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鹽對蝸牛是致命的?

2020-12-0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隨著雨季的降臨,同時到來的除了涼爽的微風、以及大片大片的灰色雲層之外,還有一些不受人歡迎的「客人」,包括蝸牛和蛞蝓(又名鼻涕蟲)。這兩種小東西是每個園藝愛好者的噩夢,它們會在植物周圍爬來爬去,大口嚼食植物的葉片和根系。儘管個頭很小,但它們有著貪婪的胃口,每天可以吃下多達自身體重數倍的食物。

被蛞蝓破壞的葉片。

蝸牛與蛞蝓

蝸牛和蛞蝓有什麼區別呢?兩者都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腹足」這個名字可以簡單地概括它們的生物學構造。它們長條狀的、黏糊糊的身體緊貼在地上,相當於「以腹為足」,通過這隻由肌肉構成的「腳」向前滑動。這塊肌肉會不斷分泌黏液,使身體更容易滑動。黏液幹了之後,便會留下一道銀色的痕跡,說明這兩種害蟲最近剛剛出現過。黏液會防止周圍乾燥的土壤將它們身體細胞中的水分吸乾,還能避免它們的身體被土壤中的尖銳物劃傷。蝸牛與蛞蝓唯一的區別在於,蛞蝓沒有自己的「家」。

蛞蝓就是「無家可歸」的蝸牛。

和蝸牛不同,蛞蝓的背上沒有殼。這對蛞蝓是有益的,因為它們可以鑽進更狹窄的空間中,但也使得蛞蝓更容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傷害。

撒鹽攻擊!

鹽是對付腹足綱生物的首要大殺器,可以有效地防止它們破壞植物。蝸牛和蛞蝓的「腳」都由細胞構成。細胞內部包含各種各樣的細胞器,被包裹在一層水性介質中,最外層則是一層細胞膜。細胞膜是一種由兩層磷脂分子構成的半透膜,小分子可以輕鬆通過,大分子則會被阻擋在外。由於細胞膜為半透膜,溶劑分子會從濃度較高的一側向濃度較低的一側滲透。細胞膜兩側物質濃度的不同造成了滲透壓。由於滲透壓的存在,可溶物分子會從細胞膜的一側運動到另一側。

圖為溶劑分子(水)透過半透膜的運動過程。

動物細胞並不是完全由水構成的,其中還含有若干種離子,如普通鹽所含的鈉離子和氯離子。如果把鹽撒在蝸牛和蛞蝓身上,鹽晶體便會與它們皮膚上的水分結合,形成高濃度氯化鈉溶液,從而產生細胞內外的滲透壓。高濃度鹽溶液又叫高滲溶液。如果將動物細胞置於高滲溶液中,細胞便會因大量失水而萎縮。水會迅速從細胞中滲出,稀釋細胞外的鹽溶液。等細胞膜兩側的鹽濃度達到平衡時,水分子就會停止運動。因此水生蝸牛和蛞蝓可以在鹽水中存活,因為它們細胞內部的鹽濃度和外界是相同的。

圖為周圍介質濃度對細胞的影響。

但陸生蝸牛和蛞蝓就沒那麼幸運了。失水會促使它們分泌黏液、防止皮膚變幹。而隨著它們的身體萎縮,體內的氣體向外排出,會形成許多泡沫。如果撒的鹽足夠多,蝸牛和蛞蝓就很容易因脫水而死。可以想像,這是一個極為痛苦的過程。

氣體從蝸牛皮膚中逸散出去時,會使黏液產生泡沫。

大自然賜予的最佳盔甲

水約佔成人身體總成分的55%至60%。想像一下,如果你在短短幾分鐘之內失去全身一半的水分,會是種什麼感覺。和蝸牛或蛞蝓不同,人類的皮膚更厚、功能也更高級,這是一套大自然贈予我們的絕佳盔甲。最外層的表皮層可以維持滲透壓,防止水分和熱量大量流失。而蝸牛和蛞蝓就享受不到這種福利。不過,如果你曾經不小心把鹽沾到傷口上,就能體會到蝸牛和蛞蝓所經歷的痛苦折磨了。

