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則與俗語大碰撞

2020-12-03 中公教師網

一、教學原則(馮鞏找陰涼,尋思理直發)

1.啟發性原則: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

壞老師奉送真理,好老師教人發現真理——弟斯多惠

產婆術——蘇格拉底

2.因材施教原則:

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陶行知

量體裁衣

因地制宜

對症下藥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別類分門,因材施教

因"性"而教、因"齡"而教

3.鞏固性原則:

溫故而知新

學而時習之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複習時學習之母

4.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學記》

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

量其資稟","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王守仁

最近發展區——維果斯基

5.循序漸進原則(系統性原則)

學不躐等

不陵節而施

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

盈科而後進

6.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

沒有實踐的理論和沒有理論的實踐都沒有意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7.直觀性原則

聽之不如見之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

百聞不如一見

聞之而不見,雖博必謬

8.科學性與思想性(科學性與教育性)

教育性教學原則——赫爾巴特

中公講師解析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考試

回復「教育理論」即可查看教師考編兩學各章節練習題

回復「視頻示範」查看各學科視頻示範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教學的八大基本原則,必須知道的教學常識!
    教學的啟發性原則是根據教學過程中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學的主體性相統一的規律提出來的。 教學活動要靠教師的啟發誘導,使學生處於積極的狀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彈性碰撞模型及應用
    高三物理教學教案:彈性碰撞模型及應用 高考微信   彈性碰撞問題及其變形在是中學物理中常見問題,在高中物理中佔有重要位置
  • 力學教學筆記之碰撞問題:談大學普通物理中的力學
    Blowing in the wind,看起來很酷,其實阻力蠻大的。物體的運動速度為v,截面積為S,空氣密度為ρ,單位時間內排開的空氣品質就是ρSv這些質量也獲得了v,所以阻力就是ρSv²。當然,這只是估計值,顯然還差了係數,所謂的風阻係數,主要是由物體外形決定的,我們通常說的流線型外殼,講的就是這個。
  • 俗語「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
    俗語「正月打雷人堆堆,二月打雷麥堆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正月裡打雷的話,意思是今年的收成會不好,而二月打雷的話意思是今年收成會很好。 其實收成很差卻是和雷電的形成有密切的關係,打雷是天空中兩個大的雲朵互相撞擊、碰撞產生的聲音,而閃電則是碰撞的兩個雲朵帶走不通電性的雲朵互相碰撞之後引起的放電作用。
  • 用非彈性碰撞之簡 化解彈性碰撞之繁
    「碰撞」問題授課模式,用完全非彈性碰撞結論表達彈性碰撞結論,降低了推理難度,降低了記憶難度。做法是,把一維彈性碰撞過程分為壓縮過程和復原過程,以兩個過程的中間時刻為切入點,巧妙引入「中間速度」的概念,建立「中間速度」與完全非彈性碰撞末速度之間的聯繫,並將「中間速度」作為彈性碰撞末速度表達式的輔助表達,避開了對二元二次方程組的複雜求解和對冗長表達式的枯燥記憶,節約了求解時間,降低了求解難度。
  • 彈性碰撞與非彈性碰撞
    我們知道,在兩個物體的碰撞時,由於碰撞時間極短,加上碰撞時內力遠大於外力,我們可以認為兩個物體碰撞時,兩個物體組成的系統是滿足動量守恆定律的
  • 【民俗論壇】李永龍:漫談廬江俗語的藝術性
    所以在廬江,家長都十分重視孩子的道德和禮節教育,如見到熟人或客人應主動打招呼,「叫人不蝕本,舌條打個滾」;稱呼應「大還(huán)大,小還小」,更不可「衝名大號」直呼其名;遇大人講話,須「緊緊嘴巴慢開口」,不得「接下頦子」;平時「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吃豆腐渣也要吃個品相」來。否則,會被人批評為「失之家教」。這些通俗易懂的老人言,話語質樸,道理簡單,可使後生受益終身。
  • 俗語「二月二淋倉坉,不出百天發大水」啥意思?二月二下雨好不好
    提要:俗語「二月二淋倉坉,不出百天發大水」啥意思?不過聊天過程中老李說到,「二月二淋倉囤,不出百天發大水」,大家似乎感到很驚奇,忙問老李為什麼有這種說法?老李說,這你們有所不知,有一年二月二下雨了,還蠻大的,家家戶戶用草木灰打的「倉囤」都被衝跑了,那時候就聽人說不出一百天就會下暴雨,發大水,當時大家還不信。
  • 農村俗語「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家當」,啥意思,區別大麼
    農村流傳下來的俗語,相信不少農村人都知道,而農村俗語現在理解起來十分有趣,也令人感嘆老一輩農民祖先的智慧,農村俗語中最常見的莫過於「以小見大」、「以物喻人」以及誇張的手法了,那麼,這句農村俗語「男人嘴大吃四方,女人嘴大吃家當」,什麼意思呢?兩者什麼區別呢?
  •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識字教學原則與策略
