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全球擴散,臺灣也面臨小區傳播風險,檢測能量與速度,變成每一個國家抗疫的關鍵能力。中央研究院3月8日宣布,成功研發出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快篩試劑,主要是這個檢測抗體「六親不認、只辨識新冠病毒」,比照流感快篩,能將檢測時間從目前的核酸檢驗方式大約需要4個小時,縮短至15~20分鐘。若能如期在3~4個月內量產,將可快速提升檢疫需求。
Facebook文中提到,基因體中心研究員楊安綏帶領團隊,針對新冠病毒核蛋白(N protein)抗體試驗。結果發現,「46株單株抗體中,其中有1株抗體有極佳的單一辨識性,只對新冠病毒有反應,不會與SARS、MERS病毒或其它導致一般感冒的冠狀病毒有交叉反應,快篩時可有效判別是否感染新冠病毒。」
(中研院成功開發新冠病毒快篩試劑,能將檢測時間從現在的4小時縮短至15分鐘。圖片來源:擷取自中央研究院Facebook)
破紀錄19天完成抗體篩選,快篩試劑有望3~4個月內量產
文中進一步指出,至今沒有檢測新冠病毒快篩免疫抗原的裝置,原因之一是開發 「側流免疫檢測LFIA」應用的關鍵抗體試劑需要數月之久。「然而,楊安綏實驗室的『合成抗體庫技術平臺』剛好可快速提供大量新穎、具獨特性的針對各種蛋白質或胜肽等抗原的對應辨識抗體。」
楊安綏接受其它媒體採訪時表示,合成抗體庫技術平臺的優勢核心技術在於其已獲專利的合成抗體庫群。抗體庫的使用及保存均以大腸桿菌系統操作,不須動物設施,因此時間、耗材、及環境成本極低,再加上以人工智慧計算器設計,可以快速提供大量新穎且具有獨特性針對抗原的對應辨識抗體,這些抗體是提供防疫方案的創新基礎。
2月初,研究人員就開始通力合作,快速合成新冠病毒核蛋白抗原,楊安綏團隊累積數十年的技術也在這時派上用場,經過日以繼夜進行抗體合成及篩選,成功達成目標,而且從原本預期2個月提前至19天就完成目標。
目前在經濟部安排下,研究團隊將與廠商聯繫生產新冠病毒快篩抗原檢測的原型產品,並送食藥署驗證,待衛福部許可,「順利的話,希望廠商能在3到4個月內量產。」中研院也強調,已建立學研單位「COVID-19合作平臺」,這次成果將與平臺共享,加速研發新冠肺炎快速篩檢工具、藥物與疫苗,合作抗疫。
目前韓國已大量使用快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在記者會中指出,雖然會試著與韓國洽談參考他們的快篩方式,但韓國當前疫情嚴峻,恐怕自己也處理不來。對於中研院的研究成果,將來也還需進行小規模人體試驗,並與專家討論適用範圍與方式等,指揮中心會再進一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