撒鹽攻擊。

隨著生物進化,它們的皮膚也會在生物學層面變得越來越高級。多虧了我們的皮膚,我們在抓起一把鹽之前不必猶豫再三。但對於蝸牛和蛞蝓等腹足綱生物而言,滲透的力量無疑強大得多、也致命得多。雖然每個園藝愛好者都希望蝸牛和蛞蝓能遠離自己心愛的植物,但撒鹽這種做法可能有些不夠人性。維也納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指出,使用蚯蚓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近距離接觸的蚯蚓和蝸牛。

蚯蚓是園藝愛好者們的好朋友。它們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還能將蛞蝓對植物的破壞減少60%。土壤中的氮含量若增加18%,植物的自我保護能力便會大大加強。既然無法和平共處,蝸牛和蛞蝓自然就會遷居到別處了。(葉子)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鹽對於蝸牛來說是致命的?被撒鹽的蝸牛最終都化成了泡沫
    筆者-小文對於我們人類而言,蝸牛是一種渺小並且脆弱的生命,清晨人們在路邊散步時,很有可能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就踩死一隻小蝸牛了。而法國還有吃蝸牛的習慣,人們會將蝸牛烹飪成為一道美味送上餐桌,總而言之,無論在什麼情況下,蝸牛的生命都容易受到威脅。
  • 蝸牛真的害怕螢火蟲嗎?小小的螢火蟲為什麼是蝸牛的天敵?
    蝸牛真的害怕螢火蟲嗎?小小的螢火蟲為什麼是蝸牛的天敵?文/農夫也瘋狂小時候一到夏天的時候,螢火蟲非常多。在當時還沒有電燈,我們這些小孩子到了晚上,就到處去抓螢火蟲。為什麼還要放出去呢?大人就說,有了螢火蟲,菜地的蔬菜才能避免被蝸牛禍害。蝸牛真的害怕螢火蟲嗎?小小的螢火蟲為什麼是蝸牛的天敵?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蝸牛,它們雖然行動緩慢,但破壞力還是比較大的,其不僅會吃一些蔬菜,而且還會啃食一些果樹幼苗、葉子及花卉。
  • 為什麼在章魚身上抹鹽會殺死它?
    章魚是一種神奇的動物,為什麼這麼說呢?它的大腦與人類相似,這也意味著它們的智力也是在線的。不僅如此,一種擬態章魚除了能改變體色和皮膚紋理來欺騙掠食者外,還能模擬其他動物形態的章魚。它們能改變形狀、運動和行為方式,模仿至少15個不同物種。
  • ...非洲,大蝸牛,外來,生物,致命 ——快科技(驅動之家旗下媒體...
    據報導,因南方連續暴雨天氣,廣東、福建等多地出現「巨型蝸牛」,這些蝸牛不僅個頭巨大,而且數量十分驚人,有小區幾個小時內就撿了幾百隻大蝸牛。有人高興了,這不就是來送肉的嗎?但其實別說吃了,連碰都不能碰!因為這些大蝸牛的真身是非洲大蝸牛,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之一,還是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它們攜帶寄生蟲和細菌,接觸很可能傳染一些致命的疾病。
  • 磷葉本非池中物,一遇蝸牛變化殼——評《寶石之國》第三集
    在《寶石之國》第三集中,蝸牛變成了蛞蝓,這個是有現實理論基礎支持的,因為鹽對蝸牛表面能夠產生反應,蝸牛表面除了殼以外有一層粘液利於蝸牛的運動和輔助呼吸,當撒上了鹽以後呼吸能力降低,粘液滲到體外,使蝸牛身體萎縮,細胞缺水,不過蝸牛隻是像被曬乾了一樣,但是絕對不會化成水。
  • 為什麼農村常見的小螢火蟲,竟然能吃掉蝸牛?成為蝸牛的天敵
    有些小孩會感到疑惑,大人會告訴小孩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蝸牛害怕螢火蟲,有了螢火蟲,菜地裡的蔬菜就不會被蝸牛禍害了。那麼大人們說的是真的嗎?大家可千萬不要小瞧蝸牛,它雖然個頭小,看起來也沒什麼沒什麼傷害力,然而事實上,蝸牛的破壞裡還是很大的。它們不僅會吃一些蔬菜,還會啃食果樹幼苗、葉子和花卉。
  • 雨後不少蝸牛爬到水泥牆上是在做什麼?雨後為什麼蝸牛會爬牆上...
    導語:一般在雨後,我們總是能看到一些蝸牛在牆上緩慢的爬著,看起來像在嗮太陽,又像在吃東西。那麼,你知道雨後不少蝸牛爬到水泥牆上是在做什麼嗎?到底在雨後為什麼蝸牛會爬牆上?其實,蝸牛和人一樣,也需要補鈣哦,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它們的補鈣方法吧。
  • 非洲大蝸牛入侵中國怎麼回事?非洲大蝸牛長什麼樣可以吃嗎
    最近不少市民在小區散步時發現,草叢裡、人行道上隨處可見一種類似蝸牛但比普通蝸牛大的小動物。有些小孩抓起來當寵物,還有市民說要揀回家煮著吃……關於它的新聞也頻頻登上各大網站、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當前的「網紅」。
  • 法國蝸牛可以吃,中國蝸牛為什麼不可以?專家:還真的不行
    雖然在我國沒有吃蝸牛的習慣,不過在法國,吃蝸牛的傳統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在中世紀時,可能是地理氣候的原因,法國的野生蝸牛特別多,物質的匱乏加上愛美食的天賦,讓法國人發現了這些蝸牛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味,就像我們發現田雞的鮮甜嫩滑一樣,隨後便將蝸牛擺上了餐桌,開始將蝸牛製作成各種菜餚。
  • 蝸牛為什麼有個硬硬的殼,這個殼是怎麼來的
    蝸牛為什麼要背個又重又硬的殼要問蝸牛為什麼要背個又重又硬的殼,蝸牛殼是沉積碳酸鈣形成的。蝸牛的祖先生活於海中,為了保護自己,就演化出硬殼,登陸之後,蝸牛還保持了這一性狀。外殼可以對其柔弱的身體以及內臟形成保護,遇到敵害也能第一時間縮入殼內躲避。
  • 蝸牛為什麼有個硬硬的殼,這個殼是怎麼來的
    蝸牛為什麼要背個又重又硬的殼要問蝸牛為什麼要背個又重又硬的殼,蝸牛殼是沉積碳酸鈣形成的。蝸牛的祖先生活於海中,為了保護自己,就演化出硬殼,登陸之後,蝸牛還保持了這一性狀。蝸牛會分泌粘液,用於保持身體溼潤,當天氣乾燥時,它會用粘液封住殼口進入休眠狀態,長時間不下雨它就會在殼中脫水而死掉落。蝸牛用什麼呼吸蝸牛的外套膜腔會在殼口處形成1個開口,稱為「呼吸孔」,蝸牛利用呼吸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蝸牛的呼吸器官藏於外套膜腔內,有時透過蝸牛的殼,隱約可以見到殼底下密布的肺血管網。
  • 蝸牛遇到鹽,為什麼會「滋啦」一聲化成水?蝸牛:這是人幹的事嗎
    蝸牛遇到鹽,為什麼會「滋啦」一聲化成水?蝸牛:這是人幹的事嗎 蝸牛的種類有很多種,其中也不乏個頭龐大的蝸牛,它們的攻擊力強悍,一口就能將蜥蜴吞下,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還會選擇躲在殼裡,這也可以幫助它們抵禦外界傷害。
  •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圖片:pinterest.com非洲大蝸牛是一種陸棲蝸牛,殼略呈紡錘形,與常見的本土蝸牛相比更尖瘦一些,反倒是和一些田螺更加類似。非洲大蝸牛的殼質地較厚,螺紋一般在六七層左右,殼表面白或黃色,其上有垂直於螺紋的棕褐色縱向條紋或者雲狀紋(這也是「褐雲瑪瑙螺」一名的由來)。沒有多美,但也不醜。
  • 蝸牛為什麼會吃蔬菜呢,蝸牛是害蟲嗎?如何防治才好呢?漲知識!
