉「浩鼎案」,翁啟惠被移送士林地檢署。檢察官認為,翁啟惠涉嫌觸犯貪汙、背信等罪,雖然沒有羈押必要,但被告知「限制出境」。
  • 工研院日本小森觸控面板製程大突破
    輕薄的窄邊框設計已成智能手持裝置的發展主流,工研院和日本大廠小森(Komori)共同發表「非黃光之卷對卷超細線印刷技術」,是全球首次以低於20μm(微米)的精密導線印刷技術開發出窄邊框薄型觸控
  •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滯美不歸,被指讓臺最高學術殿堂蒙羞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6-04-01 15:33 來源:澎湃新聞
  •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時間:2020-12-17 10:5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五回家路:太空打水漂歸來 15分鐘衝入躍出再扎進大氣層 今天凌晨,攜帶著月球樣本的嫦娥五號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地點,標誌著我國首次月面自動採樣返回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15倍加速推圖,12次快速掛機,雙倍經驗
    NB遊戲君成功的通過掛機經驗升級了英雄,過了兩個圖,現在卡在了9-40,不知道現在卡在哪一關了?歡迎一起交流。 很多小夥伴留言問如何搭配陣容,只要關注的粉絲會第一時間進行回復搭配陣容,當然有時間的話也會一一回復大家的
  • 2020年台州將建成東西幹道 15分鐘能帶你去看海
    海城路椒新路菱形互通效果圖台州雖說是海濱城市2020年,15分鐘就可以搭你去看海。海城路是一條聯接海洋和城市的道路海城路,全稱為台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路橋至椒江沿海公路工程。起點位於中心大道與路橋北環線交叉口,經路橋區、椒江區、台州經濟開發區、台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終點與圍二路(聚洋大道)相接。
  • 15分鐘→12小時,無人值守火箭發射,近了
    近日,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順利完成無人值守加注及測試發射技術驗證試驗,標誌著該院基本掌握了火箭射前12小時無人值守加注和測試發射關鍵技術,動力系統無人值守時間從原來的15分鐘延長至12小時。為了確保射前準備工作萬無一失,很多測試人員要冒著危險在它身旁一直忙碌到射前15分鐘。「他們是火箭發射場最後一批撤離的人,也是離危險最近的人。」謝志豐說。「為從根本上改善低溫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安全性,從加注開始至發射前,以無人值守的方式完成發射任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一院無人值守試驗負責人趙春宇說。
  • 上海高研院合成氣直接制烯烴研究獲重要突破
    在目前的主流工藝中,首先以煤或天然氣製備合成氣(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氫氣,即CO和H2),然後由合成氣轉化製得的甲醇,最終通過甲醇轉化路線(包括甲醇制乙烯、丙烯的MTO工藝和甲醇制丙烯的MTP工藝)生產烯烴產品。該技術涉及兩大步驟,即合成氣經銅基催化劑合成甲醇,甲醇經分子篩催化劑轉化為烯烴。無疑,如能減少反應步驟,將合成氣直接高選擇性合成烯烴,將體現出流程更短、能耗更低的優勢。
  • 光環助手15倍加速,秒過圖!
    光環助手15倍加速,秒過圖! NB遊戲,娛樂生活!大家好,我是NB。 本計劃開始零氪金之旅,但是很多小夥伴依舊在問如何搭配陣容問題,以及多數老玩家已經陷入刷初始號中不能自拔,整個交流群動不動就是十連抽三紫卡的截圖,這讓普通的新手玩家怎麼玩下去啊!
  •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11-08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光電工研院總經理韓道榮獲全國技術市場最高獎金橋獎一等獎
    韓道是華中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博士,現任光電工研院總經理、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辦公室主任。他是服務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優秀代表,長期致力於光電子領域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服務工作。8年「追光逐芯」,在韓道帶領下,光電工研院為高校成果轉化成功探索出一條實際可行、合法合規的智慧財產權轉化路徑。
  • 臺工研院用「光」讓農藥現形
    近來食安問題頻傳,消費者意識也抬頭,現在只要有臺工研院的「隨手型智慧蔬果農藥檢測器」,就可以立刻得知蔬果裡的農藥殘量,再也不怕蔬果洗不乾淨。由於此開發深具創新、原創與跨界理念,今年更獲得COMPUTEX最佳產品獎(Best Choice Award),並將於下周的「臺北國際計算機展」中正式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