    [1]「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也是貫穿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教學內容。」[2]識字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學生的閱讀能力。統編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在課文中對生字詞的數量並沒有明確的限制,字詞的梯度比較大,主要強調教學識字方法和學生自主識字。本文希望通過梳理統編語文教材識字的編排,為「三區三州」語文教師有效進行識字教學提供支撐。
  • 以思想碰撞夯實理想信念之基
    黨校的理想信念教育,應著眼於思想建黨,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器,以解決黨員幹部思想困惑問題為目標,通過思想互動、觀點碰撞,激濁揚清,破解理想信念教育難題,夯實理想信念之基。  堅持問題導向,從關鍵環節發力  盯住「學懂信用」,找準思想教育方向。
  • 莒縣三小:第三協作區舉行數學「計算教學專題研討會」
    研討活動堅持「問題導向教研」原則,以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難點「計算教學」為研討主題,針對平時計算教學中凸顯的問題,以課例為載體展開,來自莒縣第三實驗小學一到五年級的五位數學骨幹教師進行了精彩的課堂展示。五年級的康全福老師執教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發現問題,通過探究、交流、發現、質疑、反思等環節,探索異分母分數相加的算法。
  • 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是什麼意思?
    今天的老俗語就能告訴你答案,這句俗語是古人世世代代的經驗總結。農村俗語「看著娘的腳後跟,便知閨女三四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裡的「腳後跟」是指一個母親說話、做事的方式,母親對於子女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母親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推測出她的子女是什麼樣的人。
  • 農村俗語「大口對小口,家財人財散」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所居住的房屋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大口對小口,家財人財散」,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俗語「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啥意思?為人父母的不妨看看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的就是俗語,俗語是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這些俗語雖然簡短,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有著很深刻的道理,有不少放在當今仍然適用,所以涵蓋的範圍很廣,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則有關家庭關係的俗語,就是「兒大須避母,女大不避父」,是什麼意思呢?
  • 【教學參考】實驗設計中的對照與對照原則
    本文轉自「生物學教學」, 如有侵權, 立即刪除! 1 對照與實驗對照原則 除了一個因素其餘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實驗叫對照實驗。對照實驗一般要設置對照組和實驗組。
  • 俗語:「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啥意思?古人的話有無道理
    俗語:「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啥意思?古人的話有無道理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俗語,有的俗語讓人覺得說的非常的有道理。今天,我們就要來討論「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到底有沒有道理?關於父不言子德。
  • 俗語:「4大黑,4大白,4大綠,4大毒」啥意思?老祖宗智慧高
    俗語:「4大黑,4大白,4大綠,4大毒」啥意思?老祖宗智慧高老祖宗們非常喜歡總結,他們通過仔細的觀察後會將自然中、生活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分類總結,比如這句有趣的俗語所說的:「4大黑,4大白,4大綠,4大毒」我們來看看分別是什麼意思。
  • 俗語「小手抓金,大手抓柴」,啥意思?古人的話言之有理!
    雖然那些孩子手上簸箕多,但是他們的手大啊,手大的孩子長大只能抓柴」。長輩們為何會說出這樣的定論?一是為了撫慰我們幼小的心靈。二是因為農村確實流傳著「小手抓金,大手抓柴」這一俗語。大家都知道,俗語是古人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是老祖宗的智慧結晶。可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小手抓金,大手抓柴」這句俗語怎麼看都是封建迷信。實則不然,古人得出這個結論是有一定依據的。
  • 中小學教學如何擺脫淺表化
    高峽表示,目前教學中的問題反映的是導向、管理和教學本身三方面的問題,從導向上來講是根深蒂固的教育價值觀尚未轉變,如層級、競爭、個人崇拜等,成績和分數至上;從學校管理上看,仍存在違背教育原則、違背學生身心健康的做法、規定,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問題尚未有效解決;從教學看,教師只對書本、教材、進度負責,對分數負責,而不是對每個孩子的成長負責。