    蝸牛為什麼會吃蔬菜呢,蝸牛是害蟲嗎?如何防治才好呢?漲知識!農村菜地、果園或農田農作物上常見的蝸牛是一種害蟲,它們會吃植物幼苗、葉子、莖幹、嫩芽、果實,甚至一些果樹的枝條皮層都會被啃掉。而平時防治蝸牛會採取一些保守治療,例如:藉助食用鹽、生石灰一般可以將鹽或生石灰撒在菜地周圍,可以起到隔離或消滅蝸牛的作用。由於蝸牛表面會有一層黏液,可以助它運動或呼吸,但如果蝸牛碰到鹽或生石灰後,就會降低蝸牛運動或呼吸能力,時間久了就會因為身體缺水而最終死掉!
  • 為什麼中世紀的騎士常常被描繪成與巨型蝸牛戰鬥?
    有時蝸牛體型大得驚人,有時又很小。有時蝸牛在頁面的另一端,有時就在騎士的腳下。通常,騎士們在面對蝸牛時都表現出了擔憂和害怕,仿佛這些蝸牛對手強大到足以令他們恐懼。她從13世紀晚期至14世紀初期的29份手稿中發現了約70幅蝸牛和騎士戰鬥的圖畫,認為蝸牛代表的是8世紀入侵義大利的日耳曼蠻族倫巴德人。 倫巴德人在中世紀被認為是一個不俠義的群體。高貴的騎士對戰不忠不義的蝸牛,好像是正義的場景,可如果真的是這樣,為什麼騎士會表現得如此害怕呢?
  • 蝸牛的殼破了,它還能存活嗎?為什麼?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為蝸牛最大的特點就是整天背著自己的「小房子」跑來跑去,而這個小房子就是蝸牛的殼。如果強行的把蝸牛的「小房子」弄破,它會不會死呢?答案並不是絕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簡單地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來簡單的了解一下蝸牛蝸牛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種動物,但是在分類上,它卻有些歧義。
  • 寫給寶寶的為什麼(13) 為什麼蝸牛爬過的地方總有一道痕跡呢
    13.為什麼蝸牛爬過的地方總有一道痕跡呢為什麼蝸牛爬過的地方總是有一道痕跡呢。小蝸牛小慢絕對是爬行最慢的一位了,這還不是最麻煩的,更麻煩的是什麼呢?他總是忘記回家的路,所以呢他總是要他的好朋友小美幫助他,小美是一條小蚯蚓,小美給了小慢一把鹽然後對小慢說你可以把這把鹽帶在身上,以後出門的時候呢就把鹽一點一點的灑在後面,如果迷路的話呢就順著鹽的方向慢慢爬回來就可以了,從此啊蝸牛每次出門的時候都在身上帶一些鹽,不過呢這些鹽還是不夠用,所以呢他就帶了一個小房子來裝她隨身攜帶的鹽,從此小慢再也不會迷路了,親愛的同學,你知道為什麼蝸牛爬過的地方總有一道痕跡呢
  • 澳大利亞為什麼有那麼多最致命的物種?
    澳洲是地球上最小的洲,面積不到800萬平方公裡,但澳洲卻有著地球上最毒的有毒物種,什麼箱形水母、藍環章魚、毒鮋還有錐形蝸牛,都是地球上數一數二,排在最前列的有毒物種,令人聞風喪膽,以致很多人都說,打死都不敢去澳洲。連澳洲人自己也說,如果說地球上有十大毒物的話,至少有九種肯定都能在澳洲找到。
  • 非洲大蝸牛成為當地人的美味,在中國泛濫成災,為什麼沒成美味?
    非洲大蝸牛成為當地人的美味,在中國泛濫成災,卻沒有人敢吃!蝸牛是非常常見的生物,尤其是在下雨之後,蝸牛會突然大批量的出現,它們慢慢的在地上蠕動,看起來非常的可愛,當然也有一些蝸牛種類,它們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友善,反而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這屬於物種入侵,就比如非洲大蝸牛。
  • 菜地蝸牛太多怎麼辦?簡單3個土辦法,滅的蝸牛沒處逃
    ,白菜葉片被蝸牛啃食的不少,嚴重影響白菜的商品性。由於蝸牛特殊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普通的藥劑很難對其造成致命打擊。但是種植戶又不能放任不管,那麼對付田間的蝸牛有沒有好的防治方法呢?藉此問題,今天我們就分享一下關於蝸牛的防治方法,希望可以對種植戶防治蝸